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決定論是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基本內核,正確理解馬克思的歷史決定論,是把握馬克思唯物史觀的關鍵所在。
「決定論」一詞,源於古希臘,原意是「制約、限定、規定」,意指肯定事物之間具有因果制約關係,事物發展受必然性限定,引申為肯定物質世界存在著客觀普遍性、因果性、規律性、必然性的學說。簡言之,歷史決定論是指歷史進程受歷史因果性、歷史規律性和歷史必然性決定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歷史決定論第一次使歷史被安置在物質資料生產實踐的基礎之上,進而把在物質資料生產實踐中所形成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看成是引起社會制度、社會結構、意識形態變革的最終根源。這樣,歷史的真正前提和基礎才得以最終確立。
在《神聖家族》一書中,馬克思研究了創造歷史的「現實的、活生生的人」,闡明了物質生產是歷史的發源地。由此,馬克思的歷史觀由關注「真正的人」的異化勞動向關注現實的物質生產活動過渡。在這之後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這兩部著作中,馬克思系統闡述了他的「新唯物主義」歷史觀。他明確地提出了「實踐」的觀點,把歷史看作社會存在發展的有規律的歷史,圍繞著作為人的現實生活的本質的物質生產活動展開對歷史概念的闡述。按照這個邏輯思路來觀察歷史,歷史既非無主體的社會經濟結構的自發運轉過程,也不是脫離客體的純粹精神發展歷史,而是融合了作為主體的人的活動和作為客體的物質關係的生產發展的歷史。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強調物質生產活動中所形成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是引起社會結構、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變革的最終原因,使科學的歷史決定論得到了闡發。他認為人類社會是由多種要素組成的,歷史規律就是在多要素的衝突和纏繞中為自己開闢道路的。他把生產關係和社會關係看作既受生產力制約,又制約上層建築各因素的中間環節,使複雜的社會關係找到了最堅實的基礎。至此,馬克思主義歷史決定論的科學內涵得到了系統闡述。在《資本論》創作階段,馬克思結合社會經濟現象更為具體地發展了歷史決定論,一方面從社會有機體的橫向結構上剖析了資本主義社會有機體的不同方面和層次,表明社會是由各要素相互作用、滲透的活的有機體,而經濟關係在最終意義上對社會有機體演變的總趨勢起決定作用;另一方面從社會有機體的縱向發展上闡述歷史過程中主客體交互作用如何推動其從低級向高級形態的更替過程。
由此,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決定論思想在理論上大致經歷了由初創到充實、到逐步完善再到成熟這樣四個階段。馬克思主義歷史決定論認為,社會歷史規律並不具有直接的現實性,任何現實性都是在必然性即客觀規律規定的多種可能性的範圍內所實現的一種可能性。規律給人的活動提供了一個由多種可能性組成的可能性空間。當人們說到「可能性空間」時,現實性就已蘊含其中,至於可能性空間中哪一種可能狀態成為現實,還要依據內部對立傾向之間的鬥爭和外部諸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歷史過程中多種可能性的存在為主體能動的選擇和能動的實踐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不是被機械地決定了的。可能性空間把實踐的目的性和現實性聯繫起來,主體在其中獲得了一定的自由度,可以在認識和遵循必然性的基礎上,自覺選擇並有意識地創造條件,促成某種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決定論確認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可能性與現實性的辯證統一。
馬克思主義歷史決定論認為,社會歷史是人的歷史,是人通過自己的歷史實踐活動不斷揚棄社會的過去從而得到社會的現在和未來。沒有人及人的活動就沒有人的社會,就沒有人類的歷史。社會歷史規律不過是人的活動規律,即貫穿於人的活動之中並制約著人的活動的那種客觀必然性。因此,人的目的確立、為實現目的對手段的選擇等等價值因素也構成了社會歷史因果鏈條的必然環節。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雖然是由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但實踐的人類作為價值主體,其價值選擇對於歷史的發展仍會發揮不可忽略的作用。因此,客觀的歷史規律與主體的價值選擇在歷史的發展中是交相輝映的。馬克思的歷史決定論體現了社會發展的決定性與選擇性的辯證統一。
在馬克思主義歷史決定論思想中,歷史必然性是各種歷史事件內在、非線性的一般性、共同性,這種一般性、共同性,在時間軸上表現為歷史發展過程的基本趨勢的確定性,而在空間軸上則表現為由必然性所決定了的可能性是具有確定的範圍的。歷史運動過程並不是一條簡單的直線,而是由許許多多現實的、個別的歷史事件所形成的上下波動的豐富多彩的曲線。所謂歷史的基本趨勢,就好比是貫穿於這條曲線的中軸線,雖然因相互作用的每個個人具有不同的意志、目的、價值取向造成了許多個別或局部的歷史事件,從而使曲線上下波動,但這條中軸線卻總是一定的。由此可見,馬克思的歷史決定論堅持了歷史偶然性與必然性的辯證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