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技術將「提升」火箭發射業務

2020-12-06 人民網

原標題:兩大技術將「提升」火箭發射業務

  BE-4發動機模型,它將用液化天然氣為火箭提供動力。

  SuperDraco發動機在進行測試,其關鍵部件燃燒室是在3D印表機上完整列印出來的。

  本報記者 劉 霞 綜合外電

  不久前,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火箭第一級成功降落在一艘海上無人船上,這是該公司乃至人類首次成功實現海上回收火箭。火箭回收實現了火箭發動機與導航系統這些昂貴設備的重複使用,能大大降低太空發射成本。

  不僅如此,它還拉開了商業太空活動爆發式增長的序幕。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在2016年4月11日至14日於美國科羅拉多州斯普林斯舉行的第32屆航天研討會上,亞馬遜公司執行長兼私人太空公司「藍色起源(Blue Origin)」掌舵人傑夫·貝索斯表示,可重複使用火箭的問世可與網際網路和高速公路的出現相媲美。

  物理學家組織網還報導稱,要想讓太空商業活動真正呈現出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勢,需要一個有力的支撐:削減發射成本,可重複利用火箭只是其中一部分。除此之外,還有兩大技術或是變革現有發射業務的關鍵。

  液態甲烷供力:帶你耍酷帶你飛

  一個是依靠甲烷飛行:「藍色起源」公司目前正在殫精竭慮研製的BE-4發動機將由液化天然氣這種新型燃料來為火箭提供動力。

  當這款發動機完全研製成功時,液態氧和液化天然氣的分段燃燒有可能產生55萬磅的推力。「藍色起源」公司稱,這個發動機將在明年進行認證飛行,最早將於2019年起飛。

  專家們稱,液化天然氣是甲烷的一種可商用形式,作為火箭燃料有幾大優勢。首先,其儲量豐富,容易獲得且成本低廉。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機械和航空航天工程學教授安娜·卡拉貢茲安認為,甲烷非常乾淨,不太可能堵塞發動機內的燃油輸送管路,能大大減少麻煩的清潔工作(清潔微粒可使它更容易重複使用)。此外,這種氣體還能自動加壓,從而能消除對燃料箱增壓系統的需求。

  史丹福大學航空航天學教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前負責人斯科特·哈伯德則說:「如果BE-4能使用液態天然氣,同時做到設計簡單可靠,容易製造,那麼它將有望改變這個行業的面貌。」

  「藍色起源」公司正與阿羅吉特洛克達因(Aerojet Rocketdyne)公司競爭,為美國最大的軍事火箭供應商美國聯合發射聯盟(ULA)的「火神」(Vulcan)火箭研製發動機。

  阿羅吉特公司正在著力研製一款液氧和煤油混合動力發動機AR1。據外媒報導,2015年12月18日,阿羅吉特公司宣布,其為ULA提供的AR1火箭發動機已通過關鍵設計評審。這意味著該公司得以繼續AR1火箭發動機的研發進程,確保能在2017年進行全面測試。AR1火箭發動機將取代目前ULA「阿特拉斯5」(Atlas V)運載火箭上使用的俄制RD-180發動機。AR1預計於2019年完成並且進行飛行認證。2015年年初,美國國會禁止美國空軍使用俄制RD-180發動機,要求到2019年之前,完全由美國自製的產品替代,並用於火箭發射,因此,各大航空航天公司均在各出奇招。

  分析師們表示,這一競爭實質上就是成本與可靠性之間的競爭,阿羅吉特使用的傳統技術風險更低,但成本可能更高。

  美國航空及國防諮詢公司Teal Group航天研究主管馬可·卡塞雷斯認為,阿羅吉特同「藍色起源」公司競爭可能比較吃力,後者的技術能顯著增加發動機的動力而不是重量,因此成本更低。

  SpaceX也在研製一款液氧和甲烷分段燃燒的發動機「猛禽(Raptor)」,該公司總裁格溫勒·肖特韋爾去年在提交給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的聲明中表示,這款發動機能應用於「地球軌道任務和地球軌道之外的任務」。該公司計劃前往火星可能也是其研製此款發動機的理由之一,就像SpaceX曾說,甲烷能在火星環境下合成。

  3D列印:節省成本、加快進程

  第二項技術是3D列印技術,它能顯著減少製造火箭零件的時間和成本。

  SpaceX公司的「獵鷹9」號火箭發動機的氧化劑閥體(用於控制流入發動機的氧氣流)正是依靠3D列印技術在不到兩天時間內製造而成的,並於2014年跟著「獵鷹9」號發射升空。那是SpaceX公司第一次發射3D列印設備升空。該公司當時在博客中表示,一般而言,製造這一設備可能會耗費數月時間。

  與傳統的鑄造零件相比,這個列印出來的閥體擁有「超好的強度、延展性以及抗折性能」。在經過嚴苛的測試比較之後,這個3D列印零件被證明合格,可與「獵鷹9」號上的鑄造零件交替使用。

