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合肥?訪中國科大副校長陳曉劍

2020-12-05 合肥高新發布

在歷史的磨合中,合肥和中國科大形成了某種自洽,互相成就。當學校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城市可以承接學校的「溢出效應」。

2017年1月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正式獲批,成為繼上海之後全國第二個獲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城市。當時,網上經常出現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是合肥?」

》》》 事實上,合肥這些年的變化備受矚目。

隨著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廣域量子通信網絡、核聚變重大裝置等一批科學基礎設施落戶合肥,合肥已經成為京滬以外重大基礎設施最集中的地方。另一方面,伴隨新一輪人工智慧的風口,合肥高新區也成為了區域經濟發展的新風向標。根據媒體報導,目前合肥高新區已初步形成智能語音、智能晶片、服務機器人、智能硬體為主的多元化人工智慧產業布局,躋身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的前沿陣營。

如果要研究城市與高等院校的關係,合肥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應該是一組很好的研究對象。中國科大副校長陳曉劍教授認為,在歷史的磨合中,合肥和中國科大形成了某種自洽,互相成就。當學校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城市可以承接學校的「溢出效應」。以往,安徽的發展多靠東部地區引領,越往東,越容易接收輻射和紅利,但合肥的近年來在科技創新方面「黑馬」般的卓越表現,為安徽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模式。

在長三角區域內看,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從能獲得的資源來看,中國科大都不佔優勢。這一點從陳曉劍的辦公室就可以看出來,他的辦公室在一棟上世紀50年代建成的三層紅色小樓,據說以前是危樓,經過重新改造,現在成了行政辦公樓。兩鬢斑白的陳曉劍對這所學校非常熟悉,他是中國科大的「嫡系」,1978他考入中科大工程熱物理專業學習,之後無論是轉專業、深造還是升職校領導,都未曾離開過這所學校。去年6月,陳曉劍又多了一份任務——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決策諮詢專家。身份的轉換帶來了不一樣的視角,不過陳曉劍說,他依然最關注長三角的人才、教育和科技創新。他指出,現代科技的發展呈現三個方面的特點:

從科技進步的趨勢來看

學科交叉、跨學科融合是加速科技前行的內在動因。社會發展的動力就是對美的追求,科技創新就是發現不常見。科學史上一些最偉大的成就,往往來自於毫不相干的學科的融合。

近百年來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334項成果中,有近半數是學科交叉融合的結果。比如說達爾文的進化論,就是結合了生物學、地質學和社會學三種學科的知識;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就是依靠物理學、生物學、化學交叉融合取得的。

從科技發展的特點來看

現代科技進步離不開科學實驗,現代化的實驗平臺必不可少,重裝備、大規模合作已成為重大科技突破的必要條件。過去20多年,基於網際網路技術的虛擬世界創新引領著科技創業的浪潮。但是今天科技創新也不再局限於網際網路領域,其它學科和領域也正孕育著新的突破,比如生命科學、材料科學、信息技術等都成為沒有天花板的黃金學科。從研究路徑看,科技創新在向極端、微觀方向發展,比如說物質科學、深海、深地、深空、深藍等。這類科技創新呈現高度複雜性,不確定性的特徵,重大的突破也越來越需要多學科的交叉滲透與融合,越來越依賴大型科學儀器及跨學科團隊的合作。「上帝粒子」的發現就得益於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建造運行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學和實驗室的幾代物理學家們的共同努力。這些技術往往都是在大學或科研院所的實驗室中長期、持續積累形成的高精尖技術,技術門檻高,可能給社會帶來革命性變革,也還需要大學或科研院所的持續支持來完善。我們可以發現或預測有越來越多的中小創新企業又重新向大學周圍集聚。這些創新公司拿到專利授權,以這些「硬科技」、「深科技」為核心競爭力,把技術做成產品,然後推向市場。

從科技創新的要素看

還要注重提升區域的人才密度,發揮人才的「蜂聚效應」。那些處於創新活動核心位置的高層次人才往往在意的是有沒有吸引力的工作機會,高質量的生活環境,能否快速搭建屬於自己的小團隊,以及所在領域或行業、便於交流與合作的小同行。這些人才的持續扎堆、集聚往往就形成了「蜂聚效應」。以舊金山灣區為例,灣區內聚集了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史丹福大學等為代表的各類高校83所,國家級實驗室5個。2013年,灣區25歲以上人口中,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為42%,遠高於美國平均的28%。位於灣區的矽谷,集結著世界各國的科技人員達100萬以上,美國科學院院士近千人,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30多人。矽谷從硬體開發到軟體興起,幾乎引領了其後每一次科技產業的變革,誕生了仙童半導體公司、英特爾、蘋果、谷歌和臉書等為代表的眾多科技公司。

