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兩會「硒」聲!農業大健康·萬祥軍: 謀定功能性農業

2021-01-20 人民交通網

新聞中國採編網 中國新聞採編網 謀定研究中國智庫網 經信研究 國研智庫 國情講壇 萬贏信採編:在經歷了波瀾壯闊的全民戰疫之後,2020年全國兩會終於向我們走來。歷史關頭,年份殊為關鍵,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也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展望兩會,您在關注什麼、期待什麼呢?

自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現代生物和營養強化技術研究,挖掘開發功能食品」後,業界便掀起了一股熱潮,作為功能農業的一個分支,「富硒農業」也頻頻聚焦兩會代表的關注。對於富硒產業謀定我國功能性農業改革和發展,全國工商聯執委、中國經濟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政策研究室中國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萬祥軍主任在「兩會」提案中說:目前,正值2020年「兩會」期間,並且今年也是我國完全脫貧的攻堅年,富硒產業謀定功能性農業一定要提到議事日程。

早在《國際硒產業發展大會》主旨演講中,原國家大健康醫藥產業委員會主任、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信息中心主任萬祥軍就已經表明:這幾年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業都明確了具體要求,業界便掀起了一股熱潮。事實上,在此之前「功能農業」就已在全國各地萌芽發展起來了。隨著人們對科學膳食的要求越來越高,人們在「綠色」的基礎上更要追求營養與功能。他說:「也正是人們對於這種集營養、功能於一體的膳食材料的追求,催生了現代農業中新興的「功能農業。」

2017年

全國人大代表楊莉向大會提交了一份「國家要把富硒產業作為特色農業、功能農業納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建議。全國政協委員張灼華:加快我國富硒農業發展步伐制定富硒食品安全標準。

2018年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恩施州州長建議將硒產業納入國家重點健康產業。劉芳震認為:「硒產業是重要的健康產業、朝陽產業。大力發展硒產業,增加硒產品的供給,有利於預防、降低地方病和重大疾病的發生,有利於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有利於貫徹落實健康中國戰略。」

2019年

全國人大代表高向秋:發展富硒蔬菜產業 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她帶來的兩會建議涵蓋大豆振興計劃、黑土地保護、富硒產業發展等方面,高向秋尤其希望把海倫出產的富硒健康蔬菜銷售到全國各地,讓農民的腰包儘快鼓起來。

住桂全國政協委員巫家世提出制定國家標準,推動富硒農產品發展。發展富硒功能農業,可以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人民增壽「三增」效應,廣西、湖北、陝西、山西、安徽等地富硒功能農業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但從總體上看,我國富硒功能農業仍處於起步階段。住桂全國政協委員巫家世建議,對於富硒功能農業發展的現有問題,應引起重視並逐步加以解決。

富硒產業集綠色農業、功能農業、健康產業於一體,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對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元化美好生活需求,對於農業綠色發展、提質增效、供給側改革,對於精準扶貧、農民增收、全面小康和全民健康都具有重要作用。在2020這個特殊的關鍵年,部署富硒農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

2020地方兩會「硒」聲

黃毅華委員:讓更多富硒特色產品走向世界。

索衛華 委員 :推進我州富硒產業做大做強。

巴州政協委員索衛華:鄉村振興最重要的是產業振興。大力發展富硒產業,對於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幫助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要繼續助力發展好富硒產業,讓富硒產業真正變為富民產業。

海東市「兩會」,寫好富硒產品「大文章」

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委書記鳥成雲表示,著眼2020年,海東將認真學習貫徹好這次省兩會精神,做好結合、落實、深化三篇文章,為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海東力量。要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脫貧攻堅方面重點在培育壯大拉麵產業、富硒農業、青繡產業上下功夫,加大對青稞酒產業的保護和扶持力度,把海東特色產業打造成鞏固脫貧成果的支撐產業。

市人大代表張鳴說,為進一步深化富硒產業的發展,實施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三位一體」的發展戰略,建議上級農業部門和財政部門在資金方面給予大力扶持,通過資金的投入,實現平安區富硒產業的長足發展,將其打造成全國知名富硒新業態、新產業集聚區。

陝西省「兩會」,發揮富硒優勢。

陝西省人大代表、安康市市長趙俊民:發揮好富硒優勢,讓市場主體起決定作用,更好發揮好政府的作用,使產業惠及到廣大的農業,讓貧困群眾不僅脫貧還能致富。

趙俊民說,2018年,在生豬行業大形勢不好的情況下,安康出欄了187萬頭;2019年年底,茶葉大體產量有35000噸,魔芋產量有45萬噸,核桃有190萬畝,魚每年有4萬噸。這幾個產業都與「富硒」高度相關,兩者的結合,既有自然因素,也有政府的作為,沒有搞大而全、小而全、而是結合重點開展工作。

高平市「兩會」

高平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原健代表作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補齊「三農」短板,鄉村振興再提速。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打造農業產業集群,全力構建生豬、黃梨、富硒紅薯、中藥材以及蔬菜、絲綢的全產業鏈。

政協委員李孔敏:加快農旅融合 助推鄉村振興。

「要突出壯鄉首府特色,加快現代特色農業提質升級,推進『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除了實施農業品牌振興計劃推進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富硒食品、地理標誌農產品認證,還要加快創建一批國家和自治區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大力培育首府南寧都市休閒農業示範區,打造一批三產融合示範區和農產品加工特色小鎮。」李孔敏委員說。

黃增國委員(代表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依託富硒資源,做強富民興村產業。

他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是重點,是實現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和農村繁榮的基礎。梅州是農業大市,產業基礎厚實、生態稟賦突出,是廣東省重要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近年來,梅州市依託富硒和長壽兩大優勢資源,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為抓手,大力發展富民興村產業,有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助力蘇區振興發展。

功能農業作為國家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健康中國戰略的融匯之路,上應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下應人民群眾健康飲食的需求,產品日益豐富,產業鏈漸趨完整。在新的形勢下,我們應堅定發展的信心,為人民謀健康、為民族獻力量。

【全文閱讀】

硒產業謀定功能性農業-萬祥軍:「兩會」提案推農業大健康

健康中國新聞網 新聞中國採編網 中國新聞採編網 謀定研究中國智庫網 經信研究 國研智庫 國情講壇 萬贏信採編:「依託豐富的硒資源,打造特色鮮明的附加值高的功能性精品高效農業,加強現代生物和綠色營養強化技術研究,挖掘開發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全國工商聯執委、中國經濟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政策研究室中國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萬祥軍主任在「兩會」提案中說:目前,正值2020年「兩會」期間,並且今年也是我國完全脫貧的攻堅年,富硒產業謀定功能性農業一定要提到議事日程。

對於富硒產業謀定我國功能性農業改革和發展,中國經濟和信息化研究中心、原國家大健康醫藥產業委員會主任、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信息中心主任萬祥軍早在《國際硒產業發展大會》主旨演講中就已經表明:這幾年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業都明確了具體要求,業界便掀起了一股熱潮。事實上,在此之前「功能農業」就已在全國各地萌芽發展起來了。隨著人們對科學膳食的要求越來越高,人們在「綠色」的基礎上更要追求營養與功能。他說:「也正是人們對於這種集營養、功能於一體的膳食材料的追求,催生了現代農業中新興的「功能農業。」

