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微秒內快速檢測IGBT運行狀態!重慶大學科研人員發布成果

2020-10-28 電氣技術

柔性直流換流閥的可靠運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閥子模塊內的絕緣柵雙極型電晶體(IGBT)器件,除了子模塊的冗餘設計,實時檢測子模塊內IGBT的狀態同樣具有重大意義。現行的檢測手段難以實現IGBT正常狀態、老化狀態、不同故障狀態的快速診斷以及實時同步檢測。

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重慶大學)、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惠州供電局的研究人員姚陳果、李孟傑、餘亮、董守龍、廖瑞金,在2020年第15期《電工技術學報》上撰文,提出一種基於脈衝耦合響應的狀態檢測方法,該方法通過向集射極注入短時高壓脈衝激勵,分析脈衝下IGBT等效二埠網絡的輸出響應,可以在1μs內快速檢測IGBT運行狀態,並在故障情況下識別故障類型。

近年來柔性直流輸電系統快速發展,國內已相繼建成上海南匯±30kV/18MW、南澳三端±160kV/200MW、舟山五端±200kV/1000MW、廈門柔直±320kV/1000MW、魯西±350kV/1000MW等工程,張北地區正在建設一個±500kV/3000MW四端環形柔性直流電網。

IGBT作為一種全控器件,因其相對簡單的驅動、快速的開關速度、較高的功率密度而被廣泛用於柔性直流換流閥,是構成閥子模塊的主要功率器件。有關統計數據表明功率器件失效率非常高,IGBT是閥子模塊中較為脆弱的部件,過電壓、過電流以及過高的di/dt都會引起IGBT晶片發生損壞,IGBT損壞是最常見的子模塊故障原因之一。

與此同時,隨著柔性直流工程電壓等級不斷提高、輸送容量不斷擴大,巨大的電氣應力和熱應力加速了IGBT封裝老化過程,有研究指出封裝老化的累積甚至會導致IGBT模塊開路。因此,有必要對IGBT的狀態——包括正常工作狀態、封裝老化過程以及故障狀態(短路、開路)進行檢測與診斷,以提高換流閥運行的可靠性。

針對短路故障,目前主要的檢測方法是欠飽和檢測法和電流鏡法——前者通過IGBT飽和導通壓降Uce_sat與電壓閾值的比較對IGBT短路故障與否進行判斷,反應時間在1~5μs,而IGBT只能承受大約10μs的短路電流,該方法的響應速度略慢;電流鏡法通過額外的一隻IGBT與待測IGBT組成電流鏡來檢測待測IGBT的集電極電流,該方法實施簡單但成本較高。

針對開路故障,有些學者發布相關研究成果,但是這些方法能夠有效檢測IGBT的開路故障,但檢測時間均在ms級,不能實現故障的快速檢測。

圖1 IGBT晶片結電容分布及其模型

針對封裝老化過程,丹麥Aalborg大學、重慶大學和浙江大學的研究團隊對IGBT的封裝熱阻進行建模,但是熱阻模型的動態更新困難,不適用於老化狀態的實時檢測。英國Duham大學研究團隊利用逆變器輸出諧波的幅值變化間接反映封裝老化;重慶大學研究團隊通過鍵合線壓降、鍵合線電阻、鍵合線電感等檢測電路中雜散參數的變化間接反映IGBT封裝老化,這些方法通過外部電參數的檢測可以實時反映封裝老化狀態,但是無法對IGBT的故障進行檢測。

綜上,目前IGBT短路故障檢測方法、IGBT開路故障檢測方法以及IGBT封裝老化過程檢測方法彼此之間相互獨立,尚沒有一種方法能夠實現正常狀態、老化狀態以及不同故障狀態的快速、實時同步檢測。因此,重慶大學、惠州供電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提出一種基於脈衝耦合響應實現IGBT正常、老化以及故障狀態檢測的方法。

圖2 脈衝注入實驗現場

該方法向IGBT集射極埠注入短時脈衝,在IGBT的柵射極埠測取響應電壓,根據響應電壓幅值以及邊沿振蕩波形數據,採用閾值判斷以及最小二乘算法,能夠實現在1μs內對IGBT的狀態進行快速判斷。

另外,研究人員認為:通過閾值判斷算法,能夠識別IGBT的故障類型(開路、短路);通過最小二乘算法,能提取IGBT柵射引線電感,發現 IGBT柵射引線電感隨引線斷裂數目增大而增大,從而間接反映IGBT封裝老化。

此外,脈衝耦合響應法從IGBT外部埠特性出發進行檢測,不需要對IGBT內部封裝進行改造,易於和商用IGBT器件兼容使用;測量系統與柵射極並聯,易於與驅動電路實現整合。這些特點有利於脈衝耦合響應法的在線應用。

