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中,可以推導出著名的質能方程:
E=mc^2
其中E為能量,m為質量,c為真空中的光速(299792458米/秒)。
從中我們知道,任何物質都蘊含著巨大的能量。通過計算可知,只要大約1.1噸的物質完全轉化為能量,就相當於全人類目前一年所消耗的能量。原子彈、氫彈、恆星以及正反物質湮滅都是利用了質量轉變為能量的原理,所以這些過程才會產生巨大的能量,例如,之所以太陽每秒能夠產生3.8×10^26焦耳的能量,是因為每秒有大約426噸的氫原子核轉變為能量。
既然質量能夠轉變成能量,那麼,能量反過來能否產生質量呢?
根據質能方程,質量和能量在本質上是等價的,這意味著它們之間能夠互相轉換,物質可以從純能量中產生(m=E/c^2)。只是這個過程在目前十分罕見,但在宇宙的最初時刻決定了宇宙的未來。
能量轉化為質量
根據宇宙學標準模型,宇宙起始於138億年前,最初的宇宙中並沒有物質和空間,只有一個擁有無限溫度和密度的奇點。當宇宙誕生時,純能量轉化成各種正反粒子對。正反粒子對相遇之後,它們會發生湮滅,又再次轉化為能量。
但由於某種不對稱的過程,純能量所產生的正物質粒子略多於反物質粒子,導致反物質粒子幾乎被湮滅殆盡,宇宙中只剩下了一些正物質粒子。迄今為止,宇宙學家還不清楚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正粒子略多於反粒子。
隨著空間的膨脹,宇宙溫度逐漸下降,正物質粒子最終逐漸結合形成了中性原子。隨著時間的推移,中性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種天體,乃至地球生命。也就是說,組成生命和非生命的各種原子最初都是源自於純能量。不過,組成我們身上的原子現在很難轉變為純能量,除非與反物質的我們發生湮滅。
另外,物理學家在實驗中也有可能實現能量產生質量的過程。根據布萊特-惠勒過程,如果讓兩個能量非常高的光子(伽馬光子)互相碰撞,將會產生一對正反粒子對——電子和正電子,這意味著物質從能量中創造出來。目前,物理學家正在嘗試把光轉變為物質。一旦成功,意義非凡。
根據質能方程計算,如果要製造出1克物質,需要消耗大約9×10^13焦耳的能量,這相當於3070噸標準煤完全燃燒之後所產生的能量(可見化學反應的能效非常低)。基於目前的觀測結果,可觀測宇宙中的物質總重至少為10^53千克,這意味著宇宙最初至少有9×10^69焦耳的能量轉化為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