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開通!合肥再添一科研「國之重器」

2021-01-15 瀟湘晨報

12 月 13 日,2020 年第三屆信息中心未來網絡國際學術會議在合肥舉行,開幕式上,合肥分中心正式開通試運行。此次開通,標誌著這一在合肥 " 落地 " 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裡程碑式進展,該分中心將進一步推動智能網絡領域的科學研究、產業轉化以及應用服務等取得新突破。

合肥為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全國四大中心之一

什麼是未來網絡?通俗理解,就是相對於當下,更快捷、更簡單、更安全的下一代網際網路,因此,未來網絡又被稱作新一代網絡。而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則是我國在 " 十二五 " 期間規劃的通信和信息領域唯一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 該項目擬建設一個開放的、靈活的、可持續發展的大規模先進通用試驗設施。"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省未來網絡創新研究院院長劉韻潔介紹,項目將滿足國家關於下一代網際網路、網絡空間安全、天地一體化網絡等重大科技項目的試驗驗證需求以及中長期網絡研究開發試驗需求。" 項目在南京建設運行管控總中心,在北京、合肥、深圳建設 3 個運行管控分中心,實現對試驗設施的高效運維和管理。"

作為該設施全國四大中心之一,合肥分中心項目也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一批重點建設項目。分中心的建設內容包括以合肥為中心的 8 個城市的 13 個邊緣網絡節點、5000 個網絡接入節點的合肥邊緣網絡試驗站點、雲數據中心、試驗服務平臺、創新實驗中心、運行管控中心以及示範應用實例。

正式具備智能網絡試驗服務能力

" 合肥分中心的開通,標誌著國家未來網絡試驗設施正式具備智能網絡試驗服務能力,為我國智能網絡創新成果跨越『成熟度壁壘』提供可復現、可測量、可驗證的創新環境。" 中國科大副校長、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合肥分中心項目總指揮羅喜勝表示。

" 當前,合肥分中心的建設工作成效顯著。已經發布了包括智能網絡交換機、智能網絡檢測儀和衛星路由載荷在內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同時,完成了空天地一體化網絡可視化試驗平臺、無人機蜂群試驗平臺等的部署,已具備試驗即服務能力,將為未來網絡技術創新和試驗提供開放的、靈活的、可定製的並行網絡試驗環境,支撐未來網絡試驗快速部署、真實應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等。" 劉韻潔表示。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突破科技前沿,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重大科技問題的重要基礎。作為我國四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之一,合肥已成為全國大科學裝置最集中的區域之一。當前,合肥已有的全超導託卡馬克、穩態強磁場等裝置已多次突破科研 " 極值 ",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正加快建設,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等正順利開展預研。 (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 劉暢司晨)

