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運動不是物質的自然屬性

2020-11-09 張易乙

六 運動不是物質的自然屬性

能量就是運動的量,一切具體的物質都是運動的載體,所以一切具體的物質也是能量的載體。因為在我們日常的主觀認知中,一切運動都是具體物質的運動,所以人們普遍認為,運動是物質的自然屬性。

然而,人們普遍認為運動是物質的自然屬性,這種思想理念值得商榷、值得討論。這句話的意思表明運動不能脫離具體的物質而獨立存在,運動是相對獨立的,必須依附具體的物質。而事實上恰恰相反,是運動創造並形成了具體的物質和客觀物質世界,具體的物質和客觀物質世界不能脫離運動而存在。

因為即使再小的粒子,即使是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要否定其內部存在運動也是錯誤的,要否定其內部存在一定量的運動也是錯誤的;因為即使再小的粒子,要否定其內部存在相鄰兩個能量點之間相互否定、相互追逐和相互依存的關係也是苦難的。比如,我們的科學研究一直追尋和探索到的,現在科學已經被認定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量子粒子,如果我們再追問這樣的量子粒子又是有什麼構成和組成的呢?是由怎樣的具體運動創造形成的呢?這樣的量子粒子內部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那麼要回答這些問題也是困難的。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即使再小的粒子,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其內部也是運動的,其內部一定存在一定量的運動即能量。

必須首先創造並形成自己的容器或載體,然後由其容器或載體表現和表徵運動的存在。運動的容器或載體就是具體的物質,其實是具體的物質不能脫離運動而獨立存在。

所以我們定義運動這個概念:運動是創造並形成空間和時間的客觀存在,同時也是改變空間和時間的客觀存在。我們所理解的運動只是運動的一部分,只是改變空間和時間的客觀存在。


所以運動是創造並形成空間和時間的客觀存在,運動創造並形成了具體的系統空間和具體的系統時間及其變化,並由具體的系統空間和具體的系統時間及其變化表現具體物質,表現客觀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

運動是創造並形成空間和時間的客觀存在,同時運動也是改變空間和時間的客觀存在。

運動是創造並形成具體系統空間和具體系統時間的客觀存在,運動創造並形成了系統空間及其變化;具體的系統空間和具體的系統時間及其變化表現具體客觀物質,所以,運動是創造並形成一切具體物質以及一切具體物質變化的客觀存在,而不是物質的自然屬性。時空彎曲和場量子化只是對運動描述的一部分,時空彎曲和場量子化指描述了運動的某一側面。

在另一方面,否認運動是物質的自然屬性,不等於否認物質的存在


運動改變著物質世界的一切,運動是創造並形成一切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的觀點(即一切具體物質形態都是由運動創造並形成的觀點)和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或自然屬性的觀點,這兩種觀點其實是運動的觀點和靜止的觀點。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或自然屬性是靜止的觀點,運動創造並形成具體物質是運動的觀點。

1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或自然屬性是靜止的觀點,這是因為我們對於物質世界的認識基於我們能夠看到,我們能夠感覺到,我們能夠探測到,才承認物質世界的存在。這種認識其實是靜止的觀點,因為只有靜止或相對靜止存在,才能使我們能夠看到,我們能夠感覺到,我們能夠探測到。

而運動創造並形成具體物質是運動的觀點,是因為運動在創造空間的同時也創造了空間的變化,空間和空間的變化就是運動和能量的容器。而空間和空間的變化是運動的自我否定創造並形成的,運動是有界限性的,運動的有界限性就是運動的自我否定。空間和空間的變化體現了物質世界的存在,運動創造並形成具體的物質世界。所以,正像我國古代哲學家老子所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切物質都是同源的、源一的,運動是創造並形成一切的客觀存在。而不是,運動是物質的自然屬性,由物質產生運動,這樣本末倒置的思想和認識。


