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南日報記者 鄧鈺 圖\海南日報記者 張茂
烈日炎炎,在位於海口市龍華區金花路的一處模具加工廠中,車床匠人蔡篤君卻沒有停下忙碌的工作。他弓著腰站在一架龐大的車床前,眼神緊緊鎖定高速運轉的車床,大滴的汗水從額頭滾滾而下,隨著他雙手熟練地操作,一件精巧的模具在迸濺的火花中逐漸成型。
蔡篤君有一雙工匠的手,看起來黝黑而粗糙,掌心長滿老繭,掌面布滿細小的傷痕,但他卻做著最為複雜精細的活計。大到數米長的鋼鐵管道,小到直徑只有幾毫米的齒輪,在他手下誕生的物件不計其數。這些物件雖然形態各異,大小不一,但都嚴絲合縫,精巧細緻。
做車床加工,耗力大,利潤薄,有時候要持續十餘個小時,甚至得通宵達旦,做著高強度的工作,但蔡篤君卻不聲不響地堅持了近十一年。談起箇中原因,他只是稍顯羞澀地說道:「既然選擇了這一行,就要把心沉下去,將一件事做到極致,一定會有收穫。」
磨損的螺旋齒輪 停滯整條生產線
踏入車床加工這一行,對蔡篤君而言幾乎是一種必然。「小時候,我的表哥開了一家模具加工廠,我常跑去參觀,在耳濡目染中,對這個行業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蔡篤君介紹,在參觀時,自己像著了迷一般看製作模具的過程,常被工人們精湛嫻熟的技藝所驚豔。「師傅們操作著這麼龐大的機器,竟能將一根根鐵杵磨製成一個個精細的小零件。從那時起,我便暗下決心,要學習這門技藝。」
2004年,蔡篤君到廣東珠江電子技術學校的磨具設計與製造專業系統地學習模具加工和工具機操作的理論和實操知識。2006年,蔡篤君從學校畢業,來到表哥的模具工廠工作,正式開啟了職業生涯。在工廠裡,性格內秀的蔡篤君不斷磨練技術,更專注於對整個行業的思考。
2009年,工廠周邊一家啤酒廠的洗瓶灌裝生產線突然停工,由於這是啤酒廠唯一的生產線,如果不能找出停工原因並快速修復,啤酒廠將陷入停工狀態,停產一天損失十幾萬瓶啤酒。心急如焚的啤酒廠負責人尋找了多位技術師傅都無法解決,最終找到蔡篤君當時所在的模具加工廠,希望能夠儘快修復生產線,減少停工損失。
經過仔細排查,蔡篤君發現,啤酒廠的洗瓶器械上有一對螺旋齒輪在使用中由於過度磨損,無法正常嚙合,導致整條生產線停止運轉。「解決的方法很簡單,換上一模一樣的新齒輪即可,但這在當時確是個尷尬的難題。」蔡篤君介紹,由於海南機械工業落後,不生產洗瓶灌裝生產線,更沒有相應的配件出售,啤酒廠只能從外地廠家訂購原裝配件,最少也要耗時一周。「為了讓啤酒廠的損失降到最低,我們在現場對磨損零件和加工器械進行精細的測量,連夜趕製出一樣的齒輪,終於讓生產線恢復了運轉。」
「只是小小一對齒輪磨損,卻能給一個工廠造成巨大的損失。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不曾關注車床加工,其實少了這一行當,許多生產工作都難以運轉。」蔡篤君說,經過修復啤酒廠生產線一事,讓他越發感受到海南機械加工水平的落後、匱乏之處。「這種落後,不僅體現在各式加工機械和零配件的缺乏,更表現在車床機械加工等技藝的落後。想要突破這些瓶頸,必須到外面的世界闖一闖了。」他說。
追求四分之一根 頭髮絲的精細度
2010年,蔡篤君趕赴佛山順德學習機械模具加工技藝。「順德的機械模具加工行業在國內處於頂尖水平,匯集了大量尖端人才,想要進入當地工廠學藝並非易事。」他回憶,當時的自己在各工廠間輾轉面試了一個多月,才終於進入一家合意的模具廠中學習技術。
