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話
害怕都是真的。
悠閒舒適也是真的。
……
「你們最近在英國很慘吧?」面對類似問題,我已經從碼字數百解釋直接進化為:「別問,問就是水深火熱。」
11月,英國又進入了封閉狀態,而中國駐英使領館宣布,健康碼審核工作中,將不再接受NHS檢測報告。
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
「NHS是全球最先進的醫療體制。」曾經,這是我在英國聽到最多的讚譽。2020年,則遭受了疫情的巨大衝擊。
有些擔心,又有些慶幸。我,一家全球知名中資通訊企業駐英國分公司員工的妻子,早已成功把兒子從倫敦帶回中國。
儘管要經過14天隔離,但溫暖的天氣,熟悉的語言,隔離酒店窗戶的車水馬龍都提醒著我,回家了,安全了。
不用每天刷著當地確診的數據;
小朋友終於可以上學,和同伴一起愉快地玩耍,而不是每天把家裡搞得雞飛狗跳;
不需要每天出門帶紙巾、戴手套,生怕自己接觸到各種電梯按鈕、門把手……
然而,離愁又在每天和先生絮絮叨叨的通話裡悄悄生長:
附近那家中餐館的外賣有沒有推出新的菜式?
鄰居旅行回來了嗎?記得幫我把離別的小禮物送給她。
泰晤士河畔的大草地,有沒有再見過經常和小孩一起踢球的小夥伴?
附近的農場重新開放了嗎,還能不能去喂喂豬羊,摸摸馬?
隔壁常常光顧的咖啡館,俄羅斯老闆有沒有問起過我們……
如今,我遠離疫情,卻也遠離了這份溫情,同時我遠離丈夫,孩子遠離父親,回國兩個月後,我很想念英國。
回到計劃經濟
我是在2020年2月初前往英國的,這是今年第一次艱難的選擇。
2月初,國內疫情嚴重。而先生假期結束,需要返回英國工作,經過了各種衡量和爭吵,去和留之間,我選擇了「去」,一家人同往英國。
人算不如天算。
2月底,疫情迅速蔓延整個歐洲大陸,3月中,選擇再次擺在眼前。
這次,我選了「留」。
先生服務的這家中資通訊公司,一向以進取著稱,但很早就允許,甚至建議員工在家辦公。
生活的主題,變成了囤貨宅家保命。
第一個挑戰,超市廁紙全部售罄、廚房用紙也宣告缺貨……平生第一次,我開始計算家裡每個人每天的衛生紙用量。
「你便便後要儘量只用6格紙哦,最好是在洗澡前去便便,那之後稍微擦一擦再去洗澡,就乾乾淨淨啦。」從沒想過,要如此計劃經濟地對待兒子。
先生終於忍不住,帶上口罩和手套,出門排隊買廁紙去了。但一直排到超市的補貨時間,他仍然沒能成功,直到售貨員留下他的電話,說第二天到貨了,再通知我們。
這才補上了。
新冠改變了所有人的購物習慣。
有了「廁紙自由」,還要有「食物自由」。
連鎖超市、華人超市等,全都無一例外無法送貨,連萬能亞馬遜也不能。
而Ocado——英國最大的線上超市,在線排隊人數在3月下旬一度達到十幾萬。
無奈之下,只能繼續派出先生,隔段時間全身防護武裝,去超市。
不過天無絕人之路,一家原來TO B的批發市場,因為疫情關係,大量訂單被取消,食物面臨過期和滯銷,反倒開通網上下單服務。看著第一批下單,隔天送抵的蔬菜水果,一家人不禁歡呼。
那段日子陪伴我們的,還有華人超市親切的「好歡螺」。
很多自媒體描述的那種水深火熱,確實真談不上。只是,英國的疫情,還是大大超過了我們的預期。
NHS:「不用給錢,你們走吧」
疫情之前,連先生都對NHS充滿了信心。
然而,這個號稱全球第一的醫療系統,遭受了疫情的巨大衝擊。體制本身的弊端(效率低、等候時間長),連年削減的財政投入,滯後的防疫政策,都是原因。
NHS準備好了嗎?
