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新男神導師劉擎為什麼說"不要讓機器殖民你的世界"?
作者:馮悄悄 責任編輯:碗
排版:PandaYung
圖:來自《奇葩說》節目截圖
最近第七期《奇葩說》有了一位新導師,名叫劉擎,是一位哲學教授。因為屢次的高維論點,他成了很多人的新晉男神,甚至上了微博熱搜。
今天這篇文章,主要想談一談最近一期辯論中,來自劉擎教授的一個觀點,這個觀點讓我得到了非常大的啟發——不要讓機器殖民你的世界。
我也藉由拆解他的觀點,來看看,他到底為什麼要說「不要讓機器殖民你的世界」。
也許你還沒有看過最新一期,所以我把辯題稍微講解一下。
辯題是:奇葩星球即將推行一個全新的系統,在這個系統裡,你可以查詢到所有愛人的前任對TA的評價,你也可以作為前任,評價任何你的前任,以及被你的前任點評。你支持這款系統上線嗎?
簡而言之就是,有一個前任點評APP,你支持嗎?
辯論雙方各抒己見,其中正方其中一個觀點在於,這個系統的存在可以大大提高我們愛情的效率,讓人們不至於花上三五年還看不清對面的人。
接下來,劉擎教授的異常精彩的觀點就來了。
我來一點點分享給大家看。
首先,劉擎教授說,這個世界上,有兩個體系,一個是系統(可以寬泛地理解成機器世界),包含了由各種算法、大數據支撐的內容平臺等等,一個是生活世界(可以寬泛地理解成人類世界),包含了人類的友情、愛情和親情等等。
目前的情況是,系統殖民了生活世界,也就是機器世界殖民了人類世界。
比如,你在搜尋引擎裡搜索過如何防脫髮,沒準第二天你再打開購物網站,首頁推送給你的信息就是一瓶增發劑。
而你壓根沒有聯想到購物網站給你推送增發劑的原因就是你曾經不經意間的一次搜索,然後你就非常自然地買下了。
這只是我們的心智無意識被機器、算法影響的一個小例子,可能有人會說,這樣不是很方便嗎?你看,我確實是需要增發劑的,算法也及時發現了我的這個需求。
但,你是否想過,如果所有你得到的信息都是經過機器用某種人為設定的標準進行考量後給你的最優推薦,那麼,你實際上是在被系統的最優算法奴役的,因為它讓你在它所設定的範圍內進行選擇,而你卻以為你自己進行了出於你本意的選擇。
劉擎認為,是否要啟用「前任點評APP」來幫助自己的感情世界,這道辯題背後真正在拷問的內核在於,我們是否要讓人類的生活世界被系統,也就是機器世界殖民?
接下來,劉擎談到了「效率」。
正方支持這個前任點評APP時,有一個比較重要的觀點在於,這個APP可以提升我們的效率,讓我們更加迅速地得知一個人的狀態,得知別人對其的評價和看法。
正方還類比了類似大眾點評等APP的出現,大大減少了人們試錯的風險,提高了效率。
效率,我想但凡是生活在這個星球上,這個詞我們恐怕都不陌生吧——過日子要過得有效率,做工作要做得有效率,談戀愛要談得有效率。
啥叫有效率?在單位時間裡做最多的事。換言之,信息密度要大,做事密度要高,最好一天能把一個月的事都做出來,那就真是高效到極致。
追求高效仿佛是刻在我們基因裡的事,就好像那本《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也長居暢銷書榜,經久不衰。
如果你慢悠悠地度過了一天,不是忙碌而高效的,就好像要去面壁一下,反思為什麼不好好利用時間了。
而很有意思的是,我們好像很自然地就接受了,時間的安排必須是高效的,作為人,就是要在最短時間裡做最多的事啊,這難道不對嗎?
劉擎說,不是這樣的。
他說,效率原則,是系統的原則,也就是工具理性的原則。
這句話啥意思呢?
工具的設計初衷,就是追求高效,換句話說,一切的算法、機器、系統,某種程度都在追求一個更高效的結果,但,人不是機器啊,人也不是被設計成機器一樣非要去追求高效,可為什麼那麼多人都無意識地去追逐高效,而非其他呢?
這個問題,劉擎教授沒有往下談,但我想以我的觀點來補充一下。
為什麼那麼多人都活得像機器人一樣,追逐單位時間最大的效能?
也許,是你使用的曆法出了錯。
目前我們全世界使用的曆法是公曆,也叫格裡高歷。每年12個月,每個月28-31天不等,每小時60分鐘,每分鐘60秒,記錄時間的工具是時鐘和手錶。
公曆就是人工機器時間,是人為地將時間進行每小時60分鐘,每分鐘60秒劃定的一種計量標準。
換句話說,誰說時間滴答一秒就是一秒的,這只是一個人為規定的度量衡,只是一個參考,但並不一定是宇宙真相啊,也不代表時間就是這麼回事。
從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體驗來講,我們都有過「快樂的時光總是那麼短暫,痛苦的時候度日如年」的感慨。
而這句話不正就在表明,時間並非那個時鐘和手錶所描繪的一切,時間和我們的意識在同一個維度,我們的感受、心情、狀態,直接會影響我們世界裡的時間到底有多久。
手錶、時鐘度量時間所用的幾何圖形是圓形,轉一圈是360°,然而這是度量一個二維平面的方法,時間根本不是二維平面,我們如何去度量根本看不見摸不到的時間呢?
