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一片創新的天地

2020-12-05 央廣網
「文化自信」是科技創新的「激勵石」

  一年以前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科大的景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院士依然印象深刻。「總書記說,不論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都還有一個根本的自信,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讓我們倍感自豪。」

  2016年8月,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經過為期約4個月的在軌測試後,已交付用戶開展科學實驗任務。2016年12月3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一七年新年賀詞。他在賀詞裡提到:「『墨子號』飛向太空。」

  2016年12月,國家發改委支持下建設的遠距離光纖量子通信骨幹網絡「京滬幹線」全線貫通。「京滬幹線」全長2000餘公裡,連接北京、上海,貫穿濟南、合肥等地,可為沿線城市間的金融機構、政府及國家安全部門提供高速、高安全等級的信息傳輸保障。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在今年3月題為「量子飛躍」的封面文章中稱「沒有一個量子網絡比中國建成的『京滬幹線』更具雄心。」

  這是一年以來潘建偉團隊做成的兩件大事。潘建偉說,過去我們在科研領域常常追隨者和模仿者,量子信息是一個全新的學科,我們必須學會領跑者和引領者。

  今年2月,「京滬幹線」與「墨子號」量子星的天地鏈路接通,這標誌著世界首個天地一體、具備覆蓋我國全境能力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已初具雛形。

  在中科大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中科大教授、中科院院士杜江峰說,一年來,他們圍繞出國際一流成果、育國際一流人才、建國際一流科學研究平臺、促國際一流民族科學儀器產業發展的目標,在國際上首次實現時間最優量子控制,在力探測磁共振方向持續產出多項國際引領水平的研究成果,自主開發了一系列針對前沿科學和市場需求的量子儀器和量子測控設備

  中國在量子領域的飛速發展正是文化自信的體現。

  「合肥造」高科技碩果纍纍

  2016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合肥考察期間走進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點讚合肥的智能語音、新材料、智慧新能源、裝備製造、智慧機器人、生物醫藥等科技創新產業。過去的一年,這些「合肥造」高科技企業如何書寫傳奇?  

  你是否還記得機器人「曉曼」?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大先研院觀看高新技術企業科技成果展時,一個圓頭圓腦的機器人說:「總書記您好,我是曉曼,我們早就期盼您的到來了,我也很高興能加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來。」如今,機器人「曉曼」在受到總書記親切接見之後,已經正式上崗。

  一年來,科大訊飛在核心技術上突破明顯,去年5月,科大訊飛獲得國際語音合成大賽冠軍,這是科大訊飛在該項賽事上十一連冠,科大訊飛在全球人工智慧比賽中也獲得第一名。去年9月,在國際多通道語音分離和識別大賽上,科大訊飛首次參賽便包攬該項賽事全部3個項目的冠軍。2016年,該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超3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2.78%。

  未來,科大訊飛將以語音和語言為入口,努力打造中國人工智慧國家隊。

  華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章曉軍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有幸作為合肥科技創業公司代表之一,向總書記介紹我們的創新產品,聆聽教誨,非常激動,讓我們信心倍增,將總書記的教誨落到實處,貫徹到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立足本職,加快創新,敢於主動參與全球競爭。

  廣為人熟知的小米手環就是這家企業設計研發的。   

  2016年,在全球智能可穿戴行業劇烈的市場動蕩情況下,華米科技當年銷售逆勢強勁增長,其智能可穿戴設備出貨量超過1600萬臺,年銷售額突破15億元人民幣。根據近期IDC公布的2016年全球可穿戴市場報告顯示,小米手環已經戰勝蘋果,這家成立僅兩年就成為全球第二、中國第一的智能可穿戴廠商,新發售的運動手錶上市三個月即斬獲10萬隻的銷量。華米科技還將積極布局大健康生態,日前,被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確定為首批長三角健康服務業示範培育企業。

  以「六有」大學生的名義 向總書記看齊

  2016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併到自習室中與同學們親切交流。他語重心長地對學生們說,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希望同學們肩負時代責任,高揚理想風帆,靜下心來刻苦學習,努力練好人生和事業的基本功,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學生,做有擔當、有作為的大學生,做有品質、有修養的大學生。

  一年過去了,回想起當天的場景,大家依然心潮澎湃。

  中科大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生吳茂乾告訴記者,6年前總書記來科大他讀大四,正準備去寧夏支教,當時總書記說「西部支教一年,終身受益無窮」,去年,他跟總書記表示,希望將科學與人文結合,將新媒體技術應用到科學傳播中,豐富中小學理科教學的形式,也讓西部學子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吳茂乾說,一年的時間他和他的團隊利用新媒體技術開發出「火花學院」科技教育項目,為中小學科學教育助一臂之力。