  或許是嘗到了甜頭,SpaceX對3D列印技術的倚重也與日俱增。2015年11月中旬,SpaceX宣布,其旗下的第二代龍飛船(Crew Dragon)配備的新型推進系統SuperDraco引擎完成設計測試階段。為了設計SuperDraco發動機,SpaceX引入了3D列印技術以降低成本,減少浪費,並使生產過程在總體上更靈活。該火箭發動機上的關鍵部件——燃燒室,就是在一臺EOS金屬3D印表機上完整列印出來的。該部件還使用了鉻鎳鐵超級合金以確保其具有優異的強度、延展性、抗斷裂性以及在材料性能上更低的變異性。

  史丹福大學的哈伯德說:「我認為,長此以往,很多特定零件的成本可能會顯著降低,整個設備的成本也會因此大幅降低。」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教授約翰·卡尼也認為,與傳統零件相比,通過3D列印技術製造的零件更輕,因此,能增加火箭的有效載荷,這些零件和其製造過程對執行深空探測任務非常重要。

(責編:馬麗、趙竹青)

相關焦點

  • 民企逐鹿火箭發射④ | 拔得頭籌又失之交臂,零壹空間:年底還將進行一次智能火箭發射
    本次飛行試驗中,零壹空間實現了多項創新之舉——進行了國內首次「減阻杆」、「低成本能源」、「箭上無線通訊」等技術研究,為簡化火箭系統設計、降低研製成本打下了堅實基礎:以箭上無線通訊技術為例,將火箭從「有線網絡」帶入「無線 WIFI」的新時代,該項技術可以減少箭上電氣系統設備 50% 的重量,節約箭上電氣設備 30%的成本,縮短箭上電氣系統 60% 的設計周期。
  • 我國正在研製智慧火箭,將提高發射成功率
    據微信公眾號「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10月13日消息,近年來,我國運載火箭高密度發射已呈常態化,屢屢成功,但飛行故障甚至飛行失利也偶有發生。對這些案例進行分析後,技術人員發現,如果箭上能夠具備故障診斷和自主飛行的能力,也就是讓火箭有智慧、更聰明,在故障發生時,自主進行稍許調整,飛行結果便能大幅改善,飛行任務將更加可靠。
  • 朝火箭再發射 世界火箭發射基地大盤點
    西海衛星發射場總負責人張明進帶領70多名外國記者參觀了聯動試驗場和綜合指揮所,向記者展示了衛星發射塔和即將發射的「光明星3號」衛星。「銀河3號」火箭已經安裝在發射塔上,火箭上有朝鮮國旗和「銀河3」字樣,發射塔上部有塔吊,工作人員正在發射塔底部和中部工作。一、全球十大發射基地大盤點是不是覺得不怎麼發達的朝鮮居然有這麼多霸氣的火箭發射場不可思議?
  • 日本計劃建設新火箭基地 發射數量將翻番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將於2019年在鹿兒島縣種子島宇宙中心建設新的火箭發射基地。《日本經濟新聞》4日透露稱,日本將配合2020年投放正在開發的新型主力火箭「H3(暫稱)」,將引進最新的組裝設施和自動檢查系統,發射準備時間縮短至不到1個月,使之每年能發射10枚以上火箭,達到此前的2倍。
  • 新提升、新技術、新跨越:「長八」首飛填補中國火箭能力空白
    這是一型兼顧近地軌道和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能力的新型火箭,它將中國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由3噸提升至4.5噸,有效填補了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能力空白,進一步完善了中國運載火箭型譜。更重要的是,在不久的將來,它將把民眾構想中未來火箭的相關技術,一一變為現實。
  • 聯創光電旗下產品參與「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 軍工業務全面爆發
    本報訊7月27日,聯創光電官方公眾號披露公司旗下特微電子研製生產的結型場效應電晶體、電壓控制器件等系列產品,參與了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將在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記者獲悉,這是今年以來繼助力長徵五號B火箭和北鬥三號衛星成功發射後,聯創光電在國家級重大航天領域項目工程中作出的又一突出貢獻。
  • 天啟11號衛星搭乘民營火箭升空,將服務全球物聯網數據業務
    北京時間2020年11月7日15時12分,天啟11號物聯網衛星搭乘「穀神星一號(遙一)簡陽號」商業固體運載火箭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國電高科方面介紹,天啟星座是我國首個組網提供數據服務的低軌衛星物聯網星座,是我國物聯網產業的重要新基礎設施,天啟11號衛星組網後,天啟星座在軌業務衛星將達到9顆,服務於全球物聯網數據業務,支持物聯網向海洋、沙漠、森林等區域延伸,助力萬物互聯。
  • 織女星火箭發射失敗 兩顆衛星丟失
    中國日報網11月17日電(妮思娜) 據法新社報導,17日,歐洲織女星運載火箭在發射幾分鐘後發生故障,攜帶的兩顆衛星丟失。火箭從法屬蓋亞那庫魯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大約8分鐘後發生故障,該火箭原計劃要將西班牙的第一顆衛星送入軌道。負責火箭升空的阿麗亞娜太空公司(Arianespace)表示,火箭在當地時間晚上11點起飛後才遇到未知「異常」。
  • 日本新火箭技術先進 與洲際飛彈仍差異大
    9月14日,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以下簡稱JAXA)研發的新型固體運載火箭「埃普西隆」發射升空,並成功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有媒體稱「埃普西隆火箭與美MX洲際飛彈相當,完全有可能成為洲際飛彈」,實際情況則大相逕庭。本文從技術角度為您詳解該火箭。