缺乏標準體系,監管乏力

富硒產業面臨一定的安全風險

蘊藏豐富但又是貧硒大國。1817年,瑞典化學家貝採利烏斯發現了硒。1973年,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營養組織宣布,硒是人和動物生命中必需的微量元素,人體缺硒時會導致許多疾病的發生。2015年,美國將硒納入嬰兒配方奶粉必添加元素。

我國硒資源豐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迄今為止「世界唯一探明獨立硒礦床」所在地,境內硒礦蘊藏量居世界第一,達50多億噸,被譽為「全球最大天然富硒生物圈」,也是全球唯一獲得「世界硒都」稱號的地區。

2011年,第十四屆國際人與動物微量元素大會在恩施舉行,來自30多個國家的245名國際微量元素專家出席會議。此外,陝西紫陽縣、江西宜春市、安徽石牌縣、廣西永福縣和巴馬縣、湖南桃源縣和新田縣、貴州開陽縣等也均為硒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

在化學元素周期表上,硒(化學符號Se)是個很特殊的存在,位於第四周期VI A族的硒,是一種具有金屬光澤的非金屬。硒在全世界的分布都是極其不均的,海水和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硒元素,地殼中硒元素含量僅為0.09mg/kg。天然硒含量很低,硒的獨立礦物就更少了。

一個成年人身體裡硒總含量約6—20mg。食物中的硒經由腸道被吸收,隨後進入血液中,主要與血中球蛋白和脂蛋白結合運往全身組織。在人體中,除了脂肪組織,其他所有器官和組織中都有硒的分布。其中肝、胰臟、腎、脾、肺、心肌、血液以及頭髮中硒含量較高,而肌肉、骨骼中的硒含量較低。硒與人體健康有直接關係。缺硒直接引發的疾病就是克山病與大骨節病,此外,還可能引發或加重多種慢性疾病。

美日韓等國富硒產品豐富多樣。1973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硒為人體必需微量元素後,美國便掀起了人人補硒的熱潮,各種富硒食品從此走俏美國。1974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明文規定,為保證人體能獲得足夠的硒,可食用動物的飼料中,須添加一定量的硒。此後,1989年,美國官方又兩次擴大和提高了硒的添加範圍和劑量,並將人體的每日攝取量定為200微克。

目前在美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澳大利亞以及西歐諸國,純天然富硒產品如富硒牛奶、富硒豬肉、富硒雞蛋等產品均已成功上市。美國科學家研製成了純天然富硒果汁、富硒牧草、富硒奶,澳大利亞科學家研製成了純天然富硒小麥、富硒啤酒、富硒餅乾和富硒牛肉乾等產品。

雖然蘊藏量豐富,但我國同時又是一個貧硒大國。經過科學嚴謹的採樣分析,全國22個省市的部分地區、約7億人口生活在低硒和嚴重缺硒地區,補硒是大健康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5億至10億人每天補硒100微克估算,硒產業的潛在產值可達萬億元規模。

「硒元素作為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與多種重大慢性疾病的調節有明確相關性,是健康中國2030領域重要的支撐之一,也是中國營養學家對人類健康做出重大貢獻的代表之一。」作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湖北省農業龍頭企業和湖北省硒產業協會會長單位,緊密圍繞特色植物硒資源開發與應用致力於農業硒產業化的恩施德源健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儲震說。

硒產業魚龍混雜監管乏力。當前,我國硒產業進入一個快速發展階段,在國際上處於領先水平。據恩施州硒資源保護與開發局局長張祖清介紹,2016年,恩施州硒產業總產值達到385億元,湧現出了「恩施玉露」硒茶等一大批知名富硒農特產品,全州硒產業相關企業超過320家,富硒茶產業集群、富硒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入選湖北省年度99個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之列。

2016年1月8日,落戶恩施的國家富硒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正式投入運行。它是全國性的富硒產品權威檢測平臺,配備檢測設備595臺(套),可年檢富硒產品一萬多個批次,具備富硒食品、富硒農產品、富硒飼料等六大類1519項產品、2189個參數的檢驗檢測能力,填補了多項行業空白。

加快完善硒標準體系。硒是人體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之一。我國擁有「世界唯一探明獨立硒礦床」,近年來硒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但相關標準嚴重滯後。今年8月,硒元素發現200周年紀念活動暨第十六屆國際人與動物微量元素大會將在瑞典舉行。業界及學界呼籲以此為契機,,確保擁有硒產業國際話語權,鞏固我國硒產業優勢地位。

不過,由於缺乏完善的標準體系,目前我國硒產業魚龍混雜,監管乏力,面臨一定的安全風險。特別是一些地方受利益驅動,濫用噴施、根施硒酸鈉、亞硒酸鈉等無機硒提高農特產品硒含量,無機硒轉化有機硒不完全形成殘留對人體和土壤都有害。

圖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迄今為止「世界唯一探明獨立硒礦床」所在地。

圖示:從玉農業集團是「廣州市十大蔬菜生產基地」及「廣東省優秀農業龍頭企業」,並注重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和廣東省菜籃子工程。

關注硒科學話題

儘快啟動「全民補硒」工程

「硒作為一種人體必需的微量營養元素,確實對人體健康和身體各機能有一定作用。硒與癌症的關係,是大家都很關心、關注的一個話題,也是爭議較大的一個話題。」現任恩施硒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西安交通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科、流行病學與衛生統計學科) 王治倫表示,至今,全球大的科學資料庫檢索出「硒」與「癌症」的科學報導多達8500多篇,這些報導多來自全球數百個頂級研究機構。這表明科學界對硒與癌症的關係非常關注,而且多數側重於研究:硒作為重要的化學防癌劑,效果如何,對哪些癌症有效,其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等等。

早在1973年,聯合國衛生組織就宣布硒是人體和動物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在美國,FDA在2003年就已經批准在含硒食品的包裝上標準其抑癌功能;在中國,教育部2012年編審的九年級化學教材中,也明確講解了硒具有防癌抗癌作用,所有這些,都已說明硒對健康的正面影響是獲得認可的。近三十年來,我國的硒研究也取得了不少進展。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初北京大學科研團隊成功研製富硒酵母,解決了世界性補硒難題,這一成果20餘年市場化實踐,更加證實了全民補硒存在可行性。技術的進步、觀念的普及已經為全民補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恩施具有全面發展硒產業、提供安全健康補硒途徑的優勢。已建成富硒特色產業基地300多萬畝,富硒產品產值400多億元。但目前還存在標準體系不健全、關鍵技術研究滯後、地區間產業協同不夠、優勢發揮不足等問題,需要從國家層面給予高度重視和政策支持。」2018年3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恩施州州長劉芳震在「兩會」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為了達到精準扶貧,產業扶貧的目的,2017年恩施以生態文化旅遊、硒食品精深加工、生物醫藥、清潔能源四大產業集群建設為載體,建成了湖北省最大的菸葉、茶葉、高山蔬菜、魔芋、中藥材、柚類生產基地和全國最大的富硒產業集群。

