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考古重大發現|滿城漢墓:點一盞長信宮燈,看不盡金縷玉衣

2021-01-09 新華社新媒體

這裡有首次發現的兩套完整的「情侶款」金縷玉衣;這裡有體現古人智慧和超前環保意識的長信宮燈,這裡還有漢代成套的行酒具…………這些都出自於2100多年前的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和妻子竇綰的墓葬。

作為漢諸侯王、後一級的大型崖洞墓,滿城漢墓的發掘創造了數項考古學之最,充分反映出西漢盛世時期的壯麗風貌。自五十多年前考古發掘以來,專家學者對滿城漢墓及其出土文物的研究從未間斷。

遊客在河北博物院參觀竇綰金縷玉衣展 新華社記者高博攝

偶然施工 驚醒沉睡兩千餘年的歷史

1968年5月,解放軍工程兵某部官兵在河北省保定市滿城陵山施工時,偶然發現了沉睡兩千多年的古墓葬。

時年41歲的盧兆蔭作為考古所的研究人員,第一次聽到滿城發現古代墓葬的消息,簡直是「破天荒」的驚喜。後來,盧兆蔭等中央和河北考古人員組成聯合考古隊,經過兩個多月,古墓考古發掘工作終於完成。

依山開鑿的滿城漢墓,屬於橫穴式的「崖墓」,由墓道、甬道、北耳室、南耳室、中室、後室六個部分組成。陵墓布局模仿了地上宮殿,耳室象徵車馬房和庫房、中室模擬宴客廳堂、後室象徵臥室並附有象徵浴室的側室,墓中還設有構思精妙的防盜和排水系統。

兩座墓共出土銅、鐵、金、銀、陶、玉等類器物1萬多件。雖然出土了大量文物,但文物上都未提及墓主姓名。這個神秘的墓主是如何被確定的呢?

河北博物院研究館員範德偉介紹,專家們根據墓葬形制、出土文物以及金縷玉衣和青銅器上的銘文,如「中山內府銅鍅一,卅四年」字樣,考證出該墓墓主人為西漢中山國第一代靖王劉勝。

「因為雖然戰國和漢代都有『中山國』,但墓中出土了大量漢代才有的五銖錢,所以這個墓屬於漢代中山國,而漢代中山王在位時間超過30年的只有劉勝一人。」範德偉說。

圖為滿城漢墓劉勝墓入口 新華社記者高博攝

漢中山王劉勝和王后竇綰的「精緻」生活

劉勝是開創「文景之治」的漢景帝劉啟之子,也是漢武帝劉徹的庶兄。十幾歲時被封為西漢第一代中山王,在位42年,正值西漢盛世時期。

《史記》記載:「勝為人樂酒好內」。範德偉介紹,西漢盛世景象下隱藏著中央集權和地方勢力的矛盾。漢武帝繼位後,頒布「推恩令」,削藩意圖明顯。看破時局的劉勝,選擇了一條不理政事、獨享安樂太平的生存之道。

滿城漢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酒器,如行酒令用的骰子和錢。最具代表的錯金銀鑲嵌銅骰,共18個面,其中16面標有「一」到「十六」數字,另兩面為「酒來」和「驕」字,骰子表面用金絲、綠松石、紅瑪瑙鑲嵌出紋飾。

劉勝和王后竇綰喜歡舞文弄墨。劉勝擅文賦,代表作《聞樂對》《文木賦》受到後人稱道。竇綰墓中也出土了研石、書刀等書房用具和古瑟等樂器。

滿城漢墓由於沒有被盜,出土文物多,尤其是一級文物比例非常高,代表著漢代鼎盛時的審美與工藝。從出土文物看,陪葬品件件精美,顯示著劉勝夫婦的審美水平,用現代的話說,即豪而不土。

金縷玉衣和長信宮燈是諸多墓葬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國寶」。玉衣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墓葬時使用的殮服,劉勝與竇綰墓出土的兩套金縷玉衣外觀與人體形狀一樣,玉衣分為頭部、上衣、袖筒、褲筒、手套和鞋子6個部分,均由玉片組成,玉片之間以金絲加以編綴。

