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可能是我們印象中最為神秘的生物了,沒有人見過其真容。但是很多人還是相信它是存在的,否則就是我們的老祖宗們如此豐富的想像力是源於何處?不過今天要說的這種生物雖然不是龍,卻被很多人認為可能是目前世界上長得最像幼龍的生物,它就是洞螈。
龍小時候長這樣?
當然我們說的是中國神話中的龍,中國龍有著馬一樣的長臉、鷹一樣的爪、蛇形的身子,而且體型龐大,全身覆蓋鱗片,像這樣。
那洞螈有馬的長臉,也有著蛇一樣細長的身子,但是沒有龍身上的鱗片。身上覆蓋著一層薄薄的黃白色、粉色或褐色的皮膚。它們的體型較小通常長20~30釐米,有些可達40釐米,雌性要比雄性大。洞螈有四肢,只不過沒有鷹爪,前肢有三個腳趾,後肢有兩個腳趾,它用四肢來攀附洞穴中的巖石和在水中遊走。
瞎子「幼龍」
四肢細小無力,有一種退化的感覺。說到退化,洞螈的眼睛是已經退化了,現在那裡只是一層薄薄的皮膚。從名字就能看出來它生活在光線微弱的洞穴中,長時間的陰暗環境讓它們不需要視力,於是眼睛嚴重退化隱藏在皮膚深處。
生活中我們會看到一些盲人,他們雖然看不見,其他方面的感官卻異常靈敏。洞螈也是這樣,先是聽覺:它能聽到在10~15000赫茲之間的聲音(人類能聽到20~20000赫茲之間的聲音)。所以它靠內耳接收水中聲波,來識別和定位獵物的方向。
再是觸覺:它的皮膚上還遍布感受器,不僅能感受水中的化學物質,還能感受到光線的變化。身體細長和扁平的頭部增大了感應的範圍,以此來尋找獵物或判斷周圍是否有危險,以便及時捕捉獵物或逃走。另外洞螈可以感受弱電場,能夠利用地球磁場對其自身進行定位。
懶癌晚期的的洞螈
洞螈適宜生存的溫度為8-11攝氏度,這種生物非常懶,常常趴在一個地方持續非常長的時間紋絲不動,就算動起來移動速度也非常慢堪比樹懶。生物學家經過長時間的觀察發現它們可以長達7年的時間不發生移動,當然這裡說到移動也包括進食和繁衍。
跟它們長時間生活、進化的環境有關,和電影小說裡說的不同,真實的洞穴生態往往生態鏈非常的脆弱,並不會產生可怕到離譜的生物。洞穴中沒有光照,植物幾乎是沒有,而植物是生態鏈中非常重要的有機物生產者。
所以洞穴中的營養供應任務就交給了自養細菌這些微生物,但是細菌所能創造的有機物非常有限,所以洞穴中的「食物」有限。當然洞穴裡的水並不是死水,也有外界的水流入為這裡提供外部養分輸入。這些都是這裡各種生物的食物來源。
洞螈在這樣的物質匱乏的環境中就要做到儘量降低能耗,它們以小甲殼類動物、蝸牛和水生昆蟲為食(直接吞下,咀嚼消耗更多能量)。一次進食大量的食物,之後轉化為脂肪在肝臟中存儲。在食物不足時消耗這些脂肪和降低代謝率,在特別嚴重的境遇能吸收自己的組織以求自保。而且它還把很多沒必要的身體特徵退化掉了(比如眼睛)。
當然繁衍也是同樣的道理,而且後代數量多了之後對食物的競爭會加劇,最後都活不了。所以洞螈12年一次的交配,正是為了保證自己種族得以延續。不過這種懶癌晚期的生活方式也給洞螈帶來了較長的壽命,生物學家認為它們長期緩慢的新陳代謝阻止了身體產生有害的自由基,它們可以活到100歲左右。
雖然洞螈並不是真正的龍,但它的本領也足夠我們欽佩了,只不過這種「修仙」生活有些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