恩施是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核心區。近年來,恩施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全州的「政治工程」「頭號工程」,始終把發展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因地制宜,積極探索「121+X」特色產業發展模式,即「一村一品+一個專業合作社和一個金融扶貧工作站+對接一個龍頭企業+帶動一批貧困群眾」。

劉芳震建議,將硒產業納入國家重點健康產業,在恩施州建設全國硒產業發展示範區,把恩施州建設成為輻射中部、聯動全國、面向世界的硒產業發展前沿高地,並在國家層面強力推動硒標準體系建設,支持恩施硒標準升級為國家硒標準。建議國家將安全補硒作為健康中國戰略實施的具體行動,出臺重要食品硒添加強制性措施和標準,並建議成立硒研究國家實驗室,為我國硒產業創新發展提供科技支撐,並在恩施州建立硒研究院士工作站等科研機構和科技創新平臺,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2016年3月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盧凌建議儘快啟動「全民補硒」工程。全國人大代表、 阜陽師範學院盧凌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健康中國2020戰略是以提高人民群眾健康為目標,以解決危害城鄉居民健康的主要問題為重點,要堅持預防為主、中西醫並重、防治結合的原則。微量元素『硒』是人和動物生命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必須微量元素,全民補硒符合我國啟動的健康中國規劃的精神,「因此,我建議,國家要在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規劃時,從政府層面儘快啟動『全民補硒』工程。」

關於「全民補硒」工程,盧凌教授向記者闡述了其迫切性、科學性、可行性。「中國著名的營養學家于若木很早就預見到,要像補碘一樣補硒。全民補硒完全符合我國啟動的『健康中國』建設規劃的精神,我們應該響應聯合國衛生組織的建議,倡導全民補硒,關注硒,利用硒。」盧凌教授最後總結道:「我們有理由相信,啟動『全民補硒』工程,必將有利於推進當下的健康中國。」

我國是嚴重的缺硒國家,而且缺硒地區多為國家商品糧基地,導致食物鏈中缺硒人群遠遠超過了該地區人口數量,科學已經證實缺硒對人體危害大。對硒健康的盲點導致很多民眾面臨健康威脅而不自知,開展廣泛的硒科普,推廣全民補硒具有迫切性;從科學性上來說,硒對健康的廣譜性功能在數百年的科學研究進程中不斷被證實,研究發現硒與心腦血管疾病、癌症、肝病、病毒性疾病等40多種疾病存在著密切關係。

回顧2015年3月10日鳳凰網資訊發表題為《人大代表兩會上建議通過補硒預防癌症》一文表述,食品安全與民生息息相關,近年來更是受到民眾的普遍關注。針對我國當前癌症高發的現狀,全國人大代表、南方黑芝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賴學佳在全國兩會期間接受新快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癌症高發跟環境汙染不無關係,而環境汙染又進一步破壞了我國已經相對貧瘠的硒土壤環境,使這種具有防癌功效的微量元素更加稀缺。「因此我建議對硒產業予以重視、規範及扶持。

同時,中日友好醫院中西醫結合腫瘤內科主任賈立群告訴記者,硒是一種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微量元素,硒在腫瘤高危人群的臨床幹預試驗有多個報告,顯示硒具有抗腫瘤作用。如我國對肝癌高發區的江蘇啟東和肺癌高發區的雲南錫礦人群開展的血硒水平分析,顯示人體含硒水平與癌症發生呈明顯的負相關。

「仿效當年通過補碘措施消滅甲狀腺腫大症的做法,對嚴重缺硒區域實施制度性補硒。」賴學佳建議,通過科普宣傳和農業政策引導,大力發展含硒量高的食物,比如富硒黑芝麻、富硒花生、富硒紅豆等,這適合我國國情,應當大力倡導發展。」

「建始縣要依託豐富的硒資源,打造特色鮮明的精品高效農業。」1月16日,湖北省人大代表、建始縣委書記向紅林說。建始縣因硒資源豐富,被稱為「富硒王國」。縣委書記向紅林表示,建始縣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二都與硒有關,打好硒資源這張牌,是增強建始縣域經濟活力的關鍵。建始縣種植的富硒獼猴桃、富硒藍莓、富硒枸杞等富硒農產品,都已成為了高產值、高收益、高標準的精品,銷往全國各地。

「建始縣不僅要把現有的硒產業做大做強,還要培育更多的企業。」向紅林認為,產品要質量優先,通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響品牌。政府通過引導企業在技術、股權方面的創新,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而華中農業大學作為建始縣農業發展的幫扶單位,安排了教授專家全程對企業進行跟蹤指導,確保了硒產品的安全與環保。

向紅林說,運用市場化理念,建始縣通過與銀行合作,將省裡扶持給企業的產業發展基金擴大了5到10倍,對培育規模以上企業和增加從業人數都有直接的影響。除在扶持資金上做文章,我們在優化企業股權結構中也沒少下功夫。他介紹,恩施代表團企業家代表趙西選,由政府搭橋,與深圳一家企業達成合作,通過改變企業股權結構,獲得了2000多萬元的資金支持。此外,全縣已有5家企業在武漢股權託管交易中心掛牌。硒是建始縣的特色優勢資源,在向紅林看來,打好硒資源這張牌,可使建始縣經濟增速高於全省和全國的平均水平。

功能性農業,富硒產業

謀定研究農業未來發展方向

目前,硒產品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如硒茶、硒米、硒面、硒雞蛋等。中國經濟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經信研究國研智庫主任、中國經信研究國情講壇主持人萬祥軍在上一屆「兩會」提案中就指出,硒農副產品將幾千年的農業生產變成了「功能性農業」,農產品附加值大大提高,從而為農業帶來一系列利好。他同時表明:目前全國大力發展硒農業,越來越多的硒產品問世,硒產品熱度漸高,硒產業這一巨大的藍海有待深挖。

萬祥軍說:「為支撐富硒產業發展,恩施市出臺了《恩施市關於創新體制機制整體推進富硒產業發展的實施方案》,探索建立了資金投入、項目實施、基礎建設、人才培養等新機制。」他同時也表明,恩施市成立了硒資源保護與開發局,參與編制了湖北省食品安全地方標準 《富有機硒食品硒含量要求》,建成全國唯一國家富硒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成功開發富硒蔬菜、富硒綠茶、富硒藥材等10大綠色產業。當年,恩施市富硒產業總產值已突破50億元。」

中農硒科富硒農業技術研究院院長、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富硒農業技術專業委員會主任朱珍華,在代表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推出的《關於推進我國富硒產業發展的報告》中闡明,富硒產業以富硒種養殖業為基礎,融合富硒食品加工、富硒飼料加工、富硒保健品加工、生物醫藥製造、健康養生、生態休閒旅遊等產業的複合型產業。

朱珍華說:「富硒產業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產業,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興產業、民生產業、朝陽產業和健康產業。「他表明,富硒產業集綠色農業、功能農業、健康產業於一體,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對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元化美好生活需求,對於農業綠色發展、提質增效、供給側改革,對於精準扶貧、農民增收、全面小康和全民健康都具有重要作用。

「我們硒萃生物在專注於某一領域或某一模塊做精做深的同時,在公司頂層設計下致力於精細的產業分工且積極倡導富硒產業跨界融合,將恩施散、小、弱的涉硒企業有序匯集,這樣能夠大大提高產業效率和世界硒都的品牌價值,實現在各企業融合內產品、服務、旅遊、養生養老等大健康產業的整合。」恩施硒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經理韓梅說。

