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教授團隊研究揭示全反式維甲酸腎保護機制

2020-11-12 國際循環

瀋陽市第四人民醫院腎內科李曼教授團隊開展的一項動物研究揭示了全反式維甲酸腎保護的機制。下面,讓我們一起看看具體有哪些發現?

研究背景

有關慢性進行性腎臟纖維化的機制研究很多,包括腎臟血流動力學變化、腎小球(管)代謝增加、氧張力升高、脂代謝改變、凝血異常以及炎症因子、趨化因子和細胞因子的作用等都能促進慢性腎衰竭進展。一系列體外試驗和動物模型發現,全反式維甲酸(atRA)能有效抑制繫膜細胞增生,促進腎小球上皮細胞修復,這提示atRA延緩慢性腎小球纖維化的機制之一可能是抑制繫膜細胞過度增長。atRA作為核受體家族的配體,通過直接激活視黃酸受體(RAR),調控多種基因表達,包括生長因子、細胞因子及其受體、激酶和磷酸酶、細胞內酶以及效應因子等。其中,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被認為是慢性腎臟纖維化的樞紐性細胞因子。前期研究觀察到atRA可以減輕5/6腎切除大鼠殘餘腎的硬化,延緩殘餘腎功能喪失。本研究進一步檢測了TGFβ1、細胞周期蛋白指標——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等,判斷其在atRA幹預後的變化及意義。

研究方法

實驗動物選用180~200 g雄性Wistar大鼠。手術組將左腎動脈後支及前降支單個結紮、剪斷,3天後切除右腎。假手術組僅分離左腎動脈分支,不予結紮,不摘右腎。atRA以純花生油為溶劑,總體積為0.5 ml。第2次手術後7天,將術後恢復良好的大鼠隨機分為:①低劑量atRA組:5 mg/kg/d atRA灌胃,n=40;②中劑量atRA組:10 mg/kg/d atRA灌胃,n=40;③大劑量atRA組:20 mg/kg/d atRA灌胃,n=40;④單純腎大切非幹預組(NX組);等體積純花生油灌胃,n=40;⑤假手術組(sham):等體積純花生油灌胃,n=25。5/6腎大部切除的大鼠於二期手術後7天開始進入正式試驗。先後在正式試驗開始時(0周)和開始後第4周、第7周、第10周和第13周每組處死8隻大鼠(n=8);sham組在上述5個時間點分別處死5隻大鼠(n=5)。腎臟病理切片採用HE染色,觀察各組腎小球體積和繫膜細胞的增生情況,並檢測了繫膜細胞PCNA蛋白表達水平。採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組化的方法檢測了腎皮質TGFβ1水平。

研究結果

以20 mg/kg/d組代表atRA組,比較atRA組對腎小球體積和細胞數目的影響。同sham組比較,5/6腎大部切除大鼠的腎小球體積均有明顯增大,4周時atRA組腎小球體積明顯小於NX組(P<0.05,圖1);在4周和7周時間點,5/6腎大部切除大鼠的腎小球內固有細胞數目較sham組明顯增多(P=0.034,圖2),增生的細胞主要是繫膜細胞。atRA治療組平均腎小球細胞數雖較NX組少,但二者間沒有統計學差異。

圖1. 各組腎小球體積測定結果

圖2. 腎小球內固有細胞計數

免疫組化結果表明,atRA幹預組在4周、7周和10周時間點上,PCNA表達水平明顯低於相應的NX組(P<0.05,圖3)。腎皮質PCNA的western blot結果類似(圖4)。

圖3. 腎小球PCNA染色陽性細胞比例

圖4. 腎皮質PCNA表達水平

在第10周時,不同劑量atRA組腎小球內TGFβ1表達水平均明顯低於NX組(P<0.05),不同atRA組間無明顯差異;但western blot結果表明,20 mg/kg/d和10 mg/kg/d組低於5 mg/kg/d組(圖5)。

圖5. 各組TGFβ1表達水平

註:TGFβ1表達水平以TGFβ1/β-actin比值表示

研究結論

atRA可能是通過下調抑制殘餘腎的TGFβ1水平,抑制5/6腎大部切除大鼠殘餘腎腎小球肥大和繫膜細胞增生,保護殘餘腎功能。

專家簡介

李曼

教授、主任醫師,復旦大學醫學院腎內科博士學位,現任瀋陽市第四人民醫院腎內科主任,碩士生導師;瀋陽市衛生局優秀專家,遼寧省醫學會腎病分會委員,瀋陽市醫學會腎病分會委員;從事腎內科臨床工作20餘年,在腎內科臨床診療方面有豐富經驗,尤其擅長慢性腎衰的替代治療及血液透析。

(來源:《國際循環》編輯部)

版權屬《國際循環》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或引用本網版權所有之內容須在醒目位置處註明「轉自《國際循環》」

