提出問題是取得科技突破的關鍵一步

2020-08-15 光明日報

「提出重大科學問題工程技術難題並判別其優先順序,是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的出發點和動力源,是解決問題、難題,取得科技突破的關鍵一步。」在8月15日舉辦的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年會閉幕式上,中國科協發布了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作為一項有1.88萬名院士、專家、一線科技工作者參與評選的活動,今年的這些問題和難題具有哪些特點,連續三年的發布產生了哪些科研和社會影響,未來會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和難題,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部長劉興平就此進行了解讀。

與國家乃至人類發展密切相關

記者:重大科學問題和重大工程難題已經連續發布了三年,與往年相比,今年有哪些特點?

劉興平:此次的重大科學問題與工程技術難題徵集的覆蓋面比往年更廣,共有96家全國學會、3家學會聯合體和4家企業科協參與,覆蓋面超過了2018年的69家和2019年81家全國學會。同時,也初步建立了國際合作機制。中國航空學會,中國創造學會聯合體,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等全國學會,聯合了世界自然基金會,荷蘭宇航院,國際地質災害與減災學會,國際巖石學會,國際巖石力學與巖石工程學會等國際組織和國家組織,共同提交了若干個問題和難題。

為了保證問題和難題提交的質量,今年在徵集階段首次邀請院士提出問題,發動科技界共同參與,今年的網絡初評階段共有18864名科技工作者參與投票,其中含432名境外科技工作者,實名投票數50346票,比往年有大幅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入選的前沿科學問題——「冠狀病毒跨種傳播的生態學機制是什麼」在初選之際就頗受科技工作者關注。該問題最終入選,說明這些問題難題同樣也是社會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科技工作者的關注點,也同樣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與國家乃至人類發展密切相關。這也體現了此項活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研判前沿趨勢,優化愛科學的環境

記者:自中國科協發布重大科學問題和重大工程難題以來,產生了哪些科研和社會影響?

劉興平:2020重大科學問題與工程技術難題發布活動徵集到103家全國學會提交的490個問題難題,1.88萬名院士、專家、一線科技工作者參與。

中國科協一直堅持尊重科學家對科學前沿的敏感性和探索精神,重視發揮跨界學術交流孕育創新的積極作用,團結引導科技工作者科學研判前沿趨勢、識別重大問題。我們每年的發布活動引起了廣大科技工作者的關注,形成了廣泛影響力,也讓廣大科技工作者更好地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和發展趨勢,引導他們圍繞這些重大難題開展科研工作,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此外,為加強科技前沿進展與未來趨勢研判,建言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今年中國科協還組織召開基礎科學重大問題高層次研討會,組織中國數學會、中國物理學會、中國化學會、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等11家與基礎研究相關的全國學會凝練基礎科學重大問題、推動科技體制機制創新、培養領軍人才等主題深入研討,形成若干戰略共識。這項工作也受到教育、科技等多個相關主管部門的關注,他們了解重大科學問題與工程技術難題的詳情,希望這項活動能夠為科技規劃和中長期戰略規劃做參考。

這項發布活動還形成了學術、智庫、科普相融互促的良好局面。今年參與評選和關注的人數比往年增加了160%,國內有50多所高校在微博、公眾號發布投票和交流信息,公眾參與十分廣泛。中國科協也以發布重大難題為契機,不斷激發青少年科學興趣、優化愛科學的環境,推動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工作,促進公眾理解和支持科學,營造講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環境。

將不斷推動攻克科研問題難題

記者:在怎麼攻克這些問題和難題方面,未來還會開展哪些工作?

劉興平:提出重大科學問題工程技術難題並判別其優先序,是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的出發點和動力源,是解決問題難題的關鍵一步。

自2018年中國科協發布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以來,中國科協通過組織學術交流、專題研討會等形式,不斷推動攻克這些問題難題。中國科協正在完善重大問題凝練與持續性智庫機制建設。同時在國內重大問題研討基礎上,探索與國際科學共同體開放協同、與國際科技組織交流合作的機制,以此助推中國科學家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

中國科協還以「科創中國」建設為切入點,打造「三庫一平臺」(問題庫、項目庫、人才庫和技術服務與交易平臺),推動產學研協同網絡與組織創新,推動科技經濟深度融合、相互促進。