  中科大自動化系國防生劉暢說,一年來,她順利通過軍事職業基礎素質考核,並確定了以後的研究方向。未來,她將在新型飛行器領域有所作為,為國防事業作貢獻。

  化學與科學學院2013級本科生潘磊同學表示,這一年總書記的講話精神一直影響和激勵著我們。潘磊還清晰記得當天聞訊而來歡送總書記的同學們有幾千人,排滿道路的兩旁,總書記冒著雨與大家一一握手,雨水打溼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一位站在後排的女同學努力地把手向前伸,總書記看見後特別探身與她握手,大家齊唱校歌《永恆的東風》。「那時我們唱著校歌,句句歌詞彙聚起來就是一種承諾。」

  一年來,中科大有11人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創歷史新高,與清華大學並列全國第二。為培養國家需要的高水平創新型人才,中科大今年2月入選教育部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記者 徐秋韻)

  

相關焦點

  • 安徽大學副校長俞本立調研合肥創新院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建設情況
    目前,合肥創新院正在全力推進「全創改」試點方案的實施,通過在科技成果轉化投資基金的股權分配、國有產權投資管理機制、科技成果自主處置權、人才引進機制等方面的創新型舉措,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保駕護航。談到合肥創新院的角色定位時,他表示,目前合肥創新院已初步建立起以合肥研究院為價值提供者、合肥創新院為資源整合者、合肥創新院公司為價值放大者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完整體系。
  • 合肥積極打造量子創新技術策源地
    量子計算機在合肥實現工程化,僅僅是我市加速挺進全球量子信息技術創新高地的一個剪影「一院」即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是我省科技創新「一號工程」,項目總投資約70億元。「三平臺」即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
  • 龍湖·景粼天地|生意做進地鐵鋪,合肥人的投資黃金法則
    ​2020年12月26日,合肥地鐵5號線開通,此次通車標誌合肥軌道交通網絡的完善,將進一步推動地鐵沿線物業的價值提升與釋放,以龍湖·景粼天地為代表的城芯TOD綜合體,正悄然邁入價值躍變的前夜。龍湖·景粼天地效果圖軌道上的龍湖·景粼天地即將呼嘯而來未來,這條搏動在合肥地下的「城市動脈」將繼續保持高速發展的勢頭,串聯起城市的每個角落。
  • 【合肥晚報】合肥再添一科研「國之重器」
    本報訊 12月13日,2020年第三屆信息中心未來網絡國際學術會議在合肥舉行,開幕式上,國家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合肥分中心正式開通試運行。此次開通,標誌著這一在合肥「落地」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裡程碑式進展,該分中心將進一步推動智能網絡領域的科學研究、產業轉化以及應用服務等取得新突破。
  • 動能轉換,轉出一片新天地
    新舊動能轉換,轉出了一片大有可為的新天地,清水塘蹚出的這條高質量發展新路子證明,擺脫對傳統發展路徑的依賴,短暫的陣痛之後,必將迎來大光前路。  近年來,湖南在通往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未來之路依舊任重道遠。當前,舊動能不斷減弱,新動能走向成熟還需要過程。
  • 合肥科技創新「好戲連臺」 將打造全球最大的量子信息實驗室
    合肥高新發布今年,全市科技創新重點工程一線「好戲連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一批重大項目建設正全速推進。2020年6月,合肥高新區,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在建設崛起。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項目總投資約70億元,規劃淨用地面積724畝,總建築面積64萬平方米,包含科研辦公和生活配套兩個功能區。項目分兩期建設,一期總建築面積約36.5萬平方米。
  • 中國科大在合肥辦學50年「墨子」「悟空」到「九章」創新矚目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58年建校於北京,1970年南遷至安徽合肥,今年是該校在合肥辦學50年。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中國科大28個學科參評,最後獲評7個A+學科、15個A類學科,是全國唯一「數理化天地生」6個理學基礎學科全部獲評A及以上的學校。在學科國際排名方面,14個學科進入國際前1%,其中物理學、化學、材料科學、工程學進入國際前1‰。
  • 合肥打造量子創新技術策源地 產業布局多點開花
    原始創新厚積薄發  量子計算機在合肥實現工程化,僅僅是我市加速挺進全球量子信息技術創新高地的一個剪影。「一院」即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是我省科技創新「一號工程」,項目總投資約70億元。「三平臺」即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
  • 就在合肥
    中國迅速崛起為世界量子科研的重地,近年來先後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建成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構建出「天地一體化」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雛形。由安徽省與中科院合作成立的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作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一號工程」,將承載中國首個「天地一體化」的量子實驗室。
  • 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正式成立
