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之舞,公元一世紀的溫度計,關於溫度的科學秘密還不少

2021-01-13 句理pro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每個人一生中都使用過溫度計,溫度計是測量溫度,度量冷熱程度的「傳感器」。我們稱這種性質為溫度,用更專業的術語來說,它代表組成物體的原子和分子的平均動能。

內容

熱量還是溫度?分子之舞三種溫標如何測量溫度水銀溫度計的危害及未來

01熱量還是溫度?

在我們進一步討論之前,重要的是先把一些事情放在一邊。

熱量和溫度經常互換使用——這是錯誤的。雖然這兩個概念是相關的,但溫度不等同於熱量。

溫度描述了一個系統的網絡能量,而熱量是指在不同溫度下兩個物體之間傳遞的能量。

想像有一杯熱咖啡。在把熱咖啡倒進杯子之前,杯子的溫度和周圍的空氣一樣。然而,一旦它與液體接觸,熱量就從熱咖啡向杯子轉移,從而提高了杯子的溫度。現在,如果你觸摸杯子,你能感覺到它是熱的。

但是,只要有足夠的時間,杯子和裡面的東西都會與周圍的空氣達到熱平衡。本質上,它們都有相同的溫度,不再有能量的淨轉移。物理學家稱之為「熱力學第零定律」。根據這一定律,熱量只能從溫度比與之接觸的另一個物體高的物體中流出,而不能從低溫物體流出。

紅色溫度高

02分子之舞

宇宙中的一切都在運動,運動產生動能。粒子運動得越快,動能就越大。事實上,動能隨著粒子速度成指數增長。

溫度與這一切有什麼關係?溫度是物質粒子動能的平均量度。另一種說法是:溫度簡單地描述了粒子的平均振動,溫度越高,粒子的振動越劇烈。

因為所有粒子的運動都是隨機不定向的,所以它們並不都以相同的速度和方向運動。粒子相互碰撞並傳遞動量,進一步增加它們的運動。由於這個原因,並不是所有構成一個物體的全部粒子都具有相同的動能。

換句話說,當我們測量一個物體的溫度時,我們實際上測量了物體中所有粒子的平均動能,只是一個近似值。

根據這種推理,溫度越高,粒子的運動就越劇烈。相反,當溫度下降時,粒子的運動會變慢。例如,染料在熱水中的溶解速度比在冷水中快。

當溫度降至絕對零度時,粒子的運動會停止。絕對零度只是一種理論上的概念,在現實中,它永遠不可能實現。然而,物理學家已經能夠將物體冷卻到絕對零度以上的幾分之一度,在這一溫度下,可以輕而易舉地俘獲原子和分子,或者創造出奇異的物質相,如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BEC)。

重要的是要注意溫度並不取決於所涉及的分子數量。一杯沸騰的水和一壺沸騰的水具有相同的溫度——兩個容器中的水分子具有相同的平均動能,不管涉及的物質數量有多少。

03三種溫標

為了衡量溫度的大小,物理學家們提出多種溫標。現如今,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使用攝氏溫度,有三個國家使用華氏溫度,分別是美國、緬甸和賴比瑞亞。作為國際單位制中的溫度單位,開爾文通常用做學術用途,常出現在各大學術論文和研究中。

對於開爾文標度來說,零指的是物質可能具有的絕對最低溫度,而在攝氏標度中,零度被定義為水在一個大氣壓下結冰時的溫度。而100攝氏度則被定義為水在一個大氣壓下沸騰時的溫度,這為描述溫度提供了一個簡潔、線性相關的尺度。

04如何測量溫度

我們天生具有感知事物冷熱的能力,但人類在歷史上很少使用精確的溫度測量。然而,總是有一些特立獨行的人,他們熱衷於學習一些東西,僅僅是為了了解自然或者從做科學中獲得樂趣。

希臘哲學家和數學家希羅被認為是第一個溫度計的發明者,他在公元1世紀的著作《氣動學》中寫道了溫度和空氣膨脹之間的關係。

古代文本在羅馬帝國的衰落和隨後的黑暗時代中倖存下來,直到它在文藝復興時期重新出現。

各種尺寸的伽利略溫度計。尺寸越大,

人們認為,希羅的工作為伽利略發明了第一個精確測量溫度的裝置帶來了靈感。伽利略溫度計由多個玻璃球組成,每一個玻璃球都裝有一種有色液體混合物,這種混合物通常含有酒精,甚至可以是簡單的添加了食用色素的水。