今年中國科協組織出版了《面向未來的科技——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解讀》圖書,以解讀問題和難題的形成背景、國際發展趨勢,分析可能的解決方案,和預測未來的發展前景為主要內容。這本圖書可以讓廣大科技工作者更好地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和發展趨勢,激發青少年科學興趣,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提升公民科學素質,培育更多科技創新人才,為創新營造良好環境。

我們知道,攻克這些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絕非一日之功。中國科協將繼續發揮組織優勢,團結引領更多科技工作者面向世界前沿、把握國家戰略需求,錨定目標不放鬆,久久為功解決重大科學問題。

(本報記者 詹媛)

相關焦點

  • 提出問題是取得科技突破的關鍵一步——解讀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光明日報記者 詹媛「提出重大科學問題工程技術難題並判別其優先順序,是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的出發點和動力源,是解決問題、難題,取得科技突破的關鍵一步。」在8月15日舉辦的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年會閉幕式上,中國科協發布了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 提出問題是取得科技突破的關鍵一步 ——解讀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提出重大科學問題工程技術難題並判別其優先順序,是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的出發點和動力源,是解決問題、難題,取得科技突破的關鍵一步。」在8月15日舉辦的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年會閉幕式上,中國科協發布了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 中科院要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領域取得突破
    原標題:白春禮:中科院不能包打天下,還是要聚焦關鍵的核心技術9月16日,國新辦就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實施進展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下一步要攻克哪些技術難關?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中科院不能包打天下,還是要聚焦關鍵的核心技術,瞄準基礎材料、核心工藝、基礎算法、重大裝備等基礎性、戰略性的關鍵核心技術需求,在光刻機、橡膠輪胎、高端晶片等方面,我們爭取要主動揭榜,發揮多學科的綜合和建制化優勢,集結精銳力量組織系統攻關,有效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
  • 怎麼樣在關鍵核心技術創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原創
    仔細分析當今中國、著名科研院所實驗室也很多、三十多年來、每年都投入天文數字的科研費用,也還是沒有在關鍵核心技術創新上、取得重大突破的根本原因。精準推理、判斷、指出,這主要就是因為、我們的科學研究、科技創新、關鍵核心技術攻堅的,道路、方向、政策路線定位,存在著十分嚴重的、捨本逐末問題。
  • 「十三五」期間我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
    「量子信息、鐵基超導、幹細胞、合成生物學等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嫦娥四號首登月背、北鬥導航全球組網、C919首飛成功、悟空和墨子等系列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磁約束核聚變、散裂中子源等設施建設取得突破,國家實驗室加快布局。」
  • 東華理工大學三維地質調查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歷經10年攻關,通過為大地「做CT」,為鈾礦「測三維」,實現了找礦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該成果獲得2017年度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科技一等獎、2018年度江西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圖為在野外開展物探測量創新方法,推進深部探測新跨越「淺部礦產資源量不斷減少,而深部找礦難度又非常大,一方面成礦控制因素複雜多樣,另一方面深部探測關鍵技術尚未突破。」郭福生說。江西相山盆地是我國最大最富的火山巖型鈾礦田,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勘探與開採,已然面臨著需要深部勘探的難題。
  • 中國在微光夜視領域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標誌著國產高性能微光圖像增強器核心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NVT-7弱光像增強器採用新型的光電陰極組件,使光電陰極的靈敏度提高了一倍,近紅外光譜段響應特性得到明顯提高,夜間檢測能力大大提高。圖為南京蔚藍科技研發的智慧機器人——阿爾法機器狗(AlphaDog)該研究項目於去年立項,短短1年便取得了核心關鍵技術的突破
  • 突破 100兆瓦,中國壓縮空氣儲能邁出關鍵一步
    這一進展是該團隊研製國際首臺100兆瓦先進壓縮空氣儲能系統樣機的重要一步。儲能技術被稱為能源革命的支撐技術和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但是,傳統的壓縮空氣儲能技術存在依賴儲氣洞穴、依賴化石燃料以及系統效率較低等瓶頸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陳海生團隊提出先進壓縮空氣儲能技術——採用壓縮空氣液化儲存或高壓氣態儲存,擺脫了對儲氣洞穴的依賴;通過蓄熱技術回收利用氣體壓縮過程產生熱量,不必燃燒化石燃料提供熱量;通過高效的壓縮、膨脹、超臨界蓄熱及換熱,大大提升了整體系統效率。
