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一首死亡的安魂曲,一篇青春的墓志銘

2021-01-18 騰訊網

文|喵大小姐

第一次看《挪威的森林》,大概是十年前,那會只知道它很有名,由日本著名的小說家村上春樹先生所創作,風靡海內外,但當時我卻並未看懂。

如今再次翻閱,越發覺得它處處透著悲傷的痕跡,這種悲傷,源於真實,源於一種對青春的祭奠。

就像村上春樹先生在訪談裡提及:「……我眼看就四十了,想趁自己的三十年代還拖著青春記憶尾巴的時候寫一部類似青春小說的東西。」

我想大抵每個人都希望跟自己的青春做場鄭重的告別吧!

在日文裡,「挪威的森林」的意思是「無路的森林」。

小說開頭,就是渡邊的回憶,他想到了那片霏霏細雨的草地,想到了直子。

當時直子問他:「我心裡要比你想的混亂得多。

黑乎乎、冷冰冰、亂糟糟……嗯,你為什麼和我睡?為什麼不撇下我離開?」

而後他們在死一般寂靜的松林裡走著……,就像尋覓失物似的,眼睛看著地面在松林小路上緩緩移步。

這種悲傷的情景正如青春歲月裡無處安放的迷茫一樣,主角們在性與愛之間迷失,有人覺悟了,有人離去了。

在我的理解裡,《挪威的森林》是一部告別青春的作品,還是一個心靈救贖的故事。

故事背景

評判一個人,你要把他放到現實處境裡,那麼評判一部作品,也一樣要把它放到所處的時代之中。

《挪威的森林》,創作於1987年,那時村上春樹先生38歲。

回到他所成長青春時光,當時是日本的60-70年代,經濟迅速騰飛,國內形勢一片大好。但是,人類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像是兩匹並駕齊驅的馬共同拉一輛車,需要同時發力,而日本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並未實現和精神文明的同步。

因此,年輕一代迷失於物慾橫流的世界中,他們沒有追求、不知未來在何處、孤獨、迷惘、空虛……。

所以,小說裡的大部分人物都呈現出了類似的特徵,這有點像法國電影《天使愛美麗》,劇中的很多人物都有點兒病態,有點兒孤獨;也有點像《了不起的蓋茨比》,尼克對蓋茨比說:「他們所有人加起來都比不上你一個」。

當然,哪怕眾人皆醉依然有醒著的人,《挪威的森林》中是綠子,《天使愛美麗》中是骨頭易碎的老人雷蒙德·杜法耶,《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是尼克。

其實,這樣的背景和我們現在也有點兒類似,還記得前段時間大連理工的一名同學在實驗室「一掛解千愁」嗎?這個悲劇讓人有些心疼,也有點惋惜,那位同學身處巨大的壓力之中,卻無處求助,因此,他認為死亡是自己的唯一解脫。

青春,是用來祭奠的。

所以村上先生在開篇說:「獻給許許多多的祭日」。

故事人物

《挪》人物不多,但每一個都是時代背景下的典型代表,下面我會以我的視角簡單分享一下看法。

木月:美好回憶的封存,代表著過去

小說中,木月熱情公道、講話妙趣橫生、頭腦機敏、談吐瀟灑。

木月、木月的青梅竹馬直子以及渡邊組成了一個獨特的三人小天地,三人在一起其樂融融,經常歡聚。

木月也是渡邊絕無僅有的朋友,但他卻自殺了,那是五月令人愉快的一個下午,他和渡邊還認真地打了桌球。

從此以後,我同世界之間便不止何故總是發生齟齬,如有一股冷空氣硬生生地橫插進來。

對於我,木月其人的存在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百思不得其解。

我所明白的只是:由於木月的死,我不妨稱之為青春期的一部分技能便永遠徹底地喪失了。

而後,渡邊和直子都想到了逃離那個熟悉的環境,碰巧兩人又在京都相遇。

木月代表著過去,不止是渡邊和直子的過去,也是所有迷失的青年人的,他的離去,象徵著青春期的坎坷,只不過,有些人成長了,有些人繼續迷失。

直子:無法走出過去的執念

人是不能夠活在過去的。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蓋茨比希望重溫舊夢,尋回曾經的黛西,卻帶來了自己的毀滅。

