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鱘滅絕,人類必須反思與動物的關係了

2021-02-08 和訊網

2020年,第一個讓人感到難過的新聞竟然來自一種動物。有學者宣布,被稱作「淡水魚之王」的白鱘滅絕了。這件事一下子上了微博熱搜,閱讀量超過5億。然而這其實不是一個新聞,只不過我們這些圈外人剛剛知道。

早在2005年的時候,白鱘的數量就已經少到無法延續種群的地步,種群滅絕只是個時間問題。打個不算恰當的比方,對於動物學者來說,白鱘就像是一個癌症晚期的病人,我們無力救助,只能眼睜睜看著它走向死亡。而我們這些圈外人,卻把它當成是心臟病突發。借著白鱘滅絕這件事,動物保護的呼聲再一次刷遍社交媒體,懂不懂都不妨喊一嗓子,顯得自己悲天憫人,惠而不費。然後呢?就沒有然後了,我們的生活也繼續加速生物的滅絕。這不是危言聳聽,早在20萬年以前,當人類的祖先智人登上了食物鏈的頂端,其他生物的悲慘命運就開始了。歷史學家赫拉利曾經寫過,地球上50%的生物是被原始人滅絕的,那個時候,動物的命運只有兩種,被吃掉,或者被馴化然後吃掉。

動物的悲慘命運大約持續到100年前,轉機似乎出現了。隨著工業化的進程,人類獲取資源的能力呈指數增長,人類靠養殖和畜牧就足夠養活自己,甚至跳出了馬爾薩斯的人口陷阱,地球人口爆炸了。老話說得好,倉稟實而知廉恥,吃飽喝足的人類,終於開始有閒情逸緻同情其他生物了。然而這種觀念的傳播並不順利,首先整個世界的經濟並不是同步發展的,有人不愁吃喝了,可有人還忍飢挨餓,後者沒有能力也沒有心情去保護動物。就像如今的環保,發達國家呼籲,欠發達國家卻不幹,你們發展完了就不讓我們發展了,沒有這個道理,除非你們補貼我們。

而保護動物最大的困難,還在於這跟人類的利益發生了衝突。2016年曾經發生這樣一件事,美國俄勒岡州牛仔跟當地警方對峙,起因是有一對農民父子燒荒燒到了動物保護區,而這個保護區是為了保護一種瀕危的烏龜而劃定的,於是這對父子被捕。這激怒了當地牛仔,他們騎馬挎槍跑到當地警察局,要求釋放這對父子,並且取消保護區,還地於民。這個案例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人類發展與保護自然的巨大矛盾。

那麼那些被馴化的家禽家畜就幸運了嗎?看看那些種群最繁榮的動物,雞鴨鵝豬牛羊,恰恰都是為人類做出貢獻的動物。它們為人類提供了肉蛋奶,人類則讓它們的種群沒有滅絕的風險。可就個體而言,這些被拘禁、被投餵、被宰殺的動物,它們的一生只能用悲慘來形容。最近有科學研究表明,人類低估了動物的智能,它們能感受到人類的殘忍,這會不會讓我們感到不寒而慄?

人類的傲慢或許就源自於最近兩百年來的技術爆炸,這讓我們獲得了高高在上的感覺。漸漸地,我們對於自然不再心存敬畏,我們提出了「人才是目的」的口號。於是整個地球上所有的資源,無論是動物、植物、礦物、水、空氣……都要為人所用,為人服務。結果則是焚林而獵、涸澤而漁。我們輕易地將動物物品化和資源化,我們在動物身上予取予求卻沒有什麼心理負擔。直到它們一群群從這個星球上消失。

於是最近這些年,「人就是目的」這個觀念被動搖了,人們開始反思,憑什麼其它生命就應該為我們所犧牲,我們為什麼不能把它們也看作是一個個小小的目的?當然,我們不大可能因此讓人類統統都變成素食者,我們也要為自己的生存著想,這是大自然的殘酷法則。但殘酷是中性詞,就像食肉動物捕獵。可人類的某些行為,卻只能用邪惡來形容。如果說殘酷並非人類所獨有,那麼邪惡卻是。

包括白鱘在內,一個個消失的物種在不斷提醒我們,必須要反思人類與動物的關係以及我們的態度了。就像動物學家德·瓦爾說的:「真正的同情,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我們不應將人性作為一切的判斷標準,而是需要根據其他物種本來的樣貌,來嘗試理解它們,並且一起探尋更好的生存之道。」本報評論員牛角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

