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璋教授團隊揭示了鉻渣返黃的內在機制

2020-11-03 研之成理

鉻鹽作為重要的工業原料,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涉及到化工、輕工、冶金、紡織、機械等眾多行業。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對鉻鹽的需求仍在不斷增長,鉻礦石與鉻鐵進口量佔全球貿易量的90%。我國是鉻鹽生產和使用大國,在此過程中會排放大量的鉻渣,因此,我國的鉻渣產生和堆存量也居世界首位,其中含有高毒性易遷移的Cr(VI),對環境造成了巨大汙染,嚴重威脅人類健康。


鉻渣的治理是世界環保難題,常用的方法有固定化/穩定化、微生物還原法、幹法解毒和溼法解毒,其原理是將毒性、遷移性大的Cr(VI)還原為毒性較小、較為穩定的Cr(III)。其中溼法解毒由於具有工藝簡單,設備選型容易等特點在過去的幾十年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尤其是用硫酸亞鐵解毒鉻渣最為常見。但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還原後的鉻渣在堆存過程中常常存在「返黃」現象,即還原鉻渣中的Cr(VI)濃度隨著堆存時間出現反彈上升。


目前國內外對鉻渣返黃的機理認識尚不十分清楚,普遍推測可能是由於以下兩方面原因引起:一是包裹在顆粒內部還存在未被還原的殘留Cr(VI),隨著風化作用而緩慢釋放;二是還原後的Cr(III)在外界環境(如錳氧化物及微生物)的作用下,可能再次氧化成Cr(VI)。但是到目前為止並沒有明確的定論。林璋教授團隊近年來圍繞著這個問題進行了系統地研究,並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


首先,通過對鉻渣中Cr(VI)的賦存形態分布以及礦物的微觀結構進行了系統的分析,發現鈣礬石是硫酸亞鐵還原鉻渣中Cr(VI)的主要賦存物相。由於相似的離子結構與電荷,CrO42-取代了鈣礬石結構離子通道中的SO42-形成納米孔道賦存,導致CrO42- 難以與還原劑接觸。隨著堆存時間增長,還原劑被逐漸消耗,同時升高溫度、降低pH以及碳酸鹽、硫酸鹽等環境條件都會促使鈣礬石轉化和分解,從而使Cr(VI)向環境釋放導致汙染。


▲圖1. Cr(VI)賦存關鍵物相鈣礬石隨環境改變釋放Cr(VI)


近期研究表明,在還原鉻渣的鹼性條件下,Cr(III)可以通過下述三個路徑再氧化成Cr(VI),分別為:(1) 被氧氣氧化,(2) 被δ-MnO2氧化,(3) 被Mn(II)催化氧化,其中路徑1和路徑3中Cr(III)的氧化可以持續不斷地進行(圖1-3)。產物分析表明水錳礦(β-MnOOH)和黑錳礦(Mn3O4)既是δ-MnO2的還原產物也是路徑3中的催化物質。建立了動力學模型,計算了Cr(III)的氧化速率並評估了不同氧化路徑的相對貢獻。對不同時期下三個路徑的相對貢獻的計算結果表明:短期內(10天),路徑2佔主導作用(>51%);然而長期條件下(1年)路徑3對六價鉻的產生有主要貢獻(>78%),其次為路徑1(>10%),這兩個路徑貢獻的佔比隨時間推移不斷增加。


▲圖2. 還原鉻渣的鹼性條件下Cr(OH)3的三個氧化途徑及其貢獻


上述成果為還原鉻渣長期堆存中出現的返黃現象提供了科學依據,並為鉻渣堆存條件控制以及鉻渣治理方案提供了重要理論指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Environ. Sci. Technol. 2020, 54, 19, 11971–11979 (DOI: 10.1021/acs.est.0c01855); J. Hazard. Mater, 2019, 373, 389-396 (DOI: 10.1016/j.jhazmat.2019.03.097) 和 Environ. Sci. Nano, 2020, 7, 1082-1091 (DOI: 10.1039/D0EN00074D) 上,並被獲選ESnano封面論文。


此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編號:No. 2019YFA021040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No.21836002) 和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引進創新創業團隊(項目編號:No.2016ZT06N569) 的支持。


