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態識別才是最終的識別模式?

2021-01-18 OFweek維科網

步態識別是一種新興的生物特徵識別技術,旨在通過人們走路的姿態進行身份識別,與其他的生物識別技術相比,步態識別具有非接觸遠距離和不容易偽裝的優點。在智能視頻監控領域,比圖像識別更具優勢。

步態是指人們行走時的方式,這是一種複雜的行為特徵。罪犯或許會給自己化裝,不讓自己身上的哪怕一根毛髮掉在作案現場,但有樣東西他們是很難控制的,這就是走路的姿勢。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電子與計算機系的馬克·尼克森教授的研究顯示,人人都有截然不同的走路姿勢,因為人們在肌肉的力量、肌腱和骨骼長度、骨骼密度、視覺的靈敏程度、協調能力、經歷、體重、重心、肌肉或骨骼受損的程度、生理條件以及個人走路的「風格」上都存在細微差異。對一個人來說,要偽裝走路姿勢非常困難,不管罪犯是否帶著面具自然地走向銀行出納員還是從犯罪現場逃跑,他們的步態就可以讓他們露出馬腳。

人類自身很善於進行步態識別,在一定距離之外都有經驗能夠根據人的步態辨別出熟悉的人。步態識別的輸入是一段行走的視頻圖像序列,因此其數據採集與面像識別類似,具有非侵犯性和可接受性。但是,由於序列圖像的數據量較大,因此步態識別的計算複雜性比較高,處理起來也比較困難。儘管生物力學中對於步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基於步態的身份鑑別的研究工作卻是剛剛開始。步態識別主要提取的特徵是人體每個關節的運動。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商業化的基於步態的身份鑑別系統。

工作原理

步態識別是一個相當新的發展方向,它旨在從相同的行走行為中尋找和提取個體之間的變化特徵,以實現自動的身份識別。安全視頻智能監控場合中自動步態識別系統的基本工作原理框圖的一般框架如圖1所示,它是融合計算機視覺、模式識別與視頻/圖像序列處理的一門技術。

首先由監控攝像機採集人的步態,通過檢測與跟蹤獲得步態的視頻序列,經過預處理分析提取該人的步態特徵。即對圖像序列中的步態運動進行運動檢測、運動分割、特徵提取等步態識別前期的關鍵處理。

其次,再經過進一步處理,使其成為與己存貯在資料庫的步態的同樣的模式;

最後,將新採集的步態特徵與步態資料庫的步態特徵進行比對識別,有匹配的即進行預/報警。無匹配的,監控攝像機則繼續進行步態的採集。

因此,一個智能視頻監控的自動步態識別系統,實際上主要由監控攝像機、一臺計算機與一套好的步態視頻序列的處理與識別的軟體所組成。其中,最關鍵的是步態識別的軟體算法。所以,對智能視頻監控系統的自動步態識別的研究,也主要是對步態識別的軟體算法的研究。

軟體算法

根據醫學和心理學等學科的研究表明:人可以感知步態,並可以通過步態進行人的身份認證。尤其自「911事件」以來,使得遠距離的身份識別研究備受關注。而與其他生物特徵識別相比,步態識別的突出特點主要是能遠距離識別。因此,步態識別的研究,己越來越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關注。目前,己研究出的步態識別的軟體算法有如下幾種:

1、二維步態識別算法

對於每個步態序列而言,一種改進的背景減除技術被使用來提取人的空間輪廓。這些輪廓的邊緣,被逆時針方向展開為一系列相對於質心的距離模板。這些模板特徵通過使用主元統計分析方法來訓練,從而得出步態形狀的變化模式在特徵空間中的軌跡表達。識別時,採用了時空相關匹配方法和基於歸一化歐氏距離的最近鄰規則,並引入了相應於個人的體形等生理特徵的融合,以用於必要的步態分類校驗。