木月就像是黛西,代表著過去的時光裡美好的回憶,而直子就是蓋茨比,沉浸在過去的世界裡無法逃脫。

直子不是第一次經歷身邊人的死亡,她的姐姐,也曾是一個完美女孩,在和木月一樣的年紀裡選擇了結束生命。

而且直子無意間聽到爸爸的弟弟也曾臥軌自殺,她開始相信父親所說的,在療養院,她對渡邊說:「還是血統關係吧,我這方面的」。

渡邊算是直子唯一的精神寄託,他第一次來「阿美寮」療養院看望直子,直子是開心的,並且問渡邊能否等她?

渡邊也答應了。

但是當直子再次收到渡邊的來信,看到有關於綠子的介紹時,直子作為女生的第一直覺是綠子喜歡渡邊,她一方面作為木月的另一半繼續游離於生命之外,另一方面又把渡邊看作生命的曙光,但那一刻她感覺自己的精神世界倒塌了。

她又不想給渡邊帶來麻煩,所以她的解決辦法就是離開,哪怕在渡邊的鼓勵下想過走出過去,但還是沒有邁出來。

綠子:未來的期待和召喚

綠子這個人物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

因為她也經歷了母親的死亡、照顧患病的父親,直到他離世。

從小家境一般的她被愛慕虛榮的父母送去了貴族學校,但是綠子依然活得很好;想吃好吃的食物,自己買來菜譜學著做;在愛美的年紀裡,用買內衣的錢買了心愛的刀具;一個內衣穿了幾個月,也能以調侃的語氣輕鬆地說出來;遇到喜歡的渡邊,可以直接上前表達喜歡……

綠子,真的是一個讓人感到愛不釋手的女孩子,她為何打動了渡邊?

小說中,綠子剪了短髮時有一段渡邊的心理描寫:

「可現在坐在我面前的她,全身迸發出無限活力和蓬勃生機,簡直就像剛剛迎著春光蹦跳到世界上來的一隻小動物。

眸子宛如獨立的生命體那樣快活地轉動不已,或笑或惱,或驚訝或氣餒。

我有好久沒有目睹如此生動豐富的表情了,不禁出神地在她臉上注視了許久。」

我想,這樣的綠子大概是人人都喜歡的了吧。

玲子:精神世界的救贖

玲子是「阿美寮」療養院直子的室友,直子死後,渡邊陷入了瘋狂的絕望之中,時時想起她悽涼的葬禮。

於是渡邊想到了逃離,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去流浪,但自己的心境並未發生任何改變。

我想,渡邊是有些自責的,也有些迷茫的。

直到玲子從「阿美寮」出來,來專門看望渡邊,並且穿著直子的衣服,彈了直子最喜歡的《挪威的森林》,彈了五十一首歌祭奠死去的直子,讓渡邊好忘記過去那場悽涼的葬禮。

渡邊並不愛玲子,但是玲子卻是渡邊的救贖,讓他從失去直子的孤寂中走了出來,真正看明白了自己的內心,他所深愛的是綠子啊!

