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喵大小姐
第一次看《挪威的森林》,大概是十年前,那會只知道它很有名,由日本著名的小說家村上春樹先生所創作,風靡海內外,但當時我卻並未看懂。
如今再次翻閱,越發覺得它處處透著悲傷的痕跡,這種悲傷,源於真實,源於一種對青春的祭奠。
就像村上春樹先生在訪談裡提及:「……我眼看就四十了,想趁自己的三十年代還拖著青春記憶尾巴的時候寫一部類似青春小說的東西。」
我想大抵每個人都希望跟自己的青春做場鄭重的告別吧!
在日文裡,「挪威的森林」的意思是「無路的森林」。
小說開頭,就是渡邊的回憶,他想到了那片霏霏細雨的草地,想到了直子。
當時直子問他:「我心裡要比你想的混亂得多。
黑乎乎、冷冰冰、亂糟糟……嗯,你為什麼和我睡?為什麼不撇下我離開?」
而後他們在死一般寂靜的松林裡走著……,就像尋覓失物似的,眼睛看著地面在松林小路上緩緩移步。
這種悲傷的情景正如青春歲月裡無處安放的迷茫一樣,主角們在性與愛之間迷失,有人覺悟了,有人離去了。
在我的理解裡,《挪威的森林》是一部告別青春的作品,還是一個心靈救贖的故事。
故事背景
評判一個人,你要把他放到現實處境裡,那麼評判一部作品,也一樣要把它放到所處的時代之中。
《挪威的森林》,創作於1987年,那時村上春樹先生38歲。
回到他所成長青春時光,當時是日本的60-70年代,經濟迅速騰飛,國內形勢一片大好。但是,人類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像是兩匹並駕齊驅的馬共同拉一輛車,需要同時發力,而日本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並未實現和精神文明的同步。
因此,年輕一代迷失於物慾橫流的世界中,他們沒有追求、不知未來在何處、孤獨、迷惘、空虛……。
所以,小說裡的大部分人物都呈現出了類似的特徵,這有點像法國電影《天使愛美麗》,劇中的很多人物都有點兒病態,有點兒孤獨;也有點像《了不起的蓋茨比》,尼克對蓋茨比說:「他們所有人加起來都比不上你一個」。
當然,哪怕眾人皆醉依然有醒著的人,《挪威的森林》中是綠子,《天使愛美麗》中是骨頭易碎的老人雷蒙德·杜法耶,《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是尼克。
其實,這樣的背景和我們現在也有點兒類似,還記得前段時間大連理工的一名同學在實驗室「一掛解千愁」嗎?這個悲劇讓人有些心疼,也有點惋惜,那位同學身處巨大的壓力之中,卻無處求助,因此,他認為死亡是自己的唯一解脫。
青春,是用來祭奠的。
所以村上先生在開篇說:「獻給許許多多的祭日」。
故事人物
《挪》人物不多,但每一個都是時代背景下的典型代表,下面我會以我的視角簡單分享一下看法。
木月:美好回憶的封存,代表著過去
小說中,木月熱情公道、講話妙趣橫生、頭腦機敏、談吐瀟灑。
木月、木月的青梅竹馬直子以及渡邊組成了一個獨特的三人小天地,三人在一起其樂融融,經常歡聚。
木月也是渡邊絕無僅有的朋友,但他卻自殺了,那是五月令人愉快的一個下午,他和渡邊還認真地打了桌球。
從此以後,我同世界之間便不止何故總是發生齟齬,如有一股冷空氣硬生生地橫插進來。
對於我,木月其人的存在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百思不得其解。
我所明白的只是:由於木月的死,我不妨稱之為青春期的一部分技能便永遠徹底地喪失了。
而後,渡邊和直子都想到了逃離那個熟悉的環境,碰巧兩人又在京都相遇。
木月代表著過去,不止是渡邊和直子的過去,也是所有迷失的青年人的,他的離去,象徵著青春期的坎坷,只不過,有些人成長了,有些人繼續迷失。
直子:無法走出過去的執念
人是不能夠活在過去的。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蓋茨比希望重溫舊夢,尋回曾經的黛西,卻帶來了自己的毀滅。
木月就像是黛西,代表著過去的時光裡美好的回憶,而直子就是蓋茨比,沉浸在過去的世界裡無法逃脫。
直子不是第一次經歷身邊人的死亡,她的姐姐,也曾是一個完美女孩,在和木月一樣的年紀裡選擇了結束生命。
而且直子無意間聽到爸爸的弟弟也曾臥軌自殺,她開始相信父親所說的,在療養院,她對渡邊說:「還是血統關係吧,我這方面的」。
渡邊算是直子唯一的精神寄託,他第一次來「阿美寮」療養院看望直子,直子是開心的,並且問渡邊能否等她?