【來源:合肥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合肥晚報】合肥再添一科研「國之重器」
    本報訊 12月13日,2020年第三屆信息中心未來網絡國際學術會議在合肥舉行,開幕式上,國家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合肥分中心正式開通試運行。此次開通,標誌著這一在合肥「落地」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裡程碑式進展,該分中心將進一步推動智能網絡領域的科學研究、產業轉化以及應用服務等取得新突破。
  • (原創)<<華北克拉通破壞>>是「國之重器」?
    <<華北克拉通破壞>>哪裡是什麼「國之重器」,朱日祥院士進行「快樂科研」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獲獎。
  • 鄭麗香:用心守護數據,成就「國之重器」
    《鄭麗香:用心守護數據 成就國之重器》視頻 她是海量數據的「採集員」「管理員」,她是同事眼裡的「空中飛人」,她是業界的「行業標杆」,她就是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數據中心數據工程部部長鄭麗香。鄭麗香還帶領團隊自主研發了「全壽命周期元器件管理平臺」軟體,發布了「賽寶數據」網際網路平臺及APP工具,形成線上線下多種服務模式,成果在航天、航空、電子、船舶等領域得到成功應用,用數據支撐起「國之重器」建設。鄭麗香(右一)和團隊在海量數據採集、智能化信息處理等核心技術上不斷突破,在元器件信息技術領域穩居國內領先地位。
  • 又一「國之重器」建成!給你的生活帶來這些改變→
    中國科學院將該裝置比喻成「超級顯微鏡」,是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國之重器」。△「國之重器」將免費對外開放此前,中科院就已建立了一整套公平、公正的科學研究設備開放制度,由專家學者組成一個用戶申請委員會,去決定向哪些用戶開放,實驗時間有多長。
  • 合肥水泥設備產出全國四成水泥 曾亮相央視《國之重器》
    今年2月28日,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大國重器》(第二季)第三集《通達天下》重磅播放,中建材(合肥)粉體公司的輥壓機作為水泥行業大型裝備首次亮相,這也是到目前為止水泥行業登陸央視《大國重器》的唯一主機裝備。  創下多項世界第一位列工信部第一批製造業單項冠軍  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每年需要消耗24億噸的水泥,超過全球用量的一半。
  • 民族脊梁「國之重器」
    今天來聊聊我們國家哪些大學盛產為國貢獻的科學家,他們負責的項目都可以稱之為國之重器,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崛起離不開他們的奉獻和努力,以前總是有人說清華北大是美國人的,我還不信,今天終於信了。這些「國之重器」的負責人是中華民族真正的脊梁,也是祖國和民族的崛起做出了突出貢獻,就是因為有了他們,我們的腰杆才硬,說話有底氣,他們有的來自全國頂尖名校,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有的來自「雙非」大學,如重慶交通大學、南華大學等,基本都是從這些學校王牌專業畢業的。
  • 國之重器!北鬥三號系統正式開通,全世界已有一半以上的國家使用
    7月31日上午10時30分,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將在京舉行。這是中國第一個面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務的重大空間基礎設施,也使得中國成為世界範圍內有能力提供全球導航定位服務的四大實體之一。 國之重器把北鬥三號說成是國之重器一點也不誇張。
  • 航空工業氣動院:赤子丹心 為「國之重器」保駕護航
    5月24日,隨著最後一次流場噪聲測量試驗結束,由航空工業氣動院自主研發的「國之重器」——FL-62風洞順利完成了首次型號試驗。試驗數據顯示,風洞的流場品質和標模測力試驗數據均達到了國際先進指標。FL-62風洞作為國際上最先進的大型連續式跨聲速風洞之一,實現了我國大尺寸跨聲速風洞從暫衝式向連續式的跨越。
  • 我國研製出「國之重器」,世界各國爭相對中國拋橄欖枝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經過一代代科研人員努力,現在有一個非常好的消息出現了,那就是我國現在有了技術上的突破,我國成功研製出「國之重器」,世界各國爭相對中國拋出橄欖枝,實際上「國之重器」就是一個垂向加載重量達上千萬噸的一個大型工程結構實驗設備。
  • 中國研發出「國之重器」,各國爭相對中國拋出橄欖枝
    新研發出「國之重器」,很多國家也爭相向中國「拋出」橄欖枝。隨著科研人員的不斷努力,現在終於再次的有了重大突破,那就是我國新研發出了一款萬噸級的「國之重器」,就是一個垂向加載重量高達上千萬噸的大型工程結構實驗設備。
  • 國之重器下水,成功讓我國向著海洋強國更進一步
    而人靠衣裳馬靠鞍,想能夠儘可能的多了解生命之母海洋的奧妙,那麼優秀的科研設備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而在高精度的研究設備上,我國一直以來都沒有處於國際領先的地位,大多數的研究用具還需要從國外進口,大大延緩了我國對海洋的探索進度,就以高清探頭為例,由於海洋深度導致的強大水壓,國內生產的探頭無法承載這樣大的壓力,因此就不得不耗費大量的資金去向國外採購。
  • 「世界泵王」助力科學界「國之重器」——世界最大地震模擬設施建設
    「世界泵王」助力科學界「國之重器」——世界最大地震模擬設施建設 2020
  • 服務「國之重器」!「顯微世界超級放大鏡」配套工程今開建
    為保障「國之重器」的運行,今天,在北京懷柔科學城,由北京建工六建集團承建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配套綜合實驗樓和用戶服務樓項目破土動工,正式進入基礎施工階段。提起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用「國之重器」形容絕不為過。
  • 國之重器,青銅器的鑄造與裝飾
    青銅器的鑄造與裝飾青銅器為國之重器,考古學者將早期人類文化的發展過程,根據生產工具和武器的材質,區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由此可見青銅的時代重要性。中國最早出現的青銅器是1975年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青銅刀,碳14測定公元前2575~2500,樹輪校正公元前3100~3010青銅的鑄造工藝一、陶範法青銅鑄造的第一步是採冶
  • 合肥再迎利好消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再添「新成員」!
    7月以來,合肥發展的利好消息不斷,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再添「新成員」,地球和空間科學前沿研究中心正式開建;民營經濟發展獲兩個全省第一;全省最大特殊教育學校將於9月1日開學;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科創板鳴鑼上市······2020年的合肥,即將迎來更好的發展!
  • 建功立業新時代丨陳雲敏院士:潛心鍛鑄「國之重器」
    這一革命性的工程工具能夠利用超重力的「時空壓縮」效應,以人為手段模擬大自然在漫長時光中發生的巨變。CHIEF項目由浙大牽頭,選址杭州未來科技城,陳雲敏任項目首席科學家。「目前,項目已進入具體設計階段,各環節的合作夥伴都是相關領域的國際領軍者。」
  • 被譽為「國之重器」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落戶廣東惠州
    據介紹,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為「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與「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HIAF)」,被譽為「國之重器」,是「十二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預計投資68億元,建成後將成為所在領域國際領先水平的大科學裝置,將吸引約1500名海內外科學家到惠州從事科研工作,在能源等領域產生大量的原創性科研成果。
  • 潛心鍛鑄「國之重器」 記巖土工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雲敏
    「我們團隊上下現在有這麼一股精氣神:這是我們整個科學生涯中至關重要的大事,一定要做好。」日前,在位於浙江大學的辦公室裡,巖土工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雲敏告訴記者。  這件大事,就是建設浙江省第一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CHIEF)。建成後,這一裝置能夠利用超重力的「時空壓縮」效應,模擬大自然在漫長時光中發生的巨變。
  • 合肥再添一座新機場
    合肥將添一座通用機場!肥西縣獲悉8月27日肥西官亭通用機場申請報告正式獲得省發改委的核准
  • 中國成功研發萬噸級「國之重器」,擁有3大傑出優勢
    但經過科研人員的不斷努力,現在也有一個非常好的消息,那就是我國現在有了一個技術上的突破,用了十年的時間,最終我們成功研發了一款萬噸級的國之重器。這一款就是一個垂向加載重量達上千萬噸的一個大型工程結構實驗設備。這款工程設備能夠在之後的發展方面給我們帶來更多的一些可能性,這樣就能夠避免我國在一些機械製造方面的尺寸問題,但是我們的研製時間比較多,但是實驗證明了這樣的等待是有所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