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了自己的需求,正在讓動物原本的劣勢基因快速「發揚光大」

2020-10-03 洪光Edwin

達爾文的進化論告訴我們,生物界本來就存在著物種差異,在環境和生存競爭的壓力下,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物種都朝著更適合自己生存的方向演變,每一場演變,動則數萬年,多則數百萬上千萬年。使得物種強的更強,弱的也有自己的保護絕招,比如獵豹為了高速捕獵進化出了強健的四肢,而枯葉蝶這種弱小的生物為了保護自己,學會了跟著環境進化成了枯樹葉的樣子。

但是人類的出現到崛起 ,為了自己需求,正在逐漸打破這種平衡,利益的追求,個人的愛好,正在讓物種原本的劣勢基因快速的「發揚光大」,曾經數以萬計年記的演變,在今天也變成了以年、百年來記,人類正在有意無意的操控著動物基因的選擇,改變著物種的變化方向。

首先我們來說說大象吧。在我們的印象裡,大象一般都是身材高大,不僅長了一個能吸水的長長的鼻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它們還有兩顆經過數百萬年發展而來的巨大的象牙,那是它們用來覓食和清除雜物用的寶貝,也是在兇猛的非洲大地上戰鬥用的武器,更是雄性力量的象徵。

但是,近代以來,大象的這個特別的牙齒卻在逐漸消失,像偷獵盛行的地區,南非阿多大象公園,當地的母象98%都不長象牙了,要是在自然選擇中,只有3%左右的母象不長象牙;而在非洲重災區肯亞南部,2013-2015年記載的象牙就要比1966-1968年間(非洲大規模偷獵開始之前)的象牙小得多,公象平均縮水五分之一,母象平均縮水三分之一,而且不長象牙的比例也大大提高。就算放在離我們近的亞洲的斯裡蘭卡吧,不長象牙的比例也有超過九成。

為什麼會這樣呢?一方面是由於偷獵者瘋狂的竊取有巨大象牙的大象的牙齒以換取不錯的收入,導致有大牙齒的大象急劇減少,這樣隨之而來,長大牙齒這個顯性基因也就會迅速減少(大象經過數百萬年的自然選擇讓大牙齒成為顯性基因),這樣顯性基因一減少,那純顯性基因就會更少,那自然隱性基因就會被慢慢表現出來,大象不長大牙齒的比例也就會慢慢提高。

而另一方面,動物也是有靈性的,大象看到自己的有牙齒的同伴一個個慘死,自然會明白有牙齒是個禍害,會主動放棄大牙齒這個優勢找沒有牙齒的大象繁育後代,好讓後代沒有牙齒或者牙齒逐漸縮小。所以劣勢基因也就被扭轉變成了優勢基因,而這種變化僅僅只有百來年而已。

因此,如果不加以對大象的保護,停止象牙交易,那遲早有一天大象都會沒有牙齒,而沒有牙齒的大象其實在非洲大陸是很危險的,畢竟沒有了戰鬥的武器。當然了大象的牙齒往消失方向進化是我們人類盜獵無意中產生的結果,但是像茶杯犬這種體型20釐米,體重3.5斤左右的寵物犬卻是我們有意為之大量繁殖的結果。

茶杯犬,又名貴賓犬,捲毛犬,起源於美國,因為能小到放在茶杯裡面而命名。其實第一隻茶杯犬的產生完全是一個偶然,是基突變產生的,是一種不好的劣勢基因,因為這麼小的狗放在自然界怎麼生存,而且連懷孕一般都需要藉助人工幫忙才能分娩。但是我們人類可不管這麼多,反而覺得這種迷你狗非常可愛,於是受到了特別的歡迎,特別是女性愛好者的歡迎。於是茶杯犬的價格就開始飆升,一直飆到了起步價就是一千美元以上。

