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親歷英國疫情8個月,我不想回國

2020-12-02 騰訊網

第十三話

害怕都是真的。

悠閒舒適也是真的。

……

「你們最近在英國很慘吧?」面對類似問題,我已經從碼字數百解釋直接進化為:「別問,問就是水深火熱。」

11月,英國又進入了封閉狀態,而中國駐英使領館宣布,健康碼審核工作中,將不再接受NHS檢測報告。

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

「NHS是全球最先進的醫療體制。」曾經,這是我在英國聽到最多的讚譽。2020年,則遭受了疫情的巨大衝擊。

有些擔心,又有些慶幸。我,一家全球知名中資通訊企業駐英國分公司員工的妻子,早已成功把兒子從倫敦帶回中國。

儘管要經過14天隔離,但溫暖的天氣,熟悉的語言,隔離酒店窗戶的車水馬龍都提醒著我,回家了,安全了。

不用每天刷著當地確診的數據;

小朋友終於可以上學,和同伴一起愉快地玩耍,而不是每天把家裡搞得雞飛狗跳;

不需要每天出門帶紙巾、戴手套,生怕自己接觸到各種電梯按鈕、門把手……

然而,離愁又在每天和先生絮絮叨叨的通話裡悄悄生長:

附近那家中餐館的外賣有沒有推出新的菜式?

鄰居旅行回來了嗎?記得幫我把離別的小禮物送給她。

泰晤士河畔的大草地,有沒有再見過經常和小孩一起踢球的小夥伴?

附近的農場重新開放了嗎,還能不能去喂喂豬羊,摸摸馬?

隔壁常常光顧的咖啡館,俄羅斯老闆有沒有問起過我們……

如今,我遠離疫情,卻也遠離了這份溫情,同時我遠離丈夫,孩子遠離父親,回國兩個月後,我很想念英國。

回到計劃經濟

我是在2020年2月初前往英國的,這是今年第一次艱難的選擇。

2月初,國內疫情嚴重。而先生假期結束,需要返回英國工作,經過了各種衡量和爭吵,去和留之間,我選擇了「去」,一家人同往英國。

人算不如天算。

2月底,疫情迅速蔓延整個歐洲大陸,3月中,選擇再次擺在眼前。

這次,我選了「留」。

先生服務的這家中資通訊公司,一向以進取著稱,但很早就允許,甚至建議員工在家辦公。

生活的主題,變成了囤貨宅家保命。

第一個挑戰,超市廁紙全部售罄、廚房用紙也宣告缺貨……平生第一次,我開始計算家裡每個人每天的衛生紙用量。

「你便便後要儘量只用6格紙哦,最好是在洗澡前去便便,那之後稍微擦一擦再去洗澡,就乾乾淨淨啦。」從沒想過,要如此計劃經濟地對待兒子。

先生終於忍不住,帶上口罩和手套,出門排隊買廁紙去了。但一直排到超市的補貨時間,他仍然沒能成功,直到售貨員留下他的電話,說第二天到貨了,再通知我們。

這才補上了。

新冠改變了所有人的購物習慣。

有了「廁紙自由」,還要有「食物自由」。

連鎖超市、華人超市等,全都無一例外無法送貨,連萬能亞馬遜也不能。

而Ocado——英國最大的線上超市,在線排隊人數在3月下旬一度達到十幾萬。

無奈之下,只能繼續派出先生,隔段時間全身防護武裝,去超市。

不過天無絕人之路,一家原來TO B的批發市場,因為疫情關係,大量訂單被取消,食物面臨過期和滯銷,反倒開通網上下單服務。看著第一批下單,隔天送抵的蔬菜水果,一家人不禁歡呼。

那段日子陪伴我們的,還有華人超市親切的「好歡螺」。

很多自媒體描述的那種水深火熱,確實真談不上。只是,英國的疫情,還是大大超過了我們的預期。

NHS:「不用給錢,你們走吧」

疫情之前,連先生都對NHS充滿了信心。

然而,這個號稱全球第一的醫療系統,遭受了疫情的巨大衝擊。體制本身的弊端(效率低、等候時間長),連年削減的財政投入,滯後的防疫政策,都是原因。

NHS準備好了嗎?