近期發表的Environ. Sci. Technol. 由林璋教授團隊與中南大學柴立元院士團隊合作完成,作者包括劉煒珍、李靜、鄭嘉毅、宋瑤、石振清、林璋、柴立元。

相關焦點

  • 李淑彩:鉻渣溼法解毒工藝對比分析與改進思路分享
    鉻渣概況鉻渣主要產生於鉻鹽行業及少數金屬鉻企業的重鉻酸鈉生產過程中,鉻鹽生產工藝包括有鈣焙燒、少鈣焙燒和無鈣焙燒。目前,我們現在做的大部分鉻渣是有鈣焙燒產生的鉻渣,所以我們重點介紹有鈣焙燒的理化性質和溼法解毒工藝。
  • 高福/施一等中外研究團隊揭示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
    高福/施一等中外研究團隊揭示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8 14:02:35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研究組、施一研究組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Paul R.
  • 研究揭示靶向NS1的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作用機制
    1月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高福研究組,微生物所研究員施一研究組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教授Paul R.Young、博士Daniel Watterson研究組合作,在Science發表了題為A broadly protective antibody that targets the flavivirus NS1 protein的研究論文,發現了一株對多種黃病毒都有保護效果的單克隆抗體1G5.3,並首次揭示了NS1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指出黃病毒非結構蛋白NS1可以作為通用疫苗設計的新靶點,有效避免
  • 鄧詣群教授團隊揭示嘔吐毒素細胞毒性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南農業大學、廣東省農業生物蛋白質功能與調控重點實驗室鄧詣群教授團隊揭示了嘔吐毒素細胞毒性新機制。
  • 《科學》:施一公團隊揭示剪接體的複合結構以及催化機制
    對pre-mRNA剪接過程內在機制的理解離不開對其內部結構信息的揭示,尤其需要獲得剪接體活性位點中心的結構以及ATPase /解旋酶的作用。自2015年以來,很多研究已經先後揭示了剪接體幾乎所有主要功能狀態下的超高解析度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
  • 研究揭示視黃酸對海馬育兒袋發育與懷孕過程的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錢培元團隊合作,以線紋海馬(Hippocampus erectus)為研究對象,揭示視黃酸(Retinoic acid)在雄海馬育兒袋形成和懷孕過程中的關鍵分子與生理調控機制
  • 山東農業大學段巧紅團隊揭示被子植物受精過程關鍵機制
    2020年3月19日,《自然》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經過長期努力,兩校科研團隊成功揭示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段巧紅教授之前的研究表明,FERONIA在調控花粉管破裂以釋放精細胞這一過程中也發揮重要作用。本次研究成果進一步解析了胚珠如何協調「花粉管破裂」與「防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這兩個不同而又緊密相連的生物學過程,為進一步研究被子植物受精過程的調控機制提供了重要啟示。
  • 我校醫學部王昆教授團隊揭示piRNA調節心臟肥大的分子機制
    新聞網訊 近日,我校轉化醫學研究院王昆教授團隊在Nature Cell Biology(IF=20.042)在線發表題為「The piRNA CHAPIR regulates cardiac hypertrophy by controlling METTL3-dependent N6-methyladenosine
  • 哈工大黃志偉教授團隊在《自然》發文揭示人T細胞受體-共受體複合...
    這是世界首次揭示T細胞受體複合物的結構,是中國科學家在免疫學基礎研究上取得的一項重大原創性發現。黃志偉團隊。T淋巴細胞簡稱T細胞,是脊椎動物適應性免疫系統的關鍵細胞,在病毒感染、癌症以及自體免疫疾病中起著關鍵作用。