所以玲子在告別時,說:「能忠告的,我都忠告給你了,再沒有什麼可說的了——除了祝你幸福,祝你幸福地活下去,把我這份和直子那麼都補償回來。」

故事情感

01 關於性和愛。

小說裡,最典型的情感特徵就是性與愛的分離。

木月死後,渡邊選擇在性愛中迷失,他和很多女孩睡覺,卻並不愛她們。

渡邊的朋友永澤,也是一個完美的人物,他擁有完美的女友初美,卻瘋狂在外面睡女人。

綠子愛著渡邊,但知道他心裡守著直子,所以沒有強求和渡邊做愛。

渡邊不愛玲子,卻在直子死後和玲子水乳交融。

直子愛著木月,渡邊愛著直子,綠子愛著渡邊,那麼木月到底愛不愛直子?小說中有點模糊,並未給出具體答案。

性與愛的分離,是青春期少年成長的一個標誌。

歌德曾說:「青年男子誰個不善鍾情?妙齡女人誰個不善懷春?」

由於時代背景的緣故,孤獨、虛無、孤寂是所有人物的特徵,他們的情感需要釋放的空間,想要擺脫這種狀況。

所以哪怕不愛,他們也在性愛中放逐自我,最後反而越來越感到空虛。

直到渡邊去「阿美寮」看望直子後,他開始聽從了玲子的建議,不再用不自然的方式磨損自己。

因為玲子說,不要糟蹋自己,如果想要珍惜直子,也要珍惜自己。

直子死後,玲子來到東京看望備受打擊的渡邊,經過她的開導,渡邊最終獲得了救贖。

02 關於死亡和救贖。

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木月之死是一個分界線,渡邊發生了巨大的心理變化。

同時,小說裡不止木月一個人死去,直子的姐姐,永澤的女友初美,直子,她們紛紛離去,他們並不屬於自然死亡的一部分,都選擇的是自殺;而綠子的父母恰恰屬於相反的一類。

村上說:「所謂成長恰恰是這麼回事,就是人們同孤獨抗爭、受傷、失落、失去卻又要活下來。」

不管是自然死亡還是自我告別,都是生命過程的一段旅途,逝者已逝,活著的人還要繼續活著。

青春,就是一場跟過去的告別,我們沒有回頭路,周圍還會有一個個過客不斷地離去,但我們唯有不斷向前。

這就是成長。

玲子分享了自己的故事,給予渡邊最忠實的勸告,寫信給渡邊分享直子的生活,她之所以能夠走出「阿美寮」,在於她既身處其中又置身其外玲子在救贖渡邊的同時也救贖了自己。

故事啟發

人是社會動物,我們身處一段段社會關係中,一味地沉浸於孤獨,只能帶來傷痛和迷惘。

《天使愛美麗》中,愛美麗是孤獨的,所有的人物都是孤獨的,但他們的孤獨和病態都通過愛美麗的助人為樂發生了改變,生活也多了那麼一絲絲色彩。

《挪威的森林》是一篇青春的墓志銘,是一首死亡的安魂曲。

告別過去,告別死亡雖然是悲傷的,但焉知不會有新的人生?

它分享給了我們一個成長的道理,救贖是互相的,人不可單獨沉浸於自己的世界裡,要學著走出去。

走出去了,就是未來。

-完-

參考資料:《挪威的森林》

作者簡介:喵大小姐,喜歡分享讀書和觀影感悟,歡迎關注,與我一起成長!