相關焦點

  • 長江白鱘滅絕,我們能夠做什麼?|長江評論
    這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研究的結論,但其表示尚未官宣白鱘滅絕的消息,而國內專家稱,公布與否不影響其科學結論。各種物種滅絕的消息不時傳來,特別是隨著國內經濟發展、長江航運及相關開發,白鱀豚和長江鰣魚先後被宣布野外功能性滅絕,甚至江豚也前景不容樂觀。長江白鱘是一個最新令人絕望的壞消息。很多人提到了人類活動在物種滅絕中扮演的角色,這體現了人類的反思能力。
  • 白鱘真的滅絕了嗎?
    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2020年,我們第一份對野生動物的動容,給了長江白鱘。去年年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上在線發表了一篇英文論文——《世界上最大淡水魚之一滅絕:長江生物保護的教訓和啟示》。
  • 白鱘還是滅絕了,人類難道對瀕危動物一點辦法都沒有嗎?
    最近的一百年來,世界的發展可謂是突飛猛進,工業、科技、經濟的提高,也給人類帶來了負面的影響。片面追求工業化速度,從而忽略了環境的保護,導致近些年全球氣溫急劇上升,導致南北極冰川融,大量動物開始死亡。好在,人類發現了問題。正所謂「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 長江白鱘滅絕:17年前,人類最後一次見到活體白鱘
    長江白鱘滅絕:17年前,人類最後一次見到活體白鱘 2020-01-03 15: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人類究竟對大自然做了什麼?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被宣布滅絕
    20世紀以來,因為受人類活動侵害白鰭豚的數量銳減,自2002年唯一一條人工飼養的白鰭豚「淇淇」死後就再也沒有關於白鰭豚的活體記錄。白鰭豚生性膽小,一般會遠離船隻,人類很難接近。即使是這樣,白鰭豚也被認定「其功能性滅絕」,被認為是第一個由於人為因素而走向滅絕的鯨豚類動物。
  • 避免白鱘悲劇重演 滅絕風險評估要趁早
    2020年,我們第一份對野生動物的動容,給了長江白鱘。去年年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上在線發表了一篇英文論文——《世界上最大淡水魚之一滅絕:長江生物保護的教訓和啟示》。論文指出,白鱘在2005年到2010年時已經滅絕。
  • 長江白鱘滅絕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保護動物的意義在哪裡?
    如果說最近有什麼關乎自然環境的事牽動了所有人的心,那一定是長江最大淡水魚——白鱘的正式滅絕。最尷尬的是,廣大媒體在播報這則新聞的時候,竟連一張清晰的白鱘照片也找不到,很多人看到的「白鱘」其實是勺吻鱘,可見在這些年裡,我們對生態問題到底有多麼漠視。
  • 在長江流域生活的白鱘已經滅絕,大家怎麼看待白鱘的滅絕?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在看動物世界的時候看到大自然中有這麼多的動物,我最喜歡的動物是魚,因為它們可以在水裡自由地遊泳,就好像它們永遠不會有麻煩一樣。白鱘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生活在中國長江流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這種白鱘魚是一種匙吻鱘魚類,已經存在了1億多年,據了解,白鱘魚是生活在中國長江流域和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鱘,是僅存的兩種匙吻鱘科魚類,它們的祖先早在上億年前(白堊紀)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
  • 長江白鱘宣告滅絕,這種美麗的動物沒能來到2020
    今天凌晨,「白鱘滅絕」的消息佔據熱搜榜前列,令網友痛心難過。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自從人類成為這個星球的主宰以來,野生動物就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滅絕。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著名的渡渡鳥。
  • 因為太好吃,被人類吃到滅絕的5種動物,長江白鱘上榜
    因為太好吃,被人類吃到滅絕的5種動物,長江白鱘上榜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每個人從出生那一刻起,出於本能就會尋覓食物。對於吃東西這件事,人類最基本的需求是為了果腹,然後是追求美味。作為食物鏈的最頂端,人類一直的食譜始終是非常豐盛的,尤其是各種肉類,能嘗試的基本都會嘗試一下。在人類的大肆捕食下,有些動物已經滅絕,小編下面就和大家說說5種因為肉太好吃,深受人類喜愛,以至於「全軍覆沒」的動物。
  • 白鱘滅絕,聽見即是永別
