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Frontiers in Neurorobotics丨一種康復機器人步態自適應識別方法

2021-02-15 NELN共享平臺

一種康復機器人步態自適應識別方法

張熹 供稿


文章基本信息標題:An Adaptive Method for Gait Event Detection of Gait Rehabilitation Robots期刊:Frontiers in Neurorobotics作者:Jing Ye, Hongde Wu, Lishan Wu, Jianjun Long, Yuling Zhang, Gong Chen, Chunbao Wang, Xun Luo, Qinghua Hou and Yi Xu作者簡介:作者分別來自深圳邁步機器人公司,深圳老年病研究所,中山大學附屬醫院康復科,哈佛醫學院卒中康復實驗室。金句分享IntroductionIn the field of gait rehabilitation robots, synchronization between motion of robots and actual human gait requires that the robot can accurately identify the current gait event and then automatically adjusts its gait phase to achieve human-robot synchronization.(介紹背景)The above researches are most focused on information analysis from sensors mounted on the shank or foot. However, we find that, compared to the thigh, the motion of the shank and foot have higher speed and variable acceleration while walking, which may cause higher accumulated error when calculation the shank or foot angle based on angular velocity detected by IMU.(總結前人工作不足)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to build a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which can detect an HS gait event for different subjects walking at various stride frequencies. Besides, it obtains a set of observable fixed thresholds for TO gait event detection.(文章主要方法及目的)MethodThe conventional thresholding method for gait event detection is based on fixed thresholds. The proposed method adopts adaptive thresholds for HS detection and observable thresholds for TO detections.(方法創新)For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only the outputs of the gyroscope orthogonal to the sagittal plane and the forward accelerometer orthogonal to the coronal plane were retained for analysis.(定義主要輸入信號)For HS detection, the data from 20 healthy subjects were classified into training and testing sets for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and five different train:test subject ratios were adopted, ranging from 9:1 to 5:5.(檢測模型訓練)ResultThe proposed method can detect all HS/TO gait events precisely. However, the conventional thresholding method misses HS gait event detections when a set of fixed thresholds is used.(主要結論)DiscussionFor HS, because stride lengths affect thigh angle spikes, when a subject wearing the BEAR-H1 walks at one kind of stride frequency, thigh angle may change within a relatively large range. In this case, the model can still detect HS gait events within 3% gait cycle errors.(方法的優越性)Foot pressure sensors used here are considered as a convenient way to generate the labeled data sheet for HS and TO gait event detection. The accuracy of gait detection based on foot pressure sensors may be questioned.(方法可能存在的問題)文章簡介

在外骨骼康復機器人領域,步態識別對於外骨骼機器人輔助患者康復十分重要。擺動相和站立相是步態的兩個階段,準確地識別這兩個階段不僅對康復機器人行走策略部署至關重要,還能確保患者不在康復過程中收到二次上海。常規的通過足跟觸地(heel strike)和腳趾抬起(toe off)來識別步態的算法多基於閾值法或機器學習算法,將慣性測量單元(IMU)部署在小腿以及腳步識別這兩個階段的算法多種多樣,但本文認為通過部署在小腿及腳步的IMU所得的角速度信號可能會增加計算誤差,因此本文將利用部署在大腿的IMU來對步態進行識別。

方法

本文通過部署在大腿的IMU採集20名健康人的大腿角度

對於HS事件,通過對信號進行Pearson相關係數的計算,發現大腿角度與向前的軸向加速度有很強的相關性,因此可以通過線性回歸模型來獲得HS事件的大腿角度,步驟如下:

對於TO事件,通過對大腿角度,角加速度以及角速度均值三個信號的均值以及標準差的計算,本文通過固定閾值的方法來檢測TO事件。以上三個變量的統計結果分別為-8.31±5.17(大腿角度),1.76±1.32(角加速度),0.32±0.12(角速度均值),由此檢測TO事件條件如下:

帶星號變量為上述三個變量的閾值,分別被設置為0.2,0,0。

HS及TO事件的檢測是順序且循環執行的,流程圖如下:

檢測TO事件的等待時間

結論

本文對HS及TO事件的檢測在健康人與偏癱患者上進行了與傳統閾值方法的對比,通過計算時間以及頻率的檢測誤差得到結果如下:

偏癱患者檢測對比結果:

時間誤差若為正則表示檢測提前於事件,反之表示滯後於事件;頻率誤差若為負表示錯過了步態事件的檢測,反之表示檢測到更多的步態事件。

同時文章比較了不同訓練集/測試集比例下在不同步態頻率情況中的檢測準確度,發現訓練集/測試集的比例在HS及TO事件的檢測準確度方面沒有顯著差異。

藍、綠、紅分別表示平均絕對離差、平均正離差、平均負離差

通過對結果的分析發現本文提出的方法在HS事件上檢測效率略有提高,在TO事件上檢測效率在健康人方面沒有改進而在偏癱患者方面略有提高。

討論

文章提出了一種基於部署在大腿的IMU進行步態識別的方法。實驗證明該方法在不同步頻情況下對於HS及TO步態事件的檢測是可靠的,且優於現有的基於閾值檢測的相關算法。在健康人與患者間的誤差差異源於兩者不同的步態特徵以及患者受限的運動功能。