以上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第15期《電工技術學報》,標題為「基於脈衝耦合響應的IGBT故障檢測方法」,作者為姚陳果、李孟傑、餘亮、董守龍、廖瑞金。

相關焦點

  • 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重慶首個食品快速檢測中心掛牌運行
    保障「舌尖上的安全」,食品檢測是其中一道重要防線。近日,重慶大渡口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食品快速檢測中心正式掛牌運行。最快20分鐘內出具檢驗結果11月18日上午,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來到了位於大渡口區春暉大樓的食品快速檢測中心,專職檢測人員正在對當天抽取的15份樣品開展快速檢測工作。據了解,該中心下設農殘檢測、獸殘檢測、重金屬檢測三個實驗室,並配有2名專職檢測人員和1臺食品快檢車,一年可完成1800批次的食品檢測。
  • 深圳8所大學+超20家實驗室終於出手!又一大批科研成果、重大項目...
    與此同時,深圳又一批科技抗疫成果發布,據深圳夢梳理,最新有8所大學、超20個實驗室或團隊被委以重任,且有一批重大項目已落地。(歡迎曝料)  01  南科大科研團隊研發口罩再生設備  3分鐘滅毒延長口罩「壽命」
  • 植物外泌體科研成果在西安發布
    植物外泌體科研成果發布會在西安舉行細胞囊泡與外泌體研究與轉化協會成立西部網訊(記者 肖陽熠)9月22日,植物外泌體科研成果發布會在西安舉行,國內30餘位再生醫學領域權威專家,以及近200位再生醫學健康與美容產業精英,共同見證佰鴻集團植物外泌體科研成果的眾多科技產品
  • IRsweep發布微秒級時間分辨超靈敏紅外光譜儀新品
    然而,生物醫學、化學動力學等許多過程都是發生在微秒級的時間內,這些過程是傳統技術的光譜儀沒辦法觀察到。IRsweep公司推出的IRis-F1時間分辨快速雙光梳紅外光譜儀是一種基於量子級聯雷射器頻率梳的紅外光譜儀,突破了傳統光譜儀需要幾秒鐘或者更長的測量時間來獲取一個完整的光譜的限制,能實現高達1 μs時間分辨的紅外光譜快速測量,完美提供了結合高測量速度(微秒級時間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和寬光譜範圍的解決方案,這種高速的測量方案開啟了生物醫藥、化學反應動力學光譜分析的全新的可能
  • 科研成果 | 生醫工系近期科研成果一覽
    該項研究獲得了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張鵬飛、南科大生物醫學工程系助理教授何俊龍等研究人員的大力支持,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深圳市基礎研究計劃等項目的資助。我校生物醫學工程系科研助理高雅楠是論文第一作者,科研助理李志華等對論文做出了重要貢獻。郭瓊玉為本論文的唯一通訊作者,南科大為第一通訊單位。該研究獲得了南科大生物醫學工程系副教授奚磊、材料科學與工程系講席教授王湘麟、生物系教授肖國芝,以及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Hanry Yu和副教授Hwa Liang Leo等研究人員的大力支持。
  • 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仁濟醫院黃長武主任:疫情中的快速核酸檢測
    2020年11月13日-14日,由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現場快速檢測(POCT)分會、重慶市江北區人民政府主辦的「2020中國POCT年會」在重慶世紀金源大飯店隆重召開。在13日上午的主題大會上,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仁濟醫院檢驗科黃長武主任以「快速核酸檢測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的應用價值與技術平臺的發展」為題發表了演講,動脈網對其精彩觀點進行了整編。黃長武: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仁濟醫院(重慶市第五人民醫院)檢驗科主任。
  • 《重慶發布》(12月12日)重慶這個領域,首個國家級科研平臺亮相
    12月11日,重慶國家應用數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在渝州賓館舉行揭牌儀式。該中心由重慶師範大學牽頭,聯合北京大學等共16家單位共同建設,也是科技部首批支持建設的13個國家應用數學中心之一。作為重慶市數學領域第一個國家級科研平臺。
  • igbt驅動電壓和功率分別是多少
    igbt驅動對驅動波形的要求   從減小損耗角度講,門極驅動電壓脈衝的上升沿和下降沿要儘量陡峭,前沿很陡的門極電壓使 IGBT 快速開通,達到飽和的時間很短,因此可以降低開通損耗,同理,在 IGBT 關斷時,陡峭的下降沿可以縮短關斷時間,從而減小了關斷損耗,發熱量降低。
  • 同濟大學發布「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 將全力推進優秀科研...
    ,助力汙水處理廠提標擴容的高濃度複合粉末載體生物流化床技術,防止水體富營養化的水體微生物活化原位修復技術,檢測血液自身抗體的肺癌早期診斷試劑盒,治療難治性皮膚病療效顯著的新型實時可控無痛光動力治療智能系統,對癌症進行高效、靈敏檢測的新型循環腫瘤細胞檢測納米技術……12月22日下午,同濟大學「2020年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發布。
  • 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仁濟醫院黃長武主任:快速核酸檢測疫情中發展現狀