    根據一項1999年的統計,在當時,白鱘資源量已不足400尾,並且自1985年以後,長江全江段都未發現過白鱘幼魚的補充群。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於1983年和1987年兩次發布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將白鱘列為一類重點保護的珍貴稀有動物。
  • 這些因素將白鱘推向絕境 還有很多魚類處於滅絕邊緣
    人工繁育技術已就緒,魚卻沒了避免白鱘悲劇重演 滅絕風險評估要趁早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博物館裡的白鱘標本 張星海攝2020年,我們第一份對野生動物的動容,給了長江白鱘。一時間,一直沒什麼存在感的白鱘得到了大量關注,「白鱘滅絕」的話題在熱搜上掛了一天。不過,很多媒體在配圖時,還是錯誤地配成了長江白鱘的近親匙吻鱘。畢竟,我們對白鱘太不了解,白鱘留下的影像也太少。當一個物種被認定滅絕,除了哀悼和紀念,更需要的,是反思。
  • 長江白鱘滅絕,眾多「水中國寶」九死一生,人類或孤獨生活在地球
    維基百科上,在「滅絕動物列表」詞條下有著這樣一句話:這是一個動態的未完成列表,內容可能隨時出現變動,所以這個列表可能不會完整。「滅絕」這樣字眼,是比「死亡」還要恐怖的2個字。而滅絕呢?滅絕大概就是,當你想像到或許上千上萬年之後,我們人類都不在這個世界上了,因為我們所有人,全部都從這個世上消失了那樣,是一種比起死亡更讓人害怕的東西。說起恐龍滅絕,或許我們無動於衷,因為這實在是一件太遙遠太遙遠的事情了。久遠到如果沒有恐龍的滅絕,或許就不會有我們人類的出現。
  • 長江白鱘滅絕:過度捕撈、棲息環境退化系關鍵原因
    「白鱘」全名長江白鱘,被譽為中國淡水魚之王,體重可達數千斤。「千斤臘子,萬斤象。」 「象」就是白鱘。它與白鱀豚一樣,都是長江的特有物種,都已多年未見。白鱀豚和長江鰣魚被宣布野外功能性滅絕,白鱘被宣布滅絕。
  • 科學家證實在2019年滅絕的動物,中國的斑鱉和長江白鱘在列!
    而與過去火山爆發或小行星撞擊導致的大滅絕不同,這次大滅絕可以說人類一手導致的。 根據《Revelator》報導,科學家公布了證實及確定在2019年滅絕的物種約有20種,其中包括了我國的斑鱉和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類之一的長江白鱘。
  • 長江白鱘滅絕,最後的珍貴視頻曝光
    據澎湃新聞和楚天都市報報導,傳說可長到萬斤、曾經的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沒能進入新的一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珍稀物種被宣布滅絕。
  • 白鱘為何會滅絕?
    「白鱘滅絕」的噩耗刷爆朋友圈與微博 白鱘有著怎樣的科學價值?危博士介紹,2019年9月17日,國際組織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專家在浙江杭州一個學術會議上報告稱,經專家組評估,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extinct)。
  • 長江白鱘滅絕,長江十年禁漁|拯救瀕危物種,迫在眉睫!
    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歷史變化後白鱘及很多同類的數量都極速下降致使白鱘在魚類進化研究上顯得極為珍貴隸屬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也是中外生物學家心裡的稀世珍寶!它來自於上億年前熬過了白堊紀熬過了恐龍滅絕熬過了冰河期見證了人類的出現也看著人類從樹上下來一步步伴隨著人類從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鋼鐵時代走來最終倒在了網際網路時代上了一次熱搜,就此宣告再見,再也不見2滅絕原因為長江水壩工程?
  • 長江白鱘滅絕了嗎?白鱘魚圖片資料介紹
    在人類生活的越來越好的同時,很遺憾很多野生動物卻因為種種原因消失了,這兩天水產行業的專家們又宣布了一個悲痛的消息——中國長江特有的物種白鱘已經功能性滅絕。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來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一篇論文宣布,中國特有的物種長江白鱘在2005-2010年時已經功能性滅絕,最近13年來都沒有發現野生白鱘的活動蹤跡了。
  • 央視:長江禁漁 願不再響起白鱘滅絕的輓歌
    因為白鱘沒有人工養殖成功的例子,最長的也只養了29天,所以說人工條件下沒有白鱘。野外滅絕就意味著這個物種滅絕了。」「長江白鱘滅絕了!」連日來,這則消息迅速在輿論場中傳播。儘管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官方微博表示:最終結果尚未發布,預計將在今年6月發布評估結果。但毋庸諱言,長江白鱘的前景不容樂觀。這是一次無聲的告別,也是一次未打招呼的訣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