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吃薑等於吃砒霜?專家闢謠這些讓人頭疼的中醫傳言

2020-11-30 上遊新聞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但在生活中存在諸多中醫藥傳言,它們的流傳不僅危害公眾健康,也使中醫藥形象受到負面影響。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北京中醫醫院原院長李乾構,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北京中醫醫院原院長王莒生,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廣東省中醫院婦科主任醫師李麗芸,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醫師梁清華,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藥師劉紹貴等5位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指出最讓他們頭疼的傳言,希望以正視聽。

傳言一:服中藥不能吃綠豆

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北京中醫醫院原院長李乾構表示,綠豆藥食同源,有清熱消暑、利水解毒的功效。大多數人認為,綠豆解藥性,所以喝中藥時不能吃綠豆。這種說法過於絕對了。其實,服中藥時能否吃綠豆,取決於所患疾病的寒熱虛實,以及所服中藥的藥性。從寒熱虛實角度來看,如果患有中暑、泌尿系統感染、便秘等熱證實證,或因烏頭、附子、半夏中毒,喝中藥時吃綠豆可輔助治療。如果患有慢性胃腸炎、肢體關節冷痛、腹痛、腹瀉、痛經等寒證虛證,服中藥時吃綠豆會加重病情。

若從中藥藥性來看,在服用人參、肉桂、附子等溫補類藥物及桂枝、乾薑、細辛等溫經散寒類中藥時,吃綠豆會降低藥效。但在服用黃連、黃芩、黃柏、大青葉、板藍根、牛黃、金銀花、石膏等清熱類中藥時,吃綠豆反而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傳言二:晚吃薑等於吃砒霜

李乾構表示,生薑是每家每戶必備的調味品,在烹調魚肉、雞肉時放入薑絲,既去羶解腥,又醇香開胃。它更是治病的廉價中藥,具有溫胃止嘔、散寒解表的功效。「晚上吃薑等於吃砒霜」的說法純屬無稽之談,中國人的晚餐裡向來少不了姜,生薑沒有不合適吃的時間,只有不適合吃的人。總的原則是,風寒病適宜,熱性病不宜,寒性體質適宜,熱性體質不宜。陰虛內熱者(表現為口乾舌燥、手足心熱等)和熱盛病人(表現為發燒、口苦、便秘),及痔瘡患者忌服生薑,高血壓患者也不適合多吃生薑。

推薦兩個常用的方子:風寒感冒患者可用防風10克、荊芥10克、生薑15克,煎水200毫升,分兩次溫服,臥床蓋被至微微出汗,即可痊癒。產後血虛者不妨試試當歸生薑羊肉湯,將生薑30克、當歸15克、羊肉100克,下鍋加水煮,肉熟後加少許鹽調味即可。

傳言三:名貴藥材有益身體

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北京中醫醫院原院長王莒生指出,很多老年人常把冬蟲夏草、阿膠、人參等名貴藥材當做寶貝,身體不舒服就想吃一點,實際上,這是錯誤的。服用名貴中藥的前提是「對症」,如果「不對症」就容易補偏。比如,人參可補虛養氣,火氣偏旺的人吃了反而流鼻血。而且任何一種藥物都有毒性,過量服用會有損健康。比如,長期過量服用人參,可引起失眠、易激動、腹脹、食慾減退、神經衰弱、體溫升高,甚至出血等不良反應。

其實,大家沒必要追求名貴藥材,有些藥材價格便宜,功效卻不比名貴藥材差,比如銀耳和燕窩都能養顏,黨參和人參都能健脾,前者比後者便宜得多。建議大家在用名貴藥材前,聽從醫生建議,選擇合適的滋補品。藥補的同時配合運動,調理好飲食和心態,才益於延年益壽。

