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湯老溼
首先,請各位允許我鬥膽對「自然主義」做出一點定義,由於剛剛皈依這一思想教派,有任何解釋不當之處,敬請諒解。
下面請拿出筆記本,自然主義可以大致歸結為三點:
1. 只有一個世界,那就是自然世界。
2. 世界依據顛撲不破的模式運轉,那模式就是自然規律。
3. 知曉世界的唯一可靠途徑就是觀察。
此處不必有掌聲,「自然主義」太過自然了,以至於幾千年來它都沒有想過自己也可以成為一種教義。所以為了增加它的魅力,我們在它前面又加了「詩性」這樣的修飾,這裡的「詩性自然主義」也可以歸結為三點:
1. 有許多描述世界的不同方法。
2. 所有好的描述方法都應該互相保持一致,也應該與世界本身一致。
3. 我們的目的決定了此刻最好的描述方法。
這裡我得解釋一下,所謂對世界的不同描述,我們大致也能分為三種:
1. 對世界最底層的描述,包含了整個宇宙所有的微觀細節。目前我們擁有的最好的描述是一套叫「量子場論」的東西,簡單來說宇宙的本質是一些不斷震蕩的場,這些場震蕩的波峰就是我們稱之為夸克,輕子(電子,中微子等)的東西,我們還知道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方式。這套描述和現實觀察到的情況符合程度可以精確到小數點後7位。
2. 其次是那些所謂的「湧現的」或者叫「有效的」描述,它描述了宏觀的物質集合,比如一屋子的空氣,我們可以用統計物理和流體力學來描述。比如細胞和生命,我們可以用化學反應來描述。又比如情感和意識,我們暫時還沒有很好的描述方式。
3. 再高一層次的描述,就是關於正確與錯誤,目的與責任,美麗與醜陋的概念。這些現象是當作為宏觀物質集合的人,再次集合時「湧現」出來的現象。比如「公司」,「國家」,「經濟」,「倫理」和「道德」,如果世界上只有一個人,這些就都不會存在。在這一層面,基本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恐怕只能精確到小數點前7位(可以參考關於股票市場的預測)。
既然各個層次的描述要相互保持一致,那麼最底層「量子場論」就可以看做是基石(並不是不可動搖,而是很難)。就讓我們以場論的觀點來重新審視一下笛卡爾所談論的涉及第二層的「身心二元論」吧。
所謂的「身心二元論」說的就是存在一種叫「心靈」或者「靈魂」的東西,這種東西不是由普通物質組成的,諸如夸克和電子之類,但是這種東西會和「肉體」這種普通物質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我們確實感受到我們的心思意念和心情會影響到我們的身體,那麼這種影響方式最自然的應該通過我們已知的方式,諸如電磁相互作用(引力實在過於微弱,可以忽略不計),那麼「心靈」最有可能的是一種電磁場,那就是和組成我們身體一樣的東西。所以更簡單的說法,不如說「心靈」是複雜原子團組成在一起,湧現出來的一種現象。
單個分子,只是永恆的不規則運動,但是一屋子的空氣分子聚合,就湧現出了「溫度」,「壓強」,「密度」這些原本並不存在的現象。那麼自然的,我們也可以這麼認為,「心靈」「意識」「情緒」也是因為粒子聚合而湧現出來的現象。只是這種現象不像溫度和壓強那麼容易理解。
這麼理解帶來的好處,是不再有死後依然可以獨立存在的「靈魂」,不再有關於輪迴到底輪迴的是什麼的爭論。不用再去探討地獄到底有多少層,那裡的溫度和太陽表面溫度比是否過於溫和。也不用爭論天使到底有沒有性別,我們在天堂裡會不會無聊到「死」。一切都變得簡單了,一切湧現出來的現象自然會隨著底層結構的消散而消失,不會有這些死後的煩惱,一切結束地徹徹底底,乾乾淨淨。
大家也不必驚慌,沒有死後的世界不是那麼恐怖的事情。因為連恐怖本身都是一種湧現現象,它是大腦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我們的大腦雖然複雜無比,但畢竟它演化出來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存活下來,更快地分析危險來自何方,要如何捕獲獵物,而不是用來思考形而上的宇宙問題。
但是對於已經吃飽飯的人類,不去思考宇宙起源問題是不可能的。對於「自然主義」者來說,宇宙的起源最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也是來自「量子場論」。量子場論允許在虛空中,突然產生一對正負粒子,然後又湮滅不見。這種看似違背「能量守恆」的事情的確是可能發生的,在發現宇宙正在加速膨脹,被某種不斷冒出來的所謂「暗能量」推動的時候,「能量守恆」這種古老的信仰可能需要作出某種修改。畢竟宇宙本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無中生有」的,這也違反了我們的直覺。
這顆石器時代的笨拙大腦啊!
