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一些地方黨委、政府換屆,急於出「政績」,不顧安全條件,大幹快上爭項目,放鬆安全管理,甚至對非法違法和瞞報行為視而不見,這些情況,加大了安全生產工作的壓力
本刊記者 / 王全寶
「7.23」甬溫線動車追尾事故發生一個月後,8月23日,在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室,《中國新聞周刊》專訪了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黨組成員兼總工程師黃毅,探究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頻發,實質問題出在哪裡?如何從制度層面遏制?
在黃毅看來,有效防範和遏制生產安全事故,關鍵在各級政府和企業落實中央的各項政策措施;在安全生產指標考核層面上,尚需加大考核力度。
調整調查組源於輿論壓力
中國新聞周刊:「7.23」甬溫線特大鐵路交通事故發生後,社會非常關注,請你披露一下事故調查的最新進展情況。
黃毅:8月11日下午,7.23」甬溫線特大鐵路交通事故調查組第三次全體會議在溫州雪山飯店召開。事故調查組組成人員調整後,調查組原副組長、鐵道部副部長彭開宙以及原組員、鐵道部安監司司長陳蘭華都沒有參加該會議。並且,鐵道部相關人員也沒有在調查組所在的雪山飯店居住。目前調查組人員共150人,鐵道部人員配合調查。
中國新聞周刊:這次調整原因是什麼?
黃毅:的確與輿論關注有關。因為鐵道部屬於政企合一的單位,難免讓人擔心調查組調查結果的公正性。
在調查組調整之前的幾天,原調查組已經組織了列車從甬溫線永嘉站至溫州南站之間的事故現場運行實驗,模擬再現事故過程。
事故現場模擬是在晚上進行的,當晚,事故調查組組長、安監總局局長駱琳和事故調查組副組長、安監總局副局長王德學以及專家組成員都在模擬的兩輛火車上觀看。
為了模仿雷擊造成溫州南站信號設備故障,調查組通過物理辦法模仿雷電衝擊電流,完成了雷電衝擊電流和工頻電流下的模擬熔斷試驗,論證分析造成設備損壞的途徑。建立數據再放平臺,提取備份列控中心數據,深入分析驗證設備設計等方面相關技術數據。同時,調取分析「黑匣子」信息等。
從發生故障到列車追尾,責任部門沒有採取防範措施,違規操作。並且,當時上海鐵路局全路調控圖也沒發現故障信號,屏幕沒有顯示故障。這說明信號系統當時有問題,沒有正常顯示。但溫州南站電務值班人員未按有關規定及時匯報,未進行故障處理,沒能有效防止事故的發生。
通過初步掌握的情況看,這起事故既有因系統設計存在缺陷導致設備故障的問題,也有故障後處置不力、監管不到位的問題。
拼「政績」易造成安全事故
中國新聞周刊:進入 8月,國內有煤礦再現瞞報事故的情況。繼半月前查實2起瞞報較大事故後,上周又查實1起煤礦瞞報事故。你怎麼看瞞報事故?
黃毅:從瞞報情況來看,分企業瞞報和政府參與瞞報。企業瞞報是為了逃避責任,特別是一些小煤礦、小工廠,怕一旦發生事故之後按照規定被關閉,從源頭上把他的企業關了,因此這些企業從內心不希望公開,認為瞞報成功了就合算,所以為了瞞報有時候不惜以幾倍高價進行賠償,企業是從利益得失來考慮,當然也為了逃避法律責任的追究。
政府參與瞞報,一般有兩種情況,第一,考慮到個人政績影響,上級對下級有考核,如果下級突破了上級下達的考核指標,那麼影響他的前途;第二就是裡面存在著腐敗問題,某些官員與事故單位存在著利益關係,一旦發生事故之後進行調查,肯定會拔出蘿蔔帶出泥,所以有的官員會參與瞞報,這是由於腐敗問題在作怪,而且也確實發現很多重大事故背後都有這種現象。
中國新聞周刊:8月3日,國家安監總局局長駱琳曾表示,目前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一些地方黨委政府換屆,急於出政績的心態也很容易釀成人禍。
黃毅:在事故調查過程中,確實發現存在一些地方黨委政府換屆,急於出「政績」,不顧安全條件,大幹快上爭項目,放鬆安全管理,甚至對非法違法和瞞報行為視而不見。老實說,這些都加大了當前安全生產工作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