既然有了利益,那自然少不了會賺錢的「聰明人」,於是人們開始人為的幹預大量的創造茶杯犬。其實創造茶杯犬也不是很大的錯,創造健康的遺傳缺陷少的也能在主人的照顧下活個6-10年,但是總有一些和賣「星期狗」一樣的黑心商家,在這種茶杯犬本來就多毛病的情況下,比如腦積水,骨骼細小脆弱等毛病的情況下,還只關注小,只關注賣掉前不死看起來健康就行,不關注遺傳缺陷問題,導致很多茶杯犬活得很短很痛苦,這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要與各種健康問題相伴。所以大家能不買就別買茶杯犬吧,又貴遺傳病又多,養一隻正常犬不好嗎?茶杯犬的創造過程其實是很慘很痛苦的。

總而言之,近現代以來,隨著全球經濟科技水平的迅速發展,人類為了自己需求,正在有意無意的讓動物原本的劣勢基因快速「發揚光大」,象牙在消失,茶杯犬、迷你兔、侏儒馬等觀賞性可愛的新寵物正在漸漸出現。不知道這樣的發展是對還是錯?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大象失去了象牙雖然沒有了人類這個威脅,但是會讓其它兇悍的動物如鬣狗等更容易威脅到它們,也讓它們的飲食不得不改變,因為沒有了破樹皮、刨土的象牙;而這些新型小寵物呢,則一旦脫離人類絕對不能好好的生存下去。