積極引領硒產業新型「硒+X」產業規模化和標準化,構建了種植、生產、營銷(含服務業)三產聯動態勢和產業發展遠景。德源倡導並踐行科技引領企業發展內驅力,聚焦國際領先的植物高有機硒功能因子研發及產業轉化,擁有核心發明專利近20項,發布國家級和省級團體標準8項,其中《植物源高有機硒食品原料》T/CHC 1001於2019年12月正式實施。德源獲批設立國內第一個涉硒院士專家工作站,並聯合武漢輕工大學獲批共建「國家富硒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於2019年1月正式運營。

「德源大力提倡以科學補硒創造美好生活,促進全民健康素養提升,自2015年起發起並承辦了中國『科學補硒、健康生活』百城千場公益科普宣傳活動,累計投入1.2億元人民幣,直接影響超150萬個家庭,媒體覆蓋超6億人次。」恩施德源健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儲震表示:德源以「硒+X」戰略促進硒產業崛起為核心使命,提議並積極助推硒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

「功能農業是指農產品的營養化、功能化,它是通過生物營養強化或其他生物技術手段使農產品具備保健功能性,特別是富硒功能性農業國家已經提到了重要議事日程。」中國金控投資集團主席林裕豪表示,在這一方面我們傾注了大量精力,並重點布局試點以便形成模式供推廣。

把戰略發展重心移向國內,通過組建廣東從玉農業集團,更加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的影響力和領頭羊作用。廣東從玉農業集團董事長林裕帕對從玉集團的前景充滿信心,他說,「從玉人」將全力打造「航母級」綠色蔬菜高新企業。

目前,從玉農業集團是「廣州市十大蔬菜生產基地」及「廣東省優秀農業龍頭企業」,並注重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和廣東省「菜籃子」工程,廣州從化從玉、寧夏從玉三場已被廣州市農業農村局認定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因符合供港標準也被認定為供港生產基地。同時,在廣東省從化市神崗鎮創辦現代化蔬菜生產示範園,佔地4500畝。先後在廣東惠州、北京朝陽、江西安義、河北承德、寧夏銀川、吳忠及廣東從化建起了現代化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從玉以「發展企業、帶動地方」的經營理念建立起「公司+基地+科技+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

廣東從玉農業集團是蔬菜種植業的領跑者,為香港上市公司「從玉農業控股」,現更名為「中國金控」下屬全資子公司。林裕豪說:「 從玉農業時國內首家在香港主板上市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農業全產業鏈垂直一體化龍頭企業」。連續四屆獲選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始終倡導「種植健康與美味 ,營造綠色『新』生活」的農業大健康產業。

@、富硒功能農業助力鄉村振興

十九大報告中兩次提到了鄉村振興戰略,並將它列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堅定實施的七大戰略之一。未來幾年,我國將加大農業尤其是功能農業的投入,高品質、高產量的功能性農作物擁有良好的市場效益,對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萬祥軍說:「在此條件下,富硒功能性農業的興起既是為食者謀健康,更是為耕者謀福利,這種極具特色的、市場反響好並且為廣大老百姓所需要的農產品,能夠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添磚加瓦。」

首先,宏觀政策支持。

根據《「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要求,我國到2030年,主要健康危險因素都將得到有效控制,健康生活方式將得到全面普及,有利於健康的生產、生活環境也將基本形成。

十九大報告中關於強化鄉村振興的號召,給多地富硒農業發展打了強心劑。國家農業部正在積極組織富硒農產品相關標準制、修訂工作,促進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運營。

目前,湖北省已將富硒產業列入「十三五」規劃,並力求打造千億級富硒產業;2016年山西省委就提出要「在推進功能農業發展上實現重大突破,把產品調特、品質調高、產業調強、結構調優」。到目前為止,山西省已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包括:支持山西農業大學建設山西功能農業研究院,列支功能農業科研重大專項,還在山西農業大學率先建立功能農業專業,開展功能農業專業人才培養。除此之外,四川、陝西、福建、湖南、河北、安徽等多個省份也都相繼出臺了發展富硒產業的相關政策。

其次,消費者需求擴大。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未病先防』的保健觀念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萬祥軍說:自從我國將「健康中國」提高到了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並在2016年10月頒布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各個媒體也不斷輸出健康理念,目前市場對於健康產品的需求正在不斷擴大。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國中產階層的穩步擴大帶來了經濟變革和消費轉型。麥肯錫也在《2016年中國消費者調查報告》中指出,隨著消費升級呈現出旺盛的勢頭和活力,中國的消費形態正發生變化,追求健康生活成為消費新趨勢。

再次,產品本身利潤可觀。

富硒農產品與普通農產品的生產方式大致相同,但是卻有著包含健康與財富雙重收益。從經濟利益上來看,富硒產品種類豐富,如果能通過各類加工行為形成成熟穩定的富硒健康產業鏈,與其他各相關產業聯動起來,將會是一大優勢產業。

可以說,一個伴隨大健康時代到來的富硒產業正在逐漸壯大,其中紅利一觸即發。

「功能農業作為國家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健康中國戰略的融匯之路,上應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下應人民群眾健康飲食的需求,產品日益豐富,產業鏈漸趨完整。」萬祥軍表示:富硒產業是健康產業長久經營和高層次發展必須項目!

@、富硒農業助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上一屆的兩會上,功能農業也得到了關注,而作為功能農業的一個分支,富硒農業更是聚集了眾多代表的關注。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長劉芳震認為,硒產業是重要的健康產業、朝陽產業。大力發展硒產業,增加硒產品的供給,有利於預防、降低地方病和重大疾病的發生,有利於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有利於貫徹落實健康中國戰略。發展硒產業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路徑,也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題中之意,更是推動產業走出去對接「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紐帶。

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海倫市向秋蔬菜農民種植合作社理事長高向秋表示,國內硒資源開發應用方興未艾,各種富硒農產品及富硒生物製品大量湧現,市場佔有率逐年攀高,開發潛力巨大。

高向秋提出幾點建議:一是將富硒產業這一事關全民族身體健康的大事提升到助力建設「健康中國」的戰略高度,建立專門的組織、指導、統籌、監管機構,制定富硒產業開發規劃,完善相關管理制度、機制,統籌安排全國富硒產業開發工作。二是集中研究制定完善的系列富硒農副產品標準,為富硒產業開發提供依據。

三是加強硒的保健作用的宣傳,提高全民對硒的認識;對全國富硒區進一步精細勘察,提供更加精準的富硒土壤、資源富硒含量科學數據,對各富硒地區優勢富硒項目、富硒產業及產品進行科學統計、規劃,實現富硒資源利用最大化。

四是對富硒產業開發地區、龍頭企業、基地等給予充足的政策、項目、資金支持;在富硒新品種培育、新產品研發等方面給予技術資金支持;圍繞建設現代化示範基地,依託農業開發、土地整理等項目提升農業基礎設施、現代農業設施、營銷體系等方面的建設標準,夯實產業基礎,把富硒產業鏈條拉長、產業做大。

