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0月20日訊 都說秋天的西湖邊,果實纍纍。昨天,錢江晚報小時新聞幫幫團後臺接到讀者的分享:「我在太子灣公園撿到一個奇怪的果子:毛毛的果實外殼,果實和慄子的外觀相似,圓滾滾的身體上有一個表面凸起的硬面。不知道叫什麼的時候,剛好遇到一位老人拿著袋子從山下走下來,袋子裡都是這種果子,他說這叫麻櫟果,可以拿回家做豆腐的!」
讀者「去哪兒呢」最後求助:求科普麻櫟果是什麼?真的能做成豆腐嗎?杭州西湖還有哪裡能撿到秋果?
昨天,記者去西湖邊轉了一圈。
撿果子,做陀螺
是老人們兒時的快樂
「麻櫟果啊,我以前經常撿的!」昨天,錢報記者在寶石山上和市民高大叔聊了起來。他一說到這個名字,就露出懷念的神情,「小時候撿來玩嘛,果子後面插上個火柴,轉起來就像個陀螺。你得先找有一片片樹叢的草地,看看有沒有麻櫟樹。有的話,你就在樹邊上找,準能找著這果子。」
另一位下山的奶奶給記者支了個招,她指了指腳下的石板路說,「路邊難找的!早二十年,寶石山上到處都是,現在得花點工夫了。」
幸運的是,從葛嶺往上走個五分多鐘,記者在黃源舊居處一個題著「又入佳境」的亭子後頭,找到了好幾棵麻櫟樹。幾乎每一個路過的老杭州都認得它:「喏,這就是麻櫟果!」
大夥都記得能做陀螺,但吃過它的很少,「我聽說過麻櫟果豆腐,做法也曉得,就是太麻煩了。」一位大叔停下來邊比劃邊說,「你得把它的果仁取出來,然後用水泡,一直泡到沒味道為止。這時候,再把果仁磨成粉,就能拿來做豆腐了。」
準備上山的陳爺爺則說麻櫟果不能亂吃:「麻櫟果能榨油。但它和銀杏一樣,吃多了對身體不好。」
撿果子,做豆腐
有人喜歡把它放上餐桌
太子灣公園入口,一個挎著個環保購物袋的老奶奶正在撿麻櫟果,袋子已經裝了三分之二,鼓鼓的。
「麻櫟果是要找找的,落在地上容易被擋住。不過你看它的蓋,很好認。秋天來了,麻櫟果就熟了。我一大早過來,撿回去做豆腐。」奶奶說,在泥土上散落著毛絨絨的小蓋子,就是麻櫟果的殼,看起來像套上了一層軟刺的啤酒蓋。偶爾有那麼一兩個果子還嵌在蓋子上,穩穩噹噹地坐著。
孤山公園的保安說,最近確實有比較多的人來撿這種果子,在保安指引下,記者走近孤山裡,在上山口遇到了大量的麻櫟果的殼子散落林間。「麻櫟果在西湖的群山上是很常見的。」杭州植物園工作人員胡夢宵說,麻櫟樹是本地樹種,屬於殼鬥科喬木,西湖邊種得比較多,樣子和板慄樹很像,屬於經濟樹種。一到秋天,一棵樹上能結幾百顆麻櫟果,噼裡啪啦掉落,它和大多數殼鬥科喬木果實一樣,澱粉含量高,以前是會拿來做食物吃的。比如麻櫟豆腐,它和一般豆腐不太一樣,豆腐大多是大豆蛋白凝固,而麻櫟豆腐則是澱粉居多,顏色不是晶瑩剔透的白色,而是類似於木薯粉絲的黃褐色,微透明的感覺。味道也偏向於涼粉的口感。但它的味道有一點苦,加工步驟比較複雜,慢慢地,做的人就少了,「現在,我們在平地上少見麻櫟樹,山上較多。」胡夢宵說。
除了麻櫟果,秋天的西湖邊,還有哪些果子?歡迎進入小時新聞客戶端掃碼留言,和記者一起完善一張「西湖秋果圖」,出發尋果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