傳言四:男人一定要補腎

王莒生表示,「十男九虛」等廣告宣傳,使不少中老年男性一旦感覺腰膝酸軟,就認為自己是腎虛,從而亂服補腎藥,這種做法實屬可笑。中醫的「腎虛」指腎臟精氣陰陽不足,包括腎陰虛、腎陽虛。腎陽虛的症狀為腰酸、四肢發冷、畏寒,甚至還有水腫。腎陰虛的症狀有腰酸、燥熱、盜汗、虛汗、頭暈、耳鳴等。腰酸雖然是腎虛的表現,但也可能由腰肌勞損、胰腺炎或前列腺炎等導致。如果體內陰陽本處於平衡狀態,亂吃補藥會打破平衡,導致上火、嗓子幹啞、大便乾燥等副作用。

是否需要補腎最好聽從醫生建議。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食補勝於藥補。冬季是補腎最好的時節,腎陰虛者應多吃豬肉、鴨肉、黑豆、綠豆、冬瓜等;腎陽虛者要多吃羊肉、鹿肉、韭菜等,護好腳,睡好覺。

傳言五:有傷不能吃「發物」

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中西醫科主任醫師梁清華指出,生活中流傳著一種說法:有傷口不宜食用雞蛋、魚類、豆腐、韭菜等「發物」,否則會影響傷口癒合。這種說法並不準確。大家常把「發物」特指易誘發某些疾病,或加重已發疾病的食物,但中醫對「發物」尚缺乏系統、完整、準確的理論闡釋。通常情況下,發物也是食物,適量食用對大多數人不會產生副作用或引起不適。

雞蛋和魚類等精蛋白類食物,還能促進傷口癒合。傷口癒合主要和年齡、免疫力相關。一旦出現傷口,要遵醫囑,避免傷口進水和感染,多吃果蔬和肉、魚、蛋等精蛋白類食物,促進傷口癒合。

傳言六:手腳冰涼是宮寒

手腳冰涼是很多女性生活中的困擾,她們認為自己是宮寒患者,還焦慮是否影響生育。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廣東省中醫院婦科主任醫師李麗芸表示,這種擔心完全沒有必要。中醫上的「宮寒」是指女性腎陽不足所表現出的一系列症狀,包括月經周期紊亂、月經量少且有血塊,甚至月經停閉不行等。手腳冰涼雖是宮寒的表現之一,但並非手腳冰涼就等於宮寒。因為,手腳冰涼也有可能是居住環境寒冷、嗜好寒涼食物等外部因素導致。

真正宮寒的人比一般人更怕冷,不僅手腳涼,全身都涼。手腳冰涼的人要注意保暖,少穿露臍裝,適度運動,同時避免吃生冷食物,適當多吃韭菜、核桃、棗等溫陽食物。

傳言七:中藥久放藥效好

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藥師劉紹貴表示,囤積中藥是一些老人的習慣,他們認為,黨參、當歸、川貝、金銀花等藥材較為乾燥,久放藥效更好。阿膠、人參、靈芝等比較名貴,囤一些會有升值空間。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多數動植物類中藥在日光、空氣、溫度、溼度等因素影響下,會發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學變化。有些藥還會生黴、被蟲蛀,更加速其質量變化,影響療效。

任何藥材都有保質期,在18—20℃的陰涼條件下,一般可放置半年至一年,最多2年。比如,枸杞子和冬蟲夏草在冷藏條件下可保存1年,靈芝和藏紅花密封冷藏可放2年,人參不超過2年,且均要防蟲蛀。陳皮、半夏、枳殼、麻黃、狼毒、吳茱萸等在傳統用藥經驗中雖有「六陳」之說,但也不能儲存太久。阿膠保存以3—5年為期,過久則易變脆和碎裂。石膏、白礬、代赭石等礦物類藥,及龍骨等化石類藥的儲存以5—7年為宜,且不要長時間露天存放。

(原標題:五位全國名老中醫通過《生命時報》澄清, 讓人頭疼的中醫傳言)