全國人大代表、藍頓旭美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郝旭表示,當前要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為功能農業,滿足人們對特色功能性農產品的需求。他認為,我國農業發展已從偏重規模和數量的「吃飯農業」,向更加倚重質量和效益的「品牌農業」轉變。從「量」上看基本能夠滿足人民需求,但在「質」的方面,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長期微量營養素的缺乏和失衡,是導致不少群眾尤其是偏遠山區的貧困人群營養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強調農產品功能對人體有健康作用的功能農業,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有效舉措。

針對我國富硒農業發展現狀,在富硒農業發展中,要堅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富硒農業,做強富硒農產品加工、開發富硒新產品,加強富硒農業品牌化建設、發展富硒文化。萬祥軍指出,富硒農業得到發展,就意味著富硒產業的進步。一方面是有著巨大需求的空缺市場,另一方面是宏觀環境對硒越來越推崇,富硒產業的發展將是大勢所趨。

科學技術推動功能農業

實現特色功能農業的長足發展

功能農業是指農產品的營養化、功能化,它是通過生物營養強化或其他生物技術手段使農產品具備保健功能性。簡單地說,就是生產出的農產品能夠定量滿足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微量營養素的需求。比如,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群體所需要的鈣、鐵、鋅、硒等。

藉助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硒與人體健康重點試驗室(國際硒學會中國代表處)提供的有機硒生產種植技術,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過灣村實施富硒種植基地達3.7萬畝。通過植物根部定向施用納米酵母硒植物營養強化劑,採用定向緩釋技術,在自然生態環境下通過光合作用吸收轉化為有機硒,讓農作物天然富硒,整個過程生態、綠色。

而在我國臺灣地區,富硒豬肉已成功上市,深受歡迎。萬祥軍說:「堅持走農業科技創新發展道路,以科研技術為支撐,以富硒功能農牧業為主要發展方向,全面推進農牧業營養平衡、產品安全、品質提升建設。」同時,他也為此指出:以硒+功能農業+中醫農業結合模式,以定製農業為推廣運營方式,實現特色功能農業的長足發展。

1、 以定製農業為基礎,推動硒產業的規範化、標準化、產業化發展。

以硒+功能肥料及原料、硒+功能飼料及原料、硒+功能食品及原料為方向, 以企業試驗示範基地為樣版,以私人定製農業為基礎,以土壤檢測及作物營養檢測為手段,因地因時制宜優化動植物硒營養配方,制定規範化富硒操作規程, 為實現目標硒含量可控有機硒高的產業化發展。

2、 以功能農業為手段,解決食品隱形營養元素缺乏及營養平衡問題。

在富硒技術的基礎上,解決因土壤環境存在問題,以水溶性有機物、大量元素、中微量解決作物營養缺乏,全面提升作物營養,降低有害元素含量及危害,以人體隱形營養為主要調控手段,實現農產品功能化解決營養平衡問題。

3、以中醫農業為補充,實現食品安全、品質改善問題。

根據生物健康生長的需求(生態環境、均衡營養和生物能量),應用中醫思想和中醫藥技術及產品,解決植物(動物、人體)的健康生長問題,融入富硒技術,解決作物病蟲害防治,提高作物營養,實現農產品的"提質、增產、增效"。

4、我國富硒產品標準逐漸完善加快建立硒標準體系

部分受訪業內專家和企業負責人建議,國家食藥總局、衛計委等部門應加快建立硒標準體系,為在國際上掌握話語權奠定基礎,確保我在全球硒產業格局中繼續處於引領地位。

首先,完善血硒標準與日推薦攝入量標準。現有的日攝入量推薦標準以數十年前的研究為基礎,如今生活環境和科研條件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鑑於硒有中和重金屬的能力,而重金屬汙染已成為威脅國民健康的一大隱患,攝入較多的硒可能對健康有益,特別需要重新開展研究。宜通過大規模臨床數據建立血硒標準與疾病的相關性,建立硒與健康大數據,為真正實現科學、精準補硒提供數據支撐。

其次,制定富硒種養殖標準。恩施市硒資源保護與開發局局長廖華說,富硒種養殖標準的確立,有助於高產、高效、高質地建立規模化富硒植物種植體系,形成規範性、可溯源、穩定可控、符合良好農業規範的原料供應與保障基地。

第三,制定富有機硒產品檢測標準。德源健康產業集團副總裁叢欣說,制定國家高含量富有機硒產品檢測標準有助於鑑定和發現不同補硒製劑的形態與含量,為推動科學補硒和高效補硒提供基礎安全數據。同時為進一步分離和製備高效、高安全性的硒製劑開發新一代硒產品提供科學檢測依據和技術支持。

受訪人員認為,目前歐美國家在硒與疾病相關性的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較我快了一步,但在硒產業發展上,我國尚處於優勢地位,加快建立硒標準體系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一是獲得與資源優勢、產業優勢相匹配的國際地位。「在國際競爭中,標準是核心競爭力。」恩施州硒應用技術與產品開發研究院副院長向極纖說,建立硒標準體系是推動我國由硒產業大國向硒產業強國邁進的必由之路。

二是提升硒產業整體競爭力,保護我國硒產業。叢欣等專家認為,我國在全球補硒市場中佔據核心地位,制定硒標準既能引導硒產業科學有序發展,增強硒產業整體競爭力,又能對硒產業形成強有力保護。

三是為參與國際標準制定乃至對外輸出標準打下基礎。據恩施州硒應用技術與產品開發研究院李衛東介紹,在全球公認的14種人體必需微量元素中,硒是唯一以我國科學家研究成果為依據確定日推薦攝入量標準的微量元素。營養學家楊光圻由此獲得硒研究領域的國際學術大獎施瓦茨獎。

這說明硒標準特別是血硒標準與日推薦攝入量標準作為基礎研究成果是能夠對外輸出的,這也是參與制定國際標準的前提。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儘快設立科研專項予以推動。

在富硒產業逐步發展的同時,富硒產品的標準化問題也隨之而來。安徽華信藥業走在全國的前沿先後與北京大學合作開發了國內知名產品富硒康,硒維康,硒爾康等系列產品。

2013年11月11日,國際硒研究學會在合肥揭牌成立。這是一個集合了國際硒研究領域知名學者的國際科技組織。與此同時,我國多個省市已經出臺富硒食品地方檢測標準,如湖北、陝西、山東、江西、廣西等。但我國尚未出臺富硒食品國家統一標準來規範這一市場。

2017年6月23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推出了新的富硒食品國家標準《GB 1903.22-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營養強化劑富硒食用菌粉》,這被行業看作是政府對中國富硒食品行業的一次大規模整頓,當然也為中國富硒食品市場的有序發展奠定了基礎。

2017年9月公布、2018年4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WS/T 578.3-2017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第三部分規定:中國健康人群,成人每天硒元素平均需要量為50μg,推薦攝入量為60μg,最高攝入量為400μg。

附:

《關於推進我國富硒產業發展的報告》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富硒產業集綠色農業、功能農業、健康產業於一體,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對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元化美好生活需求,對於農業綠色發展、提質增效、供給側改革,對於精準扶貧、農民增收、全面小康和全民健康都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我國部分地區富硒產業發展已經取得顯著成效,更多地區正在積極推進。湖北恩施州、陝西安康市、湖南桃源縣和新田縣、江西豐城市和萬安縣、廣西貴港市、重慶江津市等地,富硒產業已經成為當地的主導產業或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湖北、福建、廣西等省區制定了推動富硒產業發展的政策文件,成立了富硒產業發展政府協調機構或管理部門。我國富硒產業正步入快速發展階段,主管部門應當高度重視和積極引導。

一、富硒產業

是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的大健康產業硒是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對於預防克山病、大骨節病等地方病、防止器官老化與病變、延緩衰老、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973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硒是人和動物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1988年10月,中國營養學會把硒列為15種每日必須攝入的膳食營養元素之一。2003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准將硒作為抑癌劑,允許在含硒食品、藥品包裝上註明硒的抑癌作用,並明示:「硒能降低患癌風險」和「硒可在人體內產生抗癌變作用」。

富硒產業以富硒種養殖業為基礎,融合富硒食品加工、富硒飼料加工、富硒保健品加工、生物醫藥製造、健康養生、生態休閒旅遊等產業的複合型產業,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產業,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興產業、民生產業、朝陽產業和健康產業。

二、推進富硒產業發展意義重大

(一)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助力。

我國是整體缺硒國家,全國約72%的土壤缺硒或貧硒。土壤缺硒導致我國種植農產品硒含量普遍不足,目前我國人均硒攝入量不足30微克/日,遠低於中國營養學會提倡的人均每天60微克的最低水平。我國許多地方病,如克山病、地方性肝病、大骨節病均與缺硒有關。一些重大慢性病如癌症、三高、心臟病也與缺硒有關。國外研究表明,成人硒攝入量每天達到200微克,患癌概率將降低50%左右。大力發展富硒產業,增加富硒產品的供給,有利於預防、降低地方病和重大疾病的發生,有利於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有利於貫徹落實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健康中國戰略。

(二)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手段。

實踐證明,發展富硒產業投入少、產出高、扶貧效果顯著、容易廣泛複製推廣,是打贏脫貧攻堅的重要手段。

首先,我國優質富硒資源大多分布在經濟不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這些地區具有大力發展富硒產業、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

其次,當前我國外源生物富硒種養技術已基本成熟,成本不高,使用簡單,易於為廣大貧困農戶掌握。富硒資源貧乏的貧困地區也可以使用富硒種養技術發展富硒產業。

湖北恩施州、陝西安康市、湖南新田縣、重慶江津、山西晉中等地通過挖掘當地富硒資源或利用富硒種養技術發展富硒產業推動精準扶貧,取得了顯著成效。湖北恩施州和陝西安康市的富硒產業已成為扶貧開發的大產業,2016年恩施州富硒產業總產值達到385億元,安康市超過300億元,兩地發展富硒產業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成功實踐,是我國富硒產業扶貧開發的典範。缺硒地區山西晉中市富硒農業精準扶貧效果明顯,已引起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將晉中市列為山西省富硒功能農業示範市並在全省推廣。

(三)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富硒農產品是功能性、綠色、健康的優質農產品,符合農業提質增效、農業綠色發展的要求,有利於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四)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支撐是根本。富硒產業是以農業種養殖為基礎,連接加工、休閒旅遊、健康養生等產業,是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充分發揮富硒資源優勢,發展富硒特色產業,增強區域發展的內在活力,有利於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和鄉村振興。

(五)是推動產業走出去對接「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亮點。

我國富硒土壤資源多數分布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這些地區的富硒大米、富硒魔芋、富硒茶葉、富硒果菜等產品在中亞、南亞、東南亞、中東和歐洲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深受歡迎,市場前景廣闊。充分利用富硒資源和區位優勢,進一步加大富硒產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推介力度,加快產品走出去步伐,提升我國富硒產品的影響力,將使富硒產業成為精準對接「一帶一路」戰略的新型產業和重要亮點。

三、我國富硒產業正步入快速發展階段

(一)全國形成了多個以富硒種養業為核心的產業集群。

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底全國富硒產業總產值已突破800億元。已有24個省份發現有天然富硒土壤,富硒耕地面積達到5224萬畝,集中分布在福建、廣東、海南、廣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蘇、浙江、陝西等省。在湖北恩施、陝西安康、湖南桃源和新田、江西豐城和萬安、安徽石臺、廣西貴港等地,形成了以富硒種養業為核心,涵蓋了富硒食品加工、保健品加工、生物醫藥製造、飼料加工、養生健康、生態文化旅遊等產業的產業集群。湖北恩施州2016年富硒產業產值達到385億元,居全國前列。

(二)以天然富硒區為主導的富硒產業布局體系基本形成。

依託資源優勢,部分富硒縣市率先走出一條以富硒農業為核心的富硒產業發展道路。湖北、湖南、廣西、貴州、陝西、重慶在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富硒農業,已有10多個省市縣出臺了富硒產業發展規劃,其中湖北省於2015年出臺了全國第一個省級富硒產業發展規劃《湖北省富硒產業發展規劃(2015-2020)》,廣西壯族自治區將富硒農業列為「10+3」提升行動計劃,福建省印發了《加快推進富硒農業產業發展的意見》。

其他缺硒地區也在關注富硒產業,並通過外源生物富硒技術手段推進富硒產業發展,山東、河北、遼寧、內蒙古和山西等缺硒地區積極探索富硒產業發展路徑,呈現良好發展勢頭。

(三)建成一批有較大影響力的富硒產業基地與富硒產品品牌。

全國已建成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的富硒農產品基地超千萬畝,覆蓋了富硒茶、富硒蔬菜、富硒中藥材、富硒果品、富硒糧油等不同品系,形成各具特色和優勢的富硒產品種養基地。恩施州重點建設了富硒茶葉、糧油、特色藥材、食用菌、畜禽、特色果蔬六大基地,建成富硒產業基地600多萬畝,硒谷園區已形成較大規模,恩施硒茶已列入第一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廣西建成一批標準化富硒水稻、富硒茶葉、富硒水果、富硒中藥材、富硒食用菌、富硒經濟林等富硒綜合開發示範基地;安康建立富硒農產品基地450萬畝。

全國各地湧現出一批享譽市場的富硒產品品牌,如恩施玉露、伍家臺貢茶、紫陽富硒茶、方正大米等。「世界硒都(恩施)硒產品博覽交易會」已成為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富硒產業展會品牌。

四、我國富硒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缺乏國家政策引導與支持,推動引導力度有待增強。

我國富硒產業發展是自下而上的行動,缺乏國家層面的政策引導和支持,缺乏頂層設計。各地發展富硒產業各自為政,發展戰略、規劃、技術、機制等重大共性方面缺乏有力引導,亟待對富硒產業發展進行頂層設計。

(二)富硒產品加工業不強,產業競爭力有待提升。

富硒產品加工業基礎不強,普遍停留在初級加工上,精加工、高附加值的富硒產品少。有規模、有實力、有影響力的富硒龍頭企業缺乏。恩施州有富硒企業近1000家,大部分屬於中小和小微企業,市場競爭力較弱。

