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醫療將迎來步態識別:輔助診療 助力科研分析
12月16日,銀河水滴創始人兼CEO黃永禎博士在「2020年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學術論壇」上表示,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的支撐下,我國智慧醫療進入飛速發展時期,智慧醫療科技研究與產業發展步入新的階段,步態識別技術在輔助診療、醫學研究與科研分析等方面將發揮積極作用,相關解決方案擁有部署快捷、操作簡便、成本低廉等諸多優勢
-
生物識別之步態識別
那麼步態識別相比其它生物識別有哪些優勢,又有哪些應用呢? 一、步態識別的優點: 1、採集裝置的成本比面像識別低。步態識別採集的攝像機用一般的即可,因而採集圖像成本比面像識別的低。 2、採集的距離比面像識別遠,步態識別採集的距離要比面像識別的距離遠, 50米以內都可以識別,只要能看清走路的姿態就行,甚至可以背離攝像機,這是面像識別所不行的,面像識別需要在3米以內,而虹膜識別更是需要目標在60釐米以內。 3、步態不易偽裝。畫像可偽裝,而步態卻不易,因為當你看到攝像頭想偽裝時,你的步態卻早已被收集了。 4、使用最方便。
-
步態識別才是最終的識別模式?
人類自身很善於進行步態識別,在一定距離之外都有經驗能夠根據人的步態辨別出熟悉的人。步態識別的輸入是一段行走的視頻圖像序列,因此其數據採集與面像識別類似,具有非侵犯性和可接受性。但是,由於序列圖像的數據量較大,因此步態識別的計算複雜性比較高,處理起來也比較困難。儘管生物力學中對於步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基於步態的身份鑑別的研究工作卻是剛剛開始。
-
步態識別100問之「步態識別與行人再識別的區別?」
步態識別:靠身體體型和走路姿態識別人行人再識別:用英文說就是Person re-identification,簡稱ReID,有時也被稱作「跨鏡追蹤」再來看步態識別:通過身體體型和行走姿態分析人的身份,其物理基礎是每個人不同的生理結構:身高、頭型、腿骨、臂展、肌肉、重心、神經靈敏度等。步態識別最不「勢利眼」,它看人,就看「最純粹的人」,無論外在衣著、飾品、背包多豪華、多豔麗,它都「不放在眼裡」。
-
步態識別系統!!遮臉也能認出你!!
,中國人工智慧(AI)公司銀河水滴2日在北京宣布,開發出全球第一個步態識別系統「水滴慧眼」。公司宣稱,該系統有步態識別技術,集步態檔案庫、步態識別、步態檢索、大範圍追蹤等功能,可以實現大量監視器下「步態識別」的實時智能監控。即使目標人物遮著臉,系統也可以依靠走路姿態辨認出來。
-
深海海底地質災害和人工智慧識別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深海地球物理與資源研究室王大偉研究員團隊在地學TOP期刊《Geomorphology》報導了深海海底微地貌(水平面元12.5-25米、垂向解析度6.5米的三維人工地震數據)的最新研究成果。該團隊通過與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合作,建立了海底地貌邊界識別的人工智慧算法,並通過與能源企業合作,將深海海底災害識別與預測方法應用於生產實際。
-
對比其他識別方式,步態識別具有更高防偽性
通過對技術不斷深入和發展,繼人臉識別、虹膜識別、指紋識別、靜脈識別等基於人體生物特徵為識別方式的技術後,步態識別逐漸被開發出來,步態識別以人的形態作為識別基礎,屬於動態生物特徵。對動態生物特徵進行實時識別,那就意味著步態識別流程對比靜態會顯得的複雜,主要有採集步態、分析圖片、特徵提取、數據對比四大流程步驟。
-
武漢科大在超分子組裝及分子識別與精準測量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我校「超分子材料與分子納米器件團隊」基於分子識別概念,致力於設計高靈敏分子識別探針,建立精準、快速和高靈敏的檢測方法與原位表徵技術,為監測分子間動態相互作用及精準診療提供科學和技術支撐。該團隊近期取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在國際主流期刊發表系列研究論文。
-
癌症研究藍圖:精準醫學的關鍵差距與機遇
對癌症基因組進行測序是精準醫學中的一個強有力的工具,多平臺技術的使用可以識別更多潛在靶點,從而提高匹配有效藥物的概率。例如,Pembrolizumab(抗PD-1)被批准用於微衛星高不穩定性和失配修復缺陷的癌症,使其成為第一種基於生物標記物預測的治療實體腫瘤的藥物,而不考慮腫瘤類型。嵌合抗原受體(CAR)工程化T細胞是個性化醫學的又一重要突破。
-
判斷你是否醉酒的新方法:通過手機運動數據,監測步態
醉酒的新方法是:讓這個人進行散步運動。匹茲堡大學的科學家剛剛發表了研究表明,他們可以使用智慧型手機的運動數據來檢測對象是否醉酒,平均準確度為93%。研究主要作者布萊恩·薩福萊託說:「我們還希望有足夠的量超過酒精飲料酒駕法定限量閾值80mg/m,如果給他們降低劑量,某些人身體代謝酒精能很快地完成,這讓受測者在實驗室中待上幾個小時沒有意義。」喝酒之前,研究人員將普通的智慧型手機綁在受試者的後背,以了解其基線步態。他們讓參與者向前走10步,轉身並向後走10步。