相關焦點

  • 「晚上吃生薑,等於吃砒霜」?是謠言還是科學?
    生薑可以說是所有人都耳熟能詳的一味中藥了,同時它也是很多人烹飪必不可少的調味料。李時珍說:「上床蘿蔔,下床姜」,說的就是姜能開胃,蘿蔔能消食。姜味辣而不葷,去邪闢惡。生吃熟吃,或同醋、醬、糟、鹽、蜜煎後調和,無所不宜。既可作蔬菜、調料,又可入藥作果脯,用途極為廣泛。因此,生薑對國人的影響,可以說是相當深遠。
  • 晚上吃薑勝似砒霜?生薑能防脫髮?多年的疑問解開了
    晚上吃薑勝似砒霜?生薑能防脫髮?」,還有「晚上吃薑勝似砒霜」。不過,也不能為了生薑的這些好處就猛吃,因為有些人是不適合大量吃薑的,比如胃病患者。發芽的生薑能不能吃?聽說發芽的生薑有毒不能吃?由於生薑發芽需要消耗大量的營養成分,使得發芽的生薑中姜油酮、姜油醇、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等營養成分大大損失,影響生薑的質量。
  • 「提醒」晚上吃薑勝似砒霜?生薑能防脫髮?多年的疑問解開了
    社會上關於生薑有很多說法,比如「冬吃蘿蔔夏吃薑」,還有「晚上吃薑勝似砒霜」。不過一塊姜而已,真有那麼神奇?今天就一起來看看。晚上吃生薑勝似砒霜?這個真沒有科學研究支持。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可能是由於生薑中有一種叫姜辣素的成分,它對人的心臟和血管有刺激作用,能使心跳加速、血管擴張。
  • 飲食誤區 這些傳言你中了幾個
    在生活當中,我們會聽到許多關於飲食方面的傳言,說的都很有道理的樣子,很多人也會信以為真。那麼,這些飲食方面的傳言可不可信呢?平常都有哪些飲食誤區呢?我們應該如此健康飲食呢?接下來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飲食誤區服中藥不能吃綠豆綠豆可以利水解毒、清熱消暑,許多人認為,綠豆會解藥性,所以在喝中藥的時候不可以吃綠豆,但這種說法太絕對了一些。其實,服中藥時能否吃綠豆,取決於所患疾病的寒熱虛實,以及所服中藥的藥性。從寒熱虛實角度來看,如果患有中暑、泌尿系統感染、便秘等熱證實證,或因烏頭、附子、半夏中毒,喝中藥時吃綠豆可輔助治療。
  • ...課堂】早吃三片姜,賽過喝參湯!被譽為「嘔家聖藥」的它,功效超多~
    ?妊娠嘔吐時,可衝飲紅糖姜水,有較好效果。  ? 止咳喘  老年慢性咳嗽、肺寒咳喘、頭痛鼻塞,可用半匙生薑汁加1匙飴糖,用沸水衝服,每日2~3次,有較好效果。  晚上吃薑賽砒霜  很多人都聽說過「早上吃薑,勝過吃參湯;晚上吃薑,等於吃砒霜」,「一年之內,秋不食姜;一日之內,夜不食姜」。
  • 【科學闢謠】這些生活「小常識」,你錯信了幾個?
    「鐵鍋炒菜可以補鐵」的傳言由來已久。很多人對此深信不疑。實際上,在炒菜時,鐵鍋溶出的鐵元素為非血紅素鐵,能被人體吸收的比例並不高,大概只有不到3%。而人體血液所需的、且能更有效吸收的是血紅素鐵,所以即便是長期使用鐵鍋,也達不到很好的補鐵效果。目前,國內外也沒有任何研究顯示,靠鐵鍋溶出鐵的方式能解決國民的貧血問題。
  • 吃味精掉頭髮?雞頭含重金屬?魚膽有毒?這10個謠言有2個是真的
