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農業大學揭示順式和反式因子在玉米雌雄穗間的差異調控

2020-11-30 食品夥伴網


  玉米雌、雄穗中開放染色質區域和表觀基因組特徵的鑑定

  遠端開放染色質區域的動態活性及轉錄因子結合有助於基因的組織差異表達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Genome Biology在線報導了華中農業大學楊芳教授和李興旺教授團隊合作完成的題為「3D genome architecture coordinates trans and cis regulation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ear and tassel genes in maize」的研究論文。文章描繪了玉米發育早期雌穗和雄穗原基的高解析度全基因組三維互作圖譜、開放染色質圖譜、組蛋白修飾圖譜、DNA甲基化圖譜和轉錄組圖譜,並揭示了順式和反式因子及其在三維基因組層面對玉米雌穗和雄穗間基因差異表達的調控,為表觀遺傳在玉米雌穗和雄穗身份性別的分化差異調控上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玉米作為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其雌穗和雄穗的正常發育對玉米生殖和產量至關重要。雌穗和雄穗有著極為相似的起始發育進程,但後期會逐漸分化成不同的形態和性別。前人研究克隆了一些影響雌穗和雄穗發育形態及性別的關鍵基因,但基因組層面的順式和反式調控因子及三維染色質互作對此分化進程的調控尚不清楚。


  研究者首先利用ATAC-seq技術在2-4mm的玉米雌穗和雄穗中分別鑑定到了56,055和52,633個開放染色質區域(OCRs),結合3種組蛋白ChIP-seq,Bisulfite-seq和RNA-seq數據集詳細闡述了這些 OCRs附近的多種表觀特徵及其對基因表達的影響,檢測到~50%的差異表達基因發生了至少一種表觀特徵的改變,其中包含一些已知的穗發育和性別決定基因,如TB1,GT1,SK1,TS1等。利用已公開的玉米轉錄因子ChIP-seq數據分析發現轉錄因子傾向於結合於OCRs,其結合強度與OCRs的開放程度顯著正相關。研究中鑑定到的雌、雄穗間差異表達轉錄因子在差異表達基因附近OCRs上的結合,揭示了潛在的組織間差異調控途徑。


  同時研究者還利用高效的in situ DLO Hi-C方法構建了雌穗和雄穗的高解析度全基因組三維互作圖譜,並鑑定到了大量的染色質交互(loops),其中包含許多基因遠端OCRs (dOCRs)和基因的交互,包括TB1,RAP2.7,BX1基因與其已知的遠距離調控位點,同時也檢測到一些關鍵穗發育基因和dOCRs的交互,暗示了遠端調控元件(distal CRE)與基因間的交互在穗發育過程中的重要調控作用。研究者還發現dOCRs的活性強弱與雌、雄穗間基因表達差異相關,基因表達受其互作dOCRs招募的轉錄因子協同調控,並構建了經典馴化基因TB1在雌穗和雄穗中差異表達調控模型,為闡明TB1調控玉米株型的分子機制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最後,作者發現大量已知雌穗和雄穗農藝性狀相關的基因間區SNPs與基因形成染色質交互,可能參與調控靶基因表達,為解析基因間區QTL位點的作用機制提供了依據。


  華中農業大學博士研究生孫永浩和碩士研究生董亮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楊芳教授和李興旺教授為通訊作者,華中農業大學李國亮教授等參與了該工作。


  原文連結:https://genomebiology.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059-020-02063-7