按照「墨菲定律」,怕什麼,來什麼。
六一兒童節夜裡,兒子被熱水燙傷了右手,很嚴重。我們帶著他,衝進了24小時急診室(Walk-in A&E Center)。
手抖著填完護士給的簡單情況記錄表,就被引導到急診室等候區。
這樣的非常時期,我們卻不得不到了疫情最嚴重的場所。
門外一輛輛救護車經過,每一輛車經過,我都內心抽一下。無從知道是不是載回一個個需要檢測的疑似病人,表面上,還不能流露出任何焦慮,只能假裝和兒子玩遊戲,來轉移他的劇烈痛感。
等待長達兩小時,比傳說的至少四小時,已經快了不少。
護士友好而專業,詢問了意外發生的經過,乾淨利落地清洗和包紮了傷口,並向我們介紹如何根據燙傷的程度判斷是否就醫,告訴我們,疫情期間為了儘可能減少醫院的感染風險,可以在網上查看各種意外的說明,或者安排電話會診,會診後醫生再給出是否需要就醫的判斷。
有一個細節值得一提。
得知孩子燙傷後沒有服用止痛藥,護士很震驚,責怪我們說:「燙傷後的傷口非常疼,難為小孩子了」。
隨後塞了兩瓶兒童止痛藥給我們——萬能的paracetamol(撲熱息痛)和ibuprofen(布洛芬),拿出一個兒童專用吊帶,固定好兒子受傷的手,告訴我們每兩天到醫院複查、換藥以及一些注意事項,就告訴我們可以離開了。
兒童布洛芬。
我和先生對視一眼:哪裡交錢?
而護士也一臉疑惑,過了兩秒,擺擺手說:「不用給錢,你們走吧」,「之後來換藥也不用給錢,直接過來就可以了。」
這次,我們才真正開始了解NHS。
先生在英國拿的是工作籤證,辦理籤證時已經繳納了每年2000元人民幣左右的保險,原則上可以免費享受NHS所有的醫療服務。
但我和兒子不同,買的短期旅遊醫療保險早已失效,我們也並沒有GP(General Practitioner,即社區醫生)的身份,無法免費享受任何醫療服務。剛決定留下來時,我非常忐忑,如果真的運氣不好,患上新冠,在英國治療是不是會讓我們傾家蕩產?
幸好,英國首相「鮑師傅」在3月23日宣布了一項決定:「所有人患了新冠都能免費治療,不分國籍和身份」。
另外,符合急診情況的任何人也都可以獲得免費治療,即使我們沒有GP註冊或保險,也不需要出示任何證件證明我們的身份。
之後半個月,我們每2-3天就到醫院換藥,醫院大門分診的護士、保安和經常幫兒子換藥的非裔護士,都認識了我們,兒子從一開始害怕,到後來,已經能開開心心走進醫院。
倒數第二次換藥,護士摸著兒子的頭說:「傷口復原良好,下一次過來應該是你們最後一次來醫院了,可惜我後天休假,就見不到啦。前兩次幫你處理傷口時,很抱歉弄疼了你,你真的是一個非常勇敢的小孩,我很佩服你。」
轉而又對我說:「我明白做父母的心,都是痛在小孩的身上,同時痛在我們的心,小孩還小,燙傷的疤痕慢慢應該會好的。」一瞬間,我幾乎哭出來,連日來的愧疚和心痛頓時釋懷了不少。
走出醫院時,兒子興奮地舉著一張醫生給的獎狀,代表了「勇士榮譽」,戴著口罩活蹦亂跳,開心唱歌。我長長舒了一口氣。
整個疫情期間,NHS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
連續十周的星期四晚上8點,倫敦人都為NHS舉行鼓掌活動,我們也參加了。紛紛出現在陽臺的鄰居們相視一笑,隔壁樓樓上的黑人兄弟一手拿鍋,一手拿盆等著,對面樓常年拉著窗簾的公寓,也探出很多腦袋來。
8點整,大家開始鼓掌,掌聲由遠及近,馬路上的汽車喇叭聲也此起彼伏,直到鼓掌聲連成一片,持續了5分鐘。
疫情期間的歐洲,夜裡為醫護人員鼓掌的活動。
直到疫情高峰過去。其實想來,這鼓掌,也是倫敦人在給自己鼓勁。
不要害怕,難過完重新站起來,生活還要繼續。
倫敦人
周四晚上的陽臺,成了倫敦人確認彼此互相陪伴的默契。
疫情期間的出門禁忌,也讓陽臺成了一個交朋友的窗口。更讓我見識到,即使是城封了,也不妨礙英國人「只要有陽光,哪裡皆可曬」。
從新聞裡看到,除了英國,在不少歐洲國家,都有類似的陽臺場面。真有趣。
新冠時期的歐洲陽臺。
我也是這樣,在陽臺結識了M小姐,來自烏克蘭的鄰居。