-
2020 Frontiers in Neurorobotics丨一種康復機器人步態自適應識別方法
(方法可能存在的問題)文章簡介在外骨骼康復機器人領域,步態識別對於外骨骼機器人輔助患者康復十分重要。擺動相和站立相是步態的兩個階段,準確地識別這兩個階段不僅對康復機器人行走策略部署至關重要,還能確保患者不在康復過程中收到二次上海。
-
ICRA 2020最佳論文授予加州理工和清華:首個自適應外骨骼步態AI算法
該研究提出了一種叫做 COSPAR 的算法,它可以將合作學習應用於下肢外骨骼操作時對人類偏好的適應,並在模擬和真人實驗中進行了測試。論文參與方有Caltech的Aaron Ames組、Joel Burdick組和Yisong Yue組,以及清華大學的Yanan Sui組。
-
高能所放射性核素分離研究取得進展
大力發展核電是我國能源結構升級、實現經濟社會良性健康發展的重要一環,與核能發展密切相關的放射性廢物處理與處置成為影響我國核能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中心石偉群課題組在超分子固相材料用於放射性陰離子分離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Anion-adaptive crystalline cationic material for 99TcO4- trapping(《陰離子自適應晶態陽離子材料用於高鎝酸根捕獲》)為題於4月4日在線發表在
-
老年痴呆症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高度重視對老年痴呆症基礎研究的支持,在老年痴呆症發病機制、早期診斷、治療幹預和研究平臺建設等方面開展了多種形式和項目類型的資助,取得了良好的資助成效,為老年痴呆症治療方法的最終攻克奠定理論基礎和實驗依據。阿爾茨海默症是老年痴呆的最常見類型,嚴重影響老年人的健康,已經成為老年人第六大死亡原因。
-
活細胞螢光探針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美國化學會志》(JACS)發表北京大學化學學院陳鵬課題組在活細胞螢光探針研究方面取得的新進展 北京大學化學學院化學生物學系陳鵬課題組,巧妙地將一種特異的有機過氧化物識別蛋白(OhrR)與環化的黃色螢光蛋白(cpVenus)相對接,構建了一種特異性識別有機過氧化物的螢光探針,能夠有效地對有機過氧化自由基產生螢光響應,但不與過氧化氫、超氧陰離子、單線態氧、羥自由基等物質發生反應。
-
【中國科技網】華東理工大學分子機器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曲大輝教授團隊在實現人工分子馬達運動的集成及功能性調控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新研究成果以「基於離散超分子金屬大環的可見光碟機動分子馬達」為題發表於最新一期《美國化學會志》。位阻烯烴的分子馬達在外界光熱刺激下能夠進行360°單向可控旋轉的獨特性能已廣泛應用於離子識別、不對稱催化、手性調控等領域。
-
科學家開發抗體精準治療新技術
目前只有不到5%的實驗性抗癌藥物被批准用於人體,但科學家們正在為這一探索帶來新技術。癌症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這些包括基因突變和異常導致細胞比正常生長更快。自從人類基因組圖譜繪製以來,研究人員已經開始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正常細胞和腫瘤細胞之間的差異。現在的理解是,單一的癌症治療方法是不夠的。需要更有針對性和個性化的治療。
-
推進精準醫學發展 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原標題:推進精準醫學發展 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代表委員訪談 本報記者 張佳星 科技日報:今年1月30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在白宮正式宣布美國啟動「精準醫學」研究計劃,什麼是精準醫學?美國啟動的精準醫學研究計劃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
6位專家超強解析,2020精準醫療重點關注什麼?
2020年將帶來單細胞應用的持續擴展,特別是在腫瘤和免疫學領域,以及多組學方法的研究。此外,我們還將看到空間轉錄組學商業平臺的出現。這些不同的模式將變得更加整合,提供新的多維數據形式,同時將進一步改變我們對人類疾病的理解。像人類細胞圖譜(The Human Cell Atlas)這樣的全球範圍計劃將繼續產生關於疾病生物學的新基礎知識。
-
阿爾茨海默病與帕金森病的影像組學研究進展
常規MRI早已廣泛應用於AD和PD的研究,但其難以早期準確診斷及鑑別診斷,而且疾病的早期臨床表現不典型,容易延誤治療,因此亟待發現一種更加準確的影像診斷方法。新興的影像組學基於病人的醫學影像數據,定量識別和挖掘疾病的影像特徵,在無創性精確診斷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