範德偉介紹,這兩套玉衣是我國在考古發掘中首次發現的保存完整的玉衣。滿城漢墓之前,只是出土過一些玉衣片,人們只能憑藉史料的記載,想像金縷玉衣的模樣。

出土於竇綰墓的長信宮燈是漢代青銅工藝的巔峰之作。外形猶如執燈曼舞之宮女,宮女呈跪坐服侍之姿態,生活氣息濃厚,是漢代女人日常服飾和瞬間儀態的寫實。

滿城區文保所所長梁豔東表示,長信宮燈的燈盤可轉動,燈罩可開合,能根據需要調節亮度和照射方向。燭火的煙可以通過宮女右臂進入體內,使煙塵附著於內壁以保持室內的清潔,體現了古人超前的環保意識。

圖為滿城漢墓出土的長信宮燈 河北博物院供圖

敲開漢世雄風的大門

盧兆蔭在滿城漢墓考古發掘前主要研究唐代歷史和金銀器,因為這一驚世發現,他的研究方向從此轉向了漢代用玉制度研究。「滿城漢墓出土的數以萬計的珍貴文物,敲開了漢代的大門,為研究漢代歷史文化提供了實物例證。」

從發掘至今,各部門對於滿城漢墓及出土文物的保護、研究和展示不斷深入。自1992年起,滿城漢墓在原墓葬遺址上進行科學有序的開發展覽,吸引了大量遊客參觀。

梁豔東介紹,2014年,當地政府對滿城漢墓陵園區進行了環境整治,修建了文物展覽室。開放的景區讓遊客可以「穿越」千年,觸摸歷史的溫度。

河北博物院陳列體系雖幾經調整,但「滿城漢墓」始終是其重要一環。「要通過展示,展現漢代人的精神風貌、風俗時尚,使觀眾在特有的環境中體味歷史,獲得啟迪。」範德偉說,近年來,河北博物院以滿城漢墓文物為元素設計研發的文創產品有200餘種,不斷上新,受到廣泛歡迎。

專家學者對滿城漢墓及其出土文物的研究從未間斷。根據文物部門制定的《中山靖王墓考古工作計劃》,從2013年至2020年,河北加快滿城漢墓未解之謎的研究,考古範圍包括陵山主峰上的劉勝墓、竇綰墓,以及在主峰和南側峰毗連處18座王子墳,山腳下的2座附葬墓等。

