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ggy Chen:科技最終還是要服從人的個性

2021-01-11 第一財經

跟時尚和流行相比,Ziggy Chen 更在乎服裝的工藝及剪裁。除了每年兩季的巴黎showroom靜態展示,他其餘時間都在琢磨怎麼找到更好的織布,試出更好的服裝版型,而不是加入喧鬧的以「包裝」為主題的時尚圈中。

從上海東華大學服裝系畢業後,Chen在2000年創辦了女裝品牌 Decoster,在全國開設了50多家店鋪,可以說在中國市場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2012年,他在上海創辦同名品牌 Ziggy Chen,想尋找新的突破。這次他從研發新面料出發,創造了一種更內斂,融合東西方剪裁的設計。相比之下,這個品牌並不那麼主流。

主打海外市場的Ziggy Chen,最近在巴黎發布了春夏2018的新系列,你會看到同樣的廓形寬鬆,呈現出做舊效果的黑色系服裝,只不過用了更輕薄的亞麻織布。買Ziggy Chen的人範圍很廣,自然有年輕潮人,不過也有日本的火車司機。

今年四月,在他上海的工作室,我們就科技對服裝設計的影響跟他展開了對話

Q:你心目中好的和壞的設計分別什麼樣?

A:其實除了功能性,設計還有審美和情緒。任何一個好產品需要時間的沉澱來判斷,任何一件衣服帶給不同人的感受會不同。不管是什麼風格,設計師在做設計的時候能夠把你的情感放進去,並能讓喜歡你的人能感受到,就是好的設計。我不去看什麼趨勢。如果你是一個年輕人的品牌,你就要了解年輕人的文化,否則就不成立的。如果要做的是設計師想表達某種價值觀的品牌,那麼趨勢就更不重要了。而我們的目標是要找到自己的客群,在價值觀上,審美上和我們一致的人。

Q:你怎麼看現在服裝這個行業?

A:其實我也對這個產業的狀態挺迷惑的。大家都要新的東西,要最新,要最快,也就意味著更便宜的價格,這樣可以擁有更多的衣服,更快的更新,所謂快時尚。你不覺得這個世界上,衣服太多太多了嗎?其實我們自己是沒法改變這個世界,沒法改變這個行業的規則的,我的想法就是做的衣服,流行的元素少一些,期望我們的客人穿得更久些,所以儘可能品質做好一點,而不是穿一季就扔掉。我們認為衣服不同時期都有自己的美,新的衣服有新衣服的美感,穿過洗過之後,也有經年變化的美。

Q:怎麼理解設計的民主化?

A:根本上贊同。我不認為設計衣服是個多重要的事情。根本上是人和衣服的關係中,人是重要的,人的個性是重要的,以貌取人是幼稚的。每個人每天都在給自己做造型。期望更多的人會關注和參與到設計中,期望有關美的教育要從小開始,像數學一樣。比如現在有了手機,人人都能當攝影師。但反過來說,其實是會對攝影器材、專業攝影師要求更高,必須變得更專業。街頭的潮流其實是最鮮活的。

Q:科技的迅速變化會困擾你嗎?

A:多少會有一些,不舍逝去的美好的東西,但也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很多買我們產品的店也會在網上賣,我們並不排斥。我們的價值觀和審美觀與科技的發展並不矛盾。比如人力成本上升,我們有一個面料供應工廠,機器都是50年代的,能織出不同於新機器的布面風格。為了效率,會在機器上加上電腦控制,這樣就不需要那麼多人來看機器了,沒有效率估計這家工廠早就不存在了。而現在的機器效率高,但損失的是,它生產出的布料風格和老機器是不一樣的。我覺得完全牴觸社會前進是不可能的,但審美跟價值觀可以保持,科技還是要服從人的特性的。

