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meiyayibu meiya 收錄於話題#自我成長10個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是否有感受到種種的限制。
人到中年,我越來越感受到生活的種種限制。
比如時間和精力方面的限制。我把很多時間花在工作、帶孩子、做家務上,那自然就沒有多少屬於自己的娛樂時間,如果我還想多娛樂一會,就像前兩天我等孩子睡著之後,好好地聽了好久沒聽的歌,就需要擠壓我的睡眠時間而熬夜到1點。自然第二天的精神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再比如金錢的限制。半個月前,我去看牙醫,因為害怕長時間排隊就選擇了上海的私立醫院,結果花了上萬元做了兩顆烤瓷牙,肉疼得很,所以,雙十一就沒有買購物車裡的花草、花園雜貨、還有一套喜歡的茶壺。
如果你有孩子,孩子就是碎鈔機。有孩子後,這種來自金錢上的限制,很多人的感受會更明顯了。如果孩子的學費貴,那生活其他方面的花銷就需儉省一些。或者很多媽媽給孩子多報了兩個興趣班,自己冬天的大衣就不買了。錢就這麼多,你在這裡多花了,自然就要在其他的地方少花。
時間、精力、金錢、身體的健康都是一種資源。必須承認我們活在一個資源有限的環境裡,無論是自然資源,還是個人的資源都是有限的。
但是很多人卻看不到這一點。
比如有一些人以為自己是「超人」,自己的身體特別強壯,可以每天高強度的工作十幾個小時,不好好吃飯、睡覺和休息,過度透支身體,結果直到一場大病降臨。
有的人,以為自己總能賺到很多錢的,不願意接受自己的欲望受制於自己普通的賺錢能力,於是經常超前消費,買很多自己根本買不起的東西,用花唄、借唄過日子,結果背負高額的債務。
還有的人,覺得自己還很年輕,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浪費,在大學裡就盡情玩樂,打遊戲、翹課、無心學習,結果荒廢了四年非常寶貴的大學時光,一畢業即失業。或者有的人20多歲的時候,不懂得在工作上努力,偷懶度日,得過且過,結果到30歲,對比同齡人事業發展,生活品質上升了,一無所有的自己陷入焦慮不安之中。
每個人都活在各種必然的限制中,你的時間、金錢、生命有限,這是一個很大的現實,但是我們的社會很多時候在鼓吹人們成為一個自大自戀的人,給人們去造夢,讓人活在一種危險的自戀幻覺中,而不是去認識到真實的生活。
比如,這則廣告:「有了這張大號雙人床,躺在上面做的夢也更大。」我的朋友點評:用花唄買的床,做夢都在還錢。
給你造夢容易,現實還錢卻不易。
比如,經常聽到有人說:「你人生中百分之九十五的煩惱都是由於缺錢引起的,你只要努力掙錢就能解決你的煩惱和問題。」
但是,你只要稍微深入思考一下,就會發現這句話的錯誤。
只要活著,生活就是有各種煩惱和問題,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難道有錢人就沒有煩惱?如果問題都通過金錢解決的話,那需要掙多少錢?500萬?1000萬?可是又有多少人一輩子能掙這麼多錢呢?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掙錢,還需要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會和煩惱和問題共存。
還有什麼「錢都是靠掙來的,而不是靠省出來的。」錢當然靠掙出來的,但是一樣也需要靠省出來。我在諮詢中見過一年掙50萬,依然因為過度消費背負高額債務的年輕人。
這兩年,因為過度消費陷入財務危機而來和我進行心理諮詢的年輕人變多了。新聞也不斷爆出年輕人因超前消費,背負高額債務而跳樓自殺的事件。
這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我們社會的價值觀出了問題,鼓吹消費,鼓吹有錢人的成功和虛榮,不斷刺激年輕人的欲望,讓他們覺得自己可以活得更隨性自由。再加上各種借貸平臺,分期付款的便利。導致,年輕人膨脹的物慾很容易通過提前消費被滿足。
殊不知,這一切都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其實,所謂的消費自由,這只是一種幻覺。
只有當我們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能做什麼時,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學會更好地進行自我資源的管理,去接受生活的限制,學會和限制好好相處。
人生中的兩大資源,一是金錢,二是時間,管理好它們就是管理好人生,以下幾點可以幫助你更好地進行資源管理。
1、學會合理地規劃自己的資源,無論是你的金錢,還是時間,把你的資源花在對你重要的目標上。
12年,在我準備從廣告行業轉行到心理行業時,我通過工作和節約用錢,存下了十萬元。因為我要辭職接受長達一年的心理諮詢師的培訓,也需要開始以自由職業者的身份進行生活。這些都需要金錢和時間來支撐。
正因為有了這筆錢和時間的投入,我得以順利的轉行,進而成為一名成熟的心理諮詢師。
都說「花錢要花在刀刃上」,正是因為資源有限,我們要把資源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什麼是重要的事情?對你未來的發展真正有幫助的事情,比如學習,比如提升自己上。
無論是時間還是金錢,你都需要進行一個合理的規劃,做一個預算。
所謂預算,就是我的這個工作要花多少時間?我這個月的花銷要控制在多少?