相關焦點

  • 人類的崛起,正在讓動物的劣勢基因快速「發揚光大」
    使得物種強的更強,弱的也有自己的保護絕招,比如獵豹為了高速捕獵進化出了強健的四肢,而枯葉蝶這種弱小的生物為了保護自己,學會了跟著環境進化成了枯樹葉的樣子。但是人類的出現到崛起 ,正在逐漸打破這種平衡,利益的追求,個人的愛好,正在讓物種的劣勢基因快速的「發揚光大」,曾經數以萬計年記的演變,在今天也變成了以年、百年來記,人類正在有意無意的操控著動物基因的選擇
  • 人類讓動物打開「近交」之門,是為了什麼?科學家:迫於無奈
    其實動物也並不是完全不能區別不能進行近交和回交,只不過繁衍後代時從生理需求釋放的信號以外,還有一些共同生存的環境造成打破常理界限,也是動物不得不為的事,畢竟需要生存,也有動物繁衍的責任趨使。早在許久之前,人們就已經探究到動物之間,為了生存繁衍生息自己進化的一個策略,那就是雜交。比如人們發現的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北極熊的灰熊雜交,處在北極圈中的北極熊偶然在獵殺中發現了一頭罕見的「灰北極熊」。
  • 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人類基因正在衰敗
    過去的致命疾病在現代社會不再致死,人類因此擺脫了自然選擇,但也為此付出了代價。早在 70 年前,科學家就注意到人類基因組正在不斷累積基因突變,而其中大部分突變是有害的。以人類的低生育率要如何破解這個難題?許多科學家們為人類的未來感到十分憂慮。
  • 《短篇小說》基因與社會需求的秘密!
    看過一點動物世界的我們都知道,這些炫示物是用來吸引異性的。有意思的是,為什麼不直接靠性器官吸引,而是這些沒有用的花哨部位和能力會吸引異性來交配呢?動物可沒有浪漫一說。交配的本質是為了繁衍,繁衍是為了基因的傳遞,雌性為了傳遞自己的基因,會選擇基因更好的雄性來結合。但是基因這種東西,怎麼證明自己的更好呢?那就是,長點不需要的東西出來。
  • 賽業生物Talen、Cas9基因打靶新技術——專訪模式動物專家歐陽應斌...
    生物谷:我們注意到近期賽業推出了模式大鼠的服務,您能否為我們介紹一下模式小鼠和模式大鼠各自在科研應用領域的優劣勢?俞曉峰:我們近期推出了轉基因和基因敲除大鼠服務,目前有幾十個訂單正在進行中,已經交付給客戶的成果有GFP轉基因大鼠、IgM基因敲除大鼠等模型。
  • 這些動物已「攻克」癌症,人類正在向它們學習
    Natterson-Horowitz認為,獸醫和醫生各幹各的、缺少合作,這並不明智,因為動物和人類會受到許多相同疾病——尤其是各類癌症的困擾。Natterson-Horowitz還在書中寫道:「美洲虎有患乳腺癌的風險,而且可能攜帶BRCA1基因。包括很多有德系血統的猶太人在內,BRCA1基因攜帶者都屬於乳腺癌高危人群。」
  • 為了長壽,你支持修改人類基因嗎?
    首先,我們了解下,這就是所謂的基因編輯。使生物(包括我們人類)成為我們(至少在出生時和成長過程中)的一切都是由我們的基因控制的。那麼如果改變我們的基因,我們就能以潛在的深遠方式改變自己。一些國家已經禁止對人類進行基因編輯——另一些國家只是禁止對胚胎進行基因編輯。
  • 基因檢測市場規模快速增長,中核醫學億基因抓住機遇 ​
    艾瑞發布的數據顯示,基因檢測市場規模快速增長,預計到2022年消費基因的檢測累計用戶規模預計將達到2070萬,市場前景極為廣闊。正是源於這樣的市場現狀,諸多以基因檢測服務為主業的企業開始進軍市場,於2019年年底成立的中核醫學億基因便是其中之一。
  • 人類原本不屬於太陽系?科學家發現人類80%的基因有可能被鎖死
    人類原本不屬於太陽系?科學家發現人類80%的基因有可能被鎖死生命的繁殖和延續,靠的是遺傳因子,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基因物質。這種物質是由脫氧核糖核酸(DNA)組成的、具有存儲遺傳信息功能的核苷酸序列,並在X和Y兩種染色體上各形成一條特定的排列方式。
  • 為了殖民火星,人類必須進行一場激進的基因改造
    NASA現在正在準備一項人類的火星任務,但是哪怕我們的後代能夠擺脫地球的鐐銬,離開地球的也不會是智人,而是另一種經過精心設計的人種。我們人類並不適應火星生活。 對於進化生物學家來說,「適應性」是自然選擇的尺度:一個物種的個體為了生存和繁殖而體現出來的平均傾向。從20到30萬年前的非洲開始,現代人類在解剖學上就開始跟體內的微生物共生體一起進化。並且迅速遍布全球。
  • 為了保留優質基因,外科醫生將動物生殖器移植給人類,結果如何?
    為了保留優質基因,外科醫生將動物生殖器移植給人類,結果如何?在科學的發展歷史當中出現了很多偏執的科學家,為了完成自己心中的「信仰」,而進行了一些慘無人道的人體實驗,在上個世紀初加州的一所監獄當中,就有超過了1萬名囚犯進行了絕育,身體器官置換的手術。