  • 《The Innovation》揭示視黃酸對海馬育兒袋發育與懷孕過程的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林強研究員團隊主導、香港科技大學錢培元教授團隊聯合探索,以線紋海馬(Hippocampus erectus)為研究對象,首次系統揭示了視黃酸(Retinoic acid)在雄海馬育兒袋形成和懷孕過程中的關鍵分子與生理調控機制(圖1)。
  • 生物工程學院楊青教授團隊揭示糖基水解酶降解天然多糖的協同機制
    近日,我校生物工程學院生物分子靶標研究室在幾丁質酶協同降解晶態幾丁質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揭示協同作用提升幾丁質酶在幾丁質纖維上「奔跑」的耐力。
  • Cell Press專訪:王宏林教授團隊揭示銀屑病治療新思路
    在我們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這些小鼠出現高度類似人類銀屑病的皮膚炎症,它們皮膚中的免疫細胞異常活化,這提示銀屑病表皮細胞的過度分裂增殖與皮膚免疫細胞活化之間存在以 PP6 為媒介的內在關聯。請問研究開展期間是否遇到一些困難,您和您的團隊是如何攻克它們的? 王宏林教授:研究期間的確遇到許多困難。正如上個問題的回答中所說,絲蘇氨酸磷酸酶有眾多底物,其在不同細胞與不同疾病中扮演不同角色。
  • 生命學院黃志偉教授團隊發文揭示C2c1-sgRNA複合物嚴謹型識別PAM...
    哈工大報訊(王計/文)4月4日,我校生命學院黃志偉教授團隊在《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雜誌在線發表題目為《C2c1-sgRNA複合物嚴謹型識別PAM序列的結構基礎》(《Structural basis of stringent PAM recognition by CRISPR-C2c1 in complex with sgRNA》)的研究論文。
  • 返向內在世界:一場「精神奧德賽」
    返回內在世界,不僅是為了從理論上克服「主流」哲學倫理學的教義化缺陷,更是要重建倫理知識與生活-經驗世界之間的實踐關聯。那麼,「自我」為什麼要返向「內在世界」來尋求這種救助?「內在世界」中究竟有著什麼樣的資源,能夠救治自身?這是我們接下來要通過若干篇文章討論的大問題。還是從柏拉圖開始。
  • 中外科研團隊揭示被子植物受精過程關鍵機制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魏海政 通訊員 王靜)3月19日,《自然》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州立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兩校科研團隊經過長期努力,成功揭示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
  • 雲南曲靖堆積鉻渣化工廠復工 官方稱可支持清汙
    但同時也責成企業在年底前必須要新鉻渣的處理,否則立馬停工。  化工廠限期內無力完成鉻渣無害化處理任務  據了解,陸良化工廠鉻渣的處理,分為兩部分進行,2006年之後新產生的鉻渣必須在今年年底之前完成無害化處理,而之前積存的鉻渣要在明年年底之前完成處理,除了鉻渣之外,被鉻渣汙染的土壤也要同步處理完畢。
  • 武漢病毒所等揭示黃病毒科NS3蛋白酶-解旋酶協同作用新機制
    因此包含一個以上功能域的蛋白在這類病毒中較為常見,黃病毒科NS3蛋白即為絲氨酸蛋白酶和超家族二解旋酶的天然融合體,在病毒多聚蛋白酶解和基因組複製這兩個重要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其兩個功能域之間的協同作用機制尚不清晰。
  • 《中國科學報》頭版:北航教授揭示豬籠草「油嘴滑蟲」機制
    《中國科學報》2016年4月12日頭版報導《自然》刊發北航教授仿生表面重要研究進展:
  • 任善成團隊揭示前列腺癌轉移和免疫抑制的重要機制
    隨著越來越多的腫瘤相 關 lncRNA 通過大樣本 RNA 測序被發現,揭示它們參與腫瘤的分子機制有助於 將 lncRNA 及其下遊信號通路開發為分子標誌物或是治療靶標。近期,海軍軍醫大學長海醫院任善成教授團隊在Molecular Therapy雜誌在線發表題為「Novel long non-coding RNA lncAMPC promotes metastasis and immunosuppression in prostate cancer by stimulating LIF/LIFR expression」的研究論文。
  • 李曼教授團隊研究揭示全反式維甲酸腎保護機制
    瀋陽市第四人民醫院腎內科李曼教授團隊開展的一項動物研究揭示了全反式維甲酸腎保護的機制研究背景有關慢性進行性腎臟纖維化的機制研究很多,包括腎臟血流動力學變化、腎小球(管)代謝增加、氧張力升高、脂代謝改變、凝血異常以及炎症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