按照「墨菲定律」,怕什麼,來什麼。

六一兒童節夜裡,兒子被熱水燙傷了右手,很嚴重。我們帶著他,衝進了24小時急診室(Walk-in A&E Center)。

手抖著填完護士給的簡單情況記錄表,就被引導到急診室等候區。

這樣的非常時期,我們卻不得不到了疫情最嚴重的場所。

門外一輛輛救護車經過,每一輛車經過,我都內心抽一下。無從知道是不是載回一個個需要檢測的疑似病人,表面上,還不能流露出任何焦慮,只能假裝和兒子玩遊戲,來轉移他的劇烈痛感。

等待長達兩小時,比傳說的至少四小時,已經快了不少。

護士友好而專業,詢問了意外發生的經過,乾淨利落地清洗和包紮了傷口,並向我們介紹如何根據燙傷的程度判斷是否就醫,告訴我們,疫情期間為了儘可能減少醫院的感染風險,可以在網上查看各種意外的說明,或者安排電話會診,會診後醫生再給出是否需要就醫的判斷。

有一個細節值得一提。

得知孩子燙傷後沒有服用止痛藥,護士很震驚,責怪我們說:「燙傷後的傷口非常疼,難為小孩子了」。

隨後塞了兩瓶兒童止痛藥給我們——萬能的paracetamol(撲熱息痛)和ibuprofen(布洛芬),拿出一個兒童專用吊帶,固定好兒子受傷的手,告訴我們每兩天到醫院複查、換藥以及一些注意事項,就告訴我們可以離開了。

兒童布洛芬。

我和先生對視一眼:哪裡交錢?

而護士也一臉疑惑,過了兩秒,擺擺手說:「不用給錢,你們走吧」,「之後來換藥也不用給錢,直接過來就可以了。」

這次,我們才真正開始了解NHS。

先生在英國拿的是工作籤證,辦理籤證時已經繳納了每年2000元人民幣左右的保險,原則上可以免費享受NHS所有的醫療服務。

但我和兒子不同,買的短期旅遊醫療保險早已失效,我們也並沒有GP(General Practitioner,即社區醫生)的身份,無法免費享受任何醫療服務。剛決定留下來時,我非常忐忑,如果真的運氣不好,患上新冠,在英國治療是不是會讓我們傾家蕩產?

幸好,英國首相「鮑師傅」在3月23日宣布了一項決定:「所有人患了新冠都能免費治療,不分國籍和身份」。

另外,符合急診情況的任何人也都可以獲得免費治療,即使我們沒有GP註冊或保險,也不需要出示任何證件證明我們的身份。

之後半個月,我們每2-3天就到醫院換藥,醫院大門分診的護士、保安和經常幫兒子換藥的非裔護士,都認識了我們,兒子從一開始害怕,到後來,已經能開開心心走進醫院。

倒數第二次換藥,護士摸著兒子的頭說:「傷口復原良好,下一次過來應該是你們最後一次來醫院了,可惜我後天休假,就見不到啦。前兩次幫你處理傷口時,很抱歉弄疼了你,你真的是一個非常勇敢的小孩,我很佩服你。」

轉而又對我說:「我明白做父母的心,都是痛在小孩的身上,同時痛在我們的心,小孩還小,燙傷的疤痕慢慢應該會好的。」一瞬間,我幾乎哭出來,連日來的愧疚和心痛頓時釋懷了不少。

走出醫院時,兒子興奮地舉著一張醫生給的獎狀,代表了「勇士榮譽」,戴著口罩活蹦亂跳,開心唱歌。我長長舒了一口氣。

整個疫情期間,NHS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

連續十周的星期四晚上8點,倫敦人都為NHS舉行鼓掌活動,我們也參加了。紛紛出現在陽臺的鄰居們相視一笑,隔壁樓樓上的黑人兄弟一手拿鍋,一手拿盆等著,對面樓常年拉著窗簾的公寓,也探出很多腦袋來。

