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北有個地方,為日本人立紀念碑,曾經被叫做"漢奸縣"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我們就像一隻待宰的羔羊,任由列強來瓜分,尤其是抗日戰爭時期。但幸好有無數中華兒女拋頭顱灑熱血,經過多年的艱苦奮戰才將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
可以說,為了擊退日本侵略者,全體中國人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無數先烈用鮮血才換來了我們如今的和平年代,所以我們必須勿忘國恥,自強不息!
古人云:"以鏡為鑑,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只有我們牢牢的記住國恥,才能不斷的激勵我們奮勇向前,才能使中華民族以嶄新的面貌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然而在中國有一個地方,被稱為"漢奸縣",居民至今飽受歧視。那麼,這是哪個地方呢?
它便是東北黑龍江的方正縣。其實早在20世紀初,就有很多的日本人移民來到這個地方,當然他們並不是日軍,只是一群普通的日本農民,想要在這裡紮根生活而已。
隨著後來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導致中日兩國的交惡,這讓他們極為恐慌。於是,他們想盡各種途徑歸國,害怕戰爭給他們帶來傷害。但由於日本本國的人民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根本沒有能力接納他們,所以他們只能選擇繼續在這裡生活。
戰爭結束以後,東北地區到處殘留著日本侵略者給他們帶來的傷害。戰爭的陰影並沒有消失,日本投降以後,很多日軍沒有回到日本,而是選擇留在了這個地區。
雖然,中國人民飽受戰爭的苦難,人們對日本侵略者恨之入骨,但是戰爭已經結束,善良的當地人民,看到了這群無家可歸的日本軍人,他們選擇了原諒和接納他們。這些開拓團民和未歸國的日本軍人,選擇留在了方正縣。
他們同本地人民通婚,互通有無。並沒有因為戰爭而受到絲毫的影響,這樣的狀況一直延續到今天。
正是由於這個歷史淵源,方正縣的人民對待日本人的態度十分友好,這個縣便成了漢語和日語共同存在的特殊區域。
在這個縣,日語學校遍布各處,琳琅滿目的商店也使用中日兩種文字書寫。據說在這個縣,約有四五萬名女孩嫁到了日本,該縣金融機構有80%以上的存款來自於日本匯款,同時也吸引了很多日本華僑的投資,促進了該縣經濟的發展。
後來該縣的縣領導為了吸引外資,出臺了一項政策,那就是修建「兩國碑」。分別是"中國養父母逝者名錄"與"日本開拓團民亡者名錄",這個政策已經得到了相關部門的允許。
但是這一舉動卻在國內引起了軒然大波,有些人士認為:方正縣此舉是在花錢為侵華日軍立碑,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居然為侵華日軍歌功頌德,難道忘了國恥了嗎?更有甚者,認為這是漢奸行為,並為這個縣起名為"漢奸縣"。於是很多人都開始鄙視這個縣,甚至該縣人民出去後不敢說自己是方正縣人,害怕被抨擊。
誠然,日本侵略者給中國帶來了慘痛傷害,其罪孽罄竹難書,我們不應該忘記,當時時刻刻警鐘長鳴。如今,和平與發展是社會的主旋律,勿忘國恥可以更好的激勵我們變得更加強大。
不過,對該縣的立碑行為還應該要理性看待,區分「開拓團民」和「侵略者」,碑上寫的是「開拓團民」並非是日軍,他們也是戰爭的受害者。其實我們也都明白,日本肯定也有不少好人,就如同我們也有很多大漢奸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