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線性科學與決定論自然觀的變革

2021-01-14 中國社會科學網
非線性科學與決定論自然觀的變革

2017年01月23日 16:28 來源:《理論視野》 作者:林夏水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20世紀下半葉出現的非線性科學是理論自然科學的重大發展。有的物理學家認為,它是20世紀繼相對論、量子力學之後的又一次革命。非線性科學的出現標誌著,人類認識自然由線性現象進入非線性現象。那麼它所揭示的新現象及其規律性是否將引起決定論自然觀的變革?以及如何變革?這是科學前沿提出的重大哲學問題之一。

  本文首先說明何謂非線性科學及其意義,然後概述非線性科學引起的爭論,最後闡述建立確定性混沌自然觀。

  一、非線性科學及其意義

  (一)何謂非線性科學

  我們知道,客觀事物是複雜的,而人們總是通過簡化複雜事物來認識的,這種簡化叫作理想化或線性化。例如,用拉直的皮尺量度彎曲的道路,就是一種線性化方法。它在一定條件下,近似地甚至準確地反映客觀事物。可是,當社會或科學的發展要求人們更準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時候,就暴露出線性化方法的局限性。這就促使人們去考慮制約事物的更多因素,因此就產生非線性問題。

  例如,人口增長是受增長率、食物供應量、遷徙、自然災害、戰爭等因素影響的。如果把這些因素都考慮進去,可能就無法建立人口增長的數學模型,即使建立了,在以前的科學發展水平下,也無法求解。所以,18世紀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從影響人口增長的諸多因素中抽出人口增長率,捨棄其他因素,建立人口增長的數學模型。據此得出結論:人口是按幾何級數增長的。現在看來,馬爾薩斯關於人口增長的數學模型只適合於人口增長的短期預測,不能用於長期預測。因為他忽略的因素太多了,不能反映人口變化的真實情況。如果考慮某一地區或國家人口賴以生存的生活資料的有限性,那麼人口增長的數學模型就應求出該地區的資源所能供養的最大人口數α/β。它說明了人口不能無限制地增長。這就是著名的邏輯斯蒂模型(或方程),它是一個非線性方程。

  人口增長這個例子說明,如果我們要更準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的變化規律,就必須考慮更多的因素,那麼建立的數學模型就可能是非線性方程。說到這裡,讀者對「線性」、「非線性」這些概念可能有了感性認識。但是,準確地說,所謂「線性」是指方程或函數只含一次方(冪)的項,它的圖像表示為一條直線;所謂「非線性」是指方程或函數含高次方(冪)的項,它的圖像就不是一條直線。非線性科學的「非線性」,就是借用數學語言,表示其研究對象的數學模型是非線性方程。人口增長這個例子,從道理上說明了,當人們研究複雜(受多種因素制約)事物時,就會出現非線性問題。事實上,20世紀下半葉,許多自然科學家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都發現大量不同形式的非線性現象或問題,迫切要求從科學上給予解決。非線性科學正是適應這一需要而產生的。

  但是,一般認為,真正促使非線性科學誕生的是三個重要發現:

  1963年,美國氣象學家E.N.洛倫茲在數值天氣預報中,通過計算機數值實驗發現,確定性非線性方程存在著既確定又隨機的混沌。

  1965年,數學家N.J.查布斯基和M.D.克魯斯卡爾在應用KdV方程研究等離子波中,通過計算機數值實驗發現了孤立子。

  1975年,數學家B.B.曼德勃羅特在研究大量不規則的幾何形態後,發現在規則形態與無規則形態之間存在一類「粗糙和自相似」(即無規則中的有規則)的形態,並稱之為「分形」。同時,創立以分形為研究對象的分形幾何,發表《分形對象:形、機遇和維數》一書。

  非線性問題在數學和力學中早已存在,從前人們只能對具體問題採取特殊的技巧或算法個別地解決,沒有認識到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不能用解析方法一般地處理。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研究非線性現象的深入,人們找到了求解一大類非線性偏微分方程的反散射方法。這就促使人們去研究各門自然科學的非線性現象的共性及其定量的研究方法,從而建立一門新的交叉學科——非線性科學。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李秀偉)