每個氣泡上都有一個金屬標籤,標明溫度,同時也是一個校準的配重,與其他的略有不同。這些浮球沉入或漂浮在周圍的水中,緩慢地沉入或浮上水柱。直到今天,人們仍能見到它們的身影,只不過功能已大有不同,變成裝飾品。

為了更精確的測量,1714年,加布裡埃爾·華倫海特發明出利用熱脹冷縮原理的水銀溫度計,儲存在末端的水銀球內的水銀在溫度升高時膨脹,溫度降低時收縮,並且水銀的膨脹係數為一常數,即意味著水銀的體積與溫度呈線性關係。這時,只需要讀取溫度計上液柱的終點所指示的測量值,即得出溫度值。

05水銀溫度計的危害及未來

水銀溫度計中的汞具有很強的毒性,一支水銀體溫計含汞約1克。當溫度計被打碎後,如果含有的汞全部蒸發,可使一間15平方米大、3米高的房間內空氣中汞的濃度達到22 .2毫克/立方米。

我國規定室內空氣中的汞最大允許濃度為0 .01毫克/立方米。一般認為,人在汞濃度為1.2-8.5毫克/立方米的環境中很快就能引起汞中毒。

由於汞的潛在危害,許多國家都已經明令禁止水銀溫度計的生產、銷售 。

早在1992年,瑞典就已禁止銷售所有含水銀的醫療設備。英國、法國、丹麥和荷蘭 也先後禁止水銀溫度計的生產和銷售。自2000年起,美國舊金山、波士頓和密西根等13個州和城市開始禁售水銀溫度計。歐盟委員會也從2005年起禁售水銀體溫計,並從2011年起禁止其出口。2008年12月份,阿根廷政府也宣布將禁止生產和進口水銀體溫計。

但我國並未明確禁止水銀體溫計的生產和銷售。至今,水銀溫度計在醫療領域和普通家庭中仍被廣泛使用,一些藥店就可以買到水銀溫度計。根據201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熊本籤約的《關於汞的水俁公約》,自2020年起,我國將停止生產以及進出口含汞產品。

