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資源網2013年12月23日消息:12月23日,北京、上海和廣州3個區域管制中心開始正式將區域雷達管制移交間隔標準由目前同航路、同高度40公裡縮小至同航路、同高度30公裡。此舉將有效提高管制運行效率,對緩解空中擁堵起到了積極作用。
「通俗的說,就是以前在120公裡的航路上可以容納3個航班,而現在就可以容納4個航班了。」華北空管局的一名管制員如此解讀新規。目前,僅僅華北區域內的航線就達63條,其中國際航線14條,對外開放的國內航線22條,地區航線和臨時航線27條,這對於增加重點航路上的交通流密度,緩解繁忙航路上的擁堵問題顯然效果十分明顯,將提高空管保障能力。「如果在航路條件沒有大變化的情況下,此舉是空管系統的積極嘗試,提高了航路上單位時段內的航班通行能力,優化了管制運行工作程序,減少了管制間隔應用的浪費,對於緩解擁堵,提高航路運行效率意義很大,達到了擴容增效的目的。」有空管專家表示。
圖2:12月23日,北京、上海和廣州3個區域管制中心開始正式將區域雷達管制移交間隔標準由目前同航路、同高度40公裡縮小至同航路、同高度30公裡。該計劃的實施準備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2月23日,北京、上海和廣州3個區域管制中心之間實施。第二階段則要求在2014年3月1日前,在全國實施雷達管制的區域管制單位之間實施,屆時成都、西安、新疆等地都將實施新的雷達管制移交標準。
那麼,縮小雷達間隔會不會影響航班安全?「越來越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制人員高度的責任心都在努力確保間隔調整後的管制安全。」華北空管局相關人士介紹,此次縮小雷達管制移交間隔工作是在精細化應用雷達管制移交間隔的基礎上實施的。民航局空管局在充分考慮相關地區和管制單位空域結構,通信,導航、監視能力和人員因素的基礎上,對實施縮小區域雷達管制移交間隔工作進行了全面的布置和管理。
此外,為穩妥推進,該計劃的實施準備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2月23日,北京、上海和廣州3個區域管制中心之間實施。第二階段則要求在2014年3月1日前,在全國實施雷達管制的區域管制單位之間實施,屆時成都、西安、新疆等地都將實施新的雷達管制移交標準。
據悉,此次航班調整可謂正當時。隨著我國飛行流量的迅猛增長,按照目前實施雷達管制的區域管制單位之間管制移交間隔標準,部分航路航線在尖峰時段飛行流量已經趨於飽和,無法適應航空運輸的快速增長需求。特別是在我國東部地區,部分大中型城市之間的航班流量佔區域飛行流量比重較大,此類始發航班一旦受到影響將會造成後續航段的大面積不正常運行。同時,由於保障能力的限制,在尖峰時段,部分航班無法按照最佳經濟性能選擇巡航高度層。而此次調整後,將能有效緩解上述問題。
為切實做好航路間隔調整工作,確保管制指揮安全,華北空管局做好充分準備,先後完成了風險分析、管制協議修訂、人員培訓等工作。其中,北京區域管制中心制定了縮小雷達管制移交間隔實施計劃、管制培訓計劃和縮小雷達移交間隔後的風險源及緩控措施,對所有管制人員進行了基礎知識和模擬機培訓工作,為保證縮小區域雷達管制移交間隔工作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
據悉,近年來,空管系統為擴容增效、治理航路擁堵,在現有航路基礎上進行了數次內部挖潛嘗試。包括華北空管接收濟南、鄭州高空、實現三大區管中心無縫對接、推行CDM系統、縮小航班垂直間隔等政策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0薦聞榜
(供稿:中國民用航空華北地區空中交通管理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