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唐睿康Nature:用交聯離子低聚物的聚合物合成製備無機材料

2020-12-04 測試狗科研服務

【背景介紹】

眾所周知,海鹽提取的第一步:將海水攔截,利用太陽光照射加熱蒸發,過一會兒就會出現很多晶瑩小顆粒(粗鹽),這就是無機物的結晶過程。其實,現在大多數無機材料的合成也是依賴於傳統的結晶法,因而製備的都是無機粉末材料,基本不可能製備出大塊、連續且結構完整的無機晶體材料。由於無機粉末材料的內部結構不連續和不完整,使得其抗衝擊性能差、非常容易碎而限制了其應用領域。

雖然,利用合成聚合物的方法製備聚矽氧烷等無機材料證實該方法可較為容易地解決上述問題。然而,目前還沒有報導過一種有效的、通用的合成策略,可以把傳統有機聚合運用在傳統無機材料製備上,以此可以合成大量種類豐富的無機材料。因此,開發一種利用合成聚合物的方法來製備結構連續且完全緻密的無機材料的通用策略,以實現其廣泛應用顯得尤為重要。

【成果簡介】

今日,Nature最新報導了浙江大學的唐睿康教授(通訊作者)團隊利用交聯離子低聚物的聚合物合成策略製備了以碳酸鈣(CaCO3)n為代表的大塊無機材料。作者利用三乙胺作為封端劑來穩定低聚物,從而製備了大量具有分子量可控的(CaCO3)n低聚物。因為三乙胺中的叔胺基團可與(CaCO3)n低聚物中的碳酸氫根之間形成氫鍵。由於三乙胺在室溫下即可揮發,其離去時就會引發交聯反應形成聚合度增高的(CaCO3)n。因此,作者通過改變反應體系中鈣離子和三乙胺的比例,實現了對(CaCO3)n聚合物n的調控,使得n在3-11之間變化。研究發現隨著三乙胺濃度的增大,聚合度n會下降。

總之,該工作以製備大塊CaCO3晶體為例,實現了對無機材料韌性增強,並且降低了加工難度。同時,利用該方法可以得到不同圖案和性質的大塊無機材料。該工作的題目為「Crosslinking ionic oligomers as conformable precursors to calcium carbonate」。

【圖文解讀】

圖一、(CaCO3)n低聚物的製備與表徵

圖二、可控交聯的(CaCO3)n低聚物

圖三、通過(CaCO3)n低聚物的交聯反應,製備非晶和類單晶CaCO3塊狀材料

圖四、利用(CaCO3)n低聚物製備的CaCO3單晶進行成膜和圖案化

【總結】

總之,本文作者利用交聯離子低聚物的聚合物合成策略製備了以碳酸鈣(CaCO3)為代表的大塊無機材料。通過該方法製備的無機材料增強了其韌性,同時製備的無機材料也易於加工和定製各種個性化的圖案和形狀。該方法也有希望用於製造其它大塊、結構連續且完整的無機材料。

文獻連結:Crosslinking ionic oligomers as conformable precursors to calcium carbonate. (Nature, 2019, DOI: 10.1038/s41586-019-1645-x)

聲明:投稿或轉載請聯繫GO三思,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並附有原文連結,謝謝!

