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調科學性與數據真實性!七專家聯袂發布《中國心血管健康和疾病...

2020-12-04 瀟湘名醫

中國心臟大會(CHC) 2020 暨第五屆中國血管大會(CVC)暨第一屆中國健康生活方式醫學大會(CHMC)正在盛大召開中。

9月11日上午,CHC2020 Online開幕式後的全體大會中,《中國心血管健康和疾病報告2019》重磅發布。

為響應健康中國行動,更為貫徹「以基層為重點,以預防為主」的衛生健康工作方針,今年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對2005年以來每年組織全國相關領域的專家編撰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進行重大改版,改版後的《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增設生活方式、康復、健康行為、技術創新與轉化等內容,倡導心血管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發布環節群英薈萃,由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中國醫學院阜外醫院副院長樊靜教授主持,並邀請高潤霖院士、顧東風院士、胡盛壽院士,韓雅玲院士、葛均波院士、張運院士,以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王擁軍教授聯袂解讀報告重點內容。

心血管健康影響因素不容忽視

高潤霖院士發布《中國心血管健康影響因素》

高潤霖院士從菸草使用、合理膳食、身體活動、超重與肥胖、健康心理五個方面闡述了中國心血管健康影響因素相關數據。

他表示,我國吸菸率呈下降趨勢,但我國總體吸菸率特別是成年男性吸菸率仍然很高;居民平均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下降,但脂肪供能比上升;總的身體活動水平下降;超重與肥胖率上升。一些不良生活方式正在影響著我國心血管發病和死亡率的增加,需要受到重視。而心肌梗死與焦慮抑鬱比例升高的關係也在提示著我們,對於某些心血管疾病的治療不僅要針對治療軀體疾病,還要給予精神上的關注,要做到「雙心」的治療。

心血管危險因素需全社會關注

顧東風院士發布《中國心血管病危險因素》

顧東風院士介紹,從1959年有數據記錄以來,我國高血壓患病率在持續增長。怎樣讓大眾知曉、關注這一問題並採取行動已經從醫學問題延伸為社會公眾衛生問題。從1991年發展至今,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及控制率分別從27%、12%、3%,增長為51.6%、45.8% 、16.8%,得到重大改善,其中高血壓控制率增長了5倍,對於中國這樣的發展中人口大國來說,這種改善是翻天覆地的,但在治療的規範化、藥物有效性、經濟效應評估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空間,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成人血脂異常患病率從2002年的18.6%,持續上升至2012年的40.4%;血脂異常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均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此外,顧東風院士表示,睡眠、空氣汙染等因素也正在成為中國心血管病危險因素,需要受到社會關注。

中國冠心病診療有進步

韓雅玲院士發布《中國心血管病診療進展》

韓雅玲院士表示,從2001年到2017年,中國心血管患病總體上升,目前已經成為中國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每5例中就有2例死於心血管病,且患病的嚴重程度不斷增加。在相關疾病治療技術中,中國PCI治療死亡率不斷下降,2018年冠心病介入治療總例數達到91.52萬例。而在病例數增高的同時,醫生們也在不斷努力,在藥物、企業、治療策略等臨床治療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

追求科學、真實與及時

胡盛壽院士發布《中國心臟外科診療進展》

胡盛壽院士主要結合了冠狀動脈旁路移植、瓣膜手術、中國先天性心臟病介入、主動脈微創、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二尖瓣夾合、心臟移植和人工心臟等細分領域,分享了相關研究、技術、儀器以及應用等方面的最新情況。

同時,作為《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的主編,胡盛壽院士鄭重感謝了參與報告編寫的同仁們支持,強調報告還是會立足於一貫的指導原則強調科學性與數據的真實性,基本都以已經發表的研究文獻和客觀數據為依據進行發布,希望能夠給中國的心血管和流行病學研究帶來成功產出。而政府對疾病與流行病的監測網絡的覆蓋,也為報告及時性的提升提供了更多可能。

中國卒中開啟「農村保衛戰」

王擁軍教授發布《中國腦卒中流行趨勢》

王擁軍教授表示,近年來,在中國腦卒中的多個細分領域裡,農村地區的發病率、患病率及死亡率方面都有超過城市的趨勢,打好「農村保衛戰」是中國腦卒中的重要任務。高血壓和吸菸是卒中預防和管理的重要危險因素,肺炎/肺部感染是首要併發症。

目前卒中住院患者醫保覆蓋情況,在城鎮居明、城鎮職工、新農合三者覆蓋超過75%,自付比例約為10%,出血性卒中患者的自付比例稍高,而高海拔地區出血性卒中比例更高,也需要對相關問題引起重視。

