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得人和事不難」——谷超豪與中國科大的非線性科學研究

2020-12-05 中國科大新聞網

 谷超豪教授於1988年2月出任中國科大校長。當時,谷先生的一些朋友,包括國外一些學者,得知他出任中國科大校長,都說科技大學一所非常重要的學校,向他表示祝賀。谷先生說:「我也感到很榮幸。我打電話給陳省身教授,因為要來科大不能如期訪美國加州,他說:『應該,這件事很重要。』」

 

 

 谷先生在這一「很重要」的崗位上抓的一件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推動中國科大的非線性科學研究工作。

 

推動成立中國科大非線性科學聯合研究中心

 

 20世紀60年代以後,由於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和由此發展起來的「計算物理」和「實驗數學」的方法的利用,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世界在本質上是非線性的,要想更加深刻地理解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各種現象的本質,就必須研究十分複雜的非線性現象,並由此逐漸形成了貫穿物理學、數學、天文學、生物學、生命科學、空間科學、氣象科學、環境科學等廣泛領域,旨在揭示非線性系統的共性、探討複雜性現象的新的科學領域「非線性科學」。

 

 對學科發展十分敏銳的谷先生,上任後立刻推動這一領域的工作。1989年11月,中國科大非線性科學聯合研究組正式成立,谷先生親自擔任組長,汪克林、李翊神、郭光燦教授任副組長。這個研究組成立後,多次召開研討會,1990年9月還舉辦了「非線性科學高年級試點班」。同時,學校組織力量申報「非線性科學」國家立項,並於1992年獲得批准,參與到國家基礎性研究重大關鍵項目-非線性科學研究中。谷超豪被國家科委聘為該項目的首席科學家。1992年4月,學校正式批准成立非線性科學聯合研究中心,作為國家在該領域的南方中心。

 

1988年9月20日谷超豪校長主持郭沫若銅像揭幕儀式

 

 從非線性科學聯合研究組到非線性科學聯合研究中心,谷超豪一直以校長的身份兼任組長或中心主任。中心經常召開研討會,不同的學科的專家坐下來一起交流,這時候,谷超豪往往以主任的身份出席在會場,會議多半是由他親自主持。

 

學科交叉催生累累碩果

 

 數學系李翊神教授介紹說,谷先生成立該中心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多學科交叉進行創新研究,帶動有關理論和實驗學科的發展,培育新的學科方向,並培養高層次人才。中心成立後,物色調入了一批不同學科的優秀科研人員,開展非線性量子光學、非線性等離子體物理、非線性化學等研究,如從事光學研究的郭光燦教授,等離子體物理研究的俞昌旋教授,理論物理研究的汪克林、閆沐霖、汪秉宏教授,化學方面的辛厚文教授,數學專業的李翊神教授等。

 

 中心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把不同學科的科研人員聚集在一起,經常開展研討交流,使大家相互之間有了了解,學科交叉得以順利進行,對培育新的學科方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郭光燦教授在量子光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量子信息研究,就是在上述「攀登計劃」項目和之後的「211工程」項目「數學與非線形科學」的支持下逐步發展起來的。後來,郭光燦小組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領域取得了一系列世界領先水平的科研成果。此外,俞昌旋、辛厚文、閆沐霖等教授的科研小組都在相關領域取得了重要成果,促進了相關理論和實驗科學的發展。郭光燦教授和俞昌旋教授先後於2003年和200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辛厚文教授的一項成果也獲得了安徽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谷先生一直對我們強調,要在理論上做深入研究或者在應用上真正解決其他學科的問題,而不是發表多少文章。同時,他要求對研究生也要注意交叉培養,這些使我獲益匪淺。」李翊神說。受谷先生的影響,李翊神與一些物理學教授合作,將非線性孤子理論運用到水波和理論物理研究中,成果得到了美國工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吳耀祖教授的高度評價。李翊神認為,我國在短短十來年時間內,在非線科學研究領域就追了上來,與谷先生的大力倡導和身體力行是分不開的。

 

 在開展原始創新的同時,中心還通過學科交叉培養了一批拔尖人才。例如,現任中國科大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執行院長、「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楊金龍,清華大學數學系「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張友金,美國物理學會會士、密西根大學教授段路明等,當年分別是汪克林、李翊神、郭光燦教授指導的研究生。楊金龍教授原來的專業是凝聚態物理理論,但後來在物理化學、計算化學等交叉領域做出了突出成就。