  •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此前,中核集團先後發展了多種類型的磁約束聚變研究裝置,建成了中國環流器一號、新一號和二號A裝置等三大國家重要科研設施,並取得了系列重大科研成果,樹立了中國核聚變研究史上的一座座豐碑
  • 科學新知|中國取得重大突破!「人造太陽」夢想更近一步!
    在「探月」成功的同時,我們距離「人造太陽」的夢想也更近了一步。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也就是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未來開發核聚變能打下基礎。來源:央視財經
  • 中國大陸架劃界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將助力海洋維權
    在此次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頒獎大會上,「中國海大陸架劃界關鍵科學技術研究及應用」、「海洋深水鑽井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獲2014年度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特等獎,另有8項成果獲一等獎、19項成果獲二等獎。其中,「中國海大陸架劃界關鍵科學技術研究及應用」實現了相關領域重大突破。「海洋鑽井隔水導管關鍵技術及工業化應用」項目獲得協會「傑出貢獻獎」。
  • 雷射顯示:中國市場全球最大 關鍵技術取得突破進展
    原標題:雷射顯示:中國市場全球最大 關鍵技術取得突破進展   11月21日,由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承辦的2020世界顯示
  • 雲南量子通信關鍵技術取得新進展
    本報訊 記者冉光雯報導 近年來,量子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領域。如何在這場「量子較量」中把握先機,成為各國學者爭相搶佔的科研製高點。日前,好消息傳來,雲南大學量子信息研究團隊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新進展,關鍵技術指標達到了預期目標,將有力促進保密通信技術的探索與研究,同時有望在無人駕駛、醫學影像、雷射雷達等領域開展廣泛應用。
  • 中國自行車協會:創新要在五個關鍵核心領域取得突破
    中國自行車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郭文玉日前在2020中國(無錫)國際輕型電動車創新技術大會上表示,「十四五」期間,自行車、電動自行車的產品創新要在五個關鍵核心領域取得突破,實現數位化、服務化、高端化、國際化、品牌化的五大轉型。郭文玉從生產裝備自動化、機器人、工業物聯網應用、智能工廠示範、智能工廠團體標準等方面,闡述了「十四五」期間行業發展的主要目標和任務。
  • 我國攻克難關,小型核反應堆取得突破,核動力航母又見曙光!
    據報導,我國最近正式啟動了玲瓏一號小心核反應堆項目,在核能源領域再次取得突破。這個消息一經傳出,網友紛紛拍手叫好,一些軍迷更是直呼看到了國產核動力航母的希望。但同樣的,我們還有許多技術難關沒有攻克,小型核反應堆就是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雖然玲瓏一號項目取得了一定突破,且政府十分重視,但畢竟才開始正式啟動,還不能妄下定論。中核集團的代表曾表示,玲瓏一號成功後將會成為中核集團的另一塊招牌,為中國爭取更多的市場。小型核反應堆最令人矚目的就是它的軍事用途。核動力航母作為當今世界最先進的航母,其反應堆就是一切的關鍵。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此前,中核集團先後研發了多種類型的磁約束聚變研究裝置,建成了中國環流器一號、新一號和二號A裝置等三大國家重要科研設施,並取得了系列重大科研成果,樹立了中國核聚變研究史上的一座座豐碑,為我國聚變能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工程技術與人才基礎。
  • 「高密度存儲與磁電子材料關鍵技術」取得突破
    「十二五」期間,863計劃新材料技術領域支持了 「高密度存儲與磁電子材料關鍵技術」主題項目。近日,科技部高新司在北京組織專家對該主題項目進行了驗收。該項目的實施突破了先進的高密度存儲與磁電子材料器件的關鍵技術,培養了高水平信息存儲與磁電子器件研發隊伍,對於我國新型電子材料技術與信息產業的發展具有支撐作用。
  • 我國核聚變迎來新突破,原料將不再是問題,離人造太陽又近了一步
    中國核聚變迎來新突破,原料不再是問題,離人造太陽又近了一步在之前,核能源是讓人類頗為敬畏的一種能源物質,每每談到這一物質,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美國之前在二戰中對日本發射的核飛彈,給日本相關城市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 雲南探索量子通信關鍵技術取得新進展
    ,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領域。日前,好消息傳來,雲南大學量子信息研究團隊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新進展,關鍵技術指標達到了預期目標,將有力促進保密通信技術的探索與研究,同時有望在無人駕駛、醫學影像、雷射雷達等領域開展廣泛應用。
  • 新能源汽車產業向高質量發展 電池技術的突破和創新是關鍵
    下一步,要認真落實《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機械工業經管院創新中心主任宋嘉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高質量發展是國策,是產業鏈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