本文利用足底壓力對HS及TO事件進行標記後進行訓練,關於足底壓力測量裝置長期使用是否仍能保持準確度以及偏癱患者兩側足底壓力不統一造成檢測誤差的質疑,本文解決的方法是利用壓力的上升以及下降的趨勢進行識別,而非壓力的絕對值,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足底壓力測量誤差的問題。

因本文所得數據僅來自於一個外骨骼機器人,未來該研究團隊將在更多的外骨骼產品上驗證方法的可行性及一致性,同時將納入更多的偏癱患者來優化算法的輸出。

參考文獻

Ye J, Wu H, Wu L, et al. An Adaptive Method for Gait Event Detection of Gait Rehabilitation Robots[J]. Frontiers in Neurorobotics, 2020, 14.

相關焦點

  • ICRA 2020最佳論文授予加州理工和清華:首個自適應外骨骼步態AI算法
    利用 Atalante 進行的現有工作證明了,利用局部混合零動態(partial hybrid zero dynamics,PHZD)方法可以實現動態穩定地行走,該方法最初是為雙足機器人設計的。儘管 PHZD 方法能夠生成穩定的雙足移動,但目前仍沒有能夠提升舒適度的框架。然而,用戶舒適度應該是優化外骨骼行走步態的關鍵目標。
  • 智慧醫療將迎來步態識別:輔助診療 助力科研分析
    12月16日,銀河水滴創始人兼CEO黃永禎博士在「2020年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學術論壇」上表示,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的支撐下,我國智慧醫療進入飛速發展時期,智慧醫療科技研究與產業發展步入新的階段,步態識別技術在輔助診療、醫學研究與科研分析等方面將發揮積極作用,相關解決方案擁有部署快捷、操作簡便、成本低廉等諸多優勢
  • 步態識別才是最終的識別模式?
    步態識別是一種新興的生物特徵識別技術,旨在通過人們走路的姿態進行身份識別,與其他的生物識別技術相比,步態識別具有非接觸遠距離和不容易偽裝的優點。在智能視頻監控領域,比圖像識別更具優勢。步態是指人們行走時的方式,這是一種複雜的行為特徵。
  • 步態識別100問之「步態識別與行人再識別的區別?」
    步態識別:靠身體體型和走路姿態識別人行人再識別:用英文說就是Person re-identification,簡稱ReID,有時也被稱作「跨鏡追蹤」再來看步態識別:通過身體體型和行走姿態分析人的身份,其物理基礎是每個人不同的生理結構:身高、頭型、腿骨、臂展、肌肉、重心、神經靈敏度等。步態識別最不「勢利眼」,它看人,就看「最純粹的人」,無論外在衣著、飾品、背包多豪華、多豔麗,它都「不放在眼裡」。
  • 生物識別之步態識別
    ——步態識別,就是通過人們的走路姿態,採集並分析出各種生物信息,從而來進行身份識別的。那麼步態識別相比其它生物識別有哪些優勢,又有哪些應用呢?  一、步態識別的優點:  1、採集裝置的成本比面像識別低。步態識別採集的攝像機用一般的即可,因而採集圖像成本比面像識別的低。
  • 瑞士四足機器人ANYmal展示最佳混合步態,運動更靈活
    波士頓動力Handle瑞士著名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則對輪腿機器人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種整體模型預測控制器,同時優化車輪和軀幹運動。現有方法預估位置誤差由於基於運動學模型對關節速度和地面反作用力進行了實時優化,因此該方法可以準確地捕獲真實機器人的動力學模型,並通過啟發式方法自動發現繁瑣的動態運動
  • 2020中國康復機器人論壇精彩報導
    機器人助力康復未來---2020中國康復機器人論壇(CRR2020)在京成功舉辦>2020年11月29日,在2020第四屆中國康復醫學會綜合學術年會期間,2020中國康復機器人論壇(CRR2020)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成功召開。
  • 中國智造再創佳績 悠行外骨骼機器人躋身國際外骨骼康復領域
    中國智造再創佳績 悠行外骨骼機器人躋身國際外骨骼康復領域 2020-04-30 11: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2020中國康復機器人論壇(CRR2020)在京舉辦
    2020中國康復機器人論壇(CRR2020)現場         其中,29日,2020中國康復機器人論壇(CRR2020)召開。 2020中國康復機器人論壇(CRR2020)喻洪流教授做了《國內外康復機器人技術產業現狀與趨勢展望》報告,分析了國內外康復機器人技術與產業發展概況,重點討論了我國康復機器人技術與產業的主要進展,並對未來康復機器人技術與產業發展趨勢進行分析與展望。華中科技大學熊蔡華教授做了《人體運動學與穿戴式機器人》報告,介紹了根據人肢體運動機理設計穿戴式機器人的方法。
  • 步態識別系統!!遮臉也能認出你!!