剛才說了,虛空中會突然出現一對對的正負粒子,它們本來瞬生瞬滅,掀不起什麼大風浪。但是如果此時,宇宙空間突然開始暴漲,突然的意思是瞬間,一團距離本來很近很近的正負粒子,瞬間膨脹到很遠很遠,彼此不再碰撞而所以不再相互湮滅。又由於隨機漲落,這些暴漲開來的宇宙空間就不會完全均勻,有的地方的正粒子距離較近,在引力的作用下慢慢聚攏,就形成了後來的恆星,星系。至於那些反粒子,它們可能就在我們觀測不到的宇宙空間裡聚集形成了一個鏡像的宇宙。宇宙加速膨脹可能就是為了保證這些正反宇宙不至於再次碰面而灰飛煙滅吧。
雖然這個關於宇宙創生的理論還是有很多問題,比如為什麼會發生暴漲,比如那些量子場為什麼會以如此方式震蕩,它們的震蕩強度是如此的巧合,以至於稍微修改一下就可能無法產生星繫結構,更不要說生命了。這些問題正如康德提過的關於「上帝存在」「靈魂不朽」的那些問題一樣,我們只能懸置起來,是我們的理性目前可能永遠都無法理解和觸碰的問題。但至少,在這樣的圖景中,「上帝」「靈魂」這樣的實體都被剔除掉或者說被替換掉了,非常符合「奧坎姆剃刀律」。
這把剃刀威力很大,說的是「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就是解釋一個東西,用最簡單的方式能解釋就是最好的。當然如果真的用奧坎姆剃刀來剃得乾乾淨淨的話,宇宙不存在是最簡單的,什麼都不存在比有什麼存在更合理,不是麼?
如果你感到有點頭暈,這是正常現象,一是我們這個密閉房間裡今天坐了大家這麼多人,呼吸困難是正常的。而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一旦思考超出界限就會出現宕機的可能。在這裡,我個人的建議是,從空間上,思考的範圍不要超過星系群。由千億顆恆星組成的銀河系尚在我們可以理解的範圍之內,再由千億個和銀河系差不多的星系組成的星系群也還能勉強接受,再往上,就很難保持理性了。
往下也是一樣,到夸克電子還是可以理解,再深入下去可能是超弦理論所說的弦,膜,也可能是純粹的某種數學結構(如宇宙實際上是由質數或者純粹幾何的點線面構成的),可能會產生暈眩,陷入一片虛無之地。
往時間上呢,我不得不先提一句,時間可能也是一種和「溫度」「壓強」一樣的湧現概念。因為在最微觀的尺度,粒子從虛空中出現又消失,消失又出現,都是可逆的,也就是說沒有時間箭頭,沒有過去現在和未來。之所以會出現時間流逝的感覺,是因為大量粒子聚集產生的概率效應。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房間裡只有兩三個分子,都是隨機運動,那麼它們同時聚集在一個角落的現象就常常發生,但是如果有那麼多那麼多的分子,那麼它們同時聚在牆角的概率幾乎就是零了。這也是要帶給各位的一個小小福音:放心地坐著吧,我們不會突然窒息的。
如果拿牛奶和咖啡做比喻的話,那麼宇宙的開端就是一杯上部分是牛奶,下部分是咖啡的液體,然後經過自然的擴散(或許也有攪拌),最終成為一杯均勻的牛奶咖啡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產生時間錯覺的原因,生命大概就是融合過程中產生的那些分形結構(如果放大來看,牛奶分子和咖啡分子互相擴散的過程中會產生某種很複雜的圖案)。可以這麼說,生命之所以會出現,完全靠宇宙的開端處於一個極其精緻的結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熵(無序度)極小的狀態,這種精妙的狀態會讓我們忍不住幻想一定有一個偉大的「設計者」。但我們必須時常壓抑這種衝動,因為它不過是把一個難題轉化成了另一個難題。
扯遠了,繼續說時間尺度上如何避免大腦宕機。就是要跳開起始,你要如何想像一切開始之前呢?最好是從宇宙誕生30萬年後光子掙脫原子束縛成為自由粒子的那個時刻開始思考,也是我們可觀測宇宙的開端。結尾可以延伸到40億年後,我們的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的一次大碰撞,一場華麗的婚禮。再往後我們都是熟悉的,無非是柴米油鹽,大眼瞪小眼,撕逼吵架離婚,最終那瓶牛奶咖啡混合地如此均勻,以至於不會再有任何變化,時間終結,宇宙靜寂。
在宇宙的極大與極小,時間的開端與結局,幾乎都是大腦無法承受的虛無。我們必須把這一部分打包起來,擱在閣樓上,你可以統稱這一類為「上帝問題」,你可以偶爾上樓看一下,但不要試圖去解答。不然你會跟我一樣,最終流落到這裡,跟你們講這些。不管怎麼樣,這裡的氛圍我還是挺喜歡的,畢竟包吃包住,不需要擔心生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