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3日晚20時30分05秒,甬臺溫鐵路溫州境內由北京南開往福州的D301次列車與杭州開往福州南的D3115次列車發生追尾事故。此次事故造成D301(CRH2E當擔)第一至第四位車廂脫軌,D3115(CRH1B當擔)第十五至第十六位兩節車廂脫軌,40人死亡,172人受傷,中斷行車32小時35分的重大損失。
而此次事故正式給中國高鐵敲響了警鐘,鐵道部隨即從左傾冒進主義轉變為右傾保守主義。直接導致了高鐵運行速度降速以及新建高鐵降標。
等等,高鐵降速並不是7·23事故的原因。在當年的7月1號中國鐵道部就開始了高鐵降速的工作。6月30號開通的京滬高鐵也只按310ATP速度進行運行。那後續新建的高鐵降標呢?這就跟這次的動車事故有一丁點關聯了。
「海恩法則」告訴我們每一起嚴重事故背後,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同時對企業也是是一種警示,它說明任何一起事故都是有原因的,並且是有徵兆的。
我們回到中國剛開始引進高鐵列車的時候。中國高鐵剛開始發展的時候總是給人一種大躍進的感覺,從時速200公裡,到250公裡,再越過300直接到350公裡。這一切都是在幾年間就完成了。在中國之前從未涉足過的領域,突然跑到了世界的前列,350公裡的速度當時可謂是世界第一,怎麼可能沒有問題!
工程上有一個定理,適用於任何情況——速度越快,越難保證質量安全。工程不是幹的慢了質量就好,但幹的太快安全質量一定會有問題。而在劉的時代,鐵路發展的速度有多快,可能是不用我來普及的。
那時候的鐵路建設者,別說下面的一線職工了,就是中層幹部一天天的都很難睡個安穩覺。動不動就接到一條死命令,截至哪天哪天,必須完成哪些哪些內容。上面的命令,不要強調任何理由,必須完成——如果你強調什麼理由或者困難完成不了,那就不要幹了換一個能完成的人上來。
要知道,精神上的力量,不可能無限制的彌補物質上的差距,什麼都敢快,質量難保不出問題。
再說回來降標。按照現在的眼光來看,降標是一件「貽害百年」的事情。但事故剛發生後的一段時間,又有誰還敢繼續推進350公裡的高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