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溫線恢復通車第二天記者乘動車重返事故路段

2020-11-23 浙江在線

  「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發生後,動車的安全性受到了普遍的質疑。昨天是事故路段恢復通車的第二天,19:08,商報記者再次乘坐杭州南到溫州南的同方向動車,體驗此次事故帶來的變化。

  18:25

  我們來到杭州火車南站,偌大的售票大廳顯得有點冷清。數了一下,一共開了11個窗口,買票的人不是很多,每個窗口前大約就四五個。

  很快,我們買到了前往溫州南的D5561次車票,這趟車是從上海虹橋出發的,到火車南站停靠2分鐘,17:08從南站發車。

  「能不能給我買張保險?」乘售票員打票的期間,我問。

  售票員愣了一下,回答說:「窗口不賣保險,保險應該已經含在車票裡了。」

  18:35

  儘管杭州南站停開了多趟動車,但D5561次候車室的乘客仍是寥寥無幾,大家大多是輕裝上陣,幾乎不見有人帶著大包行李的。有很多人把隨身攜帶的小包放在身旁座位上,等車的間隙,乘客們很安靜地看報,發微博,發呆,瞌睡……

  19:00

  候車大廳最前方的顯示屏顯示D5561次列車信息,工作人員打開了檢票處的欄杆。乘客們站了起來,檢票員看了一下車票,並沒有查身份證,我們輕鬆地進站準備上車了。

  19:08

  D5561次經過短暫停靠後,載著我們從杭州南站出發了。我們的位子在8號車廂,車廂裡很涼快,我看了一下顯示屏,顯示室內溫度:24攝氏度。

  車廂裡很安靜,環顧四周,大約有30%的位子沒有人坐,動車出站後,車速在130公裡/小時左右。

  「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顯然給動車帶來了不小的打擊。我從車頭走到了車尾,發現車廂的上座率並不高,特別是第10至13號車廂,感覺空空蕩蕩的,全部加起來也不到二十人。乘客們乾脆都橫臥在位子上睡覺。

  19:15

  這趟車的一等座位於最尾端的14號、15號、16號車廂,前兩節車廂裡坐滿了人,我問了一下,大部分都是到上虞、寧波、台州的乘客居多。而最後面的16號車廂空無一人。

  在一等座軟席車廂內,一位30多歲、穿著棕色衣服的年輕媽媽抱著幾個月大的嬰兒,孩子已經睡著了,媽媽一手託著孩子頭部,一手為小寶寶拍打著藍色的毛毯。我環顧了一下四周,車上帶孩子出行的人很少,我一共只看到了兩個。

  19:50

  已經過了吃飯的時間,9號的餐車車廂裡依然坐著一位40來歲的中年男子,正用電腦看著「亮劍」。

  「車廂很空,你為什麼要坐在餐桌車廂啊?」我問。

  這位姓陳的男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他告訴我,前幾天動車出事的消息讓他對火車心存芥蒂,但是家裡有急事,得趕回溫州,所以買了晚上去溫州的這趟動車。「我原來是4號車廂的,比較靠前,所以坐到中間的9號車廂來了。」陳先生說。

  20:00

  跟我們同行的還有中央電視臺的兩名記者,列車長看到我們在拍照,前來阻止。很顯然,動車事故讓他們很緊張。

  「如果我是普通乘客,你也不讓我拍照嗎?」我問。

  列車長說,拍照要經過鐵路部門審批。

  20:10

  列車過了餘姚站後,速度明顯降了下來,我看了一下車廂兩邊的顯示屏,時速基本在70至80公裡/小時。

  旅客們很多開始打瞌睡,也有的在嗑瓜子,看微博,打電話。其間,我接了個5分鐘的電話,動車上信號還是挺穩定的。

  相比較列車長的反應過度,車上的乘客很淡定。我們座位的不遠處,坐了一對回寧波的母女。母女倆津津有味地吃著一袋葡萄,表情輕鬆。十多歲年紀的女兒不時用手機向窗外拍照。媽媽說,她們聽說了事故,但覺得今天既不下雨也不打雷,並不擔心。

