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磨合中,合肥和中國科大形成了某種自洽,互相成就。當學校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城市可以承接學校的「溢出效應」。
2017年1月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正式獲批,成為繼上海之後全國第二個獲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城市。當時,網上經常出現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是合肥?」
》》》 事實上,合肥這些年的變化備受矚目。
隨著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廣域量子通信網絡、核聚變重大裝置等一批科學基礎設施落戶合肥,合肥已經成為京滬以外重大基礎設施最集中的地方。另一方面,伴隨新一輪人工智慧的風口,合肥高新區也成為了區域經濟發展的新風向標。根據媒體報導,目前合肥高新區已初步形成智能語音、智能晶片、服務機器人、智能硬體為主的多元化人工智慧產業布局,躋身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的前沿陣營。
如果要研究城市與高等院校的關係,合肥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應該是一組很好的研究對象。中國科大副校長陳曉劍教授認為,在歷史的磨合中,合肥和中國科大形成了某種自洽,互相成就。當學校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城市可以承接學校的「溢出效應」。以往,安徽的發展多靠東部地區引領,越往東,越容易接收輻射和紅利,但合肥的近年來在科技創新方面「黑馬」般的卓越表現,為安徽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模式。
在長三角區域內看,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從能獲得的資源來看,中國科大都不佔優勢。這一點從陳曉劍的辦公室就可以看出來,他的辦公室在一棟上世紀50年代建成的三層紅色小樓,據說以前是危樓,經過重新改造,現在成了行政辦公樓。兩鬢斑白的陳曉劍對這所學校非常熟悉,他是中國科大的「嫡系」,1978他考入中科大工程熱物理專業學習,之後無論是轉專業、深造還是升職校領導,都未曾離開過這所學校。去年6月,陳曉劍又多了一份任務——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決策諮詢專家。身份的轉換帶來了不一樣的視角,不過陳曉劍說,他依然最關注長三角的人才、教育和科技創新。他指出,現代科技的發展呈現三個方面的特點:
從科技進步的趨勢來看
學科交叉、跨學科融合是加速科技前行的內在動因。社會發展的動力就是對美的追求,科技創新就是發現不常見。科學史上一些最偉大的成就,往往來自於毫不相干的學科的融合。
近百年來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334項成果中,有近半數是學科交叉融合的結果。比如說達爾文的進化論,就是結合了生物學、地質學和社會學三種學科的知識;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就是依靠物理學、生物學、化學交叉融合取得的。
從科技發展的特點來看
現代科技進步離不開科學實驗,現代化的實驗平臺必不可少,重裝備、大規模合作已成為重大科技突破的必要條件。過去20多年,基於網際網路技術的虛擬世界創新引領著科技創業的浪潮。但是今天科技創新也不再局限於網際網路領域,其它學科和領域也正孕育著新的突破,比如生命科學、材料科學、信息技術等都成為沒有天花板的黃金學科。從研究路徑看,科技創新在向極端、微觀方向發展,比如說物質科學、深海、深地、深空、深藍等。這類科技創新呈現高度複雜性,不確定性的特徵,重大的突破也越來越需要多學科的交叉滲透與融合,越來越依賴大型科學儀器及跨學科團隊的合作。「上帝粒子」的發現就得益於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建造運行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學和實驗室的幾代物理學家們的共同努力。這些技術往往都是在大學或科研院所的實驗室中長期、持續積累形成的高精尖技術,技術門檻高,可能給社會帶來革命性變革,也還需要大學或科研院所的持續支持來完善。我們可以發現或預測有越來越多的中小創新企業又重新向大學周圍集聚。這些創新公司拿到專利授權,以這些「硬科技」、「深科技」為核心競爭力,把技術做成產品,然後推向市場。
從科技創新的要素看
還要注重提升區域的人才密度,發揮人才的「蜂聚效應」。那些處於創新活動核心位置的高層次人才往往在意的是有沒有吸引力的工作機會,高質量的生活環境,能否快速搭建屬於自己的小團隊,以及所在領域或行業、便於交流與合作的小同行。這些人才的持續扎堆、集聚往往就形成了「蜂聚效應」。以舊金山灣區為例,灣區內聚集了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史丹福大學等為代表的各類高校83所,國家級實驗室5個。2013年,灣區25歲以上人口中,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為42%,遠高於美國平均的28%。位於灣區的矽谷,集結著世界各國的科技人員達100萬以上,美國科學院院士近千人,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30多人。矽谷從硬體開發到軟體興起,幾乎引領了其後每一次科技產業的變革,誕生了仙童半導體公司、英特爾、蘋果、谷歌和臉書等為代表的眾多科技公司。
在談及長三角地區的人才優勢時,陳曉劍認為,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長三角地區擁有如復旦、上交、科大、浙大、南大等8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6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一流學科建設數達133個,是我國人才密度最高,知識濃度最濃的地方。科技和人才的價值實現往往是跨城市、跨區域的。我們可以觀察到頂尖人才往往都突破單一城市模式,有多重身份,多點執業,工作和生活的區域不一定重疊,往往藉助區域內便利的軌道交通往返其間,我們可以稱之為「軌道人才」。長三角地區目前開通高鐵的城市不少於85個,通勤時間不超過3小時的都市圈為「軌道人才」效能最大化提供了戰略可能和物理空間。
國際區域一體化經驗表明,長三角區域一體化要注意發揮科教創新的「火車頭」作用,打造科教創新的「核反應堆」。對於長三角地區來說,以G60科創走廊為創新軸線,建立若干個布局合理、輻射帶動的「創新高原」,有利於加快更高水平長三角一體化。這樣的「創新高原」還是以城市群、城市圈為依託,以一流大學為核心。長三角地區需要在政策引導、規劃布局和條件保障上,建立長期、穩定的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支持機制,無論是高校老校區還是新校區的建設,在城市規劃布局上都要留有足夠的空間,推動以大學為核心的「創新高地」釋放「虹吸效應」,吸引中小創新公司重新向大學周邊集聚,爭取把長三角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高原」。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