 

谷超豪教授在給學生上課

 

 此外,中心每年還舉辦講習班,吸引了許多國內科研人員前來聽課。「谷先生不僅是著名的數學家,而且對物理學有深入的研究。他身體力行,帶頭作交叉研究方面的學術講座,同時鼓勵其他老師開講座。今天我國活躍在該領域的研究骨幹力量,許多來自這個講習班。」李翊神說,講座後來還結集出版了《非線性科學選講》一書,谷先生任主編。谷先生還組織國內專家撰寫了《孤子理論及其應用》一書,先由浙江科學出版社出版了中文版,後譯成英文由著名的德國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發行,美國著名的《數學評論》(Mathematical Review)雜誌對該書給予了很高的評論。

 

 「谷先生創辦非線性科學聯合研究中心,體現出他過人的業務基礎和開拓能力,對科大的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時任中國科大副校長的辛厚文教授說:「作為非線性科學研究領域的首席專家,谷先生將數學、物理、化學等方面的專家集合在一起,誕生了許多一流的學術成果。」

 

 「充分利用科大的數理優勢,尊重科大重視基礎性、交叉性、前沿性研究的傳統,集中優秀人才開展非線性科學研究,這也為後來科大集中物理、化學、材料、生物和信息學科力量籌辦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積累了經驗和基礎。這是他對科大最重要的貢獻之一。」辛厚文說。

 

平易近人,大家風範

 

 作為著名科學家和科大校長,谷超豪在學術上要求很嚴,但為人卻非常平易近人。「他為人平和,沒有一點架子,穿著也很樸素,我們與他交流很輕鬆,絲毫不拘謹。」熱科學和能源工程系執行主任王曉宏教授說,直到今天,我每年給谷先生寄賀年卡,他都認真地回復。

 

 王曉宏是谷先生在科大培養的博士生,他對谷先生印象最深的是學術上的敏銳、嚴謹和平易近人的作風。王曉宏攻讀博士學位的專業是流體力學,谷先生指導他是典型的交叉培養,谷先生是利用數學工具研究物理學前沿問題的大家,同時,他還請非線性中心的吳烽、汪克林等教授幫助指導。

 

 谷先生當時年事漸高,工作又非常繁忙,但並沒有放鬆對學生的指導。王曉宏每次報告最近的學習和研究進展時,谷先生都認真傾聽、討論,提出意見和建議。
「尤其使我感到震驚的是,一些以前學的數學公式,連我都記不住,當時已六七十歲的谷先生竟能隨手寫出來,確實是大家風範。」王曉宏說。谷先生對論文把關很嚴,王曉宏的博士論文手稿谷先生整整審閱修改了一個月,然後才讓列印。

 

 谷先生的大家風範,數學系史濟懷教授也感受頗深。史老師在復旦大學數學系讀書時,谷先生已是該系老師,谷先生來科大後,史老師與他有了更多的接觸,後來史老師擔任了副校長職務,更是與谷先生直接共事了一段時間。「谷先生是非常穩重的人。」史濟懷說:「他是個溫文爾雅、不拘言笑、嚴肅認真的學者,是一個平易近人、學問很好的科學家。」

 

 「學科交叉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史濟懷教授說:「分形、渾沌等都是70年代新起的學科,其他高校也都想搞,但都比較困難,很難把不同的學科的人聚攏在一起。谷先生能把數學、物理、化學等多個學科的人集中起來,進行交叉學科研究,很不容易。這與谷先生具有大師風範是分不開的。」

 

 1993年9月,谷先生任職期滿離開科大時,曾賦《五年記事》五首,其二曰:「上下興衰一念間,耕耘未取半日閒。天時地利交界處,能得人和事不難。」或許,這正是谷先生能夠凝聚人心、推進多學科交叉的真正原因。

 

                                    (新聞中心採訪報導)