    2020年11月13日-14日,由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現場快速檢測(POCT)分會、重慶市江北區人民政府主辦的「2020中國POCT年會」在重慶世紀金源大飯店隆重召開。
  • 抗疫群英譜丨重慶醫科大學黃愛龍團隊40天研發我國首個化學發光法新冠病毒抗體檢測產品
    1月2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確認重慶市首例輸入性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當天,從事病毒研究30多年的黃愛龍決定,開展新冠病毒相關科研攻關。那時,重慶醫科大學已經放假,很多師生都已陸續離校。由於疫情管控越來越嚴,能夠返回實驗室的人並不多。黃愛龍把僅剩的幾個學術骨幹召集在一起,結合實驗室的技術儲備、設施設備等資源和比較優勢,確定應急科研攻關的主攻方向——免疫診斷試劑。
  • 助力重慶戰略新興產業發展 諾貝爾獎(重慶)二維材料研究院結「碩果」
    ▲諾貝爾獎(重慶)二維材料研究院8月19日,上遊新聞·重慶商報記者從兩江新區獲悉,諾貝爾獎(重慶)二維材料研究院落戶新區一年多來,已組建20餘名科研團隊,並為西南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華森製藥、藥友製藥等數十家高校及企業提供檢驗檢測
  • 新品推出 | IRsweep: 微秒級時間分辨超靈敏紅外光譜儀
    該公司提供基於中紅外光譜的量子級聯雷射器(QCL)雙頻率梳的最尖端的光學傳感解決方案,致力於為多種應用提供快速的、實時的、選擇性強的和寬帶光譜的雷射光譜解決方案。然而,生物醫學、化學動力學等許多過程都是發生在微秒級的時間內,這些傳統技術的光譜儀是無法觀察到的。
  • 專題|重慶大學科技成果彙編之生物醫學3
    動態心臟影像重構雲計算系統是一套運行在雲端的醫學影像數據深度處理軟體。它能夠自動化地讀取心臟CT、MRI影像,重建人體心臟各組織的立體結構,計算任意部位的體積以及心功能參數,將醫生從繁重的人工分析中解放出來,節省計算時間,提高計算精度,輔助臨床醫生進行快速精確的診斷。
  • 前沿| 東南大學近期科研成果掃描
    東南大學近期科研成果掃描我校與航天科工通信技術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量子信息與通信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舉行3月21日上午,我校與中國航天科工通信技術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量子信息與通信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在九龍湖校區舉行。
  • 南京這項全球首個科研成果到底強在哪裡?院士劉韻潔解讀
    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實驗室主任劉韻潔發布全球首個確定性廣域網創新試驗成果。什麼是「確定性網絡」?「比如車聯網要求抖動低於150微秒,如果抖動大於150微秒,指令就會丟,會出事故。工業控制要求抖動低於250微秒,抖動大於250微秒,生產線就會出問題。」劉韻潔說,確定性網絡可以說是實體經濟的剛性需求,但現在的網際網路技術針對這類業務都無法實現。
  • 幾分鐘內快速檢測!新方法或能讓新冠病毒檢測提速
    近日,英國利茲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檢測疾病單個生物標記分子的系統,可以在幾分鐘內快速診斷疾病。目前該系統已經被用於檢測與囊性纖維化有關的蛋白質,雖然目前還處於初期階段,但從理論上講,這種方法可以加速新冠病毒的檢測並提供準確的結果。
  • ...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南大學|重慶|重慶師範大學|重慶交通大學|...
    教育學:教育學是西南大學歷史最悠久的專業之一,發源於1906年創辦的川東師範學堂,正式創辦於1950年。該專業在2001年建立教育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003年獲教育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2007年,教育學專業被確定為國家首批特色專業。2012年,該專業被《中國大學評價》評為A++本科專業,排名全國第三。
  • 重慶大學
    重慶大學物理學院2020年暑期夏令營通知 重慶大學物理學院擁有物理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物理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物理學科為重慶市一級重點學科。物理學為重慶大學進入ESI前1%的十個學科之一。
  • 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學院與重慶郵電大學聯合創辦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據了解,首屆菁英班學子是從重慶郵電大學2019級計算機與智能科學類、通信信息類專業新生中選拔出30人,建制四年,確定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在學期間實行「3+1」培養模式,即前三年在重慶郵電大學學習,中途有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學院安排專家參與授課並開設講座,後一年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學院學習。菁英班班主任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景中教授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