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未被人類「收編」前,憑什麼在野外生存下來呢?

2020-12-06 怪羅科學

可愛的大熊貓是熊類中最稀有、最瀕危的物種。它那獨特的黑白斑紋、蓬鬆的皮毛和奇怪的步伐使它在全球範圍內都收穫無數粉絲。

它們不像其它熊類一樣食肉和充滿攻擊性,它們似乎對交配缺乏興趣,幼崽的生存能力也極弱。所有這些,不禁讓人發問大熊貓憑什麼生存數百萬年。

目前,野生大熊貓應該僅有2000隻左右,這樣的種群數量很難擁有足夠的遺傳多樣性,以確保競爭優勢。

眾所周知,我們一直在拯救大熊貓,如果沒有我們,它們很可能已經滅絕,但是大熊貓成為瀕危物種也是我們造成的。

在討論大熊貓野外生存能力前,我們先討論下大熊貓到底有多弱。

繁殖周期很短

一隻成年大熊貓一般在4到8歲才會開始繁殖,它們的繁殖能力可能會持續12到16年,但野生大熊貓的壽命一般為18-20歲。

更有趣的是,它們一年只排卵一次(在春天),而且排卵期只有幾天(一般不超過3天),一年的這幾天便是雌性熊貓懷孕的唯一機會,一旦錯過,就要再等一年。

即便機會如此難得,雄性大熊貓似乎一點都不珍惜,據說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為此很是苦惱,想盡辦法,甚至讓繁殖期的熊貓觀看交配視頻。

在野外,大熊貓和其它熊類一樣也不喜歡群居,它們是一種獨居的、有領地意識的動物,所以它們要完成交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圖為:大熊貓幼崽母體比例比袋鼠還小

比如,人類的建築阻擋了雄性和雌性大熊貓活動區域,或者雌性在排卵期受到任何幹擾,那麼一整年的繁殖機會就會喪失。

如果兩隻大熊貓交配成功,妊娠期為95至160天,雖然它們有時會生下兩隻幼崽,但通常只有一隻會存活下來。

幼崽需要和母親一起生活兩到三年,在最好的情況下,一隻野生雌性大熊貓一生最多只可以成功養育8隻幼崽。

明明不適合吃素偏要吃竹子

與其它熊類、雜食動物或食肉動物一樣,大熊貓的消化系統也很短,這使得它們不適合食用纖維豐富、營養不佳的竹子。

為了獲得足夠的營養,大熊貓每天必須吃掉相當於其體重四分之一的竹子,更可悲的是它們喜歡吃營養更少的竹筍。

大熊貓的生活方式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一隻大熊貓每天要花16個小時尋找和吃東西,基本上它們的一天除了吃就是睡。

無論從哪方面看,大熊貓似乎真的很難在野外生存下來,有些人甚至認為它們是進化的錯誤,但在被人類「收編」前,它們確實憑藉自己的本領已經生活了數百萬年。

大熊貓的過人之處:懶

存在便是合理的,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想盡辦法適應生存環境,大熊貓也不例外。

大約800萬年前,當大熊貓從熊的譜系中分離出來時,美味又營養的肉食可能很難獲得,而竹子卻無處不在。

大自然給了當時的熊兩個選擇:努力獲取「好東西」食用,或者食用取之不盡的竹子。很明顯我們的大熊貓選擇了第二種。

吃竹子看似愚蠢,卻是它們做出最對的選擇,因為這有效減少了競爭壓力,而那些只吃「好東西」的很多都已經滅絕。

當大熊貓向竹林深處走去時,它們很少碰到天敵,因為食肉動物一般不會出現在竹林裡;也很少有動物搶奪它們的食物,因為竹子營養不佳而且很多。

它們在身體上做了一些調整,比如增大了咀嚼肌,據說它們的咬合力在哺乳動物中排名第五,它們稍微改進了消化系統以適應新食物竹子。

除此之外,大熊貓能夠生存下來最顯著的一點是:降低了新陳代謝,大熊貓每天的能量消耗只有其它類似大小動物的38%

這是因為大熊貓的一種名為DUOX2的基因發生了突變,該基因參與了甲狀腺激素的合成,而甲狀腺激素控制著包括能量消耗在內的新陳代謝過程。

食用竹子使得熊貓必須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儘量減少能量消耗,這就限制了它們的運動和交配期。