  • 時隔四年再度攜手 長三乙火箭成功發射天通一號02衛星
    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與以往不同,執行本次任務的長徵三號乙火箭通過兩項技術改進,有效提升了火箭的可靠性和運載能力。時隔四年再度攜手長徵三號乙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此次任務並非長徵三號乙火箭與天通一號衛星的首次合作。
  • 長徵系列火箭又添新成員,比胖五還高兩米,未來將成主力運載火箭
    5號火箭還要高兩米,箭體直徑約3.35米,不過整流罩可以更粗一些,在3.35~5米之間,這款火箭雖然沒顯示有助推器,但是起飛推力可達500噸,起飛重量約430噸,分別都相當於長徵五號的一半左右。這款火箭由我國航天科技集團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將在十四五期間試驗並承載商業發射任務。
  • 長徵八號火箭首飛成功,將聚焦未來太陽同步軌道發射任務需求
    它將與長徵五號、長徵六號、長徵七號等無毒無汙染運載火箭,構成運載能力大、中、小布局合理的新一代運載火箭型譜。長八火箭於2017年5月正式立項,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研製。該火箭採用綠色環保液體推進劑,是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
  • 詳解海上發射火箭與海上回收火箭,哪個技術難度更高呢?
    2019年6月5日,我國在黃海一海域從海上發射平臺上發射「長徵11—WEY」運載火箭。將七顆衛星同時發射升空,隨後,衛星順利進入預定的600公裡高度圓軌道,我國首次海上火箭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填補了一項技術空白。而在前幾天,我國又進使用了該型火箭進行海上發射,也取得了成功。
  • 陸地發射火箭了這麼多年,為何還要到海上發射?
    9 月 15 日 9 時23分,我國發射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採取「一箭九星」方式順利地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有沒有發現本次的發射平臺是在海上,沒錯!~本次火箭發射點確實是在我國黃海海域的海上發射平臺上。
  • 揭秘「大火箭」活動發射平臺
    隨著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簡稱「大火箭」)發射準備的進展,有著「大火箭」座駕之稱的活動發射平臺也在其飛行任務中亮相。記者從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簡稱「火箭院」)獲悉,「大火箭」活動發射平臺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承載能力最強、系統最複雜、技術最先進的發射平臺。
  • 長十一火箭首次海上應用性發射成功
    3海上發射將大幅提高火箭發射安全性。對內陸發射而言,落區安全是發射任務設計中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落區選擇不僅影響制約發射軌道設計,可能由於落區選擇問題而降低火箭運載能力;而且在實際發射中,還需要對火箭助推器、一級和整流罩等分離體的實際落區進行人口疏散,確保不發生安全問題。
  • AFP 增材製造技術將用於複合材料Alpha火箭機身生產
    運載火箭、太空飛行器製造企業Firefly宣布將從2021年開始通過自動纖維放置(AFP)增材製造技術,為複合材料火箭Alpha 生產大型纖維複合零件。Firefly 將安裝的AFP 系統是由英格索爾(Ingersoll )提供的。
  • 長徵二號F火箭再出徵,將發射神舟十二號飛船
    上半年,長徵5號B型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新一代載人飛船。這也是我國空間站階段任務的首次發射。據了解在空間站早期的建造階段,我國將實施12次發射任務。會用到三款火箭,分別是用於發射空間站主體艙段的長徵五號火箭,用於發射貨運飛船的長徵七號火箭和用於發射神舟飛船的長徵二號F火箭。
  • 計劃2023年發射火箭的金星任務,將在金星雲層中尋找生命
    一家私人企業-火箭實驗室,主營業務是發射一些小的飛行器到近地軌道,計劃開啟他們行星間的業務,他們計劃2023年發射飛行器到金星,在雲層中尋找生命。火箭實驗室與SpaceX和藍色起源類似,是一家致力於可重複利用火箭推進器的開發公司,有別於這兩家公司,火箭實驗室在火箭回收階段,他們會使用到直升飛機。
  • 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今年發射 兩名航天員將在太空中期駐留
    天宮二號將可接受航天員訪問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是繼天宮一號後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二個空間實驗室,將用於進一步驗證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及進行一系列空間試驗。主要開展地球觀測和空間地球系統科學、空間應用新技術、空間技術和航天醫學等領域的應用和試驗。打造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發射時釋放伴飛小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