在談及長三角地區的人才優勢時,陳曉劍認為,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長三角地區擁有如復旦、上交、科大、浙大、南大等8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6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一流學科建設數達133個,是我國人才密度最高,知識濃度最濃的地方。科技和人才的價值實現往往是跨城市、跨區域的。我們可以觀察到頂尖人才往往都突破單一城市模式,有多重身份,多點執業,工作和生活的區域不一定重疊,往往藉助區域內便利的軌道交通往返其間,我們可以稱之為「軌道人才」。長三角地區目前開通高鐵的城市不少於85個,通勤時間不超過3小時的都市圈為「軌道人才」效能最大化提供了戰略可能和物理空間。

國際區域一體化經驗表明,長三角區域一體化要注意發揮科教創新的「火車頭」作用,打造科教創新的「核反應堆」。對於長三角地區來說,以G60科創走廊為創新軸線,建立若干個布局合理、輻射帶動的「創新高原」,有利於加快更高水平長三角一體化。這樣的「創新高原」還是以城市群、城市圈為依託,以一流大學為核心。長三角地區需要在政策引導、規劃布局和條件保障上,建立長期、穩定的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支持機制,無論是高校老校區還是新校區的建設,在城市規劃布局上都要留有足夠的空間,推動以大學為核心的「創新高地」釋放「虹吸效應」,吸引中小創新公司重新向大學周邊集聚,爭取把長三角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高原」。