進入工廠後,蔡篤君每天像著魔一樣,白天幹,晚上想,在別人休息後他還要查找相關資料,在白紙上設計模具的形狀,並反覆思考自己的不足之處,以便在操作車床時,通過一遍遍模仿老師傅的加工手勢和方法,來改進提升自己的技術。
一遍遍地模仿糾正,一遍遍地動腦筋琢磨,蔡篤君對這個行當漸漸有了靈性,不僅對工具機的每一個技術細節都了如指掌,還掌握了數控車床的操作方法。學成後,他於2011年回鄉創業,開起了自己的模具加工廠,並成為海南早期使用數控車床的匠人之一。「車床加工是耐力、技巧和理念的完美結合,只有在長時間的學習,不斷改進的過程中,才能加工出最完美的機械零件和模具。」蔡篤君說,在工廠的訓練中,不僅磨礪了技能,更重要的是有了嚴謹的製作理念。「用業內的話說就是,零件的誤差間隙必須控制在頭髮絲的四分之一粗細。」
一根頭髮絲的直徑是多少毫米?0.08毫米左右!車床加工是一件細膩活,其中的精細度是以「絲」為單位計算的,一絲便是0.01毫米,所製造模具的誤差都必須控制在兩絲之內。
兩絲的誤差人的肉眼看不到,卻瞞不過機器的軀體。「小蔡的車床工藝最讓人放心,因為他做的零件不僅人滿意,機器也『滿意』!」老顧客李盛明對蔡篤君製作的模具和零件讚不絕口。
李盛明是一位玻璃代理商,在玻璃的日常銷售和配送工作中,必須使用玻璃磨邊機來裁切玻璃,使其達到消費者理想的形態。由於磨邊機使用強度大,機械損耗高,必須經常更換齒輪等配件。為此,他幾乎找遍了海口市內的所有模具加工廠。
「大多數人做的零件看起來和原裝的一模一樣,但一裝到機器上便不對勁了,打齒嚴重,還會發出粗糲噪音。」李盛明說,磨邊機裝上有誤差的零件,雖然可以勉強運轉,卻無法切割、磨製出平整光潔的玻璃,嚴重時甚至會磨損器械。
在偶然的機會下,李盛明尋到了蔡篤君的模具加工廠。「一個年輕的小夥,技術能比幹了幾十年的老師傅們強嗎?」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李盛明讓蔡篤君為他製作幾個傘型齒輪。「沒想到,他做的齒輪和磨邊機原有零件達到了嚴絲合縫的狀態,運轉起來流暢極了。此後,我就認準了他。」
製作出讓機器也滿意的零件,蔡篤君說其中的秘訣便是用心、細緻。「工藝精不精,全在工匠的心態上,那就是不將每件產品做到極致不罷休的信念。」他說。
將匠心化作
生活中的浪漫情懷
在很多人看來,車床加工是枯燥乏味、了無生趣的,但在蔡篤君眼中,這份技藝在匠心巧思的設計之下能夠化作生活中的浪漫情懷。
在蔡篤君的電動車上,有一把匠心獨具的精緻車鎖。這把鎖被製作成心型模樣,上刻有「同心鎖」字樣,配套的鑰匙也經過獨特打造,抓柄處被精細地雕刻心型,如童話故事中,王子為公主打開古堡大門的鑰匙。
「這是一套鎖中的一把,另一把喚『合心鎖』。」蔡篤君介紹,制鎖的靈感來源自己的妻子。去年,妻子無意間向他說起,她的工作單位中常有偷車賊出沒,周圍好幾個同事的電動車雖都上了好幾把鎖,卻還是被偷走了。
「我平時不會說那些纏綿的情話,也不懂模仿電影裡浪漫的橋段來哄她開心,為她做一把獨一無二,不怕被撬的鎖,是我唯一能想到的事了。」蔡篤君說,了解妻子的擔憂後,他想到利用防盜螺絲的原理,為妻子制鎖,從構思到製作,花了一個多月製作了兩把鎖。「一把同心,一把合心,希望我們的感情也能被牢牢鎖定。」有人認為車床匠人的工作就是在車間日夜與機械為伍,重複簡單枯燥的工作。在蔡篤君看來,車床加工這份技藝早已融入他的生活,成為生命的一部分,對「匠人」的最好詮釋,應是在熱愛所在的行業,堅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
責任編輯: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