  「這次事件對我最大的改變就是我現在上車時給家裡發個簡訊,說一下我上車了,乘哪趟車,下了車以後,一會再發個簡訊報個平安。」浙工大一位姓張的同學這樣說。

  聊天中,我發現車上的旅客們幾乎都聽說了「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但反應都比較平靜,他們說,因此就不坐火車,這不現實。

  20:50

  列車經過寧波東後,我們車廂的乘客只剩下十來個了。此時,列車又開始提速了,屏幕顯示時速是每小時210公裡。

  網上說,這次有乘客在逃生的時候,很多砸玻璃砸不開。我看了一下,一節車廂裡有6個紅色「安全錘」,兩邊各三個。

  我問了下周圍的乘客,緊急情況下,安全錘應該敲在哪裡?

  有的乘客說,敲在中間位置,有的乘客說敲在四個角上,有的乾脆說不知道該敲哪。

  我找到了那位不讓我們拍照的列車長,列車長說,這個你應該到網上去查查。

  後來我用手機上網查了一下,有網友支招說:「動車所用的鋼化玻璃的中間部分是最牢固的,四角和邊緣是最薄弱的。最好的辦法是用安全錘敲打玻璃的邊緣和四角,尤其是玻璃上方邊緣最中間的地方,一旦玻璃有了裂痕,就很容易將整塊玻璃砸碎。緊急時,如果沒有安全錘可用高跟鞋的跟尖或鑰匙尖砸。」

  22:00

  列車經過了紳坊站後,車廂裡不知道誰說了一聲,前面就是發生事故的路段了。

  車廂裡的空氣凝重了起來,大家都坐到了窗戶邊上,誰也沒有說話。

  我向窗外看,我們的列車行進在高架上,外面漆黑一片,隱隱看到有一些微弱的燈光,根本看不到事發路段的任何情況。「這樣的目測距離,發生事故那天后面的司機要看到前面的車,估計只有兩三百米最多了吧。」邊上的同事小聲說。