相關焦點

  • 確定性系統中的「無規」運動混沌,進一步動搖牛頓「機械決定論」
    確定性系統中的「無規」運動混沌,進一步動搖牛頓「機械決定論」。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與非線性作用在無窮多自由度的複雜系統中可以促成規整性的孤子的發現相呼應,非線性科學近20年來又從另一個極端向人們展示了在微觀和宏觀兩個層次上,由確定性方程描述的簡單系統可以出現極為複雜的、貌似無規的運動,混沌,進一步動搖牛頓以來佔主導地位的「機械決定論」。
  • 「能得人和事不難」——谷超豪與中國科大的非線性科學研究
    ,並由此逐漸形成了貫穿物理學、數學、天文學、生物學、生命科學、空間科學、氣象科學、環境科學等廣泛領域,旨在揭示非線性系統的共性、探討複雜性現象的新的科學領域「非線性科學」。1989年11月,中國科大非線性科學聯合研究組正式成立,谷先生親自擔任組長,汪克林、李翊神、郭光燦教授任副組長。這個研究組成立後,多次召開研討會,1990年9月還舉辦了「非線性科學高年級試點班」。同時,學校組織力量申報「非線性科學」國家立項,並於1992年獲得批准,參與到國家基礎性研究重大關鍵項目-非線性科學研究中。谷超豪被國家科委聘為該項目的首席科學家。
  • 媒介決定論|20北大滙豐深財真題解析13
    2020北大滙豐財經440名詞解釋 媒介決定論答題思路 需要涵蓋媒介決定論的定義,具體理論內容和對媒介決定論的批判性觀點。答案正文 媒介決定論,又稱媒介技術決定論,指人類被懸置於媒介技術營造的環境之中,其觀念和行為受制於媒介化環境的限定,因媒介技術的變革而重構。媒介技術決定論主要有兩方面的含義。
  • 對馬克思「歷史決定論」的一點認識-光明日報-光明網
    歷史決定論是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基本內核,正確理解馬克思的歷史決定論,是把握馬克思唯物史觀的關鍵所在。簡言之,歷史決定論是指歷史進程受歷史因果性、歷史規律性和歷史必然性決定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歷史決定論第一次使歷史被安置在物質資料生產實踐的基礎之上,進而把在物質資料生產實踐中所形成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看成是引起社會制度、社會結構、意識形態變革的最終根源。這樣,歷史的真正前提和基礎才得以最終確立。
  • 關於歷史決定論問題
    眾所周知,關於「歷史決定論」問題,是與馬克思的名字連在一起的。 但關於這個問題,至今仍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認為,馬克思把決定歷史發展的原因完全歸之於經濟,進而將這種歷史決定論稱之為「經濟決定論」,這在西方學術界屢見不鮮。
  • 南大新聞學者:媒介技術決定論不應被汙名化
    然而這通常批評的是來自政界、業界和智庫式學者的「媒介烏託邦」思想,真正學術意義上的技術決定論遠非實證研究的學者們想像得那麼狹隘,也決不是一種簡單的因果關係推論。所謂的媒介技術決定論是指人類被懸置於媒介技術營建的環境之中,其觀念和行為受制於媒介化環境的限定,因媒介技術的變革而重構。這種視角對傳播思想史研究特別有啟發。
  • 馬克思歷史決定論及其歷史命運
    該成果認為,人們應該從動態發展的角度,揭示唯物主義歷史決定論豐富而深刻的理論內涵,切忌局限於某一個時期的馬克思歷史決定論思想,並把其絕對化、簡單化。基於此,該成果從邏輯與歷史統一的角度,系統地闡發了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決定論演化的內在規律;在思維具體中構建了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決定論的理論體系,展示了這一歷史理論的豐富內涵和辯證本性,闡明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決定論是徹底超越機械歷史決定論和唯心主義歷史決定論兩極對立的科學歷史理論;同時運用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決定論的理論和方法,概括了當代科學和歷史哲學的最新成果,顯示了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決定論的當代價值
  • 技術決定論都有哪些理論|北大新傳學碩考研真題詳解06
    隨著社會化媒體平臺的演進,技術邏輯掌控著傳播渠道,「技術決定論」又一次被提起。這道論述題思路非常清晰,首先需要界定何為「技術決定論」,再回答關於「技術決定論」的部分理論,然後再針對某一理論進行評述。對於論述題,考生需要對這一理論進行全面分析,而且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可只針對理論泛泛而談,需要結合相關實例作出回答。
  • 科普:有機自然觀中關於局域自然的初步引入問題
    由於近代科學率先在西方出現,並得到快速發展,這對於當時人們的價值觀產生巨大影響,加之西方基督教傳統觀念:人是自然的管理者,機械自然觀應運而生。在這種「人高於自然」的理念下,人類對自然進行了無節制的索取且不以為然,當然自然對人類的報復也變得毫無保留。
  • 2020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遺傳決定論與環境決定論