劉擎說,機器、算法奴役了生活世界。
而我說,其原因就在於,人們使用了這套基於機器算法的公曆,把機器時間錯認為自然時間。
人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不是藉由太陽東升西落、月亮陰晴圓缺、四季更迭交替去生活的物種。
只有人類在依靠手錶度日。
我們錯誤地將分割二維平面的度量方法用來計算處於更高維度的時間,因此導致人們的思想被植入了過多的機器算法,從而追求高效,追求單位時間的最大效能,從而造成了普遍焦慮,普遍競爭,從而陷入「時間是金錢」的迷思,忘記了本初的自己是怎樣。
再說回劉教授接下去的觀點,在劉教授眼裡,愛情是什麼?
又或者說,類似愛情的人類生活又是什麼呢?
劉教授說,愛情是我們每個人都會享有的無上特權。
因為哪怕你在機器的算法裡不那麼英俊漂亮,不那麼富有聰慧,總會有一個人,為你亮起星星眼,覺得你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好,覺得你是別人無法比擬的。
他們愛你,不因為你比別人優秀,比別人聰明,比別人帥,比別人好,他們愛你,是因為你是你。
就好像小王子的那顆玫瑰,換一個人看來並無什麼大的特色,但在小王子眼裡,它就是獨特的。
這種獨特性,是機器算法沒有辦法去獲得的。也是前任點評APP沒有辦法給你意見的。
但,這種獨特性,在自然界幾乎隨處可見。
沒有兩朵雲是一模一樣的,就好像沒有兩片梧桐葉是一模一樣的,哪怕它們再相似。
沒有兩枝玫瑰花是一模一樣的,就好像沒有兩個雙胞胎是一模一樣的,哪怕它們再相似。
我們每個人本就那麼不同,也那麼獨特,然而,被機器時間奴役的我們,追逐著幾乎同樣的人生,考個好學校,找個好工作,嫁/娶個好人,買輛好車,買套好房,生個好娃,然後在娃身上繼續自己被奴役的一切。
我們無意識地追逐著機器化的量產、同質人生。
甚至在愛情這樣非常獨特的,以個人體驗為主的地方,我們也開始像買賣商品一樣討價還價。
我,一個碩士學位,怎麼著也得找一個碩士吧,否則就掉價了。
我,家庭背景這麼好,怎麼著也得找個門當戶對的吧,否則怎能匹配?
沒錯,如果你去用大機器算法那一套輸入,測算數據,也許真的會找到一個機器算法裡非常匹配的那個人,然而,更可能出現的情況是,你們真的不來電啊,你也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
劉擎教授說,愛情是不能夠用數量化來表達的東西,如果我們把愛情放到了數量化裡面,就是系統裡面,它會變得有效率,但是它完全錯失了人和人之間的複雜性互動。
是啊,你愛上一個人,也許只是因為某一個眼神的交匯,某一次溫暖的握手,你根本不知道哪一刻你動心了,你也根本算不出來未來你哪一刻會動心,這不是機器、數據可以測算的,而它的美妙之處也正是如此。
但,如果在愛情世界裡,你也讓機器加入,你也去求助於機器的大數據測算,告訴你你跟對方配不配的百分比,告訴你你們兩人未來的結局。
那麼,那些交疊出你們感情升溫的微妙而又難以言喻的瞬間,那些累加出你們感情基石的一次又一次互動,也許瞬間崩塌,一去不復還。因為你只記住了機器給你的結論。
正如教授所言,我們和人相處,並非在評價,而是在塑造。
與人互動的一切,原則上是文學性、藝術性、哲學性的,但不是數學性的,不是數量化的。
「如果把這兩個東西放在一起,就是系統對生活世界的殖民」。
再最後總結一下:
怎樣的狀況下,我們是在被機器殖民?
一味追逐統一化標準化量化,一味追逐高效,一味追逐最優解,一味追逐確定性,一味追逐目標導向……
如果你發現自己有這些情況出現,請多去大自然裡走走,看看花鳥蟲魚、山川大海。
人,請活出人性,繼而活出你的內在神性,而不是讓自己變得像個高效又無情的機器人。
下一次,當你再逼著自己凡事都高效的時候,不妨記得,這是機器對人類生活的奴役,這是機器時間(公曆)的把戲。
下一次,當你再逼著自己凡事都高效的時候,不妨記得,沒有人生來需要高效,因為自然界裡,沒有一朵花趕著開,沒有一棵樹趕著長,也沒有一隻猴子,趕著長大。
而如何避免被機器所殖民,很簡單,少用公曆,多用13月亮歷(一套揭示宇宙時間共時同步真相的有趣曆法)。
註:所有文章版權,及以該文字內容製作包含但不局限於音頻,視頻等多媒體內容版權,皆歸星之奇旅合法所有,如有商用,及作他用,請聯繫我們進行付費與授權。
遇見瑪雅會幸福所有文字均為原創 星之奇旅版權所有 如需轉載請留言獲得轉載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