相關焦點

  • 相交相知二十載 溫籍院士孫義燧解讀谷超豪
    核心提示:談到谷超豪的成長曆程,孫義燧總結兩點:一是那一代人讀書風氣盛,深受永嘉學派經世致用的學說浸潤;二是他們都很愛國,一生堅持科技強國的抱負。【專題】溫籍院士谷超豪逝世他們都是溫州名門望族之後,早年都在溫州受到良好啟蒙教育,他們都是溫籍中科院院士,都有小行星命名,甚至相繼擔任過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計劃「非線性科學中的若干前沿問題」項目首席科學家。「亦師亦友」,孫義燧這樣形容他們親密關係,年長十歲的溫州老鄉還會打電話約孫家夫婦一起過年,同他聊聊對社會的看法、聊聊怎樣做學問做人,怎樣帶年輕人。
  • 谷超豪院士:數苑嘗百味 人生大胸懷
    新華社 發(資料照片)谷超豪早期從事微分幾何的研究,是蘇步青(曾任民盟中央副主席)所領導的中國微分幾何學派的中堅,在一般空間微分幾何學的研究中取得了系統和重要的研究成果。他的博士論文《無限連續變換擬群》被認為是繼20世紀偉大幾何學家E.嘉當之後,第一個對這一領域做出的重要推進。
  • 中國科學院院士谷超豪:數學王國的"戰略家"(圖)
    高瞻遠矚看到數學未來  「說谷先生是一位數學家,還不如說他是一位數學領域的戰略家,總是能高瞻遠矚地看到數學未來的發展,而且,他總能看到國家發展的重大需求,通過需求來引領數學研究的未來」。谷超豪的弟子,同是中科院院士的復旦大學李大潛教授談起谷超豪先生時充滿了崇敬之情。
  • 谷超豪:學海茫茫欲何之人生幾何學幾何
    和吳文俊一樣,谷超豪可算是中國現代數學譜系中的第二代傳承者——吳文俊的老師陳省身、谷超豪的老師蘇步青,都是中國現代數學的先驅者和奠基者。  作為蘇步青最得意的學生,谷超豪在微分幾何、偏微分方程和數學物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突出。在常人眼裡,數學家的生活總帶著幾分神秘。如諾貝爾獎得主約翰·納什的傳記所言:數學家同時生活在兩個迥異的世界中。
  • 非線性科學與決定論自然觀的變革
    20世紀下半葉出現的非線性科學是理論自然科學的重大發展。如果考慮某一地區或國家人口賴以生存的生活資料的有限性,那麼人口增長的數學模型就應求出該地區的資源所能供養的最大人口數α/β。它說明了人口不能無限制地增長。這就是著名的邏輯斯蒂模型(或方程),它是一個非線性方程。  人口增長這個例子說明,如果我們要更準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的變化規律,就必須考慮更多的因素,那麼建立的數學模型就可能是非線性方程。
  • 谷超豪:加減乘除的人生
    (網絡圖)2010年1月11日,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中科院院士、著名數學家谷超豪獲此殊榮,以表彰其在純粹數學和應用數學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及其在是航天工程的基礎研究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谷超豪獲得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谷超豪:徜遊在數學的海洋裡—新聞—科學網
    這是著名華裔數學家、哈佛大學終身教授丘成桐向老友作的最後告別。輓聯首字嵌入了谷超豪的名字,上聯揭示了谷超豪在國際數學領域的雙曲型方程、多元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規範場理論、孤立子理論中的Darboux方法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下聯說明谷超豪不僅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更是一位卓著的教育家,在他直接指導的研究生中,就有3名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確,谷超豪是一位數學迷。「人言數無味,我道味無窮」。
  • 14歲入黨的谷超豪 人生多傳奇
    馮增榮與谷超豪的哥哥谷超英,是最早參加這個讀書會的幾個人,讀書會的主要內容就是引導同學們讀馬列主義的書,比如艾思奇的《大眾哲學》,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等等,同時開展了一系列抗日救亡活動。  不久,谷超豪也跟隨哥哥參加了讀書會。在馮增榮的記憶裡,少年時代的谷超豪,敏於事,勤於學,心向革命,貌似靦腆,心若磐石。
  • 谷超豪逝世-新聞專題-科學網
    在K展空間、仿射聯絡空間及芬斯拉(Finsler)空間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成為蘇步青領導的中國微分幾何學派的學術骨幹。 率先解決了空氣動力學方程組的平面超音速機翼繞流問題,比美國數學家的相應結果早十幾年。其學生李大潛院士在這一領域裡建立和發展了迄今最完整的局部解理論,並在美國出版了專著。
  • 谷超豪:培養出中科院士9人,臨終遺願讓人淚目
