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2017-08-04
七月,我們三個清華大學同學有幸體驗了開通不久的蒙內鐵路。從奈洛比火車站安檢進站的時候,一位工作人員向我們豎起大拇指,激動地說:「You Chinese built it」(你們中國人建造了它)。這讓我們一行三人更加期待與1000多名非洲民眾一起體驗這條「中國造」鐵路。
時間轉回到今年的5月21日,2017年清華大學博士生海外必修實踐「一帶一路」訓練營開營,經過一系列選拔,28名博士生最終入選訓練營,他們將被派往肯亞、斯裡蘭卡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離國萬裡的土地上受教育、長見識、增才幹。我們三人分別來自電子系、水利系和新聞學院,組成了這次的肯亞支隊。
2016年,五位博士生師兄師姐曾投入肯亞的蒙內鐵路建設項目,為這條凝聚中非友誼的鐵路貢獻了一份獨特的清華力量。今年5月30日,蒙內鐵路竣工試運行,這條全長480公裡的鐵路聯通了肯亞首都奈洛比和第一大港口城市蒙巴薩,是肯亞百年來新建的第一條大型鐵路,也是第一條完全採用中國技術、中國標準、中國設備、中國運營管理的國際幹線鐵路。作為清華人,我們沿著校友的足跡再次來到這裡,更是迫不及待一睹蒙內鐵路的風採。
然而我們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如願,因為這條鐵路的受歡迎程度,遠超我們的想像。由於當地居民的火熱需求,火車票也出現了「一票難求」的景象。蒙內鐵路是「一帶一路」倡議下的重要成果,鐵路的修建給非洲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以前乘坐大巴往來奈洛比與蒙巴薩之間需要9個小時,票價要超過1000肯亞先令,而現在一張火車票僅售700肯亞先令,5個小時就能到達,物美價廉。我們此次去蒙巴薩是早上7點多剛開票的時候才買到3天後的火車票。車內座無虛席,乘客以非洲當地人為主,也有少數中國人、印度人等。許多人都是第一次乘坐火車,甚至是專程為了體驗蒙內鐵路而來。在火車發動的一瞬間,車內乘客興奮而激動。中午11點多,當對面有一輛列車飛速交匯而過時,車內一片歡呼聲,許多人都向旁邊的火車乘客打招呼。「我們這是第一次乘坐速度這麼快的火車」,坐在對面的當地人弗蘭克·穆戈說。
穆戈是一名工程師,這次他和家人共7個人一起到蒙巴薩旅遊。坐在邊上的是他的侄子帕克斯,在肯亞本地大學讀大二,學的是計算機專業。一路上他們不停地給我們介紹窗外的風景、肯亞的風俗習慣。他們向我們學習漢語「你好」,同時教我們說斯瓦希裡語的「Jambo(你好)」。帕克斯說清華的計算機專業很強,希望以後能夠有機會到清華讀研究生甚至博士生。我們約定,以後他如果來清華讀書我們再一起坐中國的高鐵。
聽著我們的對話,邊上的非洲姑娘們也很熱情地跟我們聊起非洲和中國的故事。姑娘們邀請我們一起自拍,當窗外出現象群的時候,她們激動地指給我們看,整個車廂充滿了歡聲笑語。她們中有幾個人還是從鄰國坦尚尼亞專程過來體驗這列火車的。在蒙巴薩分別時,大家一起很開心地擺起了各種姿勢和這列「中國造」火車拍照。
乘客們熱情友好,乘務員的高素質也令人印象深刻。在用中英文寫的「小心站臺間隙」提醒標識旁,驗票的肯亞乘務員微笑著遞還車票。當我們提出是否可以跟她合影時,她表示很樂意,不過又禮貌地解釋得等到蒙巴薩站後才可以。
五個小時的行程在不知不覺中到達終點。在舒適輕鬆的旅途中,人們能感受到中非之間的融合已經非常自然和諧。蒙內鐵路火車站、鐵路建設有著非常強烈的中國印記,火車車廂都是從中國運過來的,安檢設備也是中國同方的,就連小小的火車票都長得很「中國」,足見中國技術在非洲大地落地生根。火車上的「中國味」就更濃了,很多標語都是中英文雙語的。列車員雖然是當地員工,但他們的行為舉止和中國列車員很像,看起來很親切,甚至會用熟練的中文問我們想吃些什麼。從奈洛比到蒙巴薩,從東非大草原到熱帶雨林,我們在列車上不僅欣賞著沿途美景和野生動物,也看到了一個正在迅速發展的肯亞。
到站下車,回望這趟由內而外散發著中國氣息的火車,我們的內心充滿自豪。蒙內鐵路的開通是中非合作極具歷史意義的大事件,飛馳的火車不僅承載著中非人民的歡聲笑語,還承載著中非經濟共同發展的希望。作為東非鐵路網的咽喉,蒙內鐵路修建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蒙內鐵路的開通將把港口和內陸城市、開發區連接起來,未來將以鐵路為軸,建設一大批經濟開發區,這將給東非發展帶來巨大機遇。
在蒙巴薩火車站的出站檢票口,矗立著鄭和的塑像。數百年前,鄭和帶領強大的航海船隊來到蒙巴薩傳播和平,互通貿易。幾百年後,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指引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來到非洲大地工作生活,為非洲崛起貢獻中國力量。如果說鄭和雕像是中非友誼的古老象徵,那麼如今蒙內鐵路或許可以稱為中非友誼的新象徵。時代在變、合作模式在變,但中非友誼沒有變。
正如穆戈所說,未來中國和肯亞會一起建更多的鐵路,中國和非洲友好關係也會如蒙內鐵路上的這列火車一樣駛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編輯: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