2、步態識別算法

該算法來源於「從行走運動的時空模式中可學習人體的外觀模型」的觀點。對於每個序列而言,背景減除過程用來提取行人的運動輪廓,這些輪廓隨時間的姿態變化在二維空間中被對應描述為一個序列的複數配置(Complex Configuration)。利用Procrustes形狀分析方法,從該序列配置中獲取主輪廓模型作為人體的靜態外觀特徵。實驗結果表明,該算法獲得了令人鼓舞的識別性能。

3、時空輪廓分析

該算法來源於「人體行走運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輪廓隨著時間的形狀變化」的直觀想法。對於每個序列而言,背景減除與輪廓相關方法用於檢測和跟蹤行人的運動輪廓,這些時變的二維輪廓形狀被轉換為對應的一維距離信號,同時通過特徵空間變換來提取低維步態特徵。基於時空相關或歸一化歐氏距離度量,以及標準的模式分類技術用於最終的識別。實驗結果表明,該算法不僅獲得了令人滿意的識別性能,而且擁有相對較低的計算代價。

4、基於模型

該算法來源於「行走運動的關節角度變化包含著豐富的個體識別信息」的思想。首先,結合人體模型、運動模型和運動約束等先驗知識,利用Condensation算法進行行人的跟蹤。然後,從跟蹤結果中獲取人體主要關節的角度變化軌跡。這些軌跡經過結構和時間歸一化後,作為動態特徵而用於身份識別。

5、基於Hough變換

這是一種基於新的特徵提取方法的自動步態識別算法,該算法僅從腿部的運動進行身份識別。對於每個序列,用一種基於圖像色度偏差的背景減除算法來檢測運動對象。在經過後處理的二值圖像序列中,利用邊界跟蹤算法獲取對象邊界,在對象邊界圖像上,局部應用Hough變換檢測大腿和小腿的直線,從而得到大腿和小腿的傾斜角。用最小二乘法將一個周期內的傾斜角序列,擬合成5階多項式,把Fourier級數展開後得到的相位與振幅的乘積,定義為低維步態特徵向量。在小樣本的資料庫上用Fisher線性分類器驗證所研究算法的性能,正確分類率為79.17%,在步態資料庫不很理想的情況下也獲得了較好的識別率。

6、基於三維小波矩理論

基於廣義多尺度分析理論,針對不同的應用圖像或信號庫,得到最優小波分解, 並在人體步態識別中與二維小波矩結合進行應用。在三維物體的表示方面, 作為三維物體的一種無冗餘的描述和識別方法,提出了三維小波矩理論。與現存的方法相比,它不但具有平移、縮放和旋轉不變性,在徑向上還增加了多尺度分析的特性。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提供多層次的特徵描述子,同時引進球面調和函數加速算法和小波的Mallat算法後,使小波矩的計算得到了雙重加速。有人計劃搭建實用的三維物體檢索平臺,將進一步完善該算法。

此外,有人在基於"人體生物特徵不僅包含靜態外觀信息,也包含行走運動的動態信息"的思想,提出了一種判決級上融合人體靜態和動態特徵的身份識別方法。利用此方法在不同融合規則下的實驗結果表明,融合後的識別性能均優於使用任何單一模態下的識別性能。

應用優勢

步態識別作為一種生物認證技術,具有其它生物認證技術所不具有的獨特優勢,即在遠距離或低視頻質量情況下的識別潛力,且步態難以隱藏或偽裝等。 步態識別主要是針對含有人的運動圖像序列進行分析處理,通常包括運動檢測、特徵提取與處理和識別分類三個階段。

