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心鍛鑄「國之重器」 記巖土工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雲敏

2021-01-08 浙江在線

  「我們團隊上下現在有這麼一股精氣神:這是我們整個科學生涯中至關重要的大事,一定要做好。」日前,在位於浙江大學的辦公室裡,巖土工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雲敏告訴記者。

  這件大事,就是建設浙江省第一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CHIEF)。建成後,這一裝置能夠利用超重力的「時空壓縮」效應,模擬大自然在漫長時光中發生的巨變。

  CHIEF項目由浙大牽頭,選址杭州未來科技城,陳雲敏任項目首席科學家。目前,項目已進入具體設計階段,各環節的合作夥伴都是相關領域的國際領軍者。陳雲敏說,CHIEF項目面向國際科技發展前沿,將為解決巖土工程防災減災、深海深地資源開發和新材料製備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瓶頸性科技難題提供支撐。

  自主研製大型科學裝備,支持基礎科學研究的突破,一直是這位巖土工程學家的追求。多年來,他帶領團隊陸續研製了基於ZJU-400超重力離心機的系列機載裝置、高速鐵路列車運行動力效應試驗系統等國內外領先的科學裝備,產出許多重要科研成果。

  「自主研發的科學裝備是科學思想的結晶。我們了解一位科學家,不僅要聽他的講座,更要看他搭建的實驗室。」陳雲敏說,綜觀世界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實驗室,關鍵性的科學裝備往往源於自主研發。

  「我們當然也可以向外國購買先進設備,但一臺設備最早的使用者必定是它的發明人,引進設備其實已經慢了一著。」新時代呼喚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陳雲敏認為,增強源頭創新需要加大創新投入、匯聚創新要素,而大型科學裝備正是一個重要載體,「國之重器」的分量亦在於此。

  陳雲敏同時擔任浙大工學部主任。他說,對於工程學科而言,裝備還是連接「科學」與「技術」的橋梁,人們通過裝備看到應用科學原理解決技術問題的可能性,因此尤有其重要意義,「浙大工程學科的9個院系都非常強調自主研製裝備。誰的科研實力強,先比比實驗室裡自主研製的裝備。」

  入選2017年度教育部「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的高速鐵路列車運行動力效應試驗系統就是這樣一個凝聚了科學家智慧的重要裝備,採用了極富創新性的「假車真路」設計,在實驗室裡就能模擬全國各地的高鐵運行。在浙大建工學院的實驗大廳,記者看到高達數米的路基,路基之上是軌枕、鐵軌,鐵軌之上,不是列車,而是8個動力激振器。陳雲敏說,這些激振器每秒最快能起降30次,像「彈鋼琴」一樣快速地此起彼伏,把車輪駛過鐵軌的連續過程模擬出來。由此,陳雲敏團隊細緻地刻畫出列車運行引發路基振動和累積沉降的種種複雜效應,並提出了控制和修復路基沉降的方法,讓中國高鐵的基礎更加穩固。

  在潛心研製科學裝備的過程中,陳雲敏還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創新人才。周燕國在就讀博士期間就參與ZJU-400超重力離心機振動臺的研發,提出了模擬地震液化作用的模型,其對全球半世紀以來地震液化的模擬與美國國家地質調查局實地調查的結果最吻合,在國際上被稱為「周-陳模型」。

  中國正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許多高校正向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邁進。陳雲敏認為,應該多花點時間去思考什麼是真正的一流。他說:「人類史上『一流的事』往往都具有這樣的共性:一是有非常強的社會需求;二是解決了重大的科學問題。我們應該始終圍繞『一流的事』形成自己的價值導向及學術品位。」