相關焦點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死者的安魂曲,青春的墓志銘
    也不知為什麼,我總是覺得似乎自己在茂密的森林中迷了路。一個人孤孤單單的,裡面又冷,又黑,又沒一個人來救我。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是一部讀來令人憂傷的書,它關乎青春與彷徨,關乎孤獨與愛情,關乎迷失與救贖,關乎死亡與成長。可以說,這是一部青春戀愛、成長小說,寫於1987年。就好像有16歲的幻想少年少女的存在就有瓊瑤熱一樣,有青春迷惘的少男少女就有《挪威的森林》的讀者群。
  • 《挪威的森林》:只有三角戀?那是你沒看明白
    文|椰子也愛笑 砍柴書院專欄作者編輯|壞貓1962年英國著名搖滾樂隊披頭四發行了一首《挪威的森林》,它就像是平靜湖面上泛起的漣漪,喚醒了人們對於青春時代的美好記憶。就連村上春樹也不例外,或許是某天偶然聽到時,觸及了內心一隅柔軟的角落,隨即執筆寫下了同名小說《挪威的森林》。
  • 內向的青春不迷茫,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講的是這樣的事!
    孔子說三十而立,日本有位我們熟悉的作家們,村上春樹29歲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第一部作品《且聽風吟》就獲得了日本的文學新人獎,後來更是憑藉一部《挪威的森林》暢銷日本,這時候他已經寫作了將近10個年頭,而在他成為小說家之前究竟經歷了什麼呢?
  • 《挪威的森林》生活還是需要一點希望的,哪怕是一點亮光
    今天我和大家聊聊我最近看的一本小說《挪威的森林》。這本書是我很喜歡的一位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作品,最近我喜歡上了作家村上春樹,並一舉榮登我最喜歡的作家排名,沒有之一。《挪威的森林》於1987年所著,自該書在日本問世,截止2012年在日本共銷出1500餘萬冊。首先,我們按照慣例介紹一下作者,村上春樹是日本後現代主義作家,1949年1月12日生於京都伏見區。
  • 《挪威的森林》為何充斥著性和死亡?
    書上君接下來給大家聊一聊上面提到的《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最早的經典。每個人的心都是一片森林,那裡或許草木茂盛,鬱鬱蔥蔥,生機盎然,令人神清氣爽;也許白雪皚皚,一望無際,了無生氣,給人落寞不安。《挪威的森林》是一本極其容易讓人思維深陷孤獨與渴望的書。
  • 《挪威的森林》:背負創傷的抒情詩,我們拿什麼找回逝去的青春?
    改編《挪威的森林》遇上的問題,可能比改編任何名著都要多。因為自詡為村上的專家太多,喜歡村上小說的人太多,相比之下,陳英雄這個名字,好像太渺小了。我很喜歡陳英雄的《挪威的森林》,事實上村上的小說也看了也不下5遍。說實話《挪威的森林》的故事讓我蠻驚訝的。我很意外《挪威的森林》是一個如此用性來證明愛的故事。村上春樹本來就是一個很會用大量篇幅來書寫性這方面的作者。
  • 死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
    提起《挪威的森林》我們或許會想起,很有名的幾句話,比如: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哪裡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的勾當。我喜歡你的程度就像:所有的老虎全部融化成黃油。
  • 重讀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方才明白向死而生才是人生的救贖
    而他最負盛名的《挪威的森林》於1987年問世,三十多年來盛銷不衰。2012年《挪威的森林》在內地熱銷,當時的主流文化還是韓流,全是公主、王子般的愛情故事。而《挪威的森林》卻打開了一個新的愛情視角,有些人我們越想要忘記,越難以忘記。很多人把《挪威的森林》當做一本黃色小說來看,也許是因為年少不知愁。
  • 成年後再讀《挪威的森林》:關於生與死、愛與性、孤獨與救贖
    傳說,挪威的森林是一片巨大的原始森林,一旦進入就會迷路。紅極一時的甲殼蟲樂隊唱了一首《Norwegian Wood》,「海潮的清香,遙遠的距離,女孩的香氣,洗髮香波的味道,傍晚的和風、縹緲的憧憬、以及夏日的夢境。」這些細碎的片段,生動又凌亂,縹緲又具體。1987年村上春樹因為這首歌構築的世界,以《挪威的森林》為同名寫了一本青春小說。
  • 如何評價《挪威的森林》這部小說?
    所以讀完《挪威的森林》無不發現,無論是從渡邊、直子、玲子,亦或者是永澤……的身上都能真切地體會到孤獨和無奈。有人因此自殺喪命,有人卻學著品味消化。可以說《挪威的森林》是本現實主義的愛情小說了。 而在村上春樹筆下的愛情又是怎樣的呢? 「春天的原野裡,你一個人正走著,對面走來一隻可愛的小熊,渾身的毛活像天鵝絨,眼睛圓鼓鼓的。它這麼對你說道:你好,小姐,和我一塊兒打滾好麼?接著,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順著長滿三葉草的山坡咕嚕咕嚕滾下去。」
