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紀物理學的三大貢獻中,兩個半都是愛因斯坦的。
——楊振寧
要提到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幾乎人人的腦袋中都會蹦出「愛因斯坦」這個名字。正如楊振寧教授所說,愛因斯坦的功績卓著,20世紀物理學的三大貢獻分別是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前兩個是愛因斯坦一手打造,而在量子力學上愛因斯坦也研究頗深。
但如此偉大的愛因斯坦,卻曾經「罵」過中國人總是麻木不仁,還說無法理解為何中國女性能夠吸引中國男人。於此同時,愛因斯坦卻總誇日本人都頗有教養,很有魅力。為何愛因斯坦會如此說呢?
這就得將我們的目光真切地放到愛因斯坦說這番話的歷史背景裡去看了。愛因斯坦是1879年生人,猶太裔,從小就充滿了好奇心,喜歡對萬事萬物進行發問,對生活中的細節進行觀察和探索。
正因為這些品質,愛因斯坦一方面在學習別人的知識,一方面又在得出自己的見地和新的想法。早在1905年,年僅26歲的愛因斯坦就提出了「光量子假說」,幾乎完美解釋了光電效應。同年,他還完成了完整的《狹義相對論》,在科學界一鳴驚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打響,愛因斯坦雖然身為德國人,卻十分反對德國對別國的侵略戰爭。當時德國為了給自己侵略戰爭找藉口,還搞了個「文明世界的宣言」,說是要以德國精神建設更美好的世界,而許多科學家為了明哲保身,都在這個宣言上簽字了。
而一向反戰的愛因斯坦卻斷然拒絕了,還在反戰的《告歐洲人書》書中籤上了自己的名字,因此,愛因斯坦開始遭到德國的針對和科學界的排擠。但在這樣的情況下,愛因斯坦依然在1916年完成了《廣義相對論的基礎》,並且成為真正的物理巨擘。
直到1918年二戰結束,愛因斯坦才算生活得清淨了一點。1922年,愛因斯坦開始在全球進行演講,並且進入法國後,還不斷推動法國和德國外交關係的正常化。愛因斯坦是個愛國的人,即使德國曾從某種程度上傷害過他。
也是這一年的冬天,愛因斯坦進入日本講學,並先後兩次經過了上海,共計停留了三天。這幾天裡,愛因斯坦看到冰天雪地裡瑟瑟發抖的老百姓,看到煙館裡骨瘦如柴的男男女女,看到因為長期裹足走路有些滑稽的父女,看到街上蓬頭垢面雙目無神要飯的小孩兒……
看來看去,看到最多的,還是一雙雙麻木不仁的眼睛,而這兒,也是當時的魯迅先生不斷批評的東西。愛因斯坦在以前的採訪中就說過這麼一句話:
知識不是力量,探求知識的好奇才是力量
在愛因斯坦看來,好奇心是藏在眼睛裡的光,是生命力的一種體現。但是他在當時的中國人眼裡看不到他所重視的生命力與好奇心,只有死灰板的眼睛和永遠不會變化的瞳孔。
因此,愛因斯坦「罵」中國人麻木不仁,「罵」女人被封建傳統奪去了魅力。而當時的日本,卻是吃著明治維新的紅利,全國上下都在快速發展,大部分人的眼睛裡,都充斥了一種好奇、希望與生命力,因此在他的眼裡,日本人的確更有魅力。
回到住所之後,他又在旅行日記裡寫下這麼一句話:
這是地球上最貧困的民族,他們被殘酷地虐待著,他們所受的待遇比牛馬還不如。
因此,1938年年初,已經得知日本法西斯開始入侵中國時,已經搬往美國的愛因斯坦就與羅斯福總統的大兒子一起籌劃了「援助中國委員會」,在美國兩千多個城鎮為中國的抗戰募捐集資。
也因此,在1952年,已經73歲的愛因斯坦得知有兩個中國小夥發表了統計力學的論文時,他還邀請了這兩個中國小夥到自己的辦公室促膝長談,而這兩個小夥,就是楊振寧跟李政道。
可惜這個一生貢獻無數的偉大科學家最終卻突然因為腦溢血逝世於1955年4月18日。生前愛因斯坦就立下遺囑,不要任何葬禮,不要任何墓地,只要將他的身軀火化即可。偉大的愛因斯坦就這樣平淡地消失在了火焰裡,連一塊紀念碑都沒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