相關焦點

  • 浙大化學系唐睿康教授團隊最新成果正式發表在國際頂級雜誌《自然》
    「此前,在無機化學和高分子化學領域中材料的製備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但我們這項成果可以說是打破了兩者界限。」唐睿康解釋道,我們的研究是把傳統有機聚合的方法運用在傳統無機材料製備上,提出了「無機離子寡聚體及其聚合反應」的新概念,對傳統學科具有一定的顛覆性。
  • 浙大原創:像做塑料那樣製備碳酸鈣!這項研究在《自然》刊登!
    如果用目前人工方法來製造碳酸鈣,往往只能得到微米大小的白色粉末。不過,浙江大學化學系唐睿康教授團隊的一項最新成果,可以迅速在實驗室裡得到釐米尺寸的碳酸鈣晶體大塊材料,並且這些碳酸鈣的製備過程有很強的可塑性,可以像做塑料一樣按照模具形狀長成各式模樣。用這種全新方法做出來的材料具有結構連續、完全緻密的特點,在3D列印和物質修復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我國學者在無機材料合成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准號:21625105,21805241)的資助下,浙江大學化學系唐睿康教授團隊在無機材料合成方法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提出了無機離子聚合反應的新概念,利用無機離子寡聚體的聚合與交聯實現複雜形貌材料的連續結構製備。
  • 浙江大學劉昭明博士在《Nature》上發文,無機材料也能連續製造了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將一杯濃鹽水通過蒸發,得到鹽的晶體,這是我們熟悉的無機物結晶的過程,在浙江大學,有這樣一個研究團隊,嘗試將這類結晶過程進行「暫停」,然後得到無機離子寡聚體,這種寡聚體能夠像高分子材料一樣進行交聯聚合起來,形成連續的、大塊的無機材料。
  • 木質素化學降解及其在聚合物材料中應用的研究進展
    木質素分子結構中含有酚羥基、醇羥基和羧基等多種活性基團,可替代傳統石油化工產品應用於高分子材料合成。化學降解法是目前木質素降解的有效方法,對於木質素資源的高效、高值化利用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產化學工業研究所,楊倩等重點綜述了近年來木質素化學降解及其降解低聚物在聚合物材料領域應用的研究進展。
  • 浙大這塊碳酸鈣晶體,登上《自然》雜誌
    浙江大學化學系教授唐睿康團隊的一項最新成果,可以迅速在實驗室裡得到釐米尺寸的碳酸鈣晶體大塊材料,並且這些碳酸鈣的製備過程有很強的可塑性,可以像做塑料一樣按照模具形狀長成各式模樣。用這種全新方法做出來的材料具有結構連續、完全緻密的特點,在3D列印和物質修復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10月17日,這項研究刊登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上。
  • 讓牙齒再生、給疫苗「穿衣」、造出通用熊貓血……浙大這個團隊...
    在浙大,有這樣一個團隊,他們像「做塑料」一樣製造無機物,實現牙釉質再生;人牙修復實驗改造紅細胞,救助「熊貓血」患者;給疫苗「穿衣」,實現常溫下保存。唐睿康與學生們一起開展科學研究「大膽假設、科學驗證、絕不放棄」是團隊的研究理念。勇氣與學習,是唐睿康認為最重要的兩項能力。因為有勇氣,劉昭明博士大膽挑戰新的工程方法。在傳統的觀念裡,無機材料和高分子材料天差地別。
  • 讓牙齒再生、給疫苗「穿衣」、造出通用熊貓血……浙大這個團隊迸發著奇思妙想
    在浙大,有這樣一個團隊,他們像「做塑料」一樣製造無機物,實現牙釉質再生;勇氣與學習,是唐睿康認為最重要的兩項能力。因為有勇氣,劉昭明博士大膽挑戰新的工程方法。在傳統的觀念裡,無機材料和高分子材料天差地別。而團隊在2019年發表於《Nature》的研究成果則巧妙地在兩者間搭上了橋梁,提出了通過用聚合與交聯的方法合成無機材料。
  • 【材料】浙江大學唐睿康教授課題組Adv. Mater.綜述:生物礦化,從材料方法到生物策略
    不同於實驗室的材料製備,在生物礦化過程中大量的有機基質,特別是蛋白質介入到無機材料的形成過程中,控制材料的成核、生長、取向和組裝可以構建性能優異的複合材料。傳統的生物礦化研究強調模仿自然開展材料的仿生設計和製備,突出了有機體系對無機結晶的調控,從而提高材料的性能。
  • 【明晚預告】李洪森&劉昭明博士:鋁離子電池/無機聚合與交聯材料合成