來源:上觀新聞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包信和任中科大校長(圖)
    中央決定:萬立駿任中國僑聯黨組書記。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整理了包信和與中國科大的聯繫,應當說:就任校長之前,包信和與科大的聯繫相當緊密。早在2004年,包信和研究員即受聘為中國科大化學物理系主任,委任通知於2003年底下達。2010年9月,包信和院士與多位專家前往科大參加中國科大微尺度國家實驗室成功舉辦的清潔能源國際研討會,並作了生動的學術報告。
  • 「中科院固體物理所-中科大材料系」所繫結合學術研討會在我校召開
    為進一步落實中科院高起點、高標準建設合肥物質科學技術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打造「科教結合、協同創新」平臺的要求,切實加強中科院在合肥地區材料科學領域的學術交流,10月26日,在中心的推動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中科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和中科院能量轉換材料重點實驗室在中國科大東區共同舉辦了「中科院固體物理所-中科大材料系」所繫結合學術研討會
  • 澳科大第4任校長人選敲定:麻省理工博士,曾是科大副校長!
    澳科大3任校長,每一任均履歷光鮮澳科大建校於2000年,對於國內許多老牌院校來講,年僅20歲的澳科大就如新生青年般年輕稚嫩。別看澳科大建校歷史如此之短,不算今年即將上任的李行偉,澳科大已經有過3任校長了。第一任校長是周禮杲,2000年正式擔任,2002年卸任,任期2年。
  • 科大首席副校長史維 獲薦出任新校長
    ○九年上任、科大第三任校長陳繁昌,提早半年於九月一日卸任。由十三名校內領導層、教職員、校董組成,科大校董會副主席查逸超率領的校長遴選委員會,委託獨立顧問公司,於全球搜羅合適人選,經多輪甄選程序及內部討論,最終敲定推薦人選。
  • 「能得人和事不難」——谷超豪與中國科大的非線性科學研究
    谷超豪教授於1988年2月出任中國科大校長。當時,谷先生的一些朋友,包括國外一些學者,得知他出任中國科大校長,都說科技大學一所非常重要的學校,向他表示祝賀。谷先生說:「我也感到很榮幸。我打電話給陳省身教授,因為要來科大不能如期訪美國加州,他說:『應該,這件事很重要。』」
  • 丘成桐現身合肥分享發現數學之美 點讚中國科大年輕學子
    就在上周末,來自國內外的數學家們聚集合肥,在2020年世界華人數學家聯合會(ICCM)年會上探索並傳遞「數學之美」。12月27日,國際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教授也現身年會現場,為年輕學者頒獎,並主持學術講座。在會議間隙接受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採訪時,丘教授表達了對合肥以及中國科大年輕人的讚美,並分享了自己對如何培養數學人才、發現數學之美的看法。
  • 安徽:對不起,中科大留在合肥,不是一個美麗的意外
    安徽:對不起,中科大留在合肥,不是一個美麗的意外!一種觀點認為,中科大,當時的原話「為了保住中國科學的苗子」,那會北京出來的高校後來都回京了,中科大留在合肥本身是一個美麗的意外。只是所有人都萬萬沒想到,京校外遷一共十三所院校,只有科大沒能回去……對此觀點不敢苟同,中科大留在合肥怎麼就成意外了?難不成當白眼狼才是合乎情理?安徽在那個特殊時期主動接納中科大方顯古道熱腸,最後科大也造福了合肥。應當看到,合肥和科大的關係是互相幫扶。安徽幫助科大挺過最艱難的時期,中科大的特殊地位也加強了安徽省的話語權。
  • 科大資訊 | 香港科技大學宣布委任龐鼎全教授為副校長(行政)
    龐教授服務科大多年,在校內及高等教育界別均曾出任多個高層行政職位。他現為科大首席副校長資深顧問及大學教育創新中心的署理總監,亦為教資會研究評審工作小組及質素保證局委員。龐教授是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教授,研究範疇包括計算機視覺、人工智慧及電子學習等。科大經嚴謹的全球招聘程序委任龐教授。
  • 合肥:一片創新的天地
    「文化自信」是科技創新的「激勵石」  一年以前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科大的景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院士依然印象深刻。「總書記說,不論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都還有一個根本的自信,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讓我們倍感自豪。」
  • 談談我對「科大精神」的理解
    當然,當時科大有科學院作堅強後盾,實行「全院辦校,所繫結合」,其實力是其它高校無可比擬的,所以,科大的第一個奇蹟也許不奇。1970年科大被迫從北京下遷合肥,遭受沉重甚至致命的打擊,這是科大遭受的第一次打擊。文化大革命中,中國所有高校都遭殃。但是,「文革期間,中國科大下遷合肥,教師流失一半以上,設備損失三分之二」「1」,科大在文革中遭受的災難和損失沒有一所高校能比!
  • 合肥為什麼能成為「中國聲谷」?
    在1991年成為國務院批准的首批國家級高新區之一的安徽省合肥高新區,「中國聲谷」巍然屹立。中國聲谷已成為安徽省、合肥市、合肥高新區共同推進的以語音及人工智慧產業為核心的產業名片。2013年,工信部與安徽省共建的重點合作項目——中國聲谷落戶合肥。2016年,國家工信部苗圩部長視察中國聲谷,充分肯定中國聲谷發展成果;2017年,安徽省李國英省長三次調研中國聲谷,並召開專題調度會,強調要搶佔人工智慧風口,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聲谷。隨後,省政府相繼出臺中國聲谷規劃(2018-2025年)和中國聲谷專項政策。
  • 中國聲谷、中科大先研院、科大訊飛……合肥這裡不簡單
    ……走進合肥高新區仿佛來到極具科技感的未來在這片銳新科技成長的沃土上一個個分量十足的項目>令人無不為之嘆服稱讚這一切從何而來這要從2017年說起2017年2月,全國第二個綜合性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合肥高新區啟動建設。
  • 上世紀位於北京的中國科技大學,為什麼會遷到安徽合肥?
    位於合肥的中國科技大學是我國著名高校之一。不少人疑惑,原先是在北京創建的中國科技大學為什麼會在安徽省合肥市呢? (一) 中國科技大學的建校歷史 20世紀五十年代,新中國剛剛成立之時,中國的科技力量和綜合國力都較為薄弱。
  • 臺灣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徐啟銘訪問合肥研究院安徽光機所
    臺灣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徐啟銘訪問合肥研究院安徽光機所 2017-10-27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中 小】 語音播報   應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雷射技術中心博士張志榮邀請
  • 安徽大學副校長俞本立調研合肥創新院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建設情況
    安徽大學副校長俞本立調研合肥創新院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建設情況 2017-06-19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中國科技網】邁向一流的接力攀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合肥辦...
    今年,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從北京南遷合肥辦學50年。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科大堅持育人為本,將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書寫了一個個「科教報國」的動人篇章。她在合肥的創新創業史,就是一部「科教報國」的愛國史、與安徽合肥「同頻共振」的奮鬥史。
  • 舒歌群任中國科大黨委書記,許武不再擔任
    舒歌群任中國科大黨委書記,許武不再擔任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2018-05-15 19:16
  • 走進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
    探索微觀世界的「國家隊」——走進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成立13年間,成果12次入選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 追趕時間的「拼命三郎」——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合肥工業大學教授...
    【新春訪名家】      光明日報記者 常河 馬榮瑞 光明日報通訊員 周慧  「我隨時都在學校,不在實驗室就在辦公室。」2月9日,收到記者想去拜訪的信息,72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合肥工業大學教授楊善林的回覆裡沒有一絲猶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