  此前網上說,最近動車經過大橋時會鳴笛,在我們昨天坐的動車上,我沒有聽到。

  22:18

  列車準時到達溫州南站,下車的旅客很少。

  據每日商報訊

相關焦點

  • 記者親歷:甬溫線恢復通行 事故路段限速80公裡
    列車駛過事故地點。事故車道已經清理乾淨,鐵路橋附近的事故撞擊痕跡仍然清晰可見,現場還有車軸等事故遺留物。王堅穎攝  護欄的缺口尚未修復。王堅穎攝  浙江在線溫州7月25日訊(記者 徐曉 王堅穎 吳晛)今天下午2時43分,浙江在線記者乘坐從溫州南開出的D5572次列車返回杭州,這是「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發生後,D5572次首次恢復通行。  列車開行10分鐘後,以每小時80公裡的速度緩慢通過事故現場。
  • 甬溫線動車事故中被埋車頭去向何方
    7月26日,吊車將事故現場的車頭殘片吊至大型運輸車輛上新華社記者 王定昶 攝        「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車輛經過近24小時的清理工作,26日深夜已經全部移出事故現場,之前埋下的D301次動車車頭也被挖出運走。     26日16時30分許,最後一節比較完整的動車車體蒙著尼龍布用平板卡車運離現場。
  • 鐵道部就動車甬溫線事故情況答新華社記者問
    7月25日20時11分,D3115次動車通過「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路段。當日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事故路段恢復通車。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新華網北京7月29日電鐵道部有關負責人29日就甬溫線「7·23」事故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接受新華社記者的專訪。  鐵路部門下一階段如何處置這起事故?
  • 「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新聞發布會召開[組圖]
    7月24日,鐵道部發言人王勇平在新聞發布會上向一名從D301次列車上倖存的記者鞠躬致歉。當日,鐵道部召開「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新聞發布會,鐵道部發言人王勇平通報了事故情況,並回答了部分記者的提問。
  • 國務院對甬溫線動車事故作出處理
    參考消息網1月4日報導 據新華社2011年12月28日消息,國務院近日批覆了「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調查報告。經調查認定,「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是一起因列控中心設備存在嚴重設計缺陷、上道使用審查把關不嚴、雷擊導致設備故障後應急處置不力等因素造成的責任事故。
  • 聚焦「7·23」甬溫線動車事故相關法律問題
    聚焦「7·23」甬溫線動車事故相關法律問題  ——人大法學院「高鐵事故的法律審視」沙龍研討會側記  「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發生後,針對此次特別重大事故中諸多法律疑問,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於7月31日舉行了「反思與改革:高鐵事故的法律審視
  • 記者調查核實「甬溫線動車事故29人失蹤」說法不準確
    (為保護當事人個人隱私,未顯示全名及電話號碼)  近日,有網民在網上發帖《以下部分失蹤人員名單,請鐵道部回答》,文中列出29名在溫州動車事故中失蹤人員名單這篇帖文引起人們對鐵道部公布的「7·23」甬溫線特大鐵路交通事故遇難人數的質疑。  8月8日上午,記者就此問題採訪了有關部門,並就帖文提供的名單一一予以核查,結果證明:「溫州動車事故29人失蹤」的說法不準確。
  • 甬溫線追尾事故之後又出故障 動車大面積晚點
    繼動車追尾事故後,甬臺溫鐵路又出事了。10月1日,是國慶節黃金周的第一天,很多人背著行囊,急匆匆地想早點與家人朋友團聚。但在甬臺溫鐵路站點沿線,旅客們遭遇了列車集體大面積晚點 ,晚點時間普遍在3~4小時 。據了解,甬臺溫鐵路瑞安到平陽鰲江路段確實發生了設備故障,導致途經甬臺溫鐵路的列車(絕大多數是動車)全部晚點。
  • 鐵道部就甬溫線「7·23」事故有關情況答記者問
    鐵道部有關負責人就甬溫線「7·23」事故有關情況答新華社記者問     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 鐵道部有關負責人29日就甬溫線「7·23」事故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接受新華社記者的專訪。這是溫家寶特地來到溫州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看望小伊伊。兩歲零八個月的小女孩項煒伊是這起事故最後一名獲救者。
  • 甬溫線動車事故19名遇難者家屬已籤訂賠償協議