相關焦點

  • Ziggy Chen 時間中的斑駁美感
    Ziggy Chen的衣服在陳列時每一件的形態都像一件件布料雕塑靜靜地吸引著人們的目光,面料採用微小色差的棉線編織,織成後加以處理,服裝最終呈現出斑駁的好似時光加持的特殊質感,而這就是Ziggy Chen服裝的筋骨。
  • 顛覆我們認知的「米爾格倫實驗」:人更容易服從權力還是良知?
    米爾格倫實驗的目的是測試受測者,在遭遇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的命令時,人依靠正義和良知加以拒絕的可能性有多大。換言之,在一個特定場景下,一個人是更傾向於服從權力和利益,還是服從良知和正義?(百度圖片2020-09-06)多數人選擇服從權力與利益,而不是服從良知和正義[1]
  • 65%的人會服從權威做壞事?米爾格拉姆實驗告訴你,不要挑戰人性
    這些人的年齡從20歲到50歲不等,職業和背景也各不相同,從小學畢業到博士各種學歷都有。這其中會有4個人扮演學生的角色,其他的人都是扮演老師的角色。而決定每個人扮演什麼角色是由抽籤決定的。當然了,抽籤的過程已經做了手腳,因為那4個扮演學生的人是內定的。為什麼要內定,後面咱們再揭曉。
  • 區域金融改革創新要服從於宏觀政策大局
    區域金融改革創新要服從於宏觀政策大局 2019-08-05 | 來源: 國新網   8月5日,國新辦舉行介紹金融支持區域改革開放創新工作有關情況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在回答記者問時表示,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區域金融改革創新要服從於宏觀政策大局
  • Ziggy Chen 2013春夏系列型錄
  • 服從領導並不難,難的是服從自己的心!
    公都子問孟子說:「同樣都是人,有的能成為賢人君子之類的大人,有的卻成為德能不足以承擔重任的小人,是什麼原因呢?」孟子說:「能服從自己的心,可以成為大人;只服從自己的耳目,就只能成為小人。」公都子說:「同樣都是人,有的服從自己的心,有的服從自己的耳目,是什麼原因呢?」
  • 《服從權威》:服從是人性嗎?1960年代直揭人性真相的電擊實驗
    這項實驗的結果,或許可以呼應哲學家漢娜.鄂倫所謂邪惡的平庸,在一九六一年其在以色列觀察公審二戰的戰犯艾克曼,這位前納粹執行屠殺猶太人的最終解決方案主要負責人,其並非對猶太人有多大的反感或深仇大恨,而是一位如鄰家大叔般的平常人,執行大屠殺就像公務員在執行一般的公務一樣,如同前面的實驗當被指示進行電擊的工作,即使對其正當性有所質疑,甚至對被電擊者產生同情
  • 拿下一個男人的秘訣:選擇性服從
    所以說,拿下一個男人的秘訣就是選擇性服從。選擇性在於女人要有自我,相比較男人而言,要更加地懂得愛自己、愛生活。如果把男人看作是生活的中心,人生的一切,這也會導致女人在感情裡迷失自我。服從在於感情也需要體貼溫順,只有愛自己才懂得愛別人。服從,是一種尊敬也是一種選擇,只有對方足夠優秀的時候,選擇服從才是正確的。
  • 做人要有個性,做表也是。
    我不敢肯定,我只知道在做到有趣之前,必須要先做到有個性,我想這應該是個大前提。 有人可能會說:「『要做到有個性』這句話不對,個性本來就誰都有!」是,我們每個人確實都充滿各式各樣的個性,「豪邁、陽光,時尚,精明,霸道…」每個人都不盡相同,但是如果不表現出來,那是不是就會在別人眼裡成為了一個「沒個性「的人?
  • 評米爾格拉姆的《對權威的服從》
    戰後,作為納粹頭號人物之一的艾希曼在審判中儘管承認參與大屠殺的事實,但卻提出,這並非自己的本意,而是服從希特勒權威的結果。如果不服從權威,那他自己就很可能同樣被解決。艾希曼的辯護由此也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即面對邪惡的權威,人們是否真的會違背良心地選擇服從?在多大程度上人們會違背自己良知而服從權威?時為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的米爾格拉姆正視這一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
  • 米爾格倫實驗:可怕的服從心理
    摘要:你可能更樂於認為自己是一個自由思想的捍衛者,但是歸根結底,關鍵還是在於「那個人」的想法是否足以令你堅持。當屠殺猶太人的納粹追隨者在紐倫堡審判中遭到起訴時,許多被告的辯護似乎圍繞著「我不是真正的兇手」這樣的論點,認為「事實上,我只是單純服從命令」。因此,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米爾格倫希望就受試者對權威人物下達命令的服從意願進行測試。或許你會以為,他只是向受試者詢問?噢,那可不行;那還不夠殘忍。