相關焦點

  • The Plant Cell | 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金危危教授課題組在玉米花序發育調控機制上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金危危教授課題組在玉米花序發育調控機制上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以「Ectopic Expression of the Transcriptional
  • 華中農業大學代明球課題組解析玉米耐鹽遺傳基礎
    玉米的總產量和平均單產均居世界首位,而過量施肥、不合理灌溉及環境惡化等多種因素導致耕地土壤鹽鹼化日益嚴重,解析玉米耐鹽遺傳基礎、定位耐鹽主效基因並培育耐鹽品種的需求十分迫切。近日,華中農業大學代明球教授課題組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JIPB) 在線發表了題為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dissects the genetic bases of salt tolerance in maize seedlings
  • PNAS | 華中農業大學玉米糰隊和美國加州大學合作解析玉米簇生花序形成的遺傳基礎
    PNAS-FAS1.pdf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在線發表了我校玉米糰隊張祖新教授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 調控玉米性狀 可變剪接「火」起來
    視覺中國  最近,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玉米改良中心田豐教授團隊與楊小紅教授團隊合作研究,以368份玉米自交系未成熟籽粒為實驗材料,定位玉米種全基因組水平QTL(數量性狀位點),全面解析了其可變剪接的調控機制,並為研究表型變異提供了重要線索
  • 玉米產量性狀遺傳基礎研究獲突破
    2015年11月17日,國際主流遺傳學雜誌《PLoS Genetics》,在線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玉米糰隊張祖新教授課題組在玉米產量性狀遺傳基礎研究方面的研究論文
  • ...農業大學羅傑團隊鑑定到植物中首個調控支鏈胺基酸合成的轉錄因子
    近日,New Phytologist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海南大學羅傑教授團隊題為Natural variation in the OsbZIP18 promoter contributes to 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levels in
  • Nature Genetics | 華南農業大學王海洋團隊解析現代玉米「育種...
    然而過去幾十年的玉米耐密遺傳改良過程中,基因組層面的變化和選擇規律尚未見系統解析,限制了突破性耐密植玉米新品種的培育。同時,耐密高產還必須具有理想的株型,但目前對調控耐密理想株型關鍵基因的挖掘工作還不系統和深入,極大地制約了耐密理想株型玉米新品種培育的效率。
  • 華中農業大學在番茄果實顏色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植物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番茄團隊在New Phytologist發表題為「GREEN STRIPE, encoding methylated TOMATO AGAMOUS‐LIKE 1, regulates chloroplast development and chlorophyll synthesis
  • 華中農業大學徐芳森課題組發現茉莉酸信號參與調控缺硼引起的擬南芥生長抑制
    土壤有效硼的缺乏已成為全球許多地區農業生產中一個重要的限制因子。缺硼脅迫時植株的最初反應就是根尖的快速生長受到抑制,然而缺硼抑制根尖生長的生理生化和分子機制還不清楚。硼主要在細胞壁果膠中交聯鼠李半乳糖醛酸聚糖分子(RG-II),保持細胞壁的完整性。已有證據表明,缺硼條件下多種植物激素參與了植物的缺硼反應,比如在低硼處理的擬南芥和甘藍型油菜中均發現茉莉酸相關基因和蛋白存在表達差異。
  • 華中農大揭示了茶樹重組交換模式和種質資源間複雜親緣關係
    華中農大聞瑋瑋團隊首次完成基於單細胞測序的茶樹基因組單體型分型,揭示茶樹重組交換模式和種質資源間複雜親緣關係責編近日,華中農業大學聞瑋瑋團隊在The Plant Journal在線發表題為A phased genome based on single sperm
  • 華中農業大學柑橘團隊甜菜鹼積累轉錄調控的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nsive MYC2-BADH-like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y module in Poncirus trifoliata contributes to cold tolerance by modulation of glycine betaine biosynthesis」為題,在線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植物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柑橘抗逆團隊的研究論文
  • 華中農大倆課題組受邀發表植物三維基因組學研究技術的前沿綜述
    Trends Plant Sci | 華中農業大學李興旺/李國亮課題組受邀發表植物三維基因組學研究技術的前沿綜述責編 | 逸雲2020年11月13日,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興旺教授和李國亮教授課題組受邀在Trends in Plant Science在線發表了題為Technologies for Capturing 3D Genome
  • 近期,山東農業大學研究團隊在植物科學領域取得一系列進展
    來源 | 山東農業大學近日,山東農業大學科研團隊在蘋果側根形成、植物生長發育、蘋果響應乾旱脅迫等調控機制方面取得多項研究成果,而有絲分裂異常導致雌雄配子體敗育的調控機制尚不清楚。張彥和李廈團隊的研究發現,擬南芥核輸入蛋白KETCH1參與雌雄配子體發育,與多種核糖體蛋白互作。這些核糖體蛋白在核內受到26S蛋白酶體途徑降解,而KETCH1保護這些核糖體,使其免受降解,保證其在核內豐度。
  • 山東農業大學李廈團隊揭示根分生區發育轉錄調控新機制
    Plant Cell | 山東農業大學李廈團隊揭示根分生區發育轉錄調控新機制責編 | 逸雲根尖分生區幹細胞的不斷分裂分化保證根的持續生長PLT1可以在細胞間移動,產生PLT1蛋白的濃度梯度,高濃度的PLT1抑制細胞分裂,維持根端幹細胞的穩態;中間濃度的PLT1促進細胞分裂;低濃度的PLT1促進細胞分化。儘管PLT1濃度梯度的建立已較為清楚,但是其上遊轉錄調控機制以及PLT1濃度梯度的維持機制尚不清楚。
  • 盤點2020中國農業科研「亮點」—新聞—科學網
    破解優質蛋白玉米育成之謎 《自然—通訊》1月7日 主要作者: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文琴團隊和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巫永睿團隊 進展亮點:深入解析了優質蛋白玉米選育的基因組結構變異基礎,全面挖掘了潛在的硬質胚乳修飾因子。
  • 2020年中國農業科研「亮點」論文成果
    破解優質蛋白玉米育成之謎《自然—通訊》1月7日主要作者: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文琴團隊和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巫永睿團隊進展亮點:深入解析了優質蛋白玉米選育的基因組結構變異基礎,全面挖掘了潛在的硬質胚乳修飾因子。發現了一些與多個胚乳修飾因子遺傳位點緊密相連的候選基因,這些基因具有結構變異和表達水平改變等遺傳特徵。
  • 構建葉片轉錄調控網 讓玉米基因編輯不再「大海撈針」
    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李平華教授與香港中文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鍾思林教授、美國康奈爾大學基因組多樣性研究所合作
  • 華中農業大學陳惠蘭課題組通過蛋白組篩選出多個響應青枯菌效應蛋白的馬鈴薯基因!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陳惠蘭課題組在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 期刊上發表了題為Proteomic analysis of potato responding to the invasion of Ralstonia solanacearum UW551 and
  • 中國農大任華中課題組在黃瓜果刺發育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年6月1日,Horticulture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大學園藝學院任華中
  • 安徽農業大學解密植物開花時間調控的「奧秘」
    2020年11月17日,安徽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抗逆育種與減災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李培金課題組在Nature-Communication雜誌在線發表題為「Molecular variation in a functionally divergent homolog of FCA regulates flowering time in Arabidop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