MCC號OTH2011849有效期2021-11-10,資料過期,視同作廢。

相關焦點

  • 廈門大學吳亞林等:全反式維甲酸的生成是視網膜中全反式視黃醛的一種解毒代謝途徑
    目的:探討視網膜中全反式視黃醛(atRal)能否代謝生成全反式維甲酸(atRA),並比較兩者對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UPLC-MS/MS 檢測細胞內及培養基中atRA 的含量,並用定量聚合酶鏈反應(qPCR)檢測CYP26b1 的表達;利用CCK8、DCFH-DA 染色、qPCR、western blot 等方法對比等濃度atRA 和atRal 在RPE細胞中所誘導的細胞毒性、氧化應激、凋亡相關蛋白表達水平;用UPLC-MS/MS 檢測視網膜atRal 清除障礙的ABCA4−/−RDH8−/−小鼠眼球中atRA及全反式視黃醇
  • 危重出血性疾病發病機制新發現和關鍵治療技術的創新及推廣
    針對以上情況,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張曉輝教授帶領團隊聯合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開展「危重出血性疾病發病機制新發現和關鍵治療技術的創新及推廣」研究,項目組歷時11年,對危重出血性疾病進行深入研究,建立了多項危重出血性疾病關鍵治療技術,推廣到全國超過 90 家血液中心應用,在實施與應用推廣過程中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 研究揭示中國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學機制
    研究揭示中國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學機制 中國科學院微信公號「中科院之聲」 2019-09-27 14:40
  • 山大韓克利教授團隊在非鉛全無機鈣鈦礦納米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山東大學前沿交叉科學青島研究院分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韓克利教授團隊在全無機非鉛鈣鈦礦納米晶體動力學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Efficient 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
  • 鄧詣群教授團隊揭示嘔吐毒素細胞毒性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南農業大學、廣東省農業生物蛋白質功能與調控重點實驗室鄧詣群教授團隊揭示了嘔吐毒素細胞毒性新機制。
  • 易凡團隊揭示腎臟足細胞脂質代謝穩態調控的分子機制
    目前,介導腎臟組織或者細胞區域內脂代謝穩態的調節機制越來越引起重視。值得注意的是,腎臟實質細胞對於脂質蓄積的敏感性不同,在糖尿病腎病中的作用也不同。研究表明,腎小管上皮細胞內脂質蓄積並不能誘導糖尿病腎病的發生。然而,足細胞對脂質蓄積異常敏感,足細胞內脂質的過度蓄積會引起足細胞功能紊亂導致細胞骨架重排、炎症反應等,最終引起足細胞死亡。
  • 獲未來科學獎百萬獎金後,96歲王振義院士做出決定:全捐
    上世紀70年代,王振義以祛邪歸正、誘導分化的治療方法著手,帶領團隊經過不斷篩選實驗,發現全反式維甲酸(ATRA)可在體外實驗中使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的早幼粒細胞分化、發育為成熟的中性粒細胞。形象地說,讓這些癌細胞改邪歸正。
  • 96歲教授獲百萬大獎卻憂愁發問:這個獎為什麼頒給年紀大的人?
    和王振義一同摘得「生命科學獎」的張亭棟來自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該獎勵表彰他們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表彰他們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癌症仍然是人類健康的一個主要威脅。在人類探索癌症治療的過程中,張亭棟和王振義對治癒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APL曾經是最兇險和致命的白血病之一,張亭棟和王振義的工作使APL治癒率達到90%。
  • 王振義教授:獲「生命科學獎」後,心情好的壞的都有
    資料照片「上海方案」救治全球無數患者上世紀70年代,王振義以祛邪歸正、誘導分化的治療方法著手,帶領團隊經過不斷篩選實驗,發現全反式維甲酸(ATRA)可在體外實驗中使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早幼粒細胞分化之後,王振義團隊又在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水平和轉基因小鼠模型中證實了其致白血病的作用。這一重要的發現,闡明了該疾病的發病原理和運用全反式維甲酸治療的分子機理。1992年,王振義團隊報導我國544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運用全反式維甲酸治療的結果,獲完全緩解率已達84%。瑞金醫院血液科的方法引起世界醫學界的關注,各國也都先後證實了這種療法的效果。
  • 兒中心血液腫瘤團隊最新研究成果:助力兒童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中新網上海新聞1月8日電(夏琳) 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李本尚教授
  • 中外科研團隊揭示被子植物受精過程關鍵機制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魏海政 通訊員 王靜)3月19日,《自然》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州立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兩校科研團隊經過長期努力,成功揭示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
  • 百萬美元「未來科技大獎」揭曉:山東大學彭實戈教授榮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此外,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亭棟教授、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王振義教授憑藉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共同摘得「生命科學獎」,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盧柯教授因其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獲得「物質科學獎」。
  • 我校醫學部王昆教授團隊揭示piRNA調節心臟肥大的分子機制
    新聞網訊 近日,我校轉化醫學研究院王昆教授團隊在Nature Cell Biology(IF=20.042)在線發表題為「The piRNA CHAPIR regulates cardiac hypertrophy by controlling METTL3-dependent N6-methyladenosine
  • 【專欄】氣質如蘭、才華比馨:西安交大一附院田剛教授團隊在《Hypertension》發表論文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田剛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代謝症候群及高血壓臨床與科研工作。近日,西安交大一附院心血管內科田剛教授團隊的原創研究論著 (Original Article)「Telmisartan amelioratesnephropathy in metabolic syndrome by reducing leptin release from perirenaladipose tissue」被國際心血管領域頂級期刊Hypertension (
  • 華中農業大學揭示順式和反式因子在玉米雌雄穗間的差異調控
    玉米雌、雄穗中開放染色質區域和表觀基因組特徵的鑑定  遠端開放染色質區域的動態活性及轉錄因子結合有助於基因的組織差異表達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Genome Biology在線報導了華中農業大學楊芳教授和李興旺教授團隊合作完成的題為
  • 北大教授楊寶學團隊證實,靈芝酸A是靈芝三萜護腎主要成分
    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藥理學系主任楊寶學教授領軍的團隊,接連在2019年底和2020年初的《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中國藥理學報)發表兩篇論文,證實了靈芝對腎纖維化和多囊性腎臟病的延緩作用,其主要的功效成分都是靈芝酸A。
  • 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形成機制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王春在研究團隊首次刻畫出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的年代際模態並揭示其發展機制。相關研究8月13日發表於《氣候雜誌》。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WNPAC)是連接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厄爾尼諾現象)和東亞氣候的重要橋梁,研究WNPAC的消生演變對東亞季風、中國降水和氣候預測具有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