  • 為了物種延續,動物體內都有出軌基因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在現代人類社會中,感情專一成為衡量一個人的道德標準。然而在動物界中,雖然大部分都在遵守「一夫一妻制」準則,但有些雄性動物,就像古代歷朝歷代帝王,後宮佳麗三千人。在許多動物中,雄性動物會在某個階段遵守「一夫一妻制」,但大多數情況下,為了繁衍更多的後代,雄性動物也會選擇「出軌」。
  • 人類都是早產兒?科學家:這是為了進化而付出的代價
    可是,如果你去看看自然界的動物,就會發現它們生下來就會走路,或者稍微學一學就可以行走了。按說人類經過長期的演化,身體應該更加完善,怎麼反而機能還不如野生動物了呢?比如貓和狗,雖然偶爾也能靠後腿直立起來,但是無法長時間保持下去,這是因為它們的骨骼和肌肉原本就不是為了直立行走而生長的。因此,為了能夠讓我們可以整天直立行走,我們的祖先在漫長的歲月裡,不斷地發生著身體結構的改變。其中的改變之一,就是盆骨的收縮。通過盆骨的收縮,我們的後腿更容易支撐整個身體,從而讓我們可以自由地直立移動。
  • 為了避免被人類吃掉,動物們會不會變化得越來越難吃?
    人類作為生物鏈最頂端的生物,依靠的並不是自己的身體作為武器,最重要的是人類的大腦得到了開發,也就是說人類擁有了智慧,人類懂得如何利用方法,來對付其他的物種,這樣一來,人們為了自己的食慾,就會做出傷害動物的表現,也正是這樣,許多的物種瀕臨滅絕,不過這也正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則!
  • 為了培育純種狗,人類到底有多麼慘無人道
    馴化的發生從歷史發展的大進程來看,是人類生產方式改變的必然。舊石器時代,人類所到之處生靈塗炭,猛獁象、劍齒虎、袋獅……都滅絕於人類之手。在人類對動物產生需求的同時,一些動物也開始偶發性地跟人類的生活發生聯繫。狗被公認為是從灰狼馴化而來,最初,一批跟人類相對比較友好的灰狼被人類打獵之後的」殘羹剩飯」吸引過來。而人類又恰巧發現這種動物還有別的用途,比如看家和輔助打獵。
  • 未來的人類會變成什麼樣?生活方式正在改變我們的身體
    隨著世界人口不斷增長,自然選擇作用於基因突變的可能性正在增加,基因突變就會產生新的特徵。換句話說,一直在變化,我們已經不是當初的我們了。人類並不能對自然選擇的影響免疫,當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的時候,必然會對人類的發展產生影響,而基因變化就在未來的人類進化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例如FADS2基因,它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飲食基因。
  • 未來的人類會變成什麼樣?生活方式正在改變我們的身體
    隨著世界人口不斷增長,自然選擇作用於基因突變的可能性正在增加,基因突變就會產生新的特徵。換句話說,一直在變化,我們已經不是當初的我們了。體溫正在下降1868年,一位德國醫生出版了一本醫學手冊,將98.6℉(37℃)定為人體的「正常」溫度。從那時起,37℃被普遍接受為人體最佳平均溫度。
  • 人類為什麼失去「丁丁骨」,這種進化有優勢嗎?或者是劣勢?
    提起這個問題,就比較複雜了,通常來說靈長類動物的「丁丁骨」都很袖珍,對的,你沒看錯,只能用袖珍來形容,以至於連化石都見不到,更別說現在的人類能否留下「丁丁骨」化石了。丟失「丁丁骨」對於人類而言,目前還並未發現任何劣勢的存在,但是優勢也是不存在的,所以拿出來大自然的說法吧,存在即合理。靈長類動物中目前只發現了人類和蜘蛛猴沒有「丁丁骨」,其他的靈長類動物還是擁有的,就算有一點點,目前依然是存在的。
  • 皮尤調查:大多數美國人接受有益人類健康的動物基因工程 其它用途...
    目前可用的五種不同的動物基因工程方案,或在開發中或未來可能考慮的情況下,美國人只為那些具有明顯預防或改善人類疾病潛力的提供大多數支持。這個調查最廣泛接受的動物遺傳幹預用途涉及蚊子。十分之七的美國人(70%)認為基因工程蚊子可以防止它們的繁殖,從而阻止一些由蚊子傳播的疾病傳播,這將是對技術的適當使用,而大約三分之一(29%)的人認為基因工程在這方面的應用有些偏離正軌。
  • 憑什麼人類可以建立發達文明,而動物不能?
    雖然一個物種的進化需要至少幾百萬年的時間,而人類依然可以發現一些物種的進化過程。比如,在英國的工業革命期間,新興工廠的黑色煙塵覆蓋在桉樹上,讓原本白色的樺尺蠖族群迅速地完成了進化。由於白色容易在黑色的背景下暴露,而黑色更加容易隱藏自己、增加生存的機率,所以那些具有黑色基因的樺尺蠖更有遺傳基因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