記者高博、杜一方

相關焦點

  • 考古紀錄片比小說還精彩,查出最早盜墓賊竟是曹操……
    考古人員非常興奮,他們抽乾龍塘裡的水,準備探墓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大雲山漢墓一號墓墓室考古發掘現場(攝於2010年4月4日)經過考古人員等初步清理,這裡發現了漢代、唐代和宋代的文物。
  • 滿城漢墓出土的一個玉人,不僅玉人名字成謎,它的作用也是謎團
    可是,在滿城漢墓中出土了一尊玉器,卻讓人們對玉的概念有了新的認識。它究竟是什麼玉器呢?可是負責爆破任務的戰、士們卻發現了異常,因為這次爆破的聲音跟以往開山炸石不同,似乎有些發空。當硝煙褪去後,人們前往爆破點查看,發現此次並沒有出現太多的碎石,反而是地面上被炸出了一個大黑洞,大家這才意識到,黑窟窿的下面,極有可能是一座古墓。施工隊的領導經過上報後,保定市文化局派了大量專業的考古人員,前來對該墓進行保護性發掘。
  • 「人點蠟,鬼吹燈」,考古家在盜墓現場,還真發現了這奇怪的一幕
    漢朝的皇帝研發出了金縷玉衣,就是用金絲和玉片製成一件能夠完全包裹住軀殼的玉衣,在下葬的時候穿上,以此來表示自己的尊貴,和普通百姓的不同。高官也是如此,不過他們不能夠使用金絲,於是銀縷玉衣也就出來了,在漢朝時期,只有位高權重的人才能夠穿著玉衣下葬。因此盜墓賊最喜歡光顧漢朝時期的古墓了,在漢墓中,不僅僅有大量的金銀器,還有許多的玉器,這些玉器都是非常的值錢的。
  • 「齊風魯韻行」(5)金縷玉衣引臺灣記者「尖叫」
    「齊風魯韻行」(5)金縷玉衣引臺灣記者「尖叫」今天上午,「齊風魯韻」兩岸網絡山東行採訪團來到泰安東平博物館「尋寶」。其中,一件出土於漢代的金縷玉衣引得臺灣記者驚嘆不已。其中,一件出土於漢代的金縷玉衣引得臺灣記者驚嘆不已。73歲的臺灣老記者嶽中興感嘆:「2000多年前我們國家就有這樣的瑰寶,真是太震撼了!」大眾網記者採訪了解到,金縷玉衣主要出土於中國漢代,玉衣也稱「玉匣」、「玉柙」,是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
  • 南越王墓發掘往事:考古隊員被壯觀墓室震驚忘記回話
    南越王穿著玉衣,殉葬骨架多達15具,其中4位夫人同殉葬,其他殉者身份還包括庖廚隸役、樂師、御者和門亭長等。「在清理墓道時,發現了一個外藏槨,還發現了兩具人骨架。這很奇怪,秦代以後,中原地區一般都廢除了殉葬風俗。」陳偉漢說,前室損毀比較嚴重,第一道門頂橫石板已全部斷裂,一對石門倒塌,前室頂蓋板也裂了。據推測,應該是下葬時被墓道防盜的大石頭所壓垮。
  • 國家博物館舉辦「秦漢文明」展 涵蓋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關秦漢時期的...
    此次展覽以學術為基礎,從全國30多家文博機構精選出170件組300多件重要文物,基本涵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關秦漢時期的重要考古成果,通過對文物的深入解讀和相關拓展內容的展示,力圖全面展現秦漢時期中國的輝煌發展,為廣大觀眾奉獻一場名副其實的文化盛宴。
  • 比故宮小眾,河北這個曾上過央視的博物館,可看到奢華的金縷玉衣
    第4個值得關注的文物:金縷玉衣 >這個西漢時期的金縷玉衣是中國第一次發現、規格最高、最完整的玉制葬衣。可以看得出來整個玉衣包括了頭罩、上衣、手套、褲筒和鞋。據說整件玉衣使用了2498片,金絲約1100克。如此昂貴的金縷玉衣自然是比南京博物院的銀縷玉衣更為奢華。
  • 骨灰鑽石、生命鑽石、百萬金縷玉衣齊現滄州殯葬展會
    傳說中的金縷玉衣金縷玉衣服,由和田玉製成,用925k金連在一起,黑色起步價80萬,綠色起步價100萬,平均每件4000多片和田玉組成。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此衣為高端人士去世後量身定製,可存放百年不腐。
  • 成都天回鎮老官山漢墓入圍2013中國考古新發現
    原標題:成都天回鎮老官山漢墓入圍2013中國考古新發現   四川在線消息(四川在線記者 曾卓琳)27日,有考古學界奧斯卡之稱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3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
  • 羅布泊挖出「史前」乾屍,提取DNA後,考古家:這根本不是中國人
    我國已經有了五千多年的歷史,古人在五千多年的時間裡,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珍貴的文化遺囑,在當今的考古事跡中,我們很多次都發現了古人給我們留下來的奇蹟。一座古墓,最能夠引起人們好奇心的,不是其中的稀世珍寶,而是古墓的主人。
  • 新中國考古從這裡起步!專家共聚新鄉紀念輝縣考古發掘70周年
    1950年10月,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僅兩個月之後,由時任副所長的夏鼐帶隊,前往我省輝縣開始了新中國的第一次考古發掘,拉開了新中國田野考古發掘工作的大幕。「新鄉歷史悠久,底蘊豐厚,從裴李崗、仰韶、龍山,到夏商兩周以迄明清,時代相連,文化序列完整,是研究探索華夏文明產生、發展、延續不斷的重要地區,是闡釋華夏歷史文明諸多問題的關鍵地區,做好新鄉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具有重大的價值意義。」
  • 新中國考古重大發現|你從哪裡來,三星堆?
    三星堆遺址出土文物——銅太陽形器 新華社記者 徐速繪 攝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三星堆最早被人們發現是1929年,但真正讓人知曉是上世紀80年代:大批珍貴文物出土,嘆為觀止,被譽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它的發現和認知過程,既是幾代考古學家鍥而不捨的追求,又極具傳奇色彩。
  • 成都老官山漢墓、石渠吐蕃石刻入選2013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3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分布圖(圖片來自於國家文物局官方微博)   四川新聞網成都4月10日訊(記者 彭亮)昨(9)日下午,國家文物局網站揭曉了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成都考古的未解之謎:老官山漢墓為何下葬就被盜?
    謝濤講解老官山漢墓被盜之謎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實習生 曾貝佳 宋浩徵2001年,伴隨著金沙遺址的驚世出土,成都考古步入了黃金時代。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老官山漢墓等被列入「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越來越多的考古成果刷新了人們對成都歷史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