    今天我們一起來闢謠,看看網上盛傳的這10大食物謠言,到底有幾個是真的。吃雞蛋不要吃蛋黃,蛋黃中膽固醇太高有人說蛋黃中含有膽固醇太高,會導致心腦血管髒病。雞頭含有重金屬,不能吃民間一直流傳一種說法「十年雞頭勝砒霜」,說是越是年齡大的雞,雞頭中所含的重金屬毒素越多,不能吃。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事實是不管多大的雞,雞頭中都含有一定的重金屬,但是含量沒有超標,符合國家標準,也可以放心食用。
  • 蝦+水果=砒霜?食物相剋,吃錯了會喪命?闢謠!我們該這樣吃
    其主要思想就是,同時吃兩種或幾種相剋的食物,會導致食物中毒,甚至死亡。比如:豆腐蜂蜜同食致耳聾;土豆香蕉同食生雀斑;牛肉紅糖同食脹死人;海鮮水果同食會中毒;螃蟹柿子同食會腹瀉,等等。 其實,這都是站不住腳的。最近央視新聞就專門進行了闢謠。 我們舉個例子說明: 蝦+水果=砒霜。
  • 大閘蟹同水果一起吃,等於吃砒霜?大閘蟹是高熱量不能多吃?蟹黃重金屬含量很高?
    「大閘蟹是高熱量不能多吃」 「蟹黃重金屬含量很高」「大閘蟹同水果一起吃,等於吃砒霜」……這些坊間傳言,究竟有沒有科學依據,能不能信?針對這些問題,象山縣市場監管部門日前用實驗數據為市民一一作出科學解答。市場監管人員從象山縣菜場隨機購買3個不同規格的公、母大閘蟹。以鮮活狀態送至象山縣食品檢驗檢測中心實驗室,洗淨外殼,蒸熟冷卻。
  • 晚上吃生薑勝似砒霜?丨謠言粉碎機
    吃東西的時候,父母經常會嘮叨一些關於飲食的老話兒。比如「冬吃蘿蔔,夏吃薑」。那有沒有道理呢?來看看華東理工大學食品藥品監管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少偉教授怎麼說。冬吃蘿蔔,夏吃薑「冬吃蘿蔔」的最主要原因是:以前的冬天,除了蘿蔔,沒太多別的蔬菜可吃。而且,冬天的蘿蔔最好吃,放到夏天就糠了!
  • 晚上吃它比砒霜毒?幾塊錢一斤的它,只要吃對了就勝過補藥
    民間關於生薑也有很多俗語,比如「塗生薑,防脫髮」,還有「晚上吃薑勝似砒霜」等等。那這些說法究竟有沒有科學依據呢?生薑說法大合集,這些究竟可不可信?01晚吃薑,勝砒霜?俗話說「早上吃薑賽參湯,晚上吃薑賽砒霜」,同樣一物,為什麼不同的時間吃,效果會相差那麼大呢?人在清晨之時,胃中之氣有待升發,姜味辛性溫,含有姜辣素等活性成分,吃點姜可以健脾溫胃,為一天中食物的消化吸收做好「鋪墊」,並且姜中的揮髮油可加快血液循環、興奮神經,使全身變得溫暖。
  • 哪些人不能吃薑 這些人群要注意
    生薑是我們經常吃的調味品之一,它也有很好的藥用價值,對感冒發燒,女性月經不調和痛經都有一定的療效,姜有生薑和乾薑之分,生薑和乾薑的區別在哪裡呢?什麼時間吃薑要小心呢?哪些人不能吃薑呢?下面小編就具體的講解一下,一起來看看吧。
  • 小小一塊姜,怎麼吃最好?
    這時候就要吃一些能夠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雖然火鍋和烤串這些食物也能夠刺激胃酸分泌,但是它們的壞處不用小澤多說,大家也都知道吧。那麼與其吃它們,為什麼不吃點姜呢?現代研究表明姜含有姜醇,姜烯,水芹烯,檸檬醛,莰烯,檜烯(含量最高)等揮髮油,而且還有姜辣素,樹脂,澱粉和纖維等成分。這些揮髮油和姜辣素都有增進食慾的作用。
  • 蝦與維生素 C吃,賽過吃砒霜?食物相剋真與假,一文詳解