相關焦點

  • 建功立業新時代丨陳雲敏院士:潛心鍛鑄「國之重器」
    日前,在他位於浙江大學的辦公室裡,巖土工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雲敏告訴記者。這件大事,就是建設浙江省第一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英文縮寫CHIEF)。這一革命性的工程工具能夠利用超重力的「時空壓縮」效應,以人為手段模擬大自然在漫長時光中發生的巨變。
  • 溫嶺籍院士陳雲敏牽頭實施省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
    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與「天眼」射電望遠鏡、「人造太陽」託卡馬克核聚變研究裝置、「上海同步輻射光源」等是國家「十三五」時期優先建設的10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被稱為未來「國之重器」。 1977年恢復高考後,陳雲敏考上了高中並被分到溫嶺縣五七工農兵學校(市職業技術學校的前身)。1979年,陳雲敏考入浙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1983年、1986年、1989年先後獲浙江大學土木系建築結構工程學士學位、土木繫結構工程碩士學位、巖土工程博士學位,畢業後留校工作。
  • 與「天眼」「人造太陽」同量級咖位「國之重器」由浙大牽頭正式啟動
    ,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副司長檀勤良、國家發改委創新能力處副處長劉增輝分别致辭,項目首席科學家、浙江大學建築工程學院陳雲敏院士介紹有關情況,浙江大學副校長嚴建華主持。期待建成後的CHIEF作為國之重器,成為世界級標杆大科學設施,為國家和浙江省的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提供源頭性戰略支撐。
  • 浙江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進入初步設計階段,三位院士詳解國之...
    浙江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進入初步設計階段,三位院士詳解國之重器——超重力,重現地球滄海桑田  浙江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日前獲批,進入初步設計階段。5年後,一個與貴州「天眼」、上海光源、合肥「人造太陽」等大科學裝置同一量級的國之重器,將浮現在浙江大地上。
  • 啟真新論|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雲敏:從現在開始,學會獨立思考
    本期啟真新論,我們推出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巖土工程研究所所長陳雲敏發表的《從現在開始,學會獨立思考》一文。觀點的碰撞,智慧的交鋒,我們也期待聽到您的聲音!投稿郵箱:zdxmt@zju.edu.cn。同學們,你們出生、成長在21世紀,肩負著新時代的使命與責任,即將走進大學,開啟人生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旅程。在此,我要對你們表示祝賀!
  • 又一「國之重器」建成!給你的生活帶來這些改變→
    中國散裂中子源是由中國科學院與廣東省共同建設的大科學裝置,它通過直線加速器和環形加速器將質子束增加至16億電子伏的能量後引出,撞擊鎢靶產生中子。中國科學院將該裝置比喻成「超級顯微鏡」,是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國之重器」。
  • (原創)<<華北克拉通破壞>>是「國之重器」?
    <<華北克拉通破壞>>哪裡是什麼「國之重器」,朱日祥院士進行「快樂科研」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獲獎。朱日祥院士作為一個地球物理學家,崇洋媚外,熱衷於做「跟班式」研究
  • 陳祖煜錢七虎等人發起「蓮花池倡議」,推進國之重器TBM建設
    TBM作為國之重器,其市場長期被國外廠家佔領。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祖煜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表示。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祖煜 「國家對TBM製造和掘進技術高度重視,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
  • 陳雲敏:一流大學要做「一流的事」
    【陳雲敏,土力學與巖土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浙江大學工學部主任。(本報記者 曾福泉 通訊員 周煒 整理) (原標題:陳雲敏:一流大學要做「一流的事」)
  • 英國皇家學會院士Ronald Kerry ROWE博士受聘浙大名譽教授
    、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女王大學教授Ronald Kerry ROWE受聘為浙江大學名譽教授。因其在垃圾填埋場屏障長期性能、土工合成材料和汙染場地控制等環保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被邀請做國際巖土工程界最負盛名的Rankine講座和Terzaghi講座。
  • 浙江大學導師介紹--陳雲敏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考研>考研資訊>招生信息>正文浙江大學導師介紹--陳雲敏 2012-07-13 13:57 來源: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作者:
  • 民族脊梁「國之重器」
    今天來聊聊我們國家哪些大學盛產為國貢獻的科學家,他們負責的項目都可以稱之為國之重器,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崛起離不開他們的奉獻和努力,以前總是有人說清華北大是美國人的,我還不信,今天終於信了。這些「國之重器」的負責人是中華民族真正的脊梁,也是祖國和民族的崛起做出了突出貢獻,就是因為有了他們,我們的腰杆才硬,說話有底氣,他們有的來自全國頂尖名校,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有的來自「雙非」大學,如重慶交通大學、南華大學等,基本都是從這些學校王牌專業畢業的。
  • 浙江新當選6名院士 這些大牛學者牛在哪裡
    昨天,他們是浙江最受人矚目的明星:陳雲敏、陳大可、羅民興、楊樹鋒、陳純、李家彪,浙江這六位新晉院士,刷爆了朋友圈。這些省內的大牛學者,在各自的科學研究領域獲得了出色的成就,很多是本報記者曾經採訪過的,這些科學家到底牛在哪裡?
  • 打造國之「重器」魏奉思院士寄望深圳建設「數字空間」
    24號上午,在深圳人才公園求賢閣,中國科學院院士魏奉思在第二十八期院士講堂上作《建設「數字空間」,打造「空間大腦」》主題演講,分享了上述令中國科學家們自豪的觀點。講座上,他向聽眾介紹了數字空間概念及其相關研究應用,指出中國在天空領域建設「數字空間」,有望成為國之重器,助力中國在高端前沿領域實現彎道超車。
  • 陳祖煜院士訪問武漢巖土所作學術交流---中國科學院
    報告會結束後,陳祖煜院士還與部分科研人員和研究生針對巖土工程穩定性和風險分析方法進行了深入交流。   陳祖煜院士是我國著名的水利水電與土木工程專家,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工。任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常務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土力學與巖土工程分會副理事。
  • 被譽為「國之重器」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落戶廣東惠州
    據介紹,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為「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與「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HIAF)」,被譽為「國之重器」,是「十二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預計投資68億元,建成後將成為所在領域國際領先水平的大科學裝置,將吸引約1500名海內外科學家到惠州從事科研工作,在能源等領域產生大量的原創性科研成果。
  • 懷柔區服務保障「國之重器」運行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配套項目開工
    為服務保障「國之重器」——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的運行,近日,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配套綜合實驗樓和用戶服務樓項目破土動工,正式進入基礎施工階段。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所長王貽芳出席開工儀式並致辭。
  • 鄭麗香:用心守護數據,成就「國之重器」
    《鄭麗香:用心守護數據 成就國之重器》視頻 她是海量數據的「採集員」「管理員」,她是同事眼裡的「空中飛人」,她是業界的「行業標杆」,她就是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數據中心數據工程部部長鄭麗香。鄭麗香還帶領團隊自主研發了「全壽命周期元器件管理平臺」軟體,發布了「賽寶數據」網際網路平臺及APP工具,形成線上線下多種服務模式,成果在航天、航空、電子、船舶等領域得到成功應用,用數據支撐起「國之重器」建設。鄭麗香(右一)和團隊在海量數據採集、智能化信息處理等核心技術上不斷突破,在元器件信息技術領域穩居國內領先地位。
  • 航空工業氣動院:赤子丹心 為「國之重器」保駕護航
    5月24日,隨著最後一次流場噪聲測量試驗結束,由航空工業氣動院自主研發的「國之重器」——FL-62風洞順利完成了首次型號試驗。試驗數據顯示,風洞的流場品質和標模測力試驗數據均達到了國際先進指標。FL-62風洞作為國際上最先進的大型連續式跨聲速風洞之一,實現了我國大尺寸跨聲速風洞從暫衝式向連續式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