利用「人臉+步態」雙模式識別,可最大化地辨識可疑人員,提高安全等級,也可以在公交領域應用,實現安防布控、無卡出行、人群密度、超流量預警等。

相關焦點

  • 生物識別之步態識別
    ——步態識別,就是通過人們的走路姿態,採集並分析出各種生物信息,從而來進行身份識別的。那麼步態識別相比其它生物識別有哪些優勢,又有哪些應用呢?  一、步態識別的優點:  1、採集裝置的成本比面像識別低。步態識別採集的攝像機用一般的即可,因而採集圖像成本比面像識別的低。
  • 步態識別100問之「步態識別與行人再識別的區別?」
    步態識別:靠身體體型和走路姿態識別人行人再識別:用英文說就是Person re-identification,簡稱ReID,有時也被稱作「跨鏡追蹤」再來看步態識別:通過身體體型和行走姿態分析人的身份,其物理基礎是每個人不同的生理結構:身高、頭型、腿骨、臂展、肌肉、重心、神經靈敏度等。步態識別最不「勢利眼」,它看人,就看「最純粹的人」,無論外在衣著、飾品、背包多豪華、多豔麗,它都「不放在眼裡」。
  • 對比其他識別方式,步態識別具有更高防偽性
    通過對技術不斷深入和發展,繼人臉識別、虹膜識別、指紋識別、靜脈識別等基於人體生物特徵為識別方式的技術後,步態識別逐漸被開發出來,步態識別以人的形態作為識別基礎,屬於動態生物特徵。對動態生物特徵進行實時識別,那就意味著步態識別流程對比靜態會顯得的複雜,主要有採集步態、分析圖片、特徵提取、數據對比四大流程步驟。
  • 步態識別系統!!遮臉也能認出你!!
    ,中國人工智慧(AI)公司銀河水滴2日在北京宣布,開發出全球第一個步態識別系統「水滴慧眼」。公司宣稱,該系統有步態識別技術,集步態檔案庫、步態識別、步態檢索、大範圍追蹤等功能,可以實現大量監視器下「步態識別」的實時智能監控。即使目標人物遮著臉,系統也可以依靠走路姿態辨認出來。
  • 智慧醫療將迎來步態識別:輔助診療 助力科研分析
    12月16日,銀河水滴創始人兼CEO黃永禎博士在「2020年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學術論壇」上表示,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的支撐下,我國智慧醫療進入飛速發展時期,智慧醫療科技研究與產業發展步入新的階段,步態識別技術在輔助診療、醫學研究與科研分析等方面將發揮積極作用,相關解決方案擁有部署快捷、操作簡便、成本低廉等諸多優勢
  • 步態識別研究取得新進展 將應用於個性化精準健康
    紅網時刻11月29日訊(記者 何青)步態識別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者所關注的一種新的生物認證技術,它是通過人的走路方式來識別人的身份的方法。簡單來說,就是不看臉也能認出你。近期,步態識別研究再傳好消息,基於運動傳感器的人體步態特徵識別研究取得新進展。
  • 2020 Frontiers in Neurorobotics丨一種康復機器人步態自適應識別方法
    一種康復機器人步態自適應識別方法張熹 供稿
  • 虹膜識別,聲紋識別,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的優缺點是什麼
    、步態等)來進行個人身份的鑑定。     北京時間07月15日消息,中國觸控螢幕網訊,生物識別六大技術(指紋、臉象、虹膜等)趨勢分析。生物識別技術,通過計算機與光學、聲學、生物傳感器和生物統計學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結合,利用人體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紋、臉象、虹膜等)和行為特徵(如筆跡、聲音、步態等)來進行個人身份的鑑定。
  • 蘋果申請Face ID人臉識別專利 靜脈識別商用有望提速(股)
    來源:金融界網站據媒體報導,蘋果最新申請的專利中,一項名為「用於困難的生物識別認證案例的靜脈匹配」的專利技術顯示,蘋果提出靜脈可以作為一種識別器。雖然面部特徵很容易被複製,但靜脈模式在個體之間差別很大,甚至是雙胞胎當中差別也很大。
  • 除了菊紋識別,AI還有哪些奇奇怪怪的識別能力
    在菊紋識別之外,其實還有一種少為人知的判別個人身份的AI技術,那就是步態識別。由於我們每個人的生理結構不同,行走習慣也或多或少有細微不同,那麼AI就可以根據人的走路姿勢來識別人的身份。 相比較人臉、指紋、聲紋、虹膜等身份識別,步態識別具有遠距離、全視角、難偽裝的優點。特別是在安防領域抓「壞人」、找走丟的老人孩子的時候,他們要麼是會做刻意的偽裝,要麼是捲入茫茫人群中。
  • 什麼傳感器才能實現最好的生物識別?