心血管器械期待原始創新

葛均波院士發布《中國心血管器械創新進展》

葛均波院士介紹,從2018年1月1日到2019年8月31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創新醫療器械審批通道中的心血管產品共有35款,佔比達到45.5%,在中國醫療器械創新領域居於主導地位,主要包括心血管支架、瓣膜類、心律失常、血管內成像、冠脈血流評價等產品。他表示,總體來看,創新類產品基於前人產品等改進居多,原始創新相對不足,期待有更多的原始創新產品可以進入臨床。

期待基礎研究領域更多驚喜

張運院士發布《中國心血管病基礎研究進展》

針對中國心血管病的基礎研究進展,張運院士表示,我國高水平心血管病基礎研究是從2005年開始起步,但在2018年無論是中國大陸地區第一單位還是通訊作者單位發表的心血管疾病基礎研究論文實現兩位數突破。心臟、血管解剖等是主要關注領域,其中缺血性心臟病、脂肪代謝與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心肌病與心律失常、血管病變、心臟發育衰老與再生等研究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並收到國內外關注。希望基礎性研究領域可以帶來更多驚喜。

發布環節結尾,樊靜教授表示,在相關政府、業界專家等共同努力下,改版後的《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是對相關領域的全景展示,將致力於為政府、行業以及社會公眾在權威資訊、健康指引等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CHC手術頻道