  • 人類科技是要前進,還是要停滯不前?科技最終會消滅人類嗎?
    縱觀人類社會,自從人類發明真正的文字開始,不過六七千年,在人類發展的進程當中,科技水平的進步是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前進的中堅力量。科技的進步給人類生活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所以說,人類社會的進步就是科技的進步,反之亦然。如果科技得不到進步,那麼何談人類社會的進步呢?
  • 要求自願降薪,員工內心普遍滿意:「服從」是如何發生的?
    我們可以翻看下過去人類的經歷,我們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普通人很容易服從權威?服從權威,來自於人的平庸之惡?1961年12月15日,全世界第一次看到一場全球性的法庭審判的直播。主持這場法庭直播的是以色列,受審的犯人是被稱為「猶太人最終解決方案」執行者的納粹分子阿道夫·艾希曼。這一天,經過多名猶太人的指證,艾希曼被以色列最高法院以「反人類罪」判處死刑。
  • 上海獨立設計師品牌ZIGGY CHEN2014春夏系列
    提到上海獨立設計師品牌ZIGGY CHEN也許知道的人還不多,但是提到女裝品牌DECOSTER相信大家應該都有所耳聞,ZIGGY CHEN和DECOSTER出自同一個設計師 — 畢業於東華大學服裝設計系的Ziggy Chen (aka: 陳翔)之手。我們能很明顯的感受到,這一季的ZIGGY CHEN將品牌精神表達的更精準也更有深度。
  • [道贏·科技] | 鋰電生產製程數據不服從正態分布,正常嗎?
    那麼,一組數據不服從正態分布,正常嗎?如果不服從正態分布的數據暗示著某些異常的話,發生的又是什麼問題呢?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先要從正態分布的產生原理說起......正態分布是如何產生的?現代統計學脫胎於古典概率論,而後者,則起源於賭博。
  • 服從命令會降低涉入感
    ,也沒有放棄服從實驗者的命令,直到電壓升至不能再升的450伏。涉入感:服從效應可能的認知基礎當決策者因命令而做出了違心的選擇後,其認知有何變化?服從命令未必無罪從這項研究上看,「一切都是服從命令」可能不完全是一種託詞,命令會降低涉入感,讓人們覺得自己的行為與結果之間的距離非常遙遠,因此才讓他們拒絕為這些結果「買單」。雖然「服從命令」引起的認知變化(涉入感降低)會很輕易地就讓人們做壞事,但這並不意味著服從者們可以將責任完全推給「命令」。
  • 當權威的命令與良知的衝突,你是否選擇服從?
    從1960年到1963年,米爾格拉姆和他的研究團隊在耶魯大學做了一系列服從實驗,看人們會在多大程度上服從權威。因為這些實驗涉及到了電擊,所以它們也常常被稱作米爾格拉姆電擊實驗。在實驗的基準場景中,受試者需要在實驗中扮演老師的角色,向另一個扮演學生角色的人提問。如果對方回答錯誤,則要對學生進行電擊懲罰。
  • 心理學實驗之四服從權威實驗
    心理學實驗之四服從權威實驗服從權威實驗服從權威實驗是 1961 年耶魯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斯坦利·米爾格蘭姆做的心理學實驗,證明了:人類有一種服從權威命令的天性,在某些情景下,人們會背叛自己一直以來遵守的道德規範,聽從權威人士去傷害無辜的人。
  • 知識分享:個性的含義
    人的個性是在先天生理素質基礎上,在一定的社會環境的作用下,通過自身的主觀努力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由於影響個性的因素不同,因而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心理特徵,反映在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活動中自然也多種多樣。消費者面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並不是完全被動的,外界刺激總是首先作用於消費者個體,並在消費者多種個性心理因素的調節下產生一定的消費行為反應。
  • 心理學:一個逼近人性真相的實驗——對權威的服從
    這些非人道政策最初可能只是某一個人的想法,只有當很多人服從命令,才會大規模地實施。1961年,著名的納粹劊子手阿道夫·艾希曼在接受公審時,認為自己只是服從命令行事。他認為自己並非主觀想要從事這樣邪惡的行為,在審判場大肆推卸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