    新華社溫州7月31日電(記者 嶽德亮、張和平)據「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善後處置工作組發布的消息,截至7月31日18時,已經有19名遇難者的家屬籤訂了賠償協議。    7月29日,「7·23」事故救援善後總指揮部公布經研究決定,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為確定事故損害賠償標準主要依據的新標準,遇難人員賠償救助標準調整為91.5萬元。    記者7月31日從鹿城區有關部門了解到,截至當日15時,共火化了9具遇難者遺體;在院治療的106名傷者,有5名傷員擬出院,正在協商理賠事宜。有2名傷員擬轉院到福建,正在安排中。
  • 黃毅談甬溫線動車追尾:拼「政績」易致安全事故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一些地方黨委、政府換屆,急於出「政績」,不顧安全條件,大幹快上爭項目,放鬆安全管理,甚至對非法違法和瞞報行為視而不見,這些情況,加大了安全生產工作的壓力  本刊記者 / 王全寶  「7.23」甬溫線動車追尾事故發生一個月後,
  • 甬溫線動車追尾事故致35人死亡192人受傷
    中新社溫州7月24日電(記者 江耘 李飛雲)24日晚上10時43分,浙江省「7 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在溫州舉行了首次新聞發布會。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發布最新傷亡數據:目前此次追尾事故共造成35人死亡,192人受傷,目前還有132人住院治療。  此次新聞發布會是事故發生後,首次正式公開的新聞發布會。
  • 723動車追尾事故原因深究:「不可能」的事故
    從23日20:25開始,一系列似乎合理的複雜調度實際上把兩輛動車放到了危險的懸崖邊,而信號設備的故障最終把兩車推下了懸崖。  「必須出現」的紅燈  事發5天了,壽達山仍然對他看見的那一幕困惑不已:前面的那輛火車為什麼突然停下來?  壽達山是「7·23」動車追尾事故當地若干目擊者之一。
  • 「甬溫線動車事故29人失蹤」說法不準確
    (為保護當事人個人隱私,未顯示全名及電話號碼)近日,有網民在網上發帖《以下部分失蹤人員名單,請鐵道部回答》,文中列出29名在溫州動車事故中失蹤人員名單這篇帖文引起人們對鐵道部公布的「7·23」甬溫線特大鐵路交通事故遇難人數的質疑。8月8日上午,記者就此問題採訪了有關部門,並就帖文提供的名單一一予以核查,結果證明:「溫州動車事故29人失蹤」的說法不準確。上午9時許,記者首先聯繫了溫州市外宣辦張主任,他表示,溫州方面對此事不知情,鐵道部已經調查此事。隨後,記者又聯繫到鐵道部政治部宣傳部一位姓王的處長。
  • 《人民日報》逐一核實「甬溫線動車事故29名失蹤者」
    (為保護當事人個人隱私,未顯示全名及電話號碼)近日,有網民在網上發帖《以下部分失蹤人員名單,請鐵道部回答》,文中列出29名在溫州動車事故中失蹤人員名單。這篇帖文引起人們對鐵道部公布的「7·23」甬溫線特大鐵路交通事故遇難人數的質疑。
  • 「7·23」甬溫線動車事故
    7月23日,D301次列車在甬溫線永嘉至溫州之間的高架橋上與D3115次列車發生追尾事故,受傷、死亡及失蹤人數眾多。目前事故善後處理工作已全面展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7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給民眾一個真誠負責任的交代。抓緊查清事實,依法依規追究責任,調查處理工作要公開、透明,結果向社會公布。
  • 溫州動車事故死亡人數達40人 賠償提高至91.5萬
    何奔 攝 CFP視覺中國  中新網7月29日電 綜合報導,29日上午最新消息稱,「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已升至40人。新華網援引「7·23」事故救援善後總指揮部稱,根據國家有關法律規定,經過與事故遇難人員家屬具體協商,「7·23」事故遇難人員賠償救助標準為91.5萬元。
  • 中國通號總經理死因成疑 公司稱與動車事故無關
    (圖片來自中國通號網)本報記者 張豔深陷7·23甬溫線動車追尾事故的中國鐵路通信信號集團公司(簡稱中國通號)昨天曝出大新聞——集團總經理馬騁8月22日突發心臟病逝世。由於7·23事故即將進入責任認定的關鍵階段,因此馬騁的突然病逝立即引發各方關注。
  • 國務院:鐵道部在甬溫線動車事故救援中處置不當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調查情況匯報。  經調查認定,「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是一起因列控中心設備存在嚴重設計缺陷、上道使用審查把關不嚴、雷擊導致設備故障後應急處置不力等因素造成的責任事故。
  • 7-23溫州動車事故死亡人數升至40人(圖)
    江耘 夏毅)浙江溫州「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遇難者家屬對屍體進行辨認後悲痛不已。目前事故遇難人數已上升至39人。圖為家屬在溫州市殯儀館。江耘 攝  中新網溫州7月29日電 (記者 陳國亮 成效偉)記者29日上午在溫州市殯儀館採訪時得知,「7·23」溫州動車事故中一福建籍乘客陳偉在溫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搶救無效,於7月28日晚上10時45分左右被宣布死亡,並於29日凌晨2時左右被送到溫州市殯儀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