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31 20: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一顆種子的力量有多大?一座城市的溫度從何處來?今天,在2020年世界城市日上海主場暨全球城市論壇上,《上海手冊——21世紀城市可持續發展指南·2020年度報告》全球首發。它以「提升社區和城市品質」為主題,遴選了20個生動翔實的全球案例,闡釋了社區和城市對人類生活的價值。
《上海手冊——21世紀城市可持續城市發展指南》是作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精神的傳承而誕生,於2011年正式對外發布。自2016年以來每五年開展綜合修訂,每年發布年度報告,旨在為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貢獻實踐經驗與專業知識,推動中國在世界城市化進程中發揮引領作用。
「之所以名為《上海手冊》,是因為它跟上海的深厚淵源。我們每年從全球數百個案例中,遵循地區的平衡性、城市的代表性、實踐的前沿性和評估的系統性等遴選標準,從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城市治理、文化、國際合作六個維度進行收錄。」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務協調中心負責人介紹,今年收錄的案例來自全球17個城市和2個國際組織,覆蓋歐洲、美洲、亞洲、非洲多個地區,兼顧不同類型的城市,中國案例共有5個,其中上海有兩個。
在全球疫情蔓延,國際社會經濟秩序、城市治理能力飽受影響和衝擊的背景下,公共治理的「最小單元」——社區備受關注,成為今年主題的一部分。
作為中國唯一入選本次《報告》社會篇的案例,「上海SEEDING:重建信任,種下希望」展現了一顆小小的種子,如何成為構建社區信任與溫度的紐帶。
該項目的發起者,上海四葉草堂自2014年以來,致力於通過參與式設計與自管理的社區花園,打造城市中可體驗的、公眾參與的綠色空間。
「今年初,人們的生活節奏被疫情打亂,社區成員間一方面生起了隱蔽的敵意,另一方面又渴望溫暖的擁抱。」於是,四葉草堂產生了新的視角,原先被視為私人空間的陽臺,能不能和小區綠地、城市公園一樣,成為城市生命的基礎設施?是否無論在哪裡、無論規模大小,只要是由居民共同參與建設的花園,就是「社區花園」?
一位退休教師張永梅成為這個項目的「超級行動者」。參加SEEDING計劃後,她在自家小院裡利用廢棄自行車搭建種子接力站,分享種子和收成。向鄰居開放小院,並多次舉辦社區導賞和鄰裡交流活動,原本陌生的鄰居因此有了認識交往的機會。又因同屬SEEDING社群,張永梅得以結識居住在同一社區的一對建築師夫婦,他們商議著邀請鄰居一起動手改善小院前的公共綠地。
張永梅小院的自行車
種子接力站和她的鄰居們
「通過這個活動,我們希望能夠讓參與者更加關注自己的內心,關注家庭和鄰裡的關係,通過這樣有生命力、生產力的方式,激發每個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生命的感悟。」上海四葉草堂青少年自然體驗中心聯合創始人、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景觀學系學者劉悅來說。
另一個入選《報告》生態環境篇的上海案例「回歸的江河——讓城市充滿溫情」,時間跨度則拉得更長。它記錄了近十年來,上海實現濱江兩岸貫通從規劃到落地,再到提升和優化,探討上海是如何不斷營造城市濱江綠色生態空間,並提升其城市公共服務功能,還江於民、還景於民,讓江河回歸。
數據顯示,截至「十二五」末,浦江兩岸45公裡實際貫通率不足50%,岸線被工廠、倉庫、碼頭佔據,居民們臨江卻不見江。在「十三五」開局之年,上海就確定兩岸45公裡核心區貫通目標,經歷了工廠騰退和改造,生產岸線逐步讓位於生活岸線。
浦江岸線在貫通過程中,形成了「整體謀劃、分步實施、有序推進」的經驗,如今得到進一步複製推廣。與此同時,著力提升貫通區域的空間品質,被寫入新一輪濱江公共空間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年—2020年)。黃浦江兩岸的服務站點悄聲密集起來,浦東22公裡岸線,按照1公裡1處驛站的原則,陸續布局22座「望江驛」,市民可以充電、飲水、休憩、讀書等,濱水空間的功能正從單一走向複合。
據了解,除上海兩個案例外,中國入選的還有經濟篇的深圳案例「自由開放園區打造創新高地」、城市治理篇的「廈門完整社區建設——美麗廈門共同締造」案例、文化篇的廣州案例「文化激活下的歷史街區復興」。
附:2020年度《上海手冊》20個全球案例一覽表
– END –
資料:上觀新聞
原標題:《【世界城市日】2020《上海手冊年度報告》全球首發,20個全球案例入選》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