    6月25日,中國科學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建設啟動儀式(以下簡稱創新院)在合肥市高新區管委會大樓舉行。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吳存榮,合肥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慶軍和合肥研究院院長匡光力、黨委書記王英儉為創新院開啟啟動球。在隨後的創新院建設推進工作會議上,吳存榮講話。
  • 「重磅」創新平臺即將在合肥開建!
    作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協同創新交叉研究平臺重大工程之一,物質科學交叉前沿研究中心項目位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新校區內,蜀山區燕子河路以南、復興路以北、石蓮南路以東、創新大道以西。  項目總佔地面積約81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40000平方米,幕牆面積約23500平方米。
  • 創新成合肥最大動能最靚麗標識
    本月,合肥市印發關於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意見更是提出將創新「車電分離」等商業模式,提升品牌國際競爭力,培育行業領軍企業;合肥市政府第72次常務會議也強調,要促進融合發展,完善基礎設施,優化應用環境。大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實現合肥造、合肥產、合肥用。
  • 合肥將設「合肥科學家日」,希望引領全社會形成熱愛科學氛圍_科技...
    1月7日上午,合肥市長凌雲主持召開市政府第81次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關於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實施意見》《合肥市國有(集體)資產租賃管理交易辦法》,討論「合肥科學家日」設立方案。據《合肥日報》報導,會議指出,合肥是科教之城、創新高地,設立「合肥科學家日」具有重要意義。
  • 合肥再添一科研「國之重器」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省未來網絡創新研究院院長劉韻潔介紹,項目將滿足國家關於下一代網際網路、網絡空間安全、天地一體化網絡等重大科技項目的試驗驗證需求以及中長期網絡研究開發試驗需求。" 項目在南京建設運行管控總中心,在北京、合肥、深圳建設 3 個運行管控分中心,實現對試驗設施的高效運維和管理。"作為該設施全國四大中心之一,合肥分中心項目也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一批重點建設項目。
  • 合肥量子信息實驗室2月底前開工建設
    從世界第一臺VCD的誕生到世界最薄0.15毫米現實觸控玻璃實現量產;從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升空到全球首款營業廳客服機器人曉曼榮登銀行大堂……在合肥,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從來不缺乏科技創新的案例。  而未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成為合肥這座創新高地上最閃亮的明珠。
  • 合肥加快建設量子信息國家實驗室
    報告中列為第一的是「聚焦前沿,科技創新躍升新高度」。2017年,我們應該怎麼做?報告中列為第一的是「推進創新發展,增強轉型升級動能」。創新,越來越重要。合肥的目標是,依託豐富的科教資源,全力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同時,將科教創新優勢更多地運用於本就頗具實力的工業製造,並帶動民間創業就業。
  • 風華少年合肥,氣質好氣場足!市長凌雲這樣說合肥……
    創新創造的深厚底氣,集聚合肥強大氣場創新,是合肥最強大的底氣。近年來,我們致力科技自立自強,努力當好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開路先鋒。「1+4+11+N」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初步形成,合肥國家實驗室實現首批掛牌,全超導託卡馬克、穩態強磁場、同步輻射等一批國之重器在科學星海中閃耀光芒,墨子傳信、悟空探秘、熱核聚變、鐵基超導、「九章」計算、量子顯微、託珠單抗等國際領先的「硬核」科技成果刻下合肥烙印。特別是在創新這場沒有終點的長跑中,合肥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放得下安靜書桌。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 將聚焦四大科研領域
    新華社合肥1月11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安徽省發改委獲悉,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1月10日聯合批覆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該中心將建設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平臺,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四大科研領域,開展多學科交叉和變革性技術研究。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添「重磅」創新平臺
    11月4日,記者從建設部門獲悉,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協同創新交叉研究平臺——物質科學交叉前沿研究中心施工總承包啟動招標,意味著這個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的前沿科學創新平臺即將開工,計劃交由合肥市重點工程建設管理局負責建設。
  • 合肥工業大學校友(上海)科技創新發展聯盟成立
    9月27日下午,合肥工業大學校友(上海)科技創新發展聯盟在上海成立。合肥工業大學黨委書記餘其俊、校黨委副書記陳剛出席成立儀式。上海校友會名譽會長周中富、上海校友會會長楊桂生、上海校友會常務副會長芮曉玲及長三角區域校友會代表、聯盟會員等參加儀式。會議由上海校友會副會長吳小東主持。  餘其俊在講話中高度肯定了聯盟成立的意義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