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2月22日,「齊風魯韻」兩岸網絡山東行在聊城市啟動。一周的時間裡,兩岸媒體記者將分別走進聊城、泰安、濟寧、菏澤、臨沂與青島六座城市採訪。大眾網特別推出「齊風魯韻行」系列報導,帶您體驗山東傳統文化的魅力,為您講述臺灣遊子「回家」的故事。
「齊風魯韻行」(5)金縷玉衣引臺灣記者「尖叫」
今天上午,「齊風魯韻」兩岸網絡山東行採訪團來到泰安東平博物館「尋寶」。其中,一件出土於漢代的金縷玉衣引得臺灣記者驚嘆不已。(記者王宗陽攝)
大眾網泰安12月23日訊「哇,太神奇了!」今天上午,「齊風魯韻」兩岸網絡山東行採訪團來到泰安東平博物館「尋寶」。其中,一件出土於漢代的金縷玉衣引得臺灣記者驚嘆不已。73歲的臺灣老記者嶽中興感嘆:「2000多年前我們國家就有這樣的瑰寶,真是太震撼了!」
大眾網記者採訪了解到,金縷玉衣主要出土於中國漢代,玉衣也稱「玉匣」、「玉柙」,是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級的象徵,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其他貴族則使用銀線、銅線編造,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據《西京雜誌》記載,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接。這種玉匣就是人們日常說的金縷玉衣。當時人們十分迷信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徵。
東平境內出土的青銅器,鑄造技術精湛,式樣精巧新奇。(記者王宗陽攝)
在東平博物館中還收藏著各式珍寶。東平境內出土的青銅器,鑄造技術精湛,式樣精巧新奇,紋飾細密華麗,有周代青銅劍、箭鏃等兵器,漢代銅鏡和洗、鼎、壺、爐等生活器物,其中包含很多重器,如晉代虎符、宋代鐵觀音等。出土的玉器數量雖然不多,但不乏精品,如新石器時代玉斧、漢代憲王陵出土的銅縷玉衣片、漢代玉杯等。這些對研究古代東平地區的文明發展狀況、社會結構乃至風俗習慣、思想觀念、審美情趣、宗教信仰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精美的元代瓷器。(記者 王宗陽攝)
大眾網記者注意到,東平博物館中有很多東平縣的摩崖刻經和摩崖石窟造像,年代跨度大、數量多、內容豐富,堪稱「石刻博物館」。東平作為儒家文化發祥地之一,又是宗教文化興盛區,境內至今保存大量的石刻文物。包括漢畫像石、石刻造像以及大量的碑刻、墓誌和造像題記組成。石刻中石雕的人物、動物,浮雕的人物、車馬、屋宇、禽獸等圖像,石刻的文字等,既是中國古代美術史的有機組成部分,又有哲學、文學、史學、禮儀等方面的內容,是中國古代精神文明的集中體現。(大眾網-山東24小時記者王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