    ,中國人工智慧(AI)公司銀河水滴2日在北京宣布,開發出全球第一個步態識別系統「水滴慧眼」。公司宣稱,該系統有步態識別技術,集步態檔案庫、步態識別、步態檢索、大範圍追蹤等功能,可以實現大量監視器下「步態識別」的實時智能監控。即使目標人物遮著臉,系統也可以依靠走路姿態辨認出來。
  • 腦卒中的康復治療方法有哪些?早期康復不可忽視!
    那麼,腦卒中的康復治療方法有哪些?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康復?我們有幸邀請到了由霽達康復支持的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康復醫學科的醫生廖華,為大家進行康復相關問題的科普,一起來看看吧。腦卒中康復黃金6個月,康復效果最顯著腦卒中康復是降低致殘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腦卒中後8-12周是患者身體功能障礙的快速恢復期。
  • 喬治亞理工學院研製出模擬人類步態的機器人DURUS
    It’s even outfitted with a pair of size-13 shoes as it walks under its own power on a treadmill in the team’s AMBER Lab.
  • 一種基於STM32的力反饋型康復機器人控制系統設計
    康復醫療機器人不僅是當前機器人研究的前沿,而且是涉及自動控制、計算機、智能儀器、機械學、康復醫學、神經科學等跨學科的研究領域,是一個新興學科。康復醫療機器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基於上肢康復訓練的要求,筆者研製一種基於STM32的力反饋型上肢康復訓練系統。在設計控制系統時,保證系統的安全性與穩定性是最基本的原則⑷。
  • 對比其他識別方式,步態識別具有更高防偽性
    通過對技術不斷深入和發展,繼人臉識別、虹膜識別、指紋識別、靜脈識別等基於人體生物特徵為識別方式的技術後,步態識別逐漸被開發出來,步態識別以人的形態作為識別基礎,屬於動態生物特徵。對動態生物特徵進行實時識別,那就意味著步態識別流程對比靜態會顯得的複雜,主要有採集步態、分析圖片、特徵提取、數據對比四大流程步驟。
  • 步態識別研究取得新進展 將應用於個性化精準健康
    紅網時刻11月29日訊(記者 何青)步態識別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者所關注的一種新的生物認證技術,它是通過人的走路方式來識別人的身份的方法。簡單來說,就是不看臉也能認出你。近期,步態識別研究再傳好消息,基於運動傳感器的人體步態特徵識別研究取得新進展。
  • 大專科、小綜合 打造康復發展「無錫模式」|殘疾人康復中心|醫院|...
    而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一種智能裝備技術能助力癱瘓患者重新站起來。「婆婆,現在站在機器人上有什麼特殊的感覺?」走進無錫市康復醫院康復大廳,年過七旬的王婆婆正在成人康復治療師周燕的指導下逐漸恢復下肢力量。「我覺得我的膝蓋頭被拉直了,平時站起來都不能完全伸直,然後還會有飛起來的感覺。」
  • 「前沿技術」適用於鬆散土質的非常規步態機器人
    ----------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受美國陸軍研究辦公室資助,喬治亞理工學院和美國宇航局詹森航天中心的研究人員研製了「資源勘探者15」月球機器人的縮比尺版(Mini-Rover)
  • 防火防盜防 AI 系列:你的心事,將被你的行走步態暴露!
    因此,自動情緒識別技術是諸多領域的剛需,如遊戲娛樂、安保執法、購物、人機互動等。有了它,機器人將能更好地與人類產生交流。一個解決方案在這篇名為《Identifying Emotions from Walking Using Affective and Deep Features》的論文中,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自動情緒識別方法,可以將視頻中行走的人類進行歸類為快樂、悲傷、憤怒或中立 4 種情感類別。
  • 基於SVM和sigmoid函數的字符識別自適應學習算法
    當然,自適應學習的結果只是提高了對特定書寫者的識別率,但通過為不同人的筆跡特徵向量提供不同的識別模型,就能夠從總體上提高系統的識別率。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83720.htm  任何一種自適應學習算法都基於一定的識別方法。
  • 清華大學趙明國:AI晶片 +機器人,突破算法瓶頸|CCF-GAIR 2020
    8 月 7 日,2020全球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峰會(CCF-GAIR 2020)在深圳前海華僑城JW萬豪酒店啟幕。從 2016 年的學產結合,2017 年的產業落地,2018 年的垂直細分,2019 年的中國人工智慧 40 周年,峰會一直致力於打造國內人工智慧和機器人領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跨界最廣的學術、工業和投資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