8點整,大家開始鼓掌,掌聲由遠及近,馬路上的汽車喇叭聲也此起彼伏,直到鼓掌聲連成一片,持續了5分鐘。

疫情期間的歐洲,夜裡為醫護人員鼓掌的活動。

直到疫情高峰過去。其實想來,這鼓掌,也是倫敦人在給自己鼓勁。

不要害怕,難過完重新站起來,生活還要繼續。

倫敦人

周四晚上的陽臺,成了倫敦人確認彼此互相陪伴的默契。

疫情期間的出門禁忌,也讓陽臺成了一個交朋友的窗口。更讓我見識到,即使是城封了,也不妨礙英國人「只要有陽光,哪裡皆可曬」。

從新聞裡看到,除了英國,在不少歐洲國家,都有類似的陽臺場面。真有趣。

新冠時期的歐洲陽臺。

我也是這樣,在陽臺結識了M小姐,來自烏克蘭的鄰居。

我們住的公寓,四棟樓圍起一個陽臺「面面相覷」的正方形,先生搬來半年,和鄰居的關係也就僅限於那幾次周四鼓掌活動。

遠離人群一個多月後,我勇敢打開了家門,隔著3米的走道真正開始認識我的鄰居。

M小姐在大學修讀中世紀藝術研究,她的丈夫D先生,則是會計師事務所的分析師。

兩人就像《老友記》裡的錢德勒和莫妮卡——而她才是那個愛用幽默保護自己、用講笑話避免衝突的錢德勒。他們喜歡旅行,還打算近年搬到亞洲生活,體驗不同的文化。

M小姐說自己和中國人很投契,有很好的中國朋友來自廣州,喜歡中國食物,可以每餐都去中餐館。出於禮貌和友好,我說,等情況允許了,請到我們家做客,一起嘗嘗家常版的火鍋……

沒想到,M小姐立刻雙眼發光,「何時?」

尷尬的我想說:熱情的M小姐,現在一起吃飯需要冒著生命和犯法的危險,而且火鍋很耗食材……

最終,這場火鍋之約,在6月部分解封之後立刻排上了日程。當晚,衣著正式的兩人拿著自己的碗筷(現在很多國外家庭也備著筷子)和杯子,帶著白葡萄酒,穿著拖鞋赴約來了。

錢德勒和莫妮卡。

中國人在倫敦,會不會被歧視?口罩夠不夠?

遠方的家人朋友,永遠最擔心這兩個問題。

英國媒體的一些調查表明,疫情以來,英國民眾對中國的態度的確發生了變化,但歧視,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課題,它涉及到歷史、政治、種族、傳媒影響等非常多的因素。

就我個人來說,遇到的大部分人都禮貌和友善。譬如兒子的護士,譬如像錢德勒的M小姐。

比如,因為誤會,我在地鐵站和工作人員吵架,然後丟臉地哭了,對方誠摯地向我和家人道歉了,還溫暖地問我是否需要水,並具有同理心地談起她的奶奶……這次衝突,是語言障礙和固有印象導致的誤會,其實對方也沒有惡意。

印象更深的一次是坐錯車。同車旅客幫我查返程車次,給我推薦最低價的OTA平臺,還出謀劃策如何到票務公司協商退票。

最終,他們在下車後淋著大雨,把我們一家送到千米以外的另一個火車站……

負面經歷當然也有。

比如一位旅遊巴士講解員大叔,得知我們來自中國,就再也不和我們說話。我想,這是他基於他的認識和固有印象所形成的態度,不舒服是難免的,但彼此,都不需要解釋什麼了。

兩封信

第一封信,來自英國首相「鮑師傅」。

確診新冠後的第一天,英國首相鮑裡斯·約翰森在3月28日深夜向全英民眾發出的公開信。

信中告知人們現在疫情的嚴重性,也呼籲大家遵守規則,拯救生命。

他說:「我們知道疫情危機先會變得更糟糕,然後才可能變好」,「但是我們正在做正確的準備。我們越好地遵守規則,失去的生命就將會越少,生活也可以早日恢復正常。」

英國政府耗資500多萬英鎊,將這封信的紙質版郵寄給全英3000多萬家庭。

另一封信,來自中國駐英國商會,隨信還有幾盒連花清瘟膠囊、口罩和其他藥品/防護品,加上先生公司慰問的防護物資,讓我們一下子從口罩貧困戶變成了小康家庭。以我們出門的頻率來計算,幾百個口罩目測能用很久……

這兩封信我們都會好好保存,作為這段歷史的見證。

再回憶起在英國的日子,害怕都是真的。

外面每天傳來救護車呼嘯而過的聲音,不幸的故事圍繞著我們,醫院、養老院的慘況讓人不敢輕易想像。我們貌似偏安一隅,其實戰戰兢兢地,努力過好自己的生活。

悠閒舒適也是真的。疫情陰霾下,我卻在英國的醫院感受到人情溫暖。無論處境多麼艱難,陽臺的方寸之地都可以擺上兩張沙灘椅,戴著墨鏡,光著上身曬日光浴的人們。

在窗臺曬太陽的倫敦人。

就像彩虹合唱團唱的那一首《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你將如何度過今天……」

——曬太陽。

如今,歐洲正經歷第二波疫情衝擊,社交距離、防護、隔離,或許會成為很長時間裡的生活常態。複雜的國際政治環境,復甦中又面臨疫情再度衝擊的經濟……

而我們這些普通的雜草和砂礫,希望都能和家人在一起,過好自己的每一天。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