  • 村上春樹究竟想通過《挪威的森林》告訴我們什麼?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一部長篇愛情小說。故事的創作背景是在人們享受著豐富生活、經濟發展飛快的一個時代,在這個時期裡邊,人們的精神產生了一些危機。那麼,《挪威的森林》這本書,究竟告訴了我們什麼?總的來說,挪威的森林講述的是本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群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在面對生活和愛情時彷徨,苦悶、迷茫和他們對待生活、生命態度的差異,最終決定了他們人生結局的不同走向。文章以第一人稱「我」為敘事對象,講述了「我」的愛情和身邊發生的一切事情。
  • 方向感和《挪威的森林》
    借用《挪威的森林》中永澤的說法,那好比勞作和努力的區別:沒有方向感的勤奮是勞作,有方向感的勤奮是努力。說法誠然有些玄乎,但作為感覺倒也不是不能明白。那麼什麼是方向感呢?一下子還真說不大好,勉強說來,那恐怕既是一種朦朦朧朧的直覺,又是一種近乎執拗的理性判斷。讓我接著《挪威的森林》往下說吧!姑且讓時間倒退到1988年。地點是廣州的暨南大學。
  • 《挪威的森林》:熱鬧只是人生的片段,孤獨才是永恆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的作品中最容易讀懂的一部了,沒有隻留下事件的過程和結果而不去追問起因和答案的神秘,也沒有卡夫卡式的隱喻,更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只是用平緩乾淨的語言講述著已經逝去的青春。它只是一份不怎麼完美的愛情,沒有炙熱的感情,也沒有矢志不渝的忠貞;沒有感動,也沒有快樂;沒有滿足,也沒有目的。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直白的情慾,扯開當代孤獨成癮的遮羞布
    倘若提起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是一部邁不過去的作品。這本打破日本文壇沉寂的書,不僅一躍成為日本銷售總量最大的書籍,更創造了所謂「村上春樹現象」和「《挪威的森林》現象」。作為村上春樹人生當中最暢銷的一部現實小說,《挪威的森林》取得的成就,倒也不辜負他為之付出的心血。
  • 《挪威的森林》:每一個流逝的青春期,都大同小異
    想起多年之前購買的《挪威的森林》,具體情節已記不太清楚,索性找出重讀了一遍。一周左右,滿腦飄著直之,綠子,渡邊,玲子,木月,永澤,初美。滿紙的抑鬱,頹廢,不正常,精神有點分裂。二十歲左右,總覺得已是成人,其實 除了性能力,其它都是弱智。
  • 《挪威的森林》:「希望你可以記住我,記住我這樣在你身邊呆過」
    這時候,甲殼蟲樂隊的曲子《Norwegian Wood》帶給了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極大的靈感,他以《挪威的森林》為小說名,寫出了一部長篇青春戀愛小說。這也是他以後的代表作之一。故事講述了書中主角在情緒易失控且患有精神類疾病的直子和開朗活潑、大膽表白的小林綠子之間,展開的一場自我成長的旅程。
  • 《挪威的森林》:愛與欲的糾結,身與心的迷失和救贖
    《挪威的森林》改編自村上春樹的同名小說,是村上最廣為人知的代表作。該片講述了大學生渡邊與直子、綠子等人之間的愛情糾纏,該影片獲得第五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攝影獎以及入圍第六十七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村上春樹的原著中夾雜了關於愛情、性、死亡、人生等話題的探討。導演陳英雄在120分鐘左右的電影裡呈現出了渡邊和直子、綠子之間愛與欲的糾結,身與心的迷失和救贖,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挪威的森林》中直子與綠都經歷了深愛的人的死亡,為什麼直子會患...
    答|百度派 @果然的心如果讓我回想起來,也會覺得這很驚訝,第一次,,,也或許就是上一次,閱讀《挪威的森林》,已經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事情了,那時候讀的還是林少華的譯本,那時候的我還只是一個生活的小城鎮裡面的,閱讀面相當相當的狹隘的一個高中生,不但林少華的譯本艱澀難懂,但是對於當時我而言
  • 為了心間那片"挪威森林"
    新華社濟南3月31日電(記者王海鷹 王陽)曲阜北部的九仙山,有一片以楷樹為主要樹種的萬畝山林,這片山林有個詩意的名字:挪威森林。   不過,它跟村上春樹沒有關係。   它與夢想有關。它是62歲的舒平的夢想,夢想有一天,它們能長成鬱鬱蔥蔥、綿延不絕的遮天大樹,像挪威的森林那樣寧靜、唯美。
  • 那裡湖面總是澄清,那裡空氣充滿寧靜——來自挪威的森林
    作家村上春樹在作品《挪威的森林》中講到:「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許我們從來不曾去過,但它一直在那裡,總會在那裡。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擁有著這樣一篇屬於自己的森林,寧靜而安詳,不受別人幹擾。