相關焦點

  • 溫度和溫度計中的物理學原理
    當然,美是否具有客觀存在是一個問題,這一點和溫度的完全客觀性不同。2 愛因斯坦和楊振寧論溫度根據考證[1],1624 年就出現了溫度計一詞,1640-1660 年間出現了現代溫度計的雛形。當時,人們不清楚溫度計量度的是「溫度」還是「熱度」,也不知道區別溫度和熱。
  • 沒有溫度計,古代人是怎麼準確判斷溫度的?
    古人分驚蟄為三侯:一候桃始華。桃花的花芽在嚴冬時蟄伏,於驚蟄之際開花,自此漸盛。二候倉庚鳴。倉庚,就是黃鸝,黃鸝最早感春陽之氣,嚶其鳴,求其友。三候鷹化為鳩。感知到氣溫回升,斑鳩、燕子等鳥類開始在林間活躍。作為恆溫動物,人體對於冷熱的變化也是十分敏感。
  • 「冰瓶」,中國最原始的「溫度計」
    最早的伽利略溫度計清順治年間傳教士南懷仁製作的溫度計先秦《呂氏春秋》:「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世界上最早的溫度計是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於公元1593年發明的。順治年間,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首次將西方溫度計概念帶入中國。因此,不少人認為中國古代沒有測量溫度的儀器。
  • 溫度計是怎麼被發明出來的?
    然而,溫度計究竟是怎樣誕生的,那些溫度又是怎樣確定溫度的呢?18世紀以前,人們是無法準確表示氣溫的微小變化的。為了測定出如今普通溫度計上的每一個刻度,發明家大約花了一千多年的時間。最初,冷熱是憑人們的感覺主觀臆測的,因為那時沒有溫度計,大多數人說冷了,那就是冷了。
  • 溫度和溫度計
    【示範題1】如圖所示的溫度計,關於它的說法正確的是(  )A.該溫度計是根據固體熱脹冷縮的原理製成的B.在使用該溫度計測量物體溫度時,可以離開被測物體讀數C.該溫度計的量程是20~100℃本題主要考查溫度計的原理、使用及讀數。液體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熱脹冷縮的原理製成的,故A說法錯誤;使用溫度計測量液體的溫度,讀數時玻璃泡要繼續留在被測液體中,故B說法錯誤;由圖可知,該溫度計的量程是-20~100℃,每一大格代表10℃,每一大格分成10小格,所以每一小格代表1℃,即溫度計的分度值是1℃,溫度計的水銀柱在0℃以上,示數為32℃,故C說法錯誤,D說法正確。
  • 攝氏,華氏,開爾文,關於溫度的小秘密,你知道多少?
    最近天氣是越來越熱了,一看牆上掛的溫度計顯示為35攝氏度,這就需要打開空調降溫,過一會兒後溫度下降了,溫度計顯示溫度為25攝氏度。我們會根據溫度來穿衣,還會根據溫度來判斷身體是否健康,可以說我們時刻都在關注溫度。
  • 攝氏,華氏,開爾文,關於溫度的小秘密,你知道多少?
    最近天氣是越來越熱了,一看牆上掛的溫度計顯示為35攝氏度,這就需要打開空調降溫,過一會兒後溫度下降了,溫度計顯示溫度為25攝氏度。我們會根據溫度來穿衣,還會根據溫度來判斷身體是否健康,可以說我們時刻都在關注溫度。
  • 公元紀年為什麼沒有0世紀0年?公元元年的世界發生了什麼?
    如果一個人出生於公元前30年,逝世於公元30年,那他的年齡應該是30-(-30)-1=59歲,而不是60歲。為何會發生這種情況呢?因為沒有公元0年。為什麼沒有公元0年?因為公元1582年公曆紀年確立的時候,0這個概念還沒有被廣泛接受。0,起源於印度,後來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 雙金屬溫度計是一款什麼樣的溫度測量儀表
    雙金屬溫度計和其他溫度測量儀表有什麼不同的?雙金屬溫度計是用於工業生產過程中測量中、低溫的現場檢測儀表,可直接用來測量氣體和液體的溫度。與以前老款的水銀溫度計相比,有著無汞害、易讀數、牢固不易碎、使用壽命長等優點。
  • 古人是如何測量溫度的? 「爐火純青」溫度竟達1200℃
    ,於公元1593年發明的。順治年間,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首次將西方溫度計概念帶入中國。因此,不少人認為中國古代沒有測量溫度的儀器。其實,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已出現了一種可以觀察溫度變化的「瓶子」:瓶子中裝上水,如果水結冰了,氣溫即低於零下,進入寒冬了;如果冰融化,則氣溫回升。這種瓶子稱「冰瓶」,也叫「水瓶」,可謂是中國最原始的一種溫度計,被視為現一代溫度計的雛形。冰瓶到底是什麼形狀的測量工具?
  • 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學霸講解科學中的溫度定義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溫度是客觀測量物體冷熱的一種方法,可以用溫度計或量熱計測量。它是一種確定給定系統內部能量的方法。因為人類很容易感知一個區域內的冷熱量,所以我們可以理解溫度是現實的一個特徵,我們對此有相當直觀的把握。我們中的許多人都是在醫學背景下第一次接觸體溫計的,醫生或我們的父母在我們發燒時用體溫計來測量我們的體溫。事實上,溫度在很多科學領域都是一個重要的概念,而不僅僅是在醫學。