能量守恆也解釋了它們那小而無助的幼崽,因為生下小且未發育的幼崽,並在體外用母乳餵養它們,比在體內消耗能量更少。

總之,我們上面提到的那些熊貓生存劣勢從進化角度出發便是它們的生存優勢。

另外,熊貓是個爬樹高手,它們的幼崽在6個月大的時候就能爬上樹,還會遊泳,更不會像其它熊一樣冬眠。

所有這些,任何一隻成年的大熊貓都能保護自己免受捕食者侵擾,而使大熊貓出現生存危機的是我們人類。

為什麼熊貓會瀕臨滅絕?

我去過成都的熊貓基地,在遊客招待的地方有許多關於熊貓的記載,古時候熊貓確實被人類收編並用於打戰。

由此可見,看似人畜無害的大熊貓其實並不是好惹的,即便在野外能夠威脅大熊貓生存的動物也很少,再怎麼說人家也是熊啊。

人類的發展總是和破壞環境相關,森林面積的減少破壞了大熊貓的棲息地,使得大熊貓的棲息地越來越少。

另外,不斷密集的人口,以及興修的道路、水壩等等,隔離了獨居的熊貓種群,減少了健康種群所需的可用基因庫。

因為它們的攻擊性沒有其他熊那麼大,招來了許多偷獵者,這讓本來就很難的熊貓變得更難了。

好消息是,人類也是熊貓最大的希望,現在我們已經在保護大熊貓方面做得非常不錯。

最後

大熊貓被稱作活化石,歷史見證了它們的生存能力。所有動物都一樣,如果沒有極端的環境變化,它們都能在自己的棲息地生存的很好。

無論你生活在哪裡,只要我們都善待我們的地球,我們就能保證許多動物不再瀕危,這也是在保護我們自己。

相關焦點

  • 人類憑什麼跟大熊貓成為朋友?這部最新小說揭開真相!
    大熊貓可能是地球上知名度最高,也是最受歡迎的萌寵動物了。這種動物在地球上至少已經生活了800萬年,但真正被人類廣泛關注,還不到一百年。在成都大熊貓基地,人們隨時可以看到它們跟人類撒嬌賣萌,毫不設防。那麼,作為一種縱橫於深山老林的野生動物,是靠什麼建立起對人類的信任,並把人類當作朋友的呢?「熊貓作家」蔣林的最新長篇童話小說《熊貓王》,用一個傳奇而深情的故事為我們揭開了真相。
  • 沒有人類保護,大熊貓就會滅絕嗎?
    他們身體強壯力大無比,有著強有力的下頜和犬齒,鋒利強勁的爪子,仍然保持著熊類的強大戰鬥力,在大熊貓棲息地中只有羚牛和亞洲棕熊能比大熊貓戰鬥力更強,而豹和黑熊都不敢招惹熊貓。大熊貓的繁殖能力確實很差,一胎只能產崽1-2隻,由於竹子營養太低,大熊貓寶寶是早產兒,剛生下來只有150g左右,而野生大熊貓媽媽大多只能養活一隻幼崽,而且成功率也很低。這也是人工飼養繁育大熊貓困難的原因。
  • 全球唯一一頭白色大熊貓,大約3歲左右,已能獨立在野外生存
    在動物世界中,大熊貓是最可愛的動物之一,憑藉一身黑白分明的顏色,吸粉無數,而是否記得有一頭也是全球唯一一頭白色大熊貓?近日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對外發布了全球唯一一頭白色大熊貓野外活動的影像,這頭白色大熊貓大約3歲左右,已離開母熊的保護,開始尋找自己棲息地,已具備在野外生存獨立生存能力了。
  • 大熊貓「雪雪」開啟野外生活
    我國放歸第四隻人工繁育大熊貓  本報訊(記者 遊飛 王成棟)「出來了,出來了」。隨著大家輕聲歡呼,10月14日11時左右,大熊貓「雪雪」經過20多分鐘徘徊後,終於出籠,一頭鑽進石棉慄子坪自然保護區的密林,開始了它在野外獨立的大自然生活。
  • 全球首例圈養大熊貓野外引種產仔 通婚有助於復壯野外大熊貓種群
    野外引種記   7月31日凌晨2點17分,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核桃坪野化培訓基地,全球首隻野外引種大熊貓「草草」順利產下一隻幼仔。這意味著全球首例野外引種試驗取得成功。   首例的宏大背景   被譽為「活化石」的大熊貓在地球上至少生存了800萬年,到了20世紀,陷入瀕危境地。圈養作為保護、研究大熊貓的有效手段,目前已經十分成熟。截至2016年底,全球圈養大熊貓數量達471隻。但這個數字背後,野生大熊貓數量之稀少,仍然令人擔憂。根據「熊貓四調」數據,目前,中國的野生大熊貓數量僅為1864隻。