    遺傳決定論與環境決定論在考試中是一個單選、多選題的考點,考查方式多為例子的判斷,難點在於積累一些常考的例子。接下來我們就來梳理一下遺傳決定論和環境決定論的典型例子和知識點。一、遺傳決定論:遺傳決定論最早由英國科學家高爾頓提出,後來被美國一些心理學家繼承。
  • 決定論:自由意志與決定論對抗,法蘭克福和意動論者堅持了自由
    上次我們討論了決定論的一些觀點和分類。可以看得出它這樣的觀念是不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那麼如果拒絕決定論又會是怎樣的呢。世界是否是決定論的,是一個開放的問題。如果上一節的論證成立,如果我們接受決定論,我們似乎就無法說明人類的自由和責任。但是變換一下思路,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看:或許這個難題是由於接受決定論所造成的呢?也許我們放棄決定論,難題就會消失了呢?
  • 2020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遺傳決定論與環境決定論
    教師招聘考試:本文整理2020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遺傳決定論與環境決定論。更多北京教師招聘考試信息請關注北京教師招聘考試網 遺傳決定論與環境決定論在考試中是一個單選、多選題的考點,考查方式多為例子的判斷,難點在於積累一些常考的例子。接下來我們就來梳理一下遺傳決定論和環境決定論的典型例子和知識點。
  • 決定論、非決定論,混沌現象及人類是否能預測未來?
    關於預測未來,有兩種理論:決定論和隨機論。一,決定論。決定論認為一切都是由「因果關係」聯繫起來的,一切世界的運動都是由確定的規律決定的;知道了原因以後就一定能知道結果.但若世界完全是由決定論控制的,就意味上帝的存在,人類的一切行為都被事先決定了,人類就沒有自由意志。
  • 量子力學是非決定論嗎?
    個人覺得,量子力學更像是打了折的決定論。決定論和非決定論在歷史上爭執了幾個世紀,經典力學是絕對論的,尤其是在牛頓力學建立後的18世紀,法國科學家拉普拉斯,更是把決定論推向了頂峰。拉普拉斯認為,一切事物有果必有因,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必定遵循著某些客觀的規律,哪怕這些規律是人類永遠也觸及不到的。
  • 決定論是哲學中的一個論點,斯金納聯繫哲學概念,維護了決定論
    而我們今天就聊一聊決定論。 決定論的主要觀念就是那些關於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觀念。決定論認為,世界上的每件事都有原因,也就是說,「X導致Y」的意思是:如果事件X發生了,那麼事件Y也必然發生。強硬決定論認為決定論為真,決定論的真理性把自由的可能性排除在外。如果每件事都是必然的,那麼任何事都是不自由的。斯金納也許是當今世界上最明確地捍衛強硬決定論的人。
  • 決定論與這個怪誕的世界
    拉普拉斯可以說是提出決定論的第一人,他認為只要給出宇宙中任一時刻的狀態,在理論上是能夠完全確定它的過去和未來的。也就是說,宇宙就像一個上緊了發條的表,從創生開始就以既定的方式精確地走個不停。在決定論中,自由意志是毫無市場的。決定論相信,宇宙完全由因果定律支配,在其初始條件確定後,所有的一切也就隨之塵埃落定了。
  • 筆記 德西談自我決定論
    來源美國心理學家 Deci 和 Ryan 從積極心理學角度出發,以研究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的關係為起點,並基於有機辯證元理論提出了「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目標它主要關注個體的內部心理成長趨勢和內在心理需要以及促進這些積極心理過程的條件,包括認知評價理論、有機整合理論、因果定向理論和基本心理需求理論四個亞理論。
  • 決定論
    這是方法論上的決定論,決的是策,策論,方法論。除了決方法論,與之對應的,還有決世界觀。它的意思就是我們關於某條世界觀知識,某個認識的決定。比如,地球是圓的還是方的?關於這條世界觀知識、認識,需要下一個決定。科學家通過衛星觀察、討論、思考等,決了決,最後定下來了,地球是圓的。
  • 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德西和萊恩(Deci&Ryan)在1975年提出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然後這個SDT理論就發展成很大的事業。他們為這個理論創建的專題網站:http://www.selfdeterminationtheory.org/自我決定論有一篇中文論文《認知動機理論的新近展一自我決定論》,簡要介紹了自我決定論的四個主體內容。作者為:山東師範大學教科院心理系劉海燕、閆榮雙,首都師範大學教科院心理系郭德俊。
  • 地理環境決定論的發展線索如何?
    原創 盧達晨 中學地理問答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地理環境決定論的發展線索如何?答:地理環境決定論把地理環境作為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1古希臘時代,希波克拉底認為,人類特性產生於氣候。柏拉圖認為,人類精神生活與海洋影響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