    那麼,這些食物「相剋」的傳說,到底是真是假呢?今天就來帶大夥揭曉一下。什麼是食物相剋?食物相剋,就是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每一種食物都有自己的功用,但同時進食不同功用的食物,可能會導致身體不適,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食物相剋。在《金匱要略》《本草綱目》等中醫典籍之中確實存在著大量食物相剋的記載。
  • 都闢謠85年了,「食物相剋」還有人相信!
    闢謠了85年,「食物相剋」還有人相信!11月26日央視新聞報導,闢謠「食物相剋」說法並非近幾年的事,早在1935年,我國科學家、中國營養學會創始人鄭集教授,就在民間傳言較廣的184對所謂「相剋食物」中,選擇了當時最為流行的14組食物,分別開展了人體試驗和動物實驗,結果無論人還是動物,一切正常。
  • 闢謠丨螃蟹+柿子=腹瀉?專家:食物相剋說法不可靠!
    秋去冬來,萬物蕭殺,紅彤彤的柿子卻掛滿枝頭,可這柿子在很多人眼裡卻不能太親近,因為傳言柿子在食用上有很多禁忌,特別是會和一些食物相剋。比如柿子和螃蟹一起吃會腹瀉,柿子和牛奶雞蛋一起吃會得結石,情況嚴重的話還能要人命。柿子當真如此厲害嗎?其實除了柿子,民間還流傳著很多關於食物相剋的說法。
  • 85年間一直闢謠的食物相剋:同食出現問題的科學解釋在這
    比如柿子和螃蟹不能同吃,否則毒性等於砒霜。提起食物相剋說法,很多民眾一直深信不疑,甚至還有被印刷出來的食物相剋表,被很多家庭奉為「聖旨」張貼在家裡。近日,央視闢謠食物相剋說法引發了網絡上的熱議,讓我們更為科學的認識到了食物相剋論。總而言之,拋開計量談毒性就是危言聳聽。
  • 央視闢謠「食物相剋」毫無根據!這些食物搭配在一起放心大膽地吃
    食物相剋的說法,大家一定聽身邊的人說過,聽得多了仿佛這些說法真的存在了,康康的同事說「每當遇到豆腐和菠菜炒在一起的時候都吃得戰戰兢兢」。近日,央視闢謠食物相剋說法引發了網絡上的熱議,讓我們了解了食物相剋論。康康今天和大家一起來聊一聊關於這些年被硬捆在一起被迫營業的CP。
  • 四年前傳的不是「榴槤+酒」毒過砒霜嗎
    榴槤和牛奶同食可能導致中毒的傳言,其實從2013年起就廣為流傳。傳言甚至用「毒過眼鏡蛇」來形容其劇毒!但是,隨後有多家媒體進行闢謠,多名專家駁斥了這種說法。2016年5月,由中國食品闢謠聯盟發布的「十大乳業謠言」中,也批駁了「吃榴槤後喝牛奶會中毒」這條謠言。「咖啡因是一種黃嘌呤生物鹼化合物,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大劑量或長期使用也會對人體造成損害,特別是它有成癮性。咖啡、茶、軟飲料及能量飲料中含的咖啡因較多。牛奶中不含咖啡因,榴槤中也不含咖啡因,兩種不含咖啡因的食物一起吃是不可能憑空產生出咖啡因的。
  • 如果不存在「食物相剋」,有些食物一起吃為什麼會出現不適
    闢謠了85年,「食物相剋」還有人相信!11月26日央視新聞報導,闢謠「食物相剋」說法並非近幾年的事,早在1935年,我國科學家、中國營養學會創始人鄭集教授,就在民間傳言較廣的184對所謂「相剋食物」中,選擇了當時最為流行的14組食物,分別開展了人體試驗和動物實驗,結果無論人還是動物,一切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