    識別以及籤名識別、聲紋識別、步態識別都屬於第一代生物識別技術。、籤名、步態則可以通過刻意模仿來獲得相似性極高的行為特徵。 活體識別,"活體識別"是指不可藉助外力來代替或模擬的活體檢測並識別,也就是說如果通過複製,或者3D列印人臉模型,進行假體識別只能算第一代生物識別技術,而活體識別能夠判斷是否為真實的生物體,滿足可顯性和活體識別要求的生物體才算是第二代生物識別技術。
  • 指紋和臉,真的能代表生物識別嗎?
    在生物特徵識別領域,分為第一和第二代識別技術,上面所說的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虹膜識別、掌紋識別、DNA識別以及籤名識別、聲紋識別、步態識別都屬於第一代生物識別技術。靜脈識別(分為指靜脈識別和掌靜脈識別)、視網膜識別則屬於第二代生物識別技術。從安全性和技術迭代來看,第二代生物識別技術相比於第一代識別技術要更有優勢。
  • 用人臉識別來抓罪犯,未來生物識別技術還有哪些想像空間?
    日前,河北籍逃犯李某帶著家人到桐鄉烏鎮景區旅遊,但是剛進入景區,自己就被人臉識別監控探頭識別、定位,最終「自投羅網」。傳統的人工識別犯罪不僅效率低,還極有可能造成漏網之魚,要在數以百萬計的人流中找出罪犯無異於大海撈針。
  • 當前主要生物特徵識別技術發展及趨勢
    生物特徵識別技術(Biometrics)是指利用人體與生俱來的生理特性和長年累月形成的行為特徵來進行身份鑑定的一種識別技術。該技術的安全性和便捷性遠高於口令、密碼或者ID卡等傳統方式。生物特徵識別技術具有安全性好、不易丟失、難以仿冒和攜帶方便等諸多優點,目前可用於身份識別的人體特徵包括指紋、虹膜、面部、掌紋、靜脈等生理特徵和步態、筆跡、聲音等行為特徵。
  • 虹膜識別技術簡述
    生物識別技術,通過計算機與光學、聲學、生物傳感器和生物統計學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結合,利用人體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紋、臉象、虹膜等)和行為特徵(
  • 指紋人臉語音,生物識別技術大對比
    了解了生物技術後,還要摘掉影響最終用戶體驗的三點因素: 1)硬體產品質量是圖像輸入質量的關鍵因素 2)生物識別算法決定了生物識別驗證的結果,同時也是速度和性能的重要影響因素 3)實用性 生物識別技術都有各自優勢和限制,現階段指紋是應用最為廣泛和成熟的一種技術,也是生物識別應用的起點。
  • 人臉、指紋、靜脈、虹膜,第二代生物識別技術是什麼?
    基於生理特徵的生物特徵識別主要包括: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虹膜識別、靜脈識別、視網膜識別、掌紋識別、DNA識別(鑑別)基於行為特徵的生物特徵識別主要包括:籤名識別、聲紋識別、步態識別/行為特徵的生物識別技術可以被稱為第一代生物識別技術,否則,稱之為第二代生物識別技術。
  • 生物特徵識別六大技術未來如何發展?
    生物識別技術是目前最為方便與安全的識別技術。本文詳細講解了人臉識別、指紋識別、虹膜識別、掌靜脈識別、聲紋識別以及步態識別等六大方向。   生物識別技術,通過計算機與光學、聲學、生物傳感器和生物統計學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結合,利用人體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紋、臉象、虹膜等)和行為特徵(如筆跡、聲音、步態等)來進行個人身份的鑑定。
  • 心理所研究發現利用3D步態數據可預測用戶自尊
    使用非語言行為線索測量心理特徵的主要障礙在於行為量化及其心理特徵識別。隨著智能設備的推陳出新和模式識別技術的發展,使用機器學習建模實現自動預測已成為可能。  此次研究共招募182名研究生作為被試,包括100名男性和82名女性。
  • 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柴繼傑研究組在《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發文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9月8日電 8月3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柴繼傑研究組與王宏偉研究組、王佳偉研究組以及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的Dek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