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條曬好的臘肉,黃燦燦,煞是好看。
80 後的梁先生是從大沙走出去的一代,早在小學時就已經跟隨父母離開這群大山的包圍,來到開平市區生活,但他常以家鄉的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為榮,經常推薦、招呼朋友回大沙遊山玩水品美食,也因此獲朋友贈與大沙仔的外號。上周梁先生帶我們品嘗了天露山農莊的特色大沙菜,這期梁先生繼續有美味推薦,雖然食材一樣,但換個做法,竟然有不同的驚喜。
覓食貼士
價格:坑螺豬骨湯40元,炒坑螺25元,豬骨大沙麥煲20元,腊味飯40元,另有老鼠幹約100元/串
地址:開平市大沙鎮客運站向前走約3公裡
行車路線:從開平市中心出發,沿開平大道行駛1.2公裡,在杜岡橋左前方轉彎進入S274,行駛約37公裡後,稍向左轉進入Y 756,沿Y 756行駛約 13公裡後,進入X534,行駛150米後直行進入Y 766,行駛3公裡後到河畔閣農莊,全程約50分鐘。
坑螺豬骨湯:最簡單最鮮美
坑螺豬骨湯異常清甜。
大沙鎮山清水秀,生活在山坑溪水中的坑螺肉質也特別鮮美,適合用來煲湯。平時我們煲湯,為了湯水更清潤美味,可能都會放一大堆的材料,但由於大沙坑螺得天獨厚,本身味道極為鮮美,只需要加入一點豬骨,那煲出來的湯水已經是人間一大美味。乍看湯色,略帶微黃,與嫩白如乳的魚湯相比,賣相的確欠佳,但一入口,一股鮮味直逼喉嚨,隨著腸胃得到溫暖,溫潤、舒服的感覺在心頭蔓延。「這是最簡單的坑螺湯。」梁先生介紹,很多大沙人在家裡也會做。
炒坑螺:沒有紫蘇依然很香
炒坑螺不用加太多配料味道也香噴噴。
如果說螺和紫蘇是最佳拍檔,那你能想像沒有了紫蘇的炒螺是什麼味道嗎?還真別以為沒有了紫蘇就做不出好吃的炒螺,梁先生說,這裡的炒坑螺就不加紫蘇,但螺的鮮甜還是讓人感覺很深刻。香噴噴、大大隻的一碟炒坑螺放在面前,已經讓人食指大動,拿起一隻放入嘴裡,輕輕一吮,螺身的醬汁味道香甜,螺肉也很輕易就跑進嘴裡來,肉質爽口。
一位正在剪螺尾的老伯告訴記者,在大沙,一年四季都可吃到山坑螺,味道都非常鮮美。他晃了一下手中拿著的鉗子說,只要把長長的螺尾剪短一點,螺肉就會很乾淨,而且很容易就能吮出來。
豬骨大沙麥:最佳煲湯拍檔
大沙麥比一般的油麥菜要壯很多,口感也更鮮嫩。
上期已經介紹過大沙麥,這種如遲菜心般有特色、個頭長得很壯的本地青菜,不但在種植方面有個性,喜歡小群體而居,在烹調方面,也出人意外。常見青菜的做法不外乎炒、鹽水浸或者上湯,而梁先生推薦的做法,是用鹹豬骨來煲。大沙人似乎對豬骨有種特別的情感,不但山坑螺可與之搭配煲湯,連大沙麥也是它的拍檔。醃過的鹹豬骨本身帶有一股讓人難以抗拒的鹹香,配以大沙麥的爽口嫩滑,不用強調,也知道這是多麼美味。
腊味飯:山野天然,回味無窮
腊味飯是一種很普通的食物,不過梁先生形容這裡的是「最好吃的腊味飯」,這評價可不是吹的。在餐廳廚房外的空地上,一條條黃燦燦的臘肉吊在竹竿上,豉油的顏色已深深地烙在每一條臘肉的身上,肥瘦相間,肉質結實,一看就知道這是傳統的本地臘肉。據那位剪螺尾的老伯介紹,冬天時店裡買回豬肉,經過醃製、生曬,之前刮北風時,曬一周時間就可以吃了。傳統的做法,加上山野鄉村空氣清新,曬出來的臘肉自然更加健康美味。
梁先生和店員隆重推薦,當然不能錯過這種美味。這腊味飯還是地道的瓦煲煲仔飯,一揭開煲蓋,腊味那種獨特的香味就迅速擴散,刺激著每一根神經。店家很大方,飯裡臘肉分量很可觀,而且每一片都切得很厚。粒粒晶瑩的米飯吸收了臘肉的香味,彈牙、甘香。而肥瘦相間的臘肉也滿足了食客不同的要求,肥者,剔透有光澤,油而不膩,混著米飯一起吃,更加甘香;瘦者,肉質結實而不堅硬,入味而不過鹹,香味濃鬱而不俗套,讓人越吃越想吃。如果說這裡的臘肉有什麼突出之處,那應該是新鮮、天然。
玩樂指引
大沙素有開平後花園之美譽,這裡山清水秀,四面環山,綠樹蔥蘢,溪水清澈。
在大沙鎮,有充滿詩情畫意的欖坑,山澗飛瀑成群,鳥語花香,剛結束不久的大沙梅花節就是在這裡舉行,滿山遍野的白梅花,讓人流連忘返;也有五邑最高峰天露山,一年四季都有無數驢友去徵服它。而每年3月份,就是天露山杜鵑花開的佳期,各位吃貨可以集踏青賞花品美食於一體,大家不妨醞釀出行。
(責任編輯: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