相關焦點

  • 我的物質基理(21)——天體運動
    天體運動是自然現象中最難合理解釋的自然現象,此前並沒有任何一種力學認識對天體運動是作出了合理解釋的,至少都沒有能夠從力學上真正建立起可以相對穩定的運動軌道。  一、牛頓力學的萬在引力定律與慣性定律下的圓周運動只能建立起極極不穩定的天體運動,牛頓力學中的天體運動要麼以圓周運動的半徑加速增加地進行;要麼以圓周運動的半徑加速減少地進行。
  • 我們都是物質並生活在物質世界中,但知道物質本質屬性是什麼嗎?
    那麼,一切物質最根本屬性是什麼呢?就是運動,只有運動才是物質的本質屬性。這個世界上沒有不運動的物質,而時間和空間就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但在事物發生發展的某個過程,為了衡量事物的階段性,我們可以把事物確定為短暫的不變或相似而已,這就是哲學中說的事物具有相對靜止性,任何物質和事物都是在相對靜止和絕對運動中不斷前行,不斷完成量的積累和質的突變的。在這裡,時空通訊還想說說物質的另外一個屬性,這就是物質的物理屬性~質量。
  • 科學探索:物質屬性的根源。
    這一切的屬性是如何產生的?導致不同物質屬性差異的原因在哪裡?屬性的本質:一切物質屬性本質是構成該物質的化學元素「內部組成」(微觀原子核及核外電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宏觀所呈現的效果。物質屬性是微觀作用力在宏觀物質層面的延伸表現。影響物質屬性的因素:1、原子的構成。即原子核及核外電子數。
  • 能量守恆是物質永恆運動的根源
    人體和宇宙的生命周期似乎「先天註定」、或生命和宇宙運動的周期性符合哲學先天論的「等效原理」,生命的周期運動取決於生命屬性的「基因密碼」,依據科學哲學的等效關係原理,我們因此推測,在宇宙的周期運動中存在未知的「宇宙基因」、或「宇宙密碼」。「天機不可洩露」,這是一種唯心主義世界觀的說法,「天機」的真正含義是宇宙的基因、或宇宙的密碼。
  • 物質運動的發展規律是存在於自然之中還是認識與行為之中?
    「道法自然」是物質運動的規律,而不是「意識」存在的內容。這就是為什麼物質與物質、物質與精神不能平衡的道理。世界上的確存在著一種平衡術,經常在電視上能夠看到,似乎那是一種絕技。原來在我潛意識中認為;世界的一切物質都是在不平衡中發展與運行。一個表演者在表演完平衡術後的一句富有哲理的話讓我思忖良久,最後如醍醐灌頂;還是想了個明白。他說;世界萬物皆可平衡。我們值得注意的是;皆可平衡,而不是一定平衡。
  • 假設生命不是物質,而是能量.....
    物質的運動需要動力,汽車需要燒汽油;電器需要耗電;植物需要太陽能;那麼人體呢?人體具有一個迅捷和整體的反應運動體制,它需要能量支持,它的能量系統是什麼樣子的?人體怎麼本能判斷所需物質的?人體的發汗是以公斤計的,這麼大量汗液是怎麼別蒸發的?人緊張的時候為什麼能夠出汗,能量來源呢?病症狀態會產生咳嗽抽搐等狀況,這些能量又是從哪裡來的?人體如何實現體溫控制的?
  • 地球在運動並不是那麼顯而易見
    人們從來就沒有找出證明地球在運動的例子,反而是很多經驗和直覺證實了地球是靜止的。既然地球是靜止的,那麼自然地球已經是位於宇宙的中心了。為什麼地球是靜止的,就認為它是宇宙的中心呢?當時人們認為組成世界的基本物質是水、土、火、氣和月亮之上的第五元素以太。
  • 地球在運動並不是那麼顯而易見
    既然地球是靜止的,那麼自然地球已經是位於宇宙的中心了。為什麼地球是靜止的,就認為它是宇宙的中心呢?當時人們認為組成世界的基本物質是水、土、火、氣和月亮之上的第五元素以太。而它們都有著天然的位置,並且任何物體都有著返回其自然位置而運動的屬性,這也稱之為自然運動。只有其他的力作用在物體上時,物體才會開始運動,這種運動叫做強迫運動。
  • 萬物皆動;宇宙運動能量的來源及宇宙運動的六種形式
    宇宙運動有六種形式a,機械運動。一個物體相對於另一個物體的位置,或者一個物體的某些部分相對於其他部分的位置,隨著時間而變化的過程叫機械運動。c,化學運動。表現為是一種或幾種物質轉變成另外一種或幾種物質,即產生新物質的運動。
  • 非自然現象=暗物質?傳說中神秘的「暗物質」真的存在嗎?
    暗能量是一種不可見的、能推動宇宙運動的能量,宇宙中所有的恆星和行星的運動都是由暗能量與萬有引力來推動的。暗能量充溢空間、且具有負壓強,而這種負壓強在長距離類似於一種反引力。簡單來說,暗能量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提供斥力的物質。暗物質是引力自吸引的,而且與普通物質成團並形成星系。
  • 我的物質基理(20)——反物質
    反物質是此前的認識中因物質的定義出現了嚴重問題才產生出來的不倫不類的物理概念。正物質是物質、反物質也應該是物質,何反之有?所謂的反實質上就是電性上的反。有人人認為中性物質之反不是電性反的問題,我只能說這種認識至少對「中性」物質的認識嚴重不足,宏觀層次上由於觀測能力所限產生了「中性」這樣的認識,當逐漸深入微觀層次後,原來的所謂「中性」物質都被發現是由兩性更細微的物質組成了。一般物體、分子、原子、中子、中微子肯定不會是例外。  正電子與負電子互為反物質、正質子與負質子互為反物質,中子與反中子又因何而反呢?
  • 本體論:創造天體物質的原始吸引力和原始離心力,科學原理是什麼
    如果這種熱撒落在太空中,那整個太空都是熱的了,也就不會有後來的物質誕生了。這種引力是熱引力,也就是楊振寧講的「自旋團」,這種熱引力最初是一個熱,後來逐漸累積,形成六個熱,也就是在每一百萬個單位中,原始吸引力與離心力吸引,湮滅,轉化為六個熱引力。這時候的自然法則,③有了記憶力。
  • 揭開物質與能量的本質
    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產生,旋速產生的是周期性運動,即產生時間,進速產生位移,即產生空間。物質的體積是三維運動的表象,空間是物質運動相對參察者的位移測量值。但要記住一點,運動是要參考系的,也就是說運動只相對參照物才有意義,即時空只相對觀察者才存在。能量轉換成物質後才有時間和空間,才產生宇宙。
  • 關於光子「本能以光速運動」的相關佯謬
    1、物質的時空屬性和物理屬性因為任何物質都有自身系統構成——物質本質所決定的時空屬性和物理屬性。這是具有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具有客觀必然性的絕對性。因為時、空不是能夠獨立存在的物質,只是任何物質都必然具有的屬性;與物質的物理屬性一樣,都只決定於物質的本質——系統構成及其所決定的物質運動;才會有物質時空確定不移的,絕對的時、空屬性的相對關係。任何物質都不會有獨立於物質存在的時空屬性。
  • 信息:反映了物質的普遍聯繫性
    一一一與業內專家商榷眾所周知,運動、時間、空間與物質世界的關係是:運動是物質所固有的根本屬性,是物質的存在方式;時間反映了物質運動過程的持續性、順序性;空間反映了運動著物質的伸張性和廣延性。那麼信息和運動著物質是一種什麼關係?截止目前在學界仍沒有一個統一的解釋。作者不自量力,就這一問題,談一點看法,望得到專家指教。
  • 時間和空間並不存在,只是相對於物質的運動產生的觀測效應
    5,根據光子模型,電磁波還有一個內稟速度C,為電場與磁場的轉換速度,此速度決定了粒子的內稟屬性(有待進一步研究)。四,時間和空間時間並不直接存在,我們用物質周期性運動來表示時間,如地球自轉一圈為一日,月球繞地球轉一圈為一月,分針走一圈為一小時等。
  • 力與運動的關係,力並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如果將右邊的斜面水平放置,由於鋼珠無法達到原先的高度,鋼珠將永遠運動下去。通過這個實驗,伽利略認為力並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笛卡爾後來也得出了相同的結果,並做出了補充,認為如果在沒有外力的作用下,物體不僅會永遠運動下去,而且還會以同一速度沿直線運動。
  • 物質的記憶靠什麼?靠運動,那麼宇宙會不會失憶?
    物質的記憶靠什麼?靠運動,跑和沒跑,跑得多快,都是記憶的表現。宇宙的記憶靠什麼?其實是最本質的,已經和人腦完全相同,就是依靠信息系統本身的狀態。這一點,學過狀態機的人,是很了解很了解的。人有失憶的時候,因為人腦的信息系統容量不夠大,不能無限記憶。宇宙會不會失憶?其實也會,宇宙的信息系統容量也不是無限,失憶是必然的。
  • 深刻理解牛頓第一定律內涵,對理解物質運動至關重要
    第一定律表明: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況下,每一個物體都具有保持靜止或沿一直線作等速運動狀態的屬性,這就是慣性。牛頓在陳述第一定律前的定義中,明確定義了「慣性」這一概念,他指出:「慣性是一種起抵抗作用的能力,它存在於每一物體當中,」這種抵抗作用的能力,「使之保持其現有狀態,或者靜止,或是勻速直線運動。」
  • 我的物質基理(12)——波
    波是基本物質傳遞能量的主要形式,更是基本物質相互作用產生的基本現象或普遍現象。沒有物質不會產生什麼波更不會感知到什麼波。但是很多人對波並沒有從物質這個主體的基本屬性上來認識,而是用物質相互作用背後的現象在認識波。所謂「現象學」的認識方法就是用各種現象去解釋其他的現象,將一些現象當成了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