  • 一款智能溫度計能夠連續監測溫度——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市面上有許多種測量體溫的水銀溫度計和電子溫度計。水銀溫度計存在被咬碎、打碎引起汞中毒的安全隱患,尤其不適合嬰幼兒使用。而現有的電子溫度計,不但準確率有待提升,而且無法連續測溫,更無法進行溫度數據的收集。」
  • 見證了世界上最大的溫度計,並感受了62度的地表溫度
    據導遊講,這還不是最高氣溫,歷史上有過超過70度的。真的很嚇人!火焰山旁邊有一銘牌上寫著,這根落成於2004年8月16日的立體造型溫度計,名叫"金箍棒",曾獲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巨型溫度計直徑0.65米,高12米,溫度顯示高5.4米,可以實測攝氏100度以內的地表溫度、空氣溫度,誤差不超過正負0.5度。看過這世界最大的金箍棒式溫度計以後,不少人感覺受不了,要求到大巴車上涼快涼快再下車,導遊同意,大家上車休息半小時以後,又分別到附近的景點分別遊玩了,如饅頭山,雲梯,千佛洞,吊橋,買買提大院,萬佛山等等景點。
  • 「量子」溫度計!比外太空低十億倍的溫度都將可測量
    據美國「科學日報」網站8月20日消息稱,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TCD)的物理學家,日前在《物理評論快報》雜誌中提出了一種基於量子糾纏效應的溫度計概念,這種溫度計可以精確測量比外太空低十億倍的溫度。這類超冷溫度產生於原子云(費米氣體),它是科學家為了研究極端量子狀態下的物質行為而創造的。什麼是超冷氣體?項目負責人John Goold教授解釋道:「物理學家分析氣體的標準方法源於統計力學理論。這一理論是在19世紀由麥克斯韋和玻爾茲曼等物理學巨擘發明的。
  • 鼓浪嶼巨型溫度計「身世」之謎待您解 或有超過80年歷史
    記者走訪  該溫度計或有超80年歷史 目前全市可能僅有兩支  昨日上午,記者一走進位於鼓浪嶼街心公園的國大藥房,便被店內這支溫度計給震撼到了:掛在牆壁的這支溫度計呈長方形,上部半圓狀,下部方形,記者目測長約1.3米,寬約0.3米;金屬材質,通體以白漆為底色,刻度和數字均呈黑色;刻度盤左右展示華氏溫度和攝氏溫度
  • 有幾個溫度計,就有幾個溫度?
    「你就說,確切的溫度到底是幾度?」這種逼問,真的會嚇到甜品師的小心肝。英式奶餡煮至溫度82-85℃,意式蛋白霜的糖漿煮至溫度117-120℃,黑巧克力融化降溫至27-28℃,某種淋面醬30-40℃使用……為什麼製作參數總是範圍,沒有確切的定數;即便按照數據製作,為什麼總是失敗?你看這杯溫水,4個溫度計同時測量,其中兩個還是同一個品牌,同一個型號。我們得到的是多麼好笑的數據,哪個才不是真實的謊言?溫度計的誤差畢竟是小的。
  • 牛頓手稿:關於2060年的秘密 世界末日預言
    根據牛頓在1704年的一封書信上的記載,他認為在公元800年神聖羅馬帝國的查理曼大帝之後的1260年,就是世界的末日———依此算起來,2060年就是世界的末日。  負責「牛頓的秘密」手稿展的希伯來大學哲學教授班梅納潛表示,牛頓的手稿被放在紙箱多年,許多學者都不在意牛頓對《聖經》的解讀,但現在已經到21世紀,有許多人對牛頓的解釋有興趣,也許牛頓知道一些我們所不了解的事,他才會認為2060年是世界末日的時刻。班梅納潛表示,17世紀時的科學家很多人都是虔誠的信仰者,而牛頓更是一個非常虔誠的基督徒。
  • 溫度計的前世今生,溫度計的發明發展史
    溫度計的發明—從伽利略的「氣體」開始在中國戰國前期,哲學家列子—本名列禦寇所著的古書《列子·湯問》中,就有「兩小兒辯日」的故事,也有「近者熱而遠者涼」的描繪。這就是關於溫度最樸素的經驗性描述。當然,還有稍微高級一點的測溫辦法,燒制陶瓷時用的「照子」就是一例。
  • 氣體分子的壓力、溫度、體積的概念
    但是一個分子在容器壁撞擊後產生的力非常小,而且這個裡的大小也隨分子本身的速率不同而不同。在容器中有很多氣體的分子,在單位的時間內(比如說一秒內),單位面積內(比如說一個平方釐米),有大量的氣體的分子和容器壁碰撞,這個時候對應的在容器壁上產生的平均的力就是壓力。所以,壓力是大量分子集合所產生的中的效果,是具有統計平均意義的。討論一個分子的所產生的壓力是沒有意義的。
  • 一種用於測量宇宙中最冷溫度的量子溫度計
    都柏林三一學院的物理學家提出了一種基於量子糾纏的溫度計,該溫度計可以精確測量比外層空間溫度低十億倍的溫度。這些超冷溫度出現在被稱為費米氣體的原子云中,科學家們創造了這種雲來研究物質在極端量子態下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