有了預算,並學會嚴格地執行,你感受到的不僅僅是限制,還是一種自己可以掌控生活,自由支配金錢與時間的控制感。
2、無論是花錢還是花時間,設立你的ABC級優先次序。
ABC級優先次序就是按照重要程度排列一個花錢花時間的先後順序。第一點是聚焦於你的目標,這一點這是列出你生活的優先級清單。
如每個月的收入支付房貸和用來保證一家人的日常生活是第一位 (A級),其他的開銷如買衣服買手機則是排在第二位(B級)。
如果沒有這樣的排序,眉毛鬍子一把抓,我們資源的安排就會顯得混亂和無序。
有了ABC級的優先次序,你就能把資源花在對自己重要的事,過一種更高效又有重點的生活。
3、開始記錄你的金錢和時間開銷。
記帳,建立一個開銷日記——這是我給那些有錢卻留不住的來訪者布置的一項必做作業。
如果你沒有記過帳,建議你一定要試試。
我的一個來訪者,做了開銷日記後,才發現自己一個月花在打車和買飲料上的費用就高達三千元。
如果你記過帳,你就會驚訝於自己瑣碎的花費居然有這麼多。
如果你記錄過時間開銷,就會發現自己一天幹不了多少正事,很多時間都被自己浪費在刷手機上了。
做記錄,可以更好地監測我們是如何使用資源的,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是如何花錢和花時間的,進而幫助我們更好地管理好自己人生中兩大資源。
4、學會珍惜你的資源,對金錢對時間建立起健康的態度。
去審視你對金錢和時間的態度,看看自己是否有健康的態度,看看你是否在浪費你的資源,而不是珍惜你的資源。
「生活並不是短程賽跑,而是馬拉松」。
不要只顧享受此時此刻,不要一味的即時滿足,要學會對未來做打算,學會延遲滿足。
當你看到他人所謂的高端的生活方式時,要看到背後的代價,要去評估自己是否有能力去擁有或者支撐那樣的生活方式。
不要陷入盲目的攀比與欲望的追逐之中。
「攀比是一項全職工作,但是遺憾的是,你永遠不會因此而拿到獎金。相反,你會將你努力賺來的錢花光。」
5、在限制中創造生活的更多可能。
人生如果沒有限制會怎樣?
如果你可以活一千歲,是否就不會覺得人生短暫,生命可貴?
如果你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所有的欲望和自由都被滿足,是否就找不到人生的意義,反而覺得人生變得特別無聊和空虛。
高曉松曾經因為酒駕被關在看守所半年,在那半年裡他有很多不一樣的體會,體會到了自由的可貴,體會到了日常食物的美味。
他寫道:「看守所如果能有活讓你幹,那是你的幸運,因為人人都想出去走兩步,哪怕去倒垃圾,擦個地,去小賣部扛扛東西,大家都爭著去。」
他說:「屋裡的大哥對我特別好,他最後判了七年,他都努力樂觀,我有什麼可絕望的、不想活的,我才六個月,而且我知道是哪天出去,他最後拿到判決書——七年,那一天晚上是睡不著的,躺在床上想這七年怎麼過去。他有一點兒醬豆腐,有一天我特別厚臉皮的跟他說,我想吃一點醬豆腐,他就給了我一塊。我們早上只有饅頭跟粥,中午是兩個饅頭一個清水煮白菜,晚上是兩個饅頭另一個清水煮白菜或者是清水煮茄子、土豆,反正就這三樣東西。所以醬豆腐夾在饅頭裡簡直就是無上的美味,他那珍貴的一小盒醬豆腐全都被我吃了。」
有時候正因為限制的存在,我們才能體會到生活的美好。
生了五個孩子,還能考上哈佛大學,完成學業的日本醫生吉田穗波說:「時間越自由往往一事無成。沒有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在自己的自由時間裡做,這樣的情況乍一看好像能做到,實際卻很難。」
「有期限,才會加速。」正因為限制的存在,我們才能做到很多原本做不到的事。
人生不應該設限,你的內心也可以很豐富無限,但是我們必須去直面作為個體,無論時間還是金錢的有限性。
有時候最樸素的價值觀,如:「量入為出」,「賺多少錢就花多少錢,過日子能力範圍內的生活」就是最正確的價值觀。
臺灣作家蔡穎卿說:「我覺得這個社會上大部分人都是這樣量入為出、腳踏實地生活的。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在限制中,生活還是有更美好的可能。」
在限制中並不意味著生活就沒有美好的可能。
我小時候,家裡窮,孩子們並沒有多少玩具,但是父母如果用木頭為我們做一把小手槍,一個桌球拍子,都會讓我們玩上很久,高興很久。
這樣的體驗讓我學習到個體可以和限制好好共處,可以通過創造去改善限制。
沒錢出門旅行,那就玩遍家附近所有的免費公園,踏遍每一條美食街,享受那些不用錢也可以擁有的快樂。
沒時間休一個長假,好好放鬆自己,那就利用工作間隙的10分鐘,為自己泡一壺熱茶。
如果我們能夠在有限的生活中,去創造更多生活的美好可能,我們就能擁有更無限的生命體驗。
參考書目:
《壓力管理策略》(第九版)
高曉松:在看守所的184個日與夜
吉田穗波《吉田醫生哈佛求學記》
蔡穎卿《用細節把日子過成詩》
今日互動
看了今天的文章有什麼感受?你是如何與生活中的種種限制共處的?歡迎給我留言。
原標題:《與生活的限制好好共處|學會管理你的資源》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