    從而在1948年大學畢業後,谷超豪先生選擇了留在浙江大學,並繼續跟隨蘇步青先生學習。在1953年又跟隨蘇步青先生一起來到了復旦大學從事古典微分幾何的研究,這項研究是國家制定的10年科學規劃中的一部分。當時間來到1957年,蘇聯人造衛星上天給了世界很大的震動,上級找到谷超豪先生說要公派他到蘇聯學習,此時的谷超豪先生在他所研究的領域已經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去蘇聯學習意味著要放棄現有的研究歸零重新出發,這對於任何一名研究者都是艱難的。
  • 著名數學家谷超豪病逝 復旦大學生作詩紀念(圖)
    這位數學大師在臨終前,破解了人生中最後一道數學難題:在中國的南方,建立起一座數學中心。  留意生活中的數學  谷超豪一生充滿傳奇。當他去世的消息傳來,他的同事、學生仿佛回到了從前:  谷老生前有一句名言:「處處留心皆數學」。
  • 舒歌群調任中國科大黨委書記(附簡歷)
    許武2003年11月起,任科大黨委常務副書記、副校長(約5年);從2008年9月起任科大黨委書記(近10年)。5月15日16點中國科大在理化大樓東三報告廳召開全校教授幹部大會,主持會議。中組部宣布以上任命。中科院與安徽省負責人出席大會。中組部負責人宣讀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舒歌群任中國科大黨委書記。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安徽省領導、許武、舒歌群、包信和分別講話。
  • 世界著名數學家谷超豪逝世
    本報駐溫州記者 甘凌峰    世界著名數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數學研究所名譽所長谷超豪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昨天凌晨01時08分在上海逝世,享年87歲。  谷超豪是土生土長的溫州人,有很深的溫州情結。
  • 中國史上與陳省身同具天賦的數學家,卻因俗事纏身,留下無盡唏噓
    的中國數學家——谷超豪。只是世間之事,豈可盡如人意。抗戰勝利後,浙江大學的貴州學校本部和龍泉分校搬遷回杭州,風起雲湧的學生活動再度刺激谷超豪的神經。與大多數學者一樣,谷超豪必須頻繁地參加各種政黨會議,用以「保障」自己的社會地位。這大大分散了他的精力,讓他的研究被拖延不少。
  • 漁翁得利,北京國家數學中心落戶首師大,清北、國科大慘遭淘汰
    上海數學中心是谷超豪院士創建,依託在復旦大學,但它並不是復旦大學下屬的中心,應該是負責上海地區高校的數學研究中心。大部分城市都是把當地最好的幾所學校聯合起來。像廣東,把廣東最好的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哈工大(深圳)還有華南師大全部聯合起來。大家肯定會想,南方科技大學去哪裡了?難道沒有資格跟這些大學比拼嗎?南方科大比這些大學還牛,深圳國家數學中心落戶南方科技大學。
  • 著名數學家谷超豪6月24日於滬離世 網友:巨星隕落
    復旦大學官方微博今天上午發布消息,證實谷超豪先生去世   (資料照片)    東方網記者唐漪薇6月24日報導:著名數學家谷超豪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6月24日01時08分在上海逝世,享年87歲。消息於今天上午9:29時許公布於復旦大學官方微博,不到40分鐘,即被轉發1230餘條,人們紛紛向這位偉大的學者致以哀悼。
  • 談談我對「科大精神」的理解
    阮耀鍾:浙江諸暨人,著名超導物理學家,中國科技大學凝聚態物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原中國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主任。1963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後留校任教,長期致力於低溫物理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 中國「天時地利人和」,能培養出下一個牛頓級的科學天才嗎?
    古人有云,得天時、地利、人和之勢者,戰必勝也。軍事競爭是如此,人才培養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人才的培養,也需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然而,在科學領域,中國也有不少科學家,但是和西方發達國家的科學家相比,中國古代,乃至近代的科學家在科學史上的地位,都顯得略為遜色。這是為什麼呢?接下來我們結合人才培養的「天時地利人和」,仔細分析一下。
  • 過好自己的生活,忽略那些不相干的人和事
    得活得多麼智慧通透豁達才能說出如此的驚人之語呀?大師不愧為大師!這個標題其實分為前後兩部分,一是,過好自己的生活;二是,忽略一切不相干的人和事。知易行難,究竟怎樣生活才算抵達這樣的理想境界呢?看《如懿傳》中的如懿在冷宮中的三年,依然追求體面地活著,每天把自己收拾得清清爽爽,哪怕身邊沒有悅己者,也要為自己保留一份體面!這就是她的一種信仰,所以她最終能走出冷宮能逆襲,就是因為她有能力過好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