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村上春樹,喜歡的人喜歡得不得了,不懂的人不屑一顧。正如一千個人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連我身邊也存在這樣兩種極端的人。
人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什麼因素使這位日本作家如此佔盡風光,甚至連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也相形見絀呢?回答自然多種多樣。
從我而言,同時日本作家,讀其他總覺得在讀別人,彼此之間橫著一道巨大的鴻溝。而讀村上,則更像在讀自己,在傾聽自己的心聲,遊歷於自己的精神世界中。簡而言之,村上春樹引起的是心的共鳴。
村上文學的基調基本是孤獨與無奈,但較之於孤獨與無奈本身,作者著重訴求的似乎更是對待孤獨與無奈的態度。
人生,本質上是孤獨的、無奈的。所以需要與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然而相互理解是宿命式的不可能,尋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勞的。那麼,何苦非努力不可呢?為什麼就不能轉變一下態度?既然怎麼努力爭取理解都枉費心機,那麼不再努力就是了,這樣也可以過得蠻好嘛!換言之,與其勉強通過與人交往來消滅孤獨,化解無奈,莫如退回來把玩孤獨,把玩無奈。這是村上春樹的方式。
所以讀完《挪威的森林》無不發現,無論是從渡邊、直子、玲子,亦或者是永澤……的身上都能真切地體會到孤獨和無奈。有人因此自殺喪命,有人卻學著品味消化。
世人本都是孤獨的個體,一個人來到這陌生的世界,又一個人默默離開。只是應對孤獨的方式不同。所以我們與人交往,為了能夠互相理解彼此陪伴來消減內心那份寂寞。這樣做並不會消除孤獨感,只是在試圖忘卻。可當夜深一個人孤零零地坐在空蕩的房間時,那種感覺仍會蔓延全身。
於是,這種孤獨和無奈在村上這獲得了安置。在一般人眼裡無價值、負面的、需要被摒棄東西,在村上筆下成了有價值、正面的、玩賞的對象。
他在燈紅酒綠瞬息萬變的世界中建造了一個小世界。而書中的「我」便一個人躲在裡面聽著爵士樂,喝著罐裝啤酒,一邊慢慢地細細品味孤獨和無奈。
性與愛
或許你曾聽人這麼介紹過這本書:「這是本小黃書呀,裡面有可多啪啪啪的內容」…更會發出驚嘆:「怎麼一本小黃書能被那麼多人喜歡?獲有那麼高的讚譽?」
然而與其說內容露骨,不如說其表達的現實。村上毫不忌諱地把這些都表現了出來,愛就是愛,無需隱晦。
無論你對書中主人公的愛情有什麼看法,都不能否認這些都是現實中存在的。可以說《挪威的森林》是本現實主義的愛情小說了。
而在村上春樹筆下的愛情又是怎樣的呢?
「春天的原野裡,你一個人正走著,對面走來一隻可愛的小熊,渾身的毛活像天鵝絨,眼睛圓鼓鼓的。它這麼對你說道:你好,小姐,和我一塊兒打滾好麼?接著,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順著長滿三葉草的山坡咕嚕咕嚕滾下去。」
像喜歡春天的熊一樣,我就這麼喜歡你。
青春交往中的真情
當代文學中有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現象:暢銷書不嚴肅,嚴肅作品不暢銷。
偶爾,也有例外。《挪威的森林》就是個例外,它不同於瓊瑤的小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這本小說不僅暢銷,而且還獲得過很多文學大獎,對日本和中國的青年讀者,尤其是大學生,具有鮮以匹敵的巨大影響。
這種影響也不同於瓊瑤的小說,不是讓少男少女流一灘眼淚,過兩年就會把主人公的姓名和他們千篇一律的交往弄混或忘記。
然而,這影響是好是壞,則見仁見智。道學家視之為濫情的洪水猛獸,不準兒女們閱讀,生怕他們學壞。趕時髦者則奉之為圭臬,認為年輕人就應該那樣生活:泡酒吧,交男女朋友,廣泛涉獵、充分體驗生活。這兩種看法雖不無道理,也有現實依據,但都很極端。
《挪威的森林》真實地反映了上世紀60年代末瀰漫於以日本為代表的發達工業國家的時代精神;同時,又讓我們看到青春交往中的一縷輕煙般的真情。作者沒有說教,要讀者怎樣,但那縷真情無疑是他稱道的,也讓讀者為之感動。
評論家白燁:《挪威的森林》「以紀實手法和詩意語言」注重表現「少男少女在複雜的現代生活中對於純真愛情和個性的雙重追求……超出了一般愛情描寫的俗套,而具有更為深刻的人生意義。」
作為一部描寫青春的小說,《挪威的森林》還算是成功,並沒有落入俗套,如果要是把它放在純文學裡,那麼《挪威的森林》就顯得有些落俗了,它沒有很強的感染力,對於故事的發展也很緩慢,顯得有點拖拖拉拉。在心理刻畫方面,那並不是一流,無法讓人感到人物的真實,顯得有些虛無縹緲。
宮崎駿《虞美人盛開的山坡》說過:
多年後,再回想這樣的迷茫或許連執著的原因都記不得了。
青春就是讓你張揚的笑,也給你莫名的痛。
所謂成長,最終不過是愛過痛過之後,嘗試學習內心和諧地活在這個世界上。
成長是痛的,是疼的,很多人甚至把命丟在了這個門檻上。
就像曾經看到過的這樣的話:
成長是一個人的朝聖路,沒有一個人能夠幫助另一個人成長,再多的左突右突和痛苦,我們都要像蟬一樣,蛻一層皮,然後把內心的痛苦和恐懼不安統統丟掉。
因此,不要害怕去愛,不要害怕被愛。
無論何時,都願你有勇氣重新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