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面試過的朋友都已經知道的, 華為公司的面試過程分為5個環節:一面(技術)、二面(集體)、三面(性格測試)、四面(英語)、五面(綜合),通關者方可錄用。
談戀愛的時候最怕對方說一句:「對不起,我們不合適。」
而秋招的時候,最怕的就是好不容易過了網申、筆試、面試,最終卻掛在了性格測試上。HR一個電話,輕描淡寫的一句「對不起,你的性格與本公司不太契合」像極了愛情。
最近在職場論壇上看到這樣一個帖子:員工去華為面試,談完薪資很開心,以為被錄用,結果因為性格測試被淘汰,還以為聽錯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該員工說自己去華為面試,當時測評了2次都被淘汰了,可是在華為內網那邊卻顯示面試通過。那個HR也跟我說面試沒問題,讓我不籤其他公司,並且強調會讓我入職的。等了30多天,而華為也讓我去談薪資了,本來以為沒有任何問題了,可是才過了2小時,HR告訴我測試沒通過。
從該帖子中看出來這位員工可能並沒有意識到自己被淘汰的真正原因,並不是因為能力或者其他,而是那個測評主要是考察員工性格方面的,也許與公司企業文化有衝突,這樣才被淘汰的,並不一定是因為加班的問題。
很多朋友認為性格測試僅僅是走個過場的環節,如果企業真的想要留你,即便性格不合也是會讓你過。
事實上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企業招聘的性格測試與MBTI職業性格測試、霍蘭德職業性格測試等類似,主要是為了對應聘者的性格有一個較為清楚的側寫,從而在接下來的面試中能夠有更加針對性的考察。
大部分企業設置性格測試的目的是為了挑選「最適合」的人才,而非「最優秀」的人才。尤其是如今越來越細分的崗位,對於每位員工的性格要求也不同,在面對多位程度相當的應聘者時能夠作為決策的重要參考指標。
招聘的數位化,華為把很多環節搬到了線上,比如簡歷收集、性格測評、考試都有專門的系統,而且是相互打通的,通過科學的數據給面試官畫出了一個清晰的人才畫像,幫助企業打造高效招聘能力!
同時,我們也看到一個尷尬的事實,HR的存在感越來越弱,HR的事情都讓數位化技術做了,而且做得很好,那是不是未來就不需要HR呢?
因為目前大部分公司對於員工的喜好其實非常明朗,對企業文化有所了解便能夠從中推測出。
華為偏好低調、中庸、逆境商強、抗壓能力強的人;快消偏好有野心、領導力強、有創新意識的人;騰訊偏好不循規蹈矩、敢於表達自己想法的人;……
若是在認為自己性格與企業文化不匹配的情況下,仍然想要進這家公司,是可以按照企業的偏好去回答,從而拿到offer的。
若是想要堅持自我,也可以在性格測試當中按照本心填寫。
雖說是企業想要挑選更加「合適」的人才,但是在性格測試這一環,主動權仍然掌握在應聘者手中。
當然啦,這邊還是有個小Tips:
一個人的性格是通過長期的生活經歷所形成的,不可能在一時半刻就能改變,相較於臨時抱佛腳背一些性格測試題,導致回答的時候前後矛盾被發現說謊。其實更建議大家深入了解崗位需求,尋找自身與崗位的匹配點,在性格測試的時候大方展現自己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