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8點38分,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駛出北京南站,在京滬高鐵開展時速350公裡的體驗運營。
有300多人參加了此次體驗運營,包括國家有關部委、企業、多方面的專家、列車生產廠家的技術人員、媒體記者等。
在發車十分鐘後,列車時速提至289公裡,而在不到二十分鐘的時間裡,列車時速就提至351公裡,最高跑到時速352公裡。
下一步,中鐵總將進一步做好技術準備、設備精調、人員培訓、運營準備等工作,預計在今年9月京滬高鐵實施新的列車運行圖後,組織「復興號」按時速350公裡正式上線運營。屆時,京滬高鐵全程運行時間在4個半小時左右。
這也就是說,降速6年後,中國高鐵將在不久後重回「時速350」時代!
從350降到300,再從300提到350,有人首先會聯想到發生在2011年7月23日的「溫州動車事故」,進而對高鐵提速及其安全性產生質疑。
也有人發問:中國高鐵短短幾年就已經躍居世界最高水平了,如今又更上一層,是不是發展太超前了?
還有人關心高鐵提速後票價是否會大幅上漲,會給社會帶來什麼重大改變,等等。
你有疑惑我就來解答,今天就跟你聊一聊。
當年的高鐵降速
還真和「溫州動車事故」無關
很多人可能都還記得,在2011年高鐵降速之前,我國曾有包括京津高鐵、武廣高鐵在內的5條高鐵按照時速350公裡運營。
然後在當年7月23日發生了震驚國內外的「溫州動車事故」,造成40人死亡,172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9371.65萬元。
多年未見的特大交通安全事故令中國鐵路承受了空前的壓力,國務院還為此組織了近30年未有的高級別技術和安全檢查。
後來,高鐵就全面降速了,很多人也由此認為,降速和事故之間有因果關係。
事實到底是怎樣的呢?
只能說,高鐵降速,和「7·23事故」無關。
看一下時間表就知道了:
2011年4月份,社會上開始傳出中國的高速鐵路將要降速運營的消息;
6月30日,消息被證實,京滬高鐵以時速300公裡開通運營;
7月1日,鐵道部大調圖,中國高鐵降速時代正式來臨,武廣高鐵、鄭西高鐵、滬寧高鐵、滬杭高鐵四條高速鐵路均降速至時速300公裡運營,大批時速250公裡的高鐵則被降速至時速200公裡運營;
7月23日,甬溫線發生了震驚中外的「7·23事故」。
顯然,高鐵降速這一決定,並不是由「7·23事故」觸發,與「7·23事故」並沒有因果關係。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首席研究員黃強回憶說:「2011年,盛光祖擔任鐵道部部長,他當部長的時候做了個決策,適當降低高鐵當時運行的速度,250公裡的降到200公裡,350公裡的降到300公裡。降速也需要做一些工作,包括通信信號等,有匹配的關係,這些匹配的關係做完以後,就是到了7月1號,7月1號正式按新圖運行。」
根據專業人士的看法,降速可能存在兩個因素。其一,時速300公裡的動車組和時速250公裡的動車組混跑,效率要高於時速350公裡的動車組和時速250公裡動車組混跑;其二,從時速350公裡降到300公裡,可以降低一定比例的成本。
究竟是哪種因素促使鐵路部門最終決定降速,不好妄自揣測,但可以肯定的是,降速並不是因為發生了事故才「被迫」產生的決定。根據「7·23事故」最終的調查報告,事故是因通信設備問題造成的,這個問題也很快就解決了。
當年的降速問題講清楚了,我們再來說回提速。
專家表示,目前在掌握高鐵核心關鍵技術方面,中國已沒有盲點,達到350公裡的時速從技術上說完全沒有問題。當然必須要強調,這裡的350公裡沒問題,是指設計之初,規劃速度就在350公裡以上的線路(比如京滬線)。其他情況另當別論,比如有專業人士指出的,「如果是按照300公裡時速設計的,提到350公裡,兩輛對開的列車錯車時,產生的吸力之大,有可能將列車車窗玻璃打碎。」
既然不存在安全問題,在設計之初就滿足跑350公裡速度的某些線路,是否恢復速度,就成了一個市場問題,要算經濟帳。
以京滬線為例,截至2017年6月30日,京滬高鐵安全運行2193天,累計開行列車58萬餘列,年均增長18.6%,累計運送旅客突破6.3億人次,年均增長21.2%。由於客流量巨大,京滬高鐵常常出現一票難求的狀況,運力已經明顯飽和。網上甚至有建設「第二條京滬高鐵」的傳言。
如此看來,由於京滬高鐵目前運營基本滿員,增加車次的客觀需求真實存在。而京滬高鐵設計的最高速度為380km/h,這幾年最高運營時速為300公裡,提速至350公裡顯然可為增加車次提供更多空間。
中國高鐵發展不是太超前,因為一開始就滯後了
中國的高鐵技術經過短短幾年的發展,已經做到了世界領先,這次又「更上一層樓」,將時速提高到了350公裡,超過了法國、日本等世界其他國家320公裡的最高運行速度,這不禁讓我們發問:中國高鐵發展是不是太超前了?
答案是否定的。
中國雖然仍然還是發展中國家,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不應該開發全世界最快的高鐵,因為超越舊技術、直接採用最新技術,本來就是發展中國家最大的後發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