(三)土壤硒資源不詳,家底有待進一步摸清。

我國雖然已通過1:25萬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以及區域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估、地質調查、硒礦資源勘查等,探明了全國及區域範圍內富硒耕地資源總量及大致分布,但因為硒具有分布非常不均勻的特性,富硒區域不同地塊的土壤狀況和含硒量很難準確把握。需要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硒資源詳查,全面查清富硒土壤資源家底,落實到地塊,為科學規劃、合理開發利用富硒資源提供科學依據。

(四)科技支撐體系薄弱,科技引領作用有待強化。

隨著當地富硒產業的快速發展,湖北恩施、陝西安康等地已組建了一些富硒產業科技創新平臺,但因受科技人才缺乏、平臺等級不高、研究經費不足等因素的制約,創新平臺發揮作用有限,科技專項研究不夠系統和深入,在土壤硒活化、富硒阻鎘、硒與人體健康關係、富硒產品精深加工等關鍵技術方面亟需突破。

(五)行業標準和質量認定缺乏,監管與保障體系有待完善。

一是行業標準不健全。除富硒水稻有國家標準和富硒茶有行業標準外,其他富硒農產品尚無國家或行業標準,富硒產品品質參差不齊。二是沒有質量認定。目前富硒產品沒有權威部門的質量認定和統一標識,市場規範和監管難度較大。

(六)消費者對硒的認知不足,科普宣傳力度有待加強。

當前我國關於硒的科普不夠全面,普通消費者對硒的科學認知不到位,甚至未接觸過相關知識和產品,而一些不負責任商家肆意誇大硒產品的功能,對消費者產生誤導作用。

五、推進我國富硒產業有序健康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富硒產業正步入快速發展關鍵時期,主管部門應當高度重視,強化措施,積極引導,大力推進我國富硒產業健康成發展。

(一)加強國家層面的政策規劃引領與頂層設計。

一是加快制定全國富硒產業發展規劃,出臺富硒產業發展扶持與引導政策,包括財政、金融、土地、稅收、扶貧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把已有的現代農業、綠色農業、特色農業、扶貧開發等支持政策與富硒產業掛鈎,充分發揮政策導向和推動作用。

二是開展全國富硒農業示範基地創建活動。發揮示範基地的引領和示範作用,促進我國富硒產業的健康發展。把富硒資源豐富、產業基礎良好、競爭力強的縣市打造成中國富硒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三是引導有條件的地區積極建設富硒產業園。參照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政策予以支持,引導生產要素有序流動與合理配置,促進富硒企業集聚發展。四是引導有條件的地區積極建設富硒產業科技園。參照農業科技園的政策予以支持,通過科技園平臺強化富硒新技術、新品種的研發,推動富硒科技集成示範和產業化應用。

(二)加強標準規範和質量認定,保障富硒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一是完善富硒產業的標準化體系,建立健全富硒產品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體系。針對各類不同富硒農產品、食品、加工品等,由主管部門指導、行業協會牽頭,制定富硒農產品的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建立富硒產品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和產品質量體系,確保富硒產品質量。

二是開展富硒產品認定和標識管理工作。由行業協會對符合標準的富硒農產品進行質量認定,實行標識和溯源管理,引導消費者購買具有標識和溯源管理的產品。

三是培育和扶持富硒品牌。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市場推動的原則,重點打造一批富硒農產品知名品牌。四是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加強富硒產品質量監測,及時公布監測結果,嚴厲查處不合格和偽劣產品案件。

(三)扶持富硒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促進富硒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一是培育壯大富硒產業龍頭企業。支持富硒龍頭企業以技術和優勢品牌為紐帶,開展跨區域、跨行業、跨所有制的聯合與合作,組建大型富硒企業集團。

二是推進富硒資源與文化、養生、旅遊資源的全面融合。樹立「硒+X」發展理念,挖掘富硒地區農業休閒、養生、旅遊、文化等功能,促進富硒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四)開展富硒資源綜合調查,加強硒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

一是在全國富硒資源摸底調查的基礎上,有重點地開展富硒土壤資源、生物資源、農產品資源、生態旅遊資源等綜合調查與評價,為富硒產業發展提供更加詳實的基礎數據和科學依據。

二是在尚未開展農業地質調查的區域,開展1:25萬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探明全國富硒土壤資源分布格局。

三是在重點富硒地區,開展更為詳細的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評價,查明富硒資源空間分布,並結合文化遺產資源、生態旅遊資源等進行調查評價。四是開展天然富硒農產品分布情況調查,重點對富硒農作物、畜禽產品、淡水產品等富硒農產品資源的數量與分布進行調查。在此基礎上,加強富硒資源的保護、開發與利用。

(五)加強科技支撐保障,夯實富硒產業發展基礎。

一是推進國家富硒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以富硒農產品精深加工、富硒化妝品、富硒保健品、富硒蛋白提取、富硒生物醫藥等領域為重點,依託已有的國家級、省級富硒科研創新平臺,建設富硒科技創新體系。

二是加強富硒領域相關研究。重點加強生物富硒與有機循環農業結合、富硒阻鎘關鍵技術研究、硒與人體健康關係研究、富硒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研究等,突破制約富硒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加大重大科技專項支持力度,將富硒相關科技研發項目納入到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形成穩定持續支持機制。

三是加強國際合作。在技術研發、技術標準、智慧財產權等方面建立國際合作機制與平臺。

(六)加大宣傳推薦力度,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

加大富硒科普公益宣傳,提升公眾科學補硒意識。通過舉辦富硒產業發展大會,組織富硒科普講座、富硒技術培訓、富硒產品展示展銷和富硒養生體驗活動,營造富硒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促進富硒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2020兩會「硒」聲!農業大健康·萬祥軍: 謀定功能性農業

(新媒體編輯:hz)