  • 熊貓在被人類保護之前如何躲過野獸攻擊?它的必殺技並不是賣萌
    可能是因為熊貓太過於稀少,被人類馴化之後已經通過賣萌的方式來生存下去了,不過熊貓在沒有馴化之前卻是一種非常兇猛的野獸,當年沒有被人類收編的時候,熊貓能夠心軟一點,少殺點生已經不錯了,根本不是被其他野獸攻擊到沒處生存的情況。
  • 野生大熊貓種群最小生存面積被算出
    本報北京12月8日電(記者張蕾)114.7平方千米——在開放獲取期刊《科學報告》8日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計算出了野生大熊貓種群長期生存所需要的最小棲息地面積。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戴強和西華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楊志松、研究員張澤鈞等人利用大熊貓分布位點(包括糞便和覓食蹤跡),計算出四川省五大山系野生大熊貓種群長期生存所需要的最小棲息地面積為114.7平方千米。「這意味著小於這個面積的大熊貓種群難以長期存活。」楊志松表示。
  • 文昌魚憑什麼在地球上生存數億年?
    文昌魚憑什麼在地球上生存數億年?但現在,漁民們幾乎用不上這種手藝了,因為那裡罕有文昌魚的蹤跡,生物學家將文昌魚比作「水下大熊貓」。  現在,觀眾可以在電視熒幕上探究這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秘密。由上海科技館與上海真實傳媒有限公司合作拍攝的紀錄片《文昌魚》,將於近日在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播出。作為「中國珍稀物種」系列紀錄片中的第五部,從2012年4月開機起,這部時長不到半個小時的紀錄片整整花去了導演項先堯一年的拍攝時間。
  • 兩大熊貓將放歸野外 "衛星電話"和"身份證"隨身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王成棟)10月18日,記者從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獲悉,當天大熊貓「華妍」、「張夢」在臥龍神樹坪基地完成了放歸前的最後一次體檢,將於本月20日在雅安市石棉縣慄子坪自然保護區放歸自然。
  • 野生大熊貓連狗都害怕,如果在野外遇到狼該怎麼辦?
    大熊貓是一種國寶級生物,但是它在野外的表現卻跟熊類很不相稱。除了大熊貓以外,其他熊類動物大部分都是生物鏈的王者,而大熊貓在野外的表現,跟一隻食草動物差不多,因為大熊貓的主要食物只有竹子。據說野生大熊貓十分膽小,遇到狗都會嚇得趕緊躲起來。
  • 大熊貓溺亡惹人心痛發問:「為什麼不保護?」
    沒錯,作為珍稀國寶,熊貓在我們眼中從來都是重點保護對象,好像從來都不用擔心生存問題。然而最近,四川黑水河保護區內卻發生了一件讓大家難過又意外的事,一隻半歲、雌性的大熊貓在野外溺亡了。前不久,四川黑水河保護區的管理人員在保護區內的河灘上,發現了一隻野生大熊貓幼崽的屍體。隨後管理人員將它的屍骸運送到了四川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經鑑定,這隻雌性大熊貓死於溺水。
  • 四川汶川地震後竹子開花 威脅大熊貓生存(組圖)
    13天前,它被發現於臥龍耿達鄉一村。早上7時許,村民鄧文平起床,聽聞院中響動,以為家豬出圈,呼人查看,發現熊貓在房前菜地覓食。熊貓見人,只瞟了一眼,蹣跚爬向山中。「它反應特別遲緩。」鄧文平說,按照臥龍特別行政區要求,他把情況迅速報告了隊長。鄉政府派人搜尋到熊貓後,帶至鄧家屋中,等待救援。
  • 吃肉的大熊貓為什麼會成為素食主義者?原因沒那麼簡單
    那明明喜歡吃肉的大熊貓,為什麼平時要以素食為生呢?大熊貓的演化我國科學家在目前大熊貓生活的區域發現了一具史前大熊貓的化石,據分析,該化石來自於800萬年前的始熊貓。相對於大熊貓而言,始熊貓體型較小,只有大熊貓的1/3,而且始熊貓全身顏色灰不溜秋,沒有如今大熊貓黑白分明的顏色。
  • 大熊貓野化放歸:選點有講究 明年或出放歸方案
    要想完成大熊貓種群延續及復壯,最關鍵的是野生種群擴大。  2005年8月首次放歸至今,四川已野外放歸大熊貓6隻。  我省正改進大熊貓放歸前的野化訓練模式,精選放歸對象。  「大熊貓物種的延續根基仍在野外種群的增長,人工繁育過程中積累的技術手段,應該更為廣泛地應用於大熊貓野化放歸、野生種群復壯上。」省林業廳副廳長降初日前在第四屆兩岸四地大熊貓保育教育研討會上的致辭得到與會者認同。
  • 大熊貓野外哺乳
    4月1日,一對野生大熊貓母子在陝西省佛坪縣嶽壩鎮大古坪村的原始森林中活動
  • 四川發現首隻白色大熊貓,野外還藏著多少「國寶」?
    全球首張白色大熊貓照片!最近,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發布的這張白色大熊貓照片顯示,一隻毛髮和爪子均為白色、眼睛為紅色的大熊貓,正在鬱鬱蔥蔥的原始森林裡行走。這是保護區內海拔2000米左右的一臺野外紅外觸發相機,4月中旬攝錄到的。專家分析,這隻熊貓是一隻白化個體,從體型判斷為亞成體或青年熊貓,年齡在1—2歲左右。
  • 兩岸新媒體採訪團走進臥龍 探秘你不知道的大熊貓野外科考
    採訪團一行人跟隨保護站巡護員步伐,沿溪而上,鑽入密林中,實地體驗野外科考工作。「這些糞便長得像魚皮花生一樣的,可以判斷不是大熊貓糞便,因為他們的便便像玉米,兩頭尖中間粗。」巡護員馬軍迅速掏出GPS定位,並招呼同事陳應康記錄下來。「從質地來看,應該是幾個月前留下的了。」他補充道。在一處獸徑旁的樹丫上,馬軍安裝上了一臺紅外相機。
  • 叢林「千裡眼」 唐家河野外巡護員六次邂逅野生大熊貓
    馬文虎眼力極好,他一天到晚在唐家河轉悠,左邊一轉頭,嘿,斑羚,右邊一轉頭,喲,金雕,舉個相機瞄一瞄,哎呀,金絲猴……這都不算啥了,最讓人羨慕的是,他好像自帶吸引野生大熊貓的天賦,在青川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26年,6次在野外邂逅大熊貓並且拍下照片。  馬文虎是青川人,今年50歲,從24歲來到唐家河,他已有超過一半的人生在這裡度過。
  • 保護大熊貓是人類的責任(多圖)
    熊貓是人類的好朋友,是吉祥、和平的象徵。它不僅是我國的「國寶」,也是世界的「寵兒」。  張志和(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博士):大熊貓受到全世界人們的喜愛,除了它有憨態可掬的外貌之外,它還具有比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大熊貓不再瀕危 國家林業局:還早著呢
    7個等級,由高到低分別為滅絕、野外滅絕、極危、瀕危、易危、近危和無危。但是有研究認為,氣候變化將會使大熊貓賴以生存的竹林減少35%,這將可能它們的種群再次下降。另外,它們還面臨著棲息地破碎化等威脅。但是目前日益增長的人類活動,比如開礦仍對藏羚羊的生存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威脅。 不過,瀕危紅色物種名錄的更多帶來的是壞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