CHC2020大會官網

轉載:請標明「中國循環雜誌」

很多疑難複雜病例,一個醫生一生也只能見到一次【來源:中國循環雜誌】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發布:心血管病現患人數3.3億...
    近日,2019年《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發布。 為貫徹「以基層為重點,以預防為主」的國家方針,真正實現使心血管病防治主戰場由醫院逐步向社區轉移,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將2005年以來每年組織全國相關領域的專家編撰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改版為《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
  •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發布:中國心血管病現患人數3.3...
    摘自:中國循環雜誌 近日,2019年《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發布,報告強調,「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有研究發現,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可能避免2/3的重大冠狀動脈事件和2/5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
  • 心血管疾病病死率中國最高!雙心隱患不容忽視
    《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發表《全球心血管疾病和危險因素負擔1990—2019》 2020年12月,JACC發表了一項關於全球心血管疾病和危險因素負擔的權威報導。
  • 中國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數達3.3億人 預防做到「ABCDE」
    原標題:三高人群需注意 戒菸戒酒多吃菜美好人生,從「心」開始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不久前發布的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顯示,中國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處於持續上升階段。目前,心血管病死亡佔城鄉居民總死亡原因的首位,心血管病已成為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
  • 中國首部胸外科疾病術語集重磅發布 ——《胸外科疾病標準化診療...
    點擊查看         4月26日,在「共享・互聯・築造健康醫療大數據共同體——醫療大數據開發及應用大會」上,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聯合人民衛生出版社共同推出《胸外科疾病標準化診療術語》,這是關於我國胸外科疾病方面的首部術語集。
  • 同「心」抗疫:新冠疫情下的心血管疾病應如何管理?
    近日,在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開設的CCA TV「抗疫」專場系列直播中,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為民教授圍繞「疫情之下心血管患者的臨床管理」展開了深入淺出的分享。  01  心血管疾病患者≠易感,遵循治療原則科學應對  美國心臟病學學會(ACC)發布的臨床公告指出,住院的COVID-19患者中有40%患有心血管疾病或腦血管疾病,李為民教授特別強調:「這並不意味著這一患者群體更容易感染冠狀病毒,只是說明這部分人群一旦感染,就更有可能出現相關併發症。」
  • 心血管疾病精準醫療時代已經到來?——心內科專家王娟科普系列
    專家簡介:王娟,醫學博士,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同濟大學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精準治療在提出最初主要用於癌症的診斷和治療,後來逐漸推廣應用到一些其他的領域,而目前最火熱的即心血管系統的基本的精準醫療,也即將精準醫療應用到診斷和治療心血管疾病中。● 必要性為什麼要心血管精準醫療被那麼多人關注呢?
  •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7發布
    目前,心血管病死亡佔城鄉居民總死亡原因的首位,農村為45.01%,城市為42.61%。心血管病負擔日漸加重,尤其是農村居民的心血管病 死亡大幅增加,加強政府主導下的心血管病 防治工作刻不容緩。2017 年2月14 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 年)》,為以心血管病為代表的慢性病防治提供了指導性意見,我們應當積極貫徹執行。
  • 研究稱經常食用辣椒與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死亡率的風險降低有關
    據外媒SlashGear報導,另一項研究將辣椒與健康益處聯繫起來,這項研究來自美國心臟協會。根據上周以數字形式呈現的初步研究,經常食用辣椒的人死於癌症和心臟病等疾病的風險可能會 「顯著降低」。這項最新研究涉及分析數千項現有研究,最終調取了多個國家57萬多人的健康和飲食記錄數據。
  • 男女有別,心血管疾病診治應關注性別差異!
    心血管疾病(CVD)是威脅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歐美研究顯示,近30年來CVD患病率、死亡率逐漸下降,但我國CVD患病率及死亡率仍處於上升階段[1]。女性CVD的病理生理學特點、臨床表現、疾病診斷、藥物代謝和防治策略有別於男性,需要特別關注。
  • 助中國心血管疾病診治與防控人才教育 醫學泰鬥傳記正式發布
    Lee博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顧東風教授等14位專家出席戰略合作籤署儀式,見證嘉會醫學研究和教育集團引進並翻譯的中文版圖書《從醫生到醫學泰鬥:尤金?布勞恩瓦爾德與現代醫學的興起》發布。
  • 心血管疾病高發 五個方法幫你預防
    據報導,我國心血管病仍呈上升態勢,年輕群體的冠心病治療形勢不容樂觀,過早死亡情況嚴重。2014年,中國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疾病死亡構成的首位,高於腫瘤及其他疾病。心血管病佔居民疾病死亡構成在農村為44.60%,在城市為42.51%。
  • 食療能治癒心血管疾病嗎?
    原標題:食療能治癒心血管疾病嗎? 如今,常有一些食療偏方帖在朋友圈熱傳,有的食療方子稱可以將一些無法根治的疾病徹底治癒,甚至比吃藥動手術還管用。請關注—— 食療能治癒心血管疾病嗎?專家稱,不可盲目迷信民間偏方從而耽誤治療時機。 網上食療偏方不可迷信 對於網上熱傳的通過食療治癒心血管疾病的帖子,北京協和醫院營養科主管醫師李寧認為「目前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在業內,並沒有得到廣泛認可。」一種治療方法是否具有科學性,一種物質是否能有效治療某種疾病,要經過嚴謹的實驗證明,並且通過臨床實驗加以檢驗。
  • 【合集】2019年12篇權威疾病統計報告(全球或中國數據)
    某個疾病的發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等數據,對於我們了解疾病的整體情況很有幫助;在寫論文時,研究背景也經常要用到這些數據。小咖盤點了2019年醫咖會上推送過的疾病統計報告,希望能對大家的工作有所幫助。 需要合集的夥伴,請在文章下方留言中留下郵箱,小咖把12篇全文發給你!
  • 攝入紅辣椒或與長壽、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死亡的風險降低直接相關
    在即將召開的2020年美國心臟病學學會科學會議上,來自克利夫蘭診所的科學家們提交的一份報告指出,攝入紅辣椒(chili pepper)的人群或許會更加長壽,而且其死於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風險也會大大降低。
  • 昨日是「中國心梗救治日」 太和心血管專家團隊到社區義診
    ……昨日上午,張灣區車城路街辦豔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所屬豔湖社區康養中心四樓活動室內座無虛席,來自市太和醫院心血管內科一病區的專家團隊剛剛結束健康教育講座,就被康養中心的老年患者以及周邊社區居民團團圍住,他們結合講座中聽到的知識和自己的身體情況,爭先恐後地向專家們尋醫問診,請專家提出更好的用藥康養意見。市太和醫院心血管內科的專家們則一一細緻診斷,耐心解答,滿足大家的需求。
  • 健康大數據:「失眠」首次上榜「十大最受關注疾病」
    健康大數據:「失眠」首次上榜「十大最受關注疾病」 2019-12-06 04:51:32 :  「失眠」首次上榜「十大最受關注疾病」  2019今日頭條算數健康大會公布的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失眠」首次上榜「十大最受關注疾病」,且「90後」成為購買助眠類產品的主力軍。
  • 中國體檢大數據發布
    武漢晚報訊(記者 徐丹)昨日,美年大健康展示了「中國居民體檢指數」項目重要研發成果——《健康中國·糖尿病地圖》(以下簡稱「地圖」)和《健康中國·體檢大數據心血管健康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同時,大數據監控後臺首次亮相。
  • 一氧化氮與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因為生活方式不健康而引起的疾病,首要危險因素是體重超重,即使超重5公斤也不是好事。吸菸也很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另外,如果運動量很少,長期肥胖,可能會導致糖尿病,而糖尿病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會引發心血管疾病,所以好的生活習慣就能幫助你預防疾病,即使你已經上了歲數,並且曾經吸菸,而且飲食結構不合理,可以從現在開始做改變,堅持長期鍛鍊,就可以幫助你的身體抵禦心血管疾病。在25年前的研究過程中發現,一氧化氮在體內的運作可以避免心血管疾病。
  • 在中國心血管醫學博物館體驗「心血管時光之旅」
    日前,中國心血管醫學博物館一周年暨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會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專家巡禮在中國心血管醫學博物館和中國心臟之家承琅廳舉行。憑著一張1978年從太原開往2018年蘇州的「車票」,心血管專家們紛紛搭乘停在博物館入口處的「綠皮火車」,踏上首屆中華醫學會病學分會的尋訪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