    為功能納米材料與儲能技術課題組負責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型儲能技術、鋁離子電池、混合離子電容器等。近年來在Adv. Mater.、Energy Environ. Sci.、Adv. Energy Mater.、Nano Lett.、NanoToday、Adv. Funct. Mater.、Nano Energy等期刊發表高水平論文50餘篇,被引用3500餘次,ESI高被引論文7篇。
  • 親水單分散聚合物基質陽離子色譜柱的製備及其應用
    近年來,陽離子填料中以矽膠為載體,採用聚馬來酸包夾法合成的固定相[6]發展較活躍,這種填料溶質易於通過相對較大的孔與固定相上的活性位點接觸,傳質速率快,柱效高,但缺點是pH使用範圍窄,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離子色譜的應用。目前,有機聚合物離子色譜填料中以交聯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PStDVB)使用最廣,這種樹脂耐酸鹼,允許用強酸或強鹼作淋洗液。
  • 西北大學Nature子刊:實現高性能聚合物凝膠材料快速合成
    近期,西北大學化材學院於遊教授課題組在高性能聚合物凝膠材料合成與應用方面實現突破。該研究從基本化學合成反應入手,提出以秒級正交化學反應為手段實現多重聚合物網絡凝膠快速製備策略,並展示了材料在柔性電子製造方面的潛在應用,解決了長期存在於該領域內凝膠合成與結構設計/調控不能有效結合的問題。
  • CCS Chemistry | 線性增長與三維延伸調控交聯結構,PEI薄膜製備...
    聚合物交聯可以有效減少由分子鏈段運動造成的鬆弛現象,提高聚合物材料耐高溫性能、擊穿強度和充放電效率。在眾多交聯反應基團中,苯炔基具有獨特的優點:首先,可通過調節分子鏈的長度來控制交聯的程度;其次,交聯過程無需交聯劑且沒有揮發性物質逸出,可以避免缺陷的產生,這是製備高質量電介質薄膜材料的關鍵;且交聯後形成的網絡結構可以大大提高聚合物的熱學和力學性能。
  • 運用簡單的方法可製備更強的聚合物材料
    塑料,橡膠和許多其他有用的材料都是由聚合物——即長鏈布置在交聯網絡中製成的。在分子水平上,這些聚合物網絡包含削弱它們的結構缺陷。在緩慢加入一半的B4溶液幾個小時後,他們一次性加入了剩下的一半溶液,星形結構連接在一起形成交聯網絡。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材料與使用傳統合成工藝生產的相同材料相比,環路減少了將近一半。詹森表示,根據材料中有多少環路,這種「先慢後快」的工藝策略可以將材料的強度提高高達600%。
  • 基於交聯網絡凝膠聚合物電解質助力無枝晶、寬溫度範圍鋰金屬電池
    採用固態聚合物電解質可有效抑制鋰枝晶的生長,而其較低的離子電導率限制了其在室溫下的應用。將室溫離子液體與聚合物複合製備得到的凝膠聚合物電解質可在保持高安全性的同時,顯著提高聚合物電解質的室溫離子電導率。然而大量離子液體的引入在提高電解質電化學性能的同時,勢必將破壞電解質的機械強度,影響其綜合性能。
  • 康奈爾大學王亞冬團隊《AM》:螯合交聯製備生物可降解彈性體
    共價鍵將無規捲曲的聚合物連接形成彈性體,如彈性蛋白、硫化橡膠等,其化學性質決定了在彈性體中的交聯網絡結構。而弱鍵交聯彈性體通常表現為更大的塑性。因此,一般需對聚合物進行設計來獲得特定功能的彈性體,這使得彈性體的製備變得困難,並限制了其通用性和應用範圍。如何設計合適的鍵合作用來獲得特定功能的彈性體呢?這變得非常重要。
  • 新型導電聚合物材料及膜導電性測量儀研發成功
    本報訊 近日,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承擔的吉林省科技發展計劃項目「類交聯的導電聚合物材料及其在分析化學中的應用」,通過了吉林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鑑定。
  • 南科大郭旭崗教授在《自然材料》發表導電聚合物研究應用評論
    MacDiarmid)教授從1973年開始,也一直在從事著不同尋常的導電無機聚合物(SN)x的研究。1975年,麥克迪爾米德報告了他的研究工作,並展示出他們製備的無機聚合物(SN)x的金黃色薄膜。導電聚合物的摻雜、化學結構和合成.如圖 2所示,在發現聚乙炔之前,導電聚合物的原型是無機材料聚氮化硫(SN)x,這種材料表現出固有的(非摻雜)金屬電導率。在(SN)x中,所有鍵的長度相等,這意味著沿聚合物主鏈的鍵長交替值(BLA)為零,這是實現高導電性的關鍵特徵。
  • 《自然·材料》用低聚物探索玻璃的千年之謎
    結果出乎大家的預料,在模擬聚合物的氣相沉積過程中,人們注意到由較小的柔性聚合物組成的穩定玻璃並沒有表現出這種各向異性,這就可能說明,由低分子量聚合物分子製成的玻璃可能是非常緻密的無序材料。此外,聚合物也是研究理想玻璃的理想材料,因為許多無規聚合物很難結晶,而液態可能是一種實際的平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