相關焦點

  • 硒產業謀定功能性農業-萬祥軍:「兩會」提案推農業大健康
    新聞中國採編網 中國新聞採編網 謀定研究中國智庫網 經信研究 國研智庫 國情講壇 萬贏信採編:「依託豐富的硒資源,打造特色鮮明的附加值高的功能性精品高效農業,加強現代生物和綠色營養強化技術研究,挖掘開發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
  • 2020(廣東)功能性農業大健康大會中國農民豐收節交易會
    2020(廣東)功能性農業·農業大健康大會暨中國農民豐收節開幕新聞中國採編 中國新聞釆編 謀定研究中國智庫、經信研究 國研智庫 國情講壇 萬權釆編:「倡導農業大健康以創造交易機會、打通功能性食品及特色地域地標性農副產品到達餐桌最後一公裡,促進農商對接和渠道理順,促成貿易合作為核心,加強產業扶貧成果展示展銷,強化品牌營銷和產銷對接,集中展示農業各行業新業態新產品
  • 中國農民豐收節交易會新聞發布會倡導功能農業·農業大健康
    新聞中國採編網 中國新聞採編網 謀定研究中國智庫網 經信研究 國研智庫 國情講壇 哲商對話 萬贏信報導:9月26日,廣州琶洲會展中心廣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暨廣東國際生命科學產業博覽會正式落下帷幕。同步,舉行了首屆功能性農業·農業大健康大會暨農副產品交易會新聞發布會,新聞發布會倡導農副產品交易便利化。
  • 御用藥材謀定百姓飲品-功能農業·農業大健康:定標準求品質
    御用藥材謀定百姓飲品-功能農業·農業大健康:定標準求品質記者崔麗新聞中國採編網 中國新聞採編網 謀定研究中國智庫網 經信研究 國研智庫 國情研究 哲商對話 萬贏信採編:「正值鐵皮石斛的採收季節,走進廣東省東莞市東坑農業園的鐵皮石斛種植基地,工作人員正在忙著採收鐵皮石斛鮮條。」
  • 海南自貿港迎來主導健康農業的「量子硒」
    2020年冬交會「富硒館」備受矚目 2020年,中國(海南)冬季農產品交易會上,引人注目的「富硒館」第一次在展廳出現,「富硒館」的一面展牆上曬滿各種動植物產品的檢測檢驗值
  • 品牌連鎖大會助零售數位化-哲商對話·萬祥軍:謀定智慧消費
    品牌連鎖大會助零售數位化-哲商對話·萬祥軍:謀定智慧消費新聞中國採編網 中國新聞採編網 謀定研究中國智庫網 經信研究 國研智庫 國情講壇 萬贏信採編採編:「作為和普通消費者結合最緊密的業態,零售業幾乎成為所有網際網路巨頭的必爭之地。」
  • 「硒肽結合·健康中國」 硒肽產業發展高層論壇在太原召開
    「硒肽結合·健康中國」 硒肽產業發展高層論壇在太原召開 2018-09-09 20: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強化農業發展韌性,科迪華農業科技公布14大可持續成長目標
    2020年6月2日,北京 ,科迪華農業科技正式公布其旨在強化全球食物生產體系韌性,承諾在未來10年內逐步實現的14大可持續成長目標。聚焦農民、土地、社區及經營四大板塊,該系列目標廣泛涵蓋了土壤健康改善、農業生產保障、氣候變化應對、水資源管理、生物多樣性、供應鏈透明度和員工安全健康等多個熱點領域。「引領全球農業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是科迪華的使命。而這一使命在今天的意義,則遠勝以往,」科迪華執行長柯林斯表示,「這14大目標的推出恰逢其時。
  • 未來農業科技三個突破點:植物工廠、智慧農業、功能食品
    2016年,國務院發布《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指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現代化,我國將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近年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等,都對農業數位化和智能化發展做出了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2019年,國家支持在一些省、市、自治區開展示範,建設「農業信息高速公路」。
  • 中西合璧天津獨特文化-國情講壇·萬祥軍:謀定海河文明內涵
    中西合璧天津獨特文化-國情講壇·萬祥軍:謀定海河文明內涵新聞中國採編網 中國新聞採編網 謀定研究中國智庫網 經信研究 國研智庫 國情講壇 萬權報導:「海河,天津的母親河,天津的血脈。海河兩岸的建築,則充分展現著這座城市歷史時代變遷的層次與精彩,堪稱中國近現代史的縮影。」2018年10月13日。
  • [喜迎十九大]世界硒都的「硒引力」
    充滿希望「硒樂土」「家門口的國際平臺,當然要參加。公司剛成立的那年,我們參加了第一屆硒博會,算得上是和硒博會一起成長起來的。」9月14日,湖北峰鶴生態農業責任有限公司負責人羅子傑說。畢業於武漢大學法學院的羅子傑,順利當上公務員,之後辭職去上海大企業任職,而今又毅然回到家鄉從事農業。
  • 金硒源大米成為健康新飲食潮流,硒對人體有何好處?
    硒是人體健康必需微量元素之一,自1817年瑞典化學家發現硒元素後逐漸被人所熟知,要說起硒元素對人的好處,多數人可能知道硒是「抗癌之王」,其實硒對人體健康的作用比我們知道的要多很多。如今,金硒源大米已經逐步走進千家萬戶,端上人們的飯桌,金硒源已然成為成為健康新飲食的代名詞。
  • 《2020農業品牌年度精選案例白皮書》發布-中國食品安全網手機版
    摘要:11月27日,第一屆中國農業品牌價值賦能高峰論壇在重慶悅來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天下星農聯合天貓美食-原產地首次發布《2020農業品牌年度精選案例白皮書》。
  • 華中農業大學在矽和硒協同減輕水稻鎘毒性的作用機制方面研究取得...
    華中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環境汙染修復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Materials發表了題為「Synergistic effect of silicon and selenium on the alleviationof cadmium toxicity in rice
  • 2020年兩會概念股一覽 兩會對股市利好嗎?
    兩會概念股有哪些?歷年兩會概念股都是市場必炒的題材,在隨著相關政策或者政策預期的隨之而來,相關股總是受到市場爆炒,而這些內容都是屢次被市場爆炒的熱點板塊,2020年全國「兩會」將從本周五開始,3月3日,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召開;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開幕。「兩會」將延續至3月16日全部結束。
  • 一個「硒」字,撬動傳統山貨品牌
    平安區高原富硒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管委會主任周起福說。  一個「硒」,為這片廣袤的田野帶來了強勁的新動力。手握「高原硒都」金字招牌,如何借勢用力,讓平安「高原、富硒、綠色、有機」的富硒農產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國?我們看到,其產業正在與品牌共同成長。  富硒農業,光有「硒」資源還不夠  「農產品對硒的吸收受到多重因素影響。
  • 功能性農業產品——β-葡聚糖究竟有多牛!
    增強皮膚抵抗力,喚起皮膚「清道夫」的自體清潔機能,展現健康肌膚美。鑑於β-葡聚糖對人類健康的巨大作用,四川惠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樂章先生兼濟天下,以改革傳統農業,全面健康中國人為己任,致力β-葡聚糖在農產品中的種植技術研究。
  • 物以「硒」為貴?富硒市場有多火?
    一系列的研究結果表明,硒對人類健康的巨大作用其他物質無法替代,但人體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須通過每日膳食補硒。 如果人體缺硒,便會引起某些重要器官的功能失調,直接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派生出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的40多種疾病。
  • 運用LS量子微生物技術,助力健康農業發展
    寧陵縣是河南的小麥主產區之一,而且也是黃河故道,調研途中,苗董事長詳細介紹了LS量子微生物菌肥情況:這是山西坤辰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河南省新活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建立的繼新鄭、許昌、上蔡建設LS量子微生物菌肥試驗基地的基礎上,於2020年又在河南成功建設的第四個LS量子微生物菌肥小麥試驗基地。
  • 讓品牌農業不走彎路,炎黃九州農業打造黃小米新標杆
    近年來,隨著新農商經濟的興起,區域政府與企業決心打破這種產業僵局,從產業源頭到管理銷售,發掘特色,打造品牌,讓區域農業進入新一輪騰飛。炎黃九州農業科技河北公司,便是其中之一。立足冀北優渥地理環境,致力推動區域黃小米新農商經濟發展,炎黃九州農業通過聯動當地資源,與農業機構達成戰略合作,集合上遊種植、中遊加工、下遊銷售全價值鏈運作,主力產品包括黃小米及延伸產品,其中「桃花黃」和「涿谷」品牌分別以兒童小米及精裝小米為市場切入點,強化自身優勢及品牌差異化,開創黃小米競爭新格局,與傳統黃小米拉開競爭差距,做到「三嚴」「四有」,發掘地理農產品價值,打造黃小米新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