我們住的公寓,四棟樓圍起一個陽臺「面面相覷」的正方形,先生搬來半年,和鄰居的關係也就僅限於那幾次周四鼓掌活動。
遠離人群一個多月後,我勇敢打開了家門,隔著3米的走道真正開始認識我的鄰居。
M小姐在大學修讀中世紀藝術研究,她的丈夫D先生,則是會計師事務所的分析師。
兩人就像《老友記》裡的錢德勒和莫妮卡——而她才是那個愛用幽默保護自己、用講笑話避免衝突的錢德勒。他們喜歡旅行,還打算近年搬到亞洲生活,體驗不同的文化。
M小姐說自己和中國人很投契,有很好的中國朋友來自廣州,喜歡中國食物,可以每餐都去中餐館。出於禮貌和友好,我說,等情況允許了,請到我們家做客,一起嘗嘗家常版的火鍋……
沒想到,M小姐立刻雙眼發光,「何時?」
尷尬的我想說:熱情的M小姐,現在一起吃飯需要冒著生命和犯法的危險,而且火鍋很耗食材……
最終,這場火鍋之約,在6月部分解封之後立刻排上了日程。當晚,衣著正式的兩人拿著自己的碗筷(現在很多國外家庭也備著筷子)和杯子,帶著白葡萄酒,穿著拖鞋赴約來了。
錢德勒和莫妮卡。
中國人在倫敦,會不會被歧視?口罩夠不夠?
遠方的家人朋友,永遠最擔心這兩個問題。
英國媒體的一些調查表明,疫情以來,英國民眾對中國的態度的確發生了變化,但歧視,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課題,它涉及到歷史、政治、種族、傳媒影響等非常多的因素。
就我個人來說,遇到的大部分人都禮貌和友善。譬如兒子的護士,譬如像錢德勒的M小姐。
比如,因為誤會,我在地鐵站和工作人員吵架,然後丟臉地哭了,對方誠摯地向我和家人道歉了,還溫暖地問我是否需要水,並具有同理心地談起她的奶奶……這次衝突,是語言障礙和固有印象導致的誤會,其實對方也沒有惡意。
印象更深的一次是坐錯車。同車旅客幫我查返程車次,給我推薦最低價的OTA平臺,還出謀劃策如何到票務公司協商退票。
最終,他們在下車後淋著大雨,把我們一家送到千米以外的另一個火車站……
負面經歷當然也有。
比如一位旅遊巴士講解員大叔,得知我們來自中國,就再也不和我們說話。我想,這是他基於他的認識和固有印象所形成的態度,不舒服是難免的,但彼此,都不需要解釋什麼了。
兩封信
第一封信,來自英國首相「鮑師傅」。
確診新冠後的第一天,英國首相鮑裡斯·約翰森在3月28日深夜向全英民眾發出的公開信。
信中告知人們現在疫情的嚴重性,也呼籲大家遵守規則,拯救生命。
他說:「我們知道疫情危機先會變得更糟糕,然後才可能變好」,「但是我們正在做正確的準備。我們越好地遵守規則,失去的生命就將會越少,生活也可以早日恢復正常。」
英國政府耗資500多萬英鎊,將這封信的紙質版郵寄給全英3000多萬家庭。
另一封信,來自中國駐英國商會,隨信還有幾盒連花清瘟膠囊、口罩和其他藥品/防護品,加上先生公司慰問的防護物資,讓我們一下子從口罩貧困戶變成了小康家庭。以我們出門的頻率來計算,幾百個口罩目測能用很久……
這兩封信我們都會好好保存,作為這段歷史的見證。
再回憶起在英國的日子,害怕都是真的。
外面每天傳來救護車呼嘯而過的聲音,不幸的故事圍繞著我們,醫院、養老院的慘況讓人不敢輕易想像。我們貌似偏安一隅,其實戰戰兢兢地,努力過好自己的生活。
悠閒舒適也是真的。疫情陰霾下,我卻在英國的醫院感受到人情溫暖。無論處境多麼艱難,陽臺的方寸之地都可以擺上兩張沙灘椅,戴著墨鏡,光著上身曬日光浴的人們。
在窗臺曬太陽的倫敦人。
就像彩虹合唱團唱的那一首《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你將如何度過今天……」
——曬太陽。
如今,歐洲正經歷第二波疫情衝擊,社交距離、防護、隔離,或許會成為很長時間裡的生活常態。複雜的國際政治環境,復甦中又面臨疫情再度衝擊的經濟……
而我們這些普通的雜草和砂礫,希望都能和家人在一起,過好自己的每一天。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
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