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進化論學說,人類是一個並非獨特的物種,它起源於自然界的某種哺乳動物。
進化論學說最早由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完成初步理論的建立。之後,一代又一代的生物學家逐步對進化論進行了修正和完善,將達爾文時代還顯得非常粗糙的一門學科,變為越來越成熟的精密科學理論。注意,進化論學說早已經不是假說階段,而是確鑿無疑的科學理論。凡是科學理論,皆為大量的科學證據所證實,是對現象的精確歸納和總結。雖然一些質疑者提出「化石環節」的缺失來反對進化論,但現代生物學已經發展到了DNA學說階段,依靠對DNA進化的考證,就足以證明進化論的準確性。
雖然一個物種的進化需要至少幾百萬年的時間,而人類依然可以發現一些物種的進化過程。比如,在英國的工業革命期間,新興工廠的黑色煙塵覆蓋在桉樹上,讓原本白色的樺尺蠖族群迅速地完成了進化。由於白色容易在黑色的背景下暴露,而黑色更加容易隱藏自己、增加生存的機率,所以那些具有黑色基因的樺尺蠖更有遺傳基因的優勢。原本這類黑色的樺尺蠖數量很少,但它們在新環境中更利於生存,所以它們把這樣的基因特質傳遞給了下一代,逐漸讓黑色的樺尺蠖數量變為主流。於是,僅僅過了幾十年時間,我們就可以觀測到,在英國的重工業地區,幾乎都是這種黑色的樺尺蠖。這是進化論的一個有力的證據。
可以說,進化論不僅僅是一種科學理論,在科學界發揮影響,她還深刻的影響到了思想界,也包括哲學界與所有的社會學科。很多世界名校哲學專業的博士生,他們也在鑽研進化論,因為他們認為進化論學說可以給他們理解這個世界帶來幫助。而「進化論始祖」達爾文,已經被稱之為與牛頓、愛因斯坦、麥克斯韋等科學巨頭並列的偉大思想家。
但在達爾文剛剛發表進化論的時代,達爾文可沒有現在這麼風光。在當時,他遭遇了某些衛道士的猛烈抨擊。因為進化論學說提出,人類的祖先來源於自然界的動物,而非上神所創之靈。這個說法讓很多人接受不了事實。一些致力於維護「人類純潔性」的人,對達爾文予以指責,甚至說他是「猴子的子孫」。而如今,進化論成為了科學界的主流理論,也沒有幾個人還會糾結於自己是否「猴子的子孫」了。
不過,其實達爾文當初並沒有說人類就是「猴子的子孫」,這個說法是對進化論的誤讀。關於人類的起源,早有大量的書籍予以闡述,這裡不再囉嗦。總而言之,人類起源於自然界的動物,這是一個被廣泛接受的科學事實。我們在上學的時候,老師也告訴我說,人類是「高級動物」。顯然,人類脫離不了與動物的淵藪。也就是說,人類和動物的關係是早就確定的,即某種哺乳動物是人類的祖先。
可是,人類和動物到底還是有區別的,否則也不會在「動物」之前加一個詞彙「高級」予以特別的區分。
那麼,這個區別是什麼呢?
從人類的身體構造來看,是否與動物有著本質區別呢?
科學家從生物學角度來分析,發現人類的身體構造並不比其他哺乳動物的構造具有更多的複雜性。從身體構造上看,人類是與野獸之間並沒有截然分明的界限的。而且,人類的很多器官組織還有進化上的明顯缺陷,並不顯得特別「高級」。可以說,沒有證據證明人類的身體構造比其他哺乳動物進化的更加完美。
雖然也有學者指出,人類的腦容量比較大,所以具有超越萬靈的智慧,這也算是與動物有所不同。但是,腦容量的大小並未闡述了本質區別。在動物界,大象的平均腦容量幾乎是人類的4倍,而海豚的平均腦容量也大過人類,但是這兩種動物儘管也聰明,但相對於人類而言,它們依然是居於弱勢地位的動物,根本無法與人類比肩,更不要說建立起文明了。
那麼,憑什麼人類就可以建立高度發達的文明體系,而動物就不能呢?
與自然界的很多動物比較,人類在體能和其他身體素質方面都居於絕對的弱勢,比如論視力比不上蒼鷹,論彈跳力比不上瞪羚羊,論耐力比不上野馬,論奔跑速度比不上鬣狗。但人類依然強勢的崛起,逐漸掌握了改造自然的力量,凌駕於萬物萬靈之上。也就是說,人類與動物的區別在於,人類在改造自然的能力上「超越」了所有的動物。正是這種能力,讓人類擊敗了所有的競爭對手,在生存的競賽場上擁有了巨大的話語權。
那麼,為什麼人類就擁有這種改造自然界的能力,而其他動物就不具備呢?
首先,人類是一種群居動物,而群居就需要團結協作,即紀律組織性。正是這種高度的團結協作精神,迸發出巨大的創造力和生產力。雖然螞蟻、蜜蜂等昆蟲也具有某種高度的紀律組織性,比如蟲後、工螞、戰鬥蟻等級森嚴、分工明確,但是作為昆蟲有先天的缺陷,那就是受限於構造,昆蟲的腦溝迴路太過簡單,無法衍生出獨立的意識。
換言之,昆蟲社會雖然具有高度紀律性,但不可能具有個體的獨立思考,而這樣就會喪失創造力。與昆蟲社會不同,人類社會雖然是高度組織的,但個體又有獨立的思想,這樣就會有創造力,而創造力是推動生產力突飛猛進的催化劑。
既有紀律組織性,又有個體創造力,才是人類崛起統御自然萬靈的關鍵所在。
其次,人類在精神領域擁有的強大的、獨一無二的優勢。
比如,人類雖然不能通過遺傳因素來直接獲得知識的傳承,但是可以通過不斷深入的學習,來獲取、提煉、汲取知識,逐漸告別愚昧無知,建立起高度發達的文明體系。
這種後天獲取知識的辛勞學習方式,看起來是一個劣勢,其實是優勢。
如果人類通過遺傳,就可以讓後代直接繼承父代以及祖先的知識和經驗,那麼知識體系就是僵化的,不會有創新發展。而人類的嬰兒出生之後,就是一張白紙,所有的知識和經驗都需要重頭開始予以掌握和學習。那麼,嬰兒在逐漸長大成人的過程中,由於是由空白起步,就不會完全墨守成規,而是會在學習的過程中,依據自己的認知,對固有的知識經驗重新進行分析和修正,並且有所創新。有了創新,人類的文明才會加速發展。而動物的做不到這樣的。
作者:懷疑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