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

相關焦點

  • 真人親歷:澳洲回國超詳細攻略,雪梨出發回國,過程有點折騰
    本人是8月10號上午10:00 am 雪梨飛廣州的那班CZ326航班,現在已經順利抵達廣州隔離。因為本人在Melbourne讀書 又因為最近墨爾本疫情鬧得很嚴重再加上政策多變和因為疫情帶來的很多不穩定因素,所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回國經歷給大家作參考。
  • 【中美直航航班將翻倍增加到8:8】新冠疫情下,如何回國:中美直飛...
    核酸套餐國家增加白俄羅斯,從8月28號開始從白俄始發或者轉機的旅客需要五日內核酸檢測。 國航加班FRA-CTU,這樣中德雙方都是2個上海航班+1個非上海航班,完全對等了。
  • 18萬機票回國還買不著票?其實,這些留學生選擇不回國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梁緣/文 牛宏超/攝)「每天新聞裡都在報,某某留學生想方設法回國,其實,還有很多留學生並沒有選擇回國。」根據國家衛健委最新數據,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每日新增病例大幅減少,多省已「全面清零」。就在國內疫情趨勢不斷向好的時候,海外疫情卻開始爆發,多國進入緊急狀態。
  • 買不到回國機票!英國留學生父親為愛逆行:孩子不能回,我過去!
    眼下國內疫情已經進入收尾階段,境外疫情卻持續發酵,從疫情現狀和醫療條件來看,世界各地華人紛紛選擇回國,返國機票一票難求、回程路上阻礙重重。海外留學生回國問題也激起了千層浪,近日,護子心切的166個英國留學生家庭甚至聯合籤字向政府申請包機接回孩子回國,但是,連帶的境外輸入風險、龐大的華僑群體等問題也是讓人頭疼不已。在疫情特殊時期,一眾海外華僑擠想方設法回國,相信沒人會想要冒著生命危險跑出境外,可出於對孩子的愛與牽掛,一英國留學生父親選擇了逆行。
  • 留學生輾轉26小時回國是添亂?網友:不瞞報,歡迎回家!
    特別是昨天,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召開會議做出重要研判:當前,以武漢為主戰場的全國本土疫情傳播基本阻斷。很多人都長舒了一口氣,這是一個中國人盼了兩個多月的好消息。各地要堅持實事求是、公開透明發布信息,不得瞞報漏報,一旦發現疫情要實行精準管控,聚焦在病例發生和可能傳播的場所,控制在有限範圍……今天一早,國家衛健委的發布疫情的最新通報,一組數據再次引發關注:3月23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78例,其中境外輸入74例,本土病例4例
  • 「票帝解讀」8-10月北美回國機票走勢分析?會好買嗎?
    原先的【12號令】必須按照3月12日那周飛行的班次來,並實行(一航一國一線一周一班,「五個一」),只少不多,而【27號令】讓外航復航提供了可能,且有了熔斷和獎勵機制,至少讓航班增加提供了可能。事實上也是如此,在經過了中美兩個民航部門的 ,中美從每周四班恢復到了每周八班,中國-加拿大/法國/德國/英國/荷蘭/瑞士/芬蘭等之間恢復了許多航班。同時,中日,中韓時間的航班數量更是翻了一倍還多。
  • 華媒:疫情之下 中國留英學生如何看待回國
    中新網3月19日電 據《英國僑報》微信公眾號「英僑說」報導,近日,英國的新冠肺炎確診人數不斷增加,讓不少中國留學生感到擔憂。記者參訪了正在倫敦實習的Iris,正在利茲大學讀商科的Jiayi,和在謝菲爾德讀教育的Lili三位留學生,聊聊他們是如何看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選擇留守還是回國。
  • 【巴黎轉機核酸延遲到8-5執行】新冠疫情下,如何回國:中美直飛航班...
    【7.29更新】 法國要求幾個疫情嚴重的16國包括美國出發的入境和轉機客從8月1號開始提供72h小時內核酸PCR陰性報告。乘坐國內三大航以及法航的乘客需要注意了。 加航AC25 YVR-ICN-PVG也要求全員核酸陰性報告。