渡邊也答應了。
但是當直子再次收到渡邊的來信,看到有關於綠子的介紹時,直子作為女生的第一直覺是綠子喜歡渡邊,她一方面作為木月的另一半繼續游離於生命之外,另一方面又把渡邊看作生命的曙光,但那一刻她感覺自己的精神世界倒塌了。
她又不想給渡邊帶來麻煩,所以她的解決辦法就是離開,哪怕在渡邊的鼓勵下想過走出過去,但還是沒有邁出來。
綠子:未來的期待和召喚
綠子這個人物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
因為她也經歷了母親的死亡、照顧患病的父親,直到他離世。
從小家境一般的她被愛慕虛榮的父母送去了貴族學校,但是綠子依然活得很好;想吃好吃的食物,自己買來菜譜學著做;在愛美的年紀裡,用買內衣的錢買了心愛的刀具;一個內衣穿了幾個月,也能以調侃的語氣輕鬆地說出來;遇到喜歡的渡邊,可以直接上前表達喜歡……
綠子,真的是一個讓人感到愛不釋手的女孩子,她為何打動了渡邊?
小說中,綠子剪了短髮時有一段渡邊的心理描寫:
「可現在坐在我面前的她,全身迸發出無限活力和蓬勃生機,簡直就像剛剛迎著春光蹦跳到世界上來的一隻小動物。
眸子宛如獨立的生命體那樣快活地轉動不已,或笑或惱,或驚訝或氣餒。
我有好久沒有目睹如此生動豐富的表情了,不禁出神地在她臉上注視了許久。」
我想,這樣的綠子大概是人人都喜歡的了吧。
玲子:精神世界的救贖
玲子是「阿美寮」療養院直子的室友,直子死後,渡邊陷入了瘋狂的絕望之中,時時想起她悽涼的葬禮。
於是渡邊想到了逃離,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去流浪,但自己的心境並未發生任何改變。
我想,渡邊是有些自責的,也有些迷茫的。
直到玲子從「阿美寮」出來,來專門看望渡邊,並且穿著直子的衣服,彈了直子最喜歡的《挪威的森林》,彈了五十一首歌祭奠死去的直子,讓渡邊好忘記過去那場悽涼的葬禮。
渡邊並不愛玲子,但是玲子卻是渡邊的救贖,讓他從失去直子的孤寂中走了出來,真正看明白了自己的內心,他所深愛的是綠子啊!
所以玲子在告別時,說:「能忠告的,我都忠告給你了,再沒有什麼可說的了——除了祝你幸福,祝你幸福地活下去,把我這份和直子那麼都補償回來。」
故事情感
01 關於性和愛。
小說裡,最典型的情感特徵就是性與愛的分離。
木月死後,渡邊選擇在性愛中迷失,他和很多女孩睡覺,卻並不愛她們。
渡邊的朋友永澤,也是一個完美的人物,他擁有完美的女友初美,卻瘋狂在外面睡女人。
綠子愛著渡邊,但知道他心裡守著直子,所以沒有強求和渡邊做愛。
渡邊不愛玲子,卻在直子死後和玲子水乳交融。
直子愛著木月,渡邊愛著直子,綠子愛著渡邊,那麼木月到底愛不愛直子?小說中有點模糊,並未給出具體答案。
性與愛的分離,是青春期少年成長的一個標誌。
歌德曾說:「青年男子誰個不善鍾情?妙齡女人誰個不善懷春?」
由於時代背景的緣故,孤獨、虛無、孤寂是所有人物的特徵,他們的情感需要釋放的空間,想要擺脫這種狀況。
所以哪怕不愛,他們也在性愛中放逐自我,最後反而越來越感到空虛。
直到渡邊去「阿美寮」看望直子後,他開始聽從了玲子的建議,不再用不自然的方式磨損自己。
因為玲子說,不要糟蹋自己,如果想要珍惜直子,也要珍惜自己。
直子死後,玲子來到東京看望備受打擊的渡邊,經過她的開導,渡邊最終獲得了救贖。
02 關於死亡和救贖。
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木月之死是一個分界線,渡邊發生了巨大的心理變化。
同時,小說裡不止木月一個人死去,直子的姐姐,永澤的女友初美,直子,她們紛紛離去,他們並不屬於自然死亡的一部分,都選擇的是自殺;而綠子的父母恰恰屬於相反的一類。
村上說:「所謂成長恰恰是這麼回事,就是人們同孤獨抗爭、受傷、失落、失去卻又要活下來。」
不管是自然死亡還是自我告別,都是生命過程的一段旅途,逝者已逝,活著的人還要繼續活著。
青春,就是一場跟過去的告別,我們沒有回頭路,周圍還會有一個個過客不斷地離去,但我們唯有不斷向前。
這就是成長。
玲子分享了自己的故事,給予渡邊最忠實的勸告,寫信給渡邊分享直子的生活,她之所以能夠走出「阿美寮」,在於她既身處其中又置身其外,玲子在救贖渡邊的同時也救贖了自己。
故事啟發
人是社會動物,我們身處一段段社會關係中,一味地沉浸於孤獨,只能帶來傷痛和迷惘。
《天使愛美麗》中,愛美麗是孤獨的,所有的人物都是孤獨的,但他們的孤獨和病態都通過愛美麗的助人為樂發生了改變,生活也多了那麼一絲絲色彩。
《挪威的森林》是一篇青春的墓志銘,是一首死亡的安魂曲。
告別過去,告別死亡雖然是悲傷的,但焉知不會有新的人生?
它分享給了我們一個成長的道理,救贖是互相的,人不可單獨沉浸於自己的世界裡,要學著走出去。
走出去了,就是未來。
-完-
參考資料:《挪威的森林》
作者簡介:喵大小姐,喜歡分享讀書和觀影感悟,歡迎關注,與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