  • 真實經歷:疫情封島後,我在塞班的7個月
    8月24日,關島一天新增確診140例,重啟封島。8月24日,塞班島重新啟動宵禁。2020年1月8日,武漢確診首例新冠病毒感染,次日出現首例新冠患者死亡。2月24日,世衛組織宣布中國疫情頂峰已過,2月25日境外新增確診病例首次超過國內。2月29日,疫情在日韓伊朗義大利大規模爆發,國外疫情失控。4月8日,武漢解封。
  • 後疫情時代,就近留學、回國「留學」或成新趨勢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大四學生張歆悅,已在成都的家中上了9個月網課。每周,除了10個小時左右的錄播課,還要熬夜參加三個半小時的直播課。  「原來課堂參與的作業,變成了看一節錄播課,寫一篇感想。寫得多了,說得少了。」她說。  張歆悅學的是新媒體專業。
  • 一些從武漢回國的英國人後悔了
    今年1月20日,武漢為了防止新冠疫情擴散採取了封城措施。很多在武漢工作的英國居民,在1月末2月初匆忙搭乘航班或英國政府包機返回英國,以躲避疫情。然而,出乎這些英國人意料的是,新冠疫情很快也在英國暴發了。
  • 留英讀商科,這8所英國大學回國認可度最高
    去英國留學,回國認可度這件事一直是所有留學生都會關注的一個話題。尤其是商科學生,所讀的課程回國是否被認可?學校是不是招聘單位的target school?是否會被卡網申一面環節等等。這些都是很多同學們會直接考慮到的問題。下面留學雲小編就給大家揭曉一下去英國讀商科,回國最被認可的學校有哪幾個。
  • 【英國疫情必讀】什麼是Herd Immunity?
    它的主要好處是有助於防止病毒的傳播,防止疫情在未來反覆爆發。也請大家放心,因為,目前尚不知道感染60%的人口需要多長時間,因為這一數字尚未在任何國家達到小編想,英國英國也不想成為那第一個目前,很多英國大學也都開始停課,或開始網上授課了。
  • 記餓:「大躍進」餘波親歷記
    1956-1959的三年間我奉派在國外工作,所以「鳴放」、「反右」、「大躍進」都躲過了。只是1959年回國後趕上承受「大躍進」的後果,通常稱為「三年困難時期」,如今回憶起來最突出的竟是一個「餓」字,與「吃」有關的故事、軼事源源不斷湧現出來。
  • 英國對待疫情的方式,讓我不寒而慄……
    當地時間3月12日,英國首相詹森召開了「眼鏡蛇會議」,商討新冠疫情的應對方案(英國的眼鏡蛇會議是只有在重大情況下才會召開的緊急會議)。 會後,詹森帶領首席科學家派屈克·瓦蘭斯和首席醫療官克裡斯·惠蒂一起召開了新聞發布會。
  • 7月18日越南往返中國首個航班,原來來自英國,只是在越南加個油
    前段時間被譽為中越停170天後的中越首個航班:7月18日南寧飛河內的 VN5729,臨近起飛時間再無相關報導。7月23日,越媒再次報導,原來這次並不算真正意義上的中越首個航班,因為這個航班只是英國倫敦飛南京,在越南河內只是休整,加個油!
  • 8月4日從加拿大順利回國
    經過多次買票、改籤、退票、買票,終於在東航官網上搶到了8月4日溫哥華飛南京的機票。8月4日早上5點從埃德蒙頓家裡趕到機場,飛往溫哥華,機場裡辦理行李託運的人已經很多,為了減少麻煩,我只帶了一個可以登機的小行李箱和一個背包,沒有辦理行李託運。
  • 溫村鬍子叔回國通關全攻略
    溫村鬍子叔Alex大家好,8月19日我搭乘中國南方航空CZ330次航班從溫哥華到廣州,疫情後首次親歷回國之路,準備了一份參考攻略給準備回國的你們:候機我乘坐的是8月19日12:50的航班,系統顯示抵達廣州市的時間為8月20號16:35。
  • 英國男子後悔離開武漢回國:做了錯誤的決定,反而「跳入火坑」
    英國男子後悔離開武漢回國:做了錯誤的決定,反而「跳入火坑」  olivia chan • 2020-05-07 18:45
  • 2020年,大腦袋不怕死的英國人,最關心的是個問題是什麼?
    想要回國,天價機票、「五個一」政策、航班「熔斷」、48小時之內「雙陰性證明」……不得不斷了回國的念頭。很多人認識她是在英國熱門真人約會節目——《愛